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连续非连续方法的铁路隧道衬砌承压能力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彭良田 卢平 +1 位作者 杨田 程鹏达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8-107,共10页
西南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铁路隧道衬砌的抗水压能力在交通运输工程中受到广泛重视。当排水条件受限时,较高的外部水压可能导致衬砌开裂,这对隧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科学合理地评价衬砌抗水压能力对衬砌结构设计非常重要。文中结合理... 西南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铁路隧道衬砌的抗水压能力在交通运输工程中受到广泛重视。当排水条件受限时,较高的外部水压可能导致衬砌开裂,这对隧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科学合理地评价衬砌抗水压能力对衬砌结构设计非常重要。文中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采用连续-非连续方法模拟不同水压条件下隧道衬砌的渐进破坏过程,分析衬砌结构位移、应力应变、界面破裂因子、界面破裂率等参数间的关系。最后,得到不同水压条件下衬砌界面破裂率和衬砌结构渐进破坏之间的关系,将隧道衬砌承压阶段分为安全阶段、相对安全阶段、临界失稳阶段和失稳阶段4个阶段,基于界面破裂率提出衬砌结构当前状态和承压能力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非连续 应力 界面破裂因子 界面破裂率 结构失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碎裂岩体巷道变形破坏机制与支护效应连续-非连续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世瑞 江权 +3 位作者 邱士利 周小平 寇永渊 刘建坡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3,共12页
金川二矿深部碎裂岩体具有“岩块强度高,岩体强度低”的显著特点,巷道围岩具有显著的大变形特征,导致喷锚网或衬砌等支护结构破坏频繁,严重威胁采矿生产安全。以该矿深部巷道现场工程为背景,首先,通过现场调查和实测确定该矿深部巷道围... 金川二矿深部碎裂岩体具有“岩块强度高,岩体强度低”的显著特点,巷道围岩具有显著的大变形特征,导致喷锚网或衬砌等支护结构破坏频繁,严重威胁采矿生产安全。以该矿深部巷道现场工程为背景,首先,通过现场调查和实测确定该矿深部巷道围岩具有典型层状、碎裂状和复合结构特征,冒落和底臌为典型的破坏形式;其次,结合室内试验和现场监测数据,基于连续-非连续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FDEM)提出一种可破Voronoi块体模型和离散裂隙网络模型模拟巷道开挖过程,捕获围岩损伤破裂特征;最后,结合实体单元和锚杆单元模拟支护结构响应,探讨深部碎裂岩体变形破坏机制和支护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结构面间距和倾角显著影响应力释放区的位置和压力拱的形成,导致围岩变形各向异性和破裂非均匀性;锚杆、混凝土喷层+锚杆及U型钢拱架+锚杆3种支护结构对于限制围岩变形具有显著差异性,加入锚杆和衬砌能有效抑制冒落区,限制顶拱位移,但不能有效抑制底板隆起;超前注浆、加长锚杆和钢拱架是控制深部碎裂岩体巷道大变形的重要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深部碎裂岩体巷道变形控制与支护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裂岩体 大变形 深部巷道 连续-连续分析 支护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乏燃料转运容器非连续介质缓冲器设计及验证
3
作者 肖望强 刘启斌 +3 位作者 蔡志钦 刘兆阳 王胜博 戴宇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42-1756,共15页
针对现有缓冲器填充的连续体材料受制于单一耗能机制而难以提升缓冲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核乏燃料转运容器非连续体介质缓冲器设计方法。基于连续-非连续耦合计算方法建立耦合模型,对不同缓冲材料、薄壁球壳壁厚、薄壁球壳粒径等方案... 针对现有缓冲器填充的连续体材料受制于单一耗能机制而难以提升缓冲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核乏燃料转运容器非连续体介质缓冲器设计方法。基于连续-非连续耦合计算方法建立耦合模型,对不同缓冲材料、薄壁球壳壁厚、薄壁球壳粒径等方案进行了跌落仿真计算,探究了不同特征参数对缓冲性能的影响,并搭建跌落试验平台对各方案进行试验,验证了耦合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对缓冲性能最佳的壁厚0.3 mm、粒径32 mm薄壁球壳介质方案进行了9 m跌落试验验证,并通过相似理论推算出原型样机在该工况下的加速度为56.1g,包容边界剪切应力为215 MPa,轴向应力为867 MPa,均满足了相关标准要求。本文研究可为核乏燃料转运容器缓冲器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乏燃料 转运容器 颗粒阻尼 薄壁球壳介质 连续-连续耦合 缓冲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势接触连续-非连续方法的双层叠梁开裂过程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学滨 李继翔 +1 位作者 杜轩 郑一方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1-1019,共9页
弱黏结岩层容易发生滑动和离层,进而引发灾害。为了检验自主开发的势接触连续-非连续方法中的无黏结叠梁模型并深入了解其破坏后的力学行为,针对三点弯双层叠梁开展研究,并考察了势接触力求解中法向刚度系数的影响。通过将两个岩层叠合... 弱黏结岩层容易发生滑动和离层,进而引发灾害。为了检验自主开发的势接触连续-非连续方法中的无黏结叠梁模型并深入了解其破坏后的力学行为,针对三点弯双层叠梁开展研究,并考察了势接触力求解中法向刚度系数的影响。通过将两个岩层叠合在一起建立叠梁模型,二者发生嵌入,因而存在相互作用的势接触力。通过改变单梁叠放顺序,分别形成了上砂岩下泥岩叠梁和上泥岩下砂岩叠梁。除了考察了载荷-位移曲线、最大主应力云图,还考察了裂纹区段数目的演化规律,以深化对叠梁复杂力学行为的理解。研究结果表明:(1)双层叠梁的载荷-位移曲线能与有关的实验结果吻合。(2)上泥岩下砂岩叠梁的各单梁裂缝出现时刻晚于上砂岩下泥岩叠梁的;前者的第1次硬化和第1次软化阶段比后者的长;前者的第2次硬化阶段不如后者的明显;前者的第2次软化阶段不如后者的明显,呈明显脆性。(3)对于上硬下软叠梁,随着法向刚度系数的减小,第1和第2峰值载荷对应的位移均增大。(4)对于上软下硬叠梁,随着法向刚度系数的减小,载荷-位移曲线由双峰或多峰向单峰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黏结 三点弯 叠梁 开裂过程 势接触 连续非连续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连续-非连续并行计算方法及其在岩爆过程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学滨 杜轩 +3 位作者 薛承宇 陈双印 廖裴彬 余保健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7-185,共9页
随着深部岩石工程的发展,岩爆变得越发严重。在岩爆的数值模拟方面,连续方法和非连续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兼具二者优势的连续-非连续方法更具优势,且正在快速发展。基于CUDA对自主开发的三维拉格朗日元与离散元耦合连续-非连续方... 随着深部岩石工程的发展,岩爆变得越发严重。在岩爆的数值模拟方面,连续方法和非连续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兼具二者优势的连续-非连续方法更具优势,且正在快速发展。基于CUDA对自主开发的三维拉格朗日元与离散元耦合连续-非连续方法进行了GPU并行加速。为了探索岩爆的机理和过程,模拟了不同静水压力、侧压系数和单元数目(最多达100×10^(4))条件下圆形洞室围岩V形坑的演化规律和单元弹射现象。考察了洞室围岩中裂纹的定量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当静水压力较大时,基于芬纳公式的支护设计偏于不安全。由于V形坑的位置发生改变,V形坑的平均最大深度随着静水压力的增加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关于洞室围岩V形坑的模拟结果能与有关的实验结果、数值结果和现场观测结果吻合。上述研究很好地体现了岩爆并行计算较串行计算和商业软件计算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爆 GPU并行计算 三维连续-连续方法 V形坑 静水压力 侧压系数 洞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的露天矿三维台阶爆破全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40
6
作者 冯春 李世海 +2 位作者 郑炳旭 崔晓荣 贾建军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7-117,共11页
爆破开采是露天矿采选总成本控制的首要环节,数值模拟是进行露天矿爆破开采优化设计及爆破效果分析的有效手段。利用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continuum-discontinuum element method,CDEM)对露天矿的三维台阶爆破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朗道... 爆破开采是露天矿采选总成本控制的首要环节,数值模拟是进行露天矿爆破开采优化设计及爆破效果分析的有效手段。利用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continuum-discontinuum element method,CDEM)对露天矿的三维台阶爆破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朗道爆炸模型实现了爆炸作用力的精确计算,通过弹性-损伤-断裂本构实现了岩体损伤破裂过程的描述,通过半弹簧-目标面及半棱-目标棱的联合接触算法实现了破碎岩块碰撞、飞散及堆积过程的高效模拟。开展了小尺度单自由面爆破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给出的块度分布曲线、爆破漏斗体积等参数与文献中模型实验的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CDEM及本文所述各类模型在模拟爆炸破岩方面的精确性。以鞍千矿南采区的露天铁矿爆破开采为研究对象,建立了3排21炮孔的三维台阶爆破概化模型,模拟了从炸药起爆、岩体损伤破裂到最后爆堆形成的全过程;计算结果表明,除后缘拉裂槽外,数值计算给出的爆堆形态、顶部鼓起高度等与现场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利用CDEM开展三维露天台阶爆破全过程模拟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台阶爆破 连续-连续单元方法 损伤断裂 接触检测 露天矿 爆破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全过程模拟的改进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 被引量:8
7
作者 徐栋栋 邬爱清 +4 位作者 李聪 汪斌 蒋昱州 曾平 杨永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69-1178,共10页
研究工程岩体中裂纹的萌生、扩展和贯通机制以及后续沿着软弱结构面的滑动机制对于揭示岩体变形和破坏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对于模拟由宏观结构面切割而成的离散块体系统的滑动变形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但在... 研究工程岩体中裂纹的萌生、扩展和贯通机制以及后续沿着软弱结构面的滑动机制对于揭示岩体变形和破坏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对于模拟由宏观结构面切割而成的离散块体系统的滑动变形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但在模拟岩体由连续到非连续的破坏演化过程方面存在不足。通过引入虚拟节理技术将连续区域离散为子块体,并设定虚拟节理强度为岩石本身强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DDA对于岩体连续特性的模拟。但这种方式仅考虑虚拟节理达到抗拉强度之前的黏结作用,而忽略了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中应变软化阶段的强度。因此,通过在子块体间插入一种能够描述岩石应变软化阶段的应变软化黏结单元的方式对上述不足进行了改进,进一步加强了DDA对于岩体连续特性的模拟,并保留了DDA在非连续变形模拟方面的优势。最后,将其应用于求解几个典型的破裂问题。结果表明,模拟的破裂路径与参考解较为一致,证实了改进DDA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连续变形分析 虚拟节理 节理单元 破裂路径 断裂能释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非连续方法的裂隙破坏与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海军 Dwayne Tannant +2 位作者 郭捷 冯雪磊 马凤山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3-945,共13页
岩体内裂隙等非连续结构面对岩体的强度及变形等力学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岩体裂隙起裂、扩展、相互作用和贯通机制,对工程岩体力学行为的表征和工程性能的评价十分重要。本文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的离散元方法,通过考虑裂隙分布、... 岩体内裂隙等非连续结构面对岩体的强度及变形等力学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岩体裂隙起裂、扩展、相互作用和贯通机制,对工程岩体力学行为的表征和工程性能的评价十分重要。本文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的离散元方法,通过考虑裂隙分布、模型加载条件及其与裂隙产状的关系,建立了一系列裂隙力学计算模型,研究了不同模型裂隙扩展演化特征和岩体破裂机制,分析了岩体裂隙扩展规律及其对岩体破坏路径和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裂隙岩体模型加载条件下的破坏起裂点、最终贯通破坏特征及损伤分布受控于裂隙的产状及其与最大主压应力取向角度大小及围压大小。(2)裂隙弱面走向与最大主压应力取向斜交时,裂隙弱面在加载条件下其端部裂隙扩展、贯通破坏表现比较明显,反之,当裂隙弱面走向与最大主压应力取向一致时,裂隙弱面被动影响裂隙模型内新生裂隙的萌生、扩展和贯通模式,自身未出现新的扩展破坏。(3)裂隙数目的增多和围压的增大会显著增加模型内部剪切裂缝的数量和模型破坏后的破碎程度,模型内部的损伤区域主要围绕破裂面呈滑移线型交叉分布,非破裂面区域损伤呈条带状X型分布。(4)裂隙弱面走向与最大主压应力取向斜交时,裂隙对岩体模型强度的弱化程度高于裂隙弱面走向与最大主压应力取向一致的情况,而裂隙模型破坏后的残余强度则正好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连续-连续 裂隙形状 裂隙起裂 裂隙扩展 损伤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载方式及抗拉强度对巴西圆盘试验影响的连续-非连续方法数值模拟 被引量:28
9
作者 郭翔 王学滨 +2 位作者 白雪元 王春伟 齐大雷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4-220,共7页
研究了集中加载、加载板加载和平台加载3种不同加载方式对巴西圆盘的宏观力学行为、开裂过程以及材料的抗拉强度的影响。对于平台加载方式给出了不同平台加载角时抗拉强度的修正系数。在数值模拟中,采用了自主开发的连续-非连续方法,该... 研究了集中加载、加载板加载和平台加载3种不同加载方式对巴西圆盘的宏观力学行为、开裂过程以及材料的抗拉强度的影响。对于平台加载方式给出了不同平台加载角时抗拉强度的修正系数。在数值模拟中,采用了自主开发的连续-非连续方法,该方法将拉格朗日元、变形体离散元及虚拟裂纹模型耦合在一起,既可以很好地模拟弹性阶段的变形,又可以较好地模拟材料的真实开裂过程。研究发现,采用平台加载方式,有利于圆盘中心起裂,而采用集中加载和加载板加载方式,圆盘的加载部位容易发生剪破坏。在圆盘中心起裂时,集中加载方式的抗拉强度的数值解最接近于选取的抗拉强度,然后是加载板加载方式,最后是平台加载方式。无论对于哪种加载方式,在材料的抗拉强度较小时,圆盘易于中心起裂,否则圆盘的加载部位将发生剪破坏。圆盘中心起裂后,众多微裂纹汇聚成的裂纹带在垂直方向不断扩展,直至贯穿整个圆盘,同时伴有应力波产生并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圆盘 开裂 抗拉强度 加载板:巴西平台圆盘 集中力 连续-连续方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和连续型-非连续型气藏基本特征 被引量:81
10
作者 刘树根 曾祥亮 +1 位作者 黄文明 马文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8-592,共15页
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了两套海相优质烃源岩(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其有机质成熟度高(Ro=1.5%~6%),绝大多数地区普遍不利于页岩气藏的形成 另发育两套海陆过渡相(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 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了两套海相优质烃源岩(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其有机质成熟度高(Ro=1.5%~6%),绝大多数地区普遍不利于页岩气藏的形成 另发育两套海陆过渡相(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优质烃源岩,其成熟度相对较低(Ro=0.7%~3%),在川西南-川南地区具有较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前景。四川盆地页岩烃源岩排烃效率高,为大规模油气藏提供了烃源 多存在晚期快速隆升调整过程,为吸附气的解吸创造了条件。页岩气藏经历了早期地质条件优越、生物气高效成藏,中期深埋地腹、原油裂解气快速成藏,晚期快速隆升、脱溶气和解吸气调整成藏等过程。四川叠合盆地油气藏具有多样性特征,发育了从非连续型到连续型完整序列的油气藏类型。典型的非连续型气藏主要是指构造圈闭(以及部分构造-岩性圈闭)气藏,其圈闭相对独立,非连续分布,储集空间类型以孔隙型为主。震旦系威远气田、川东石炭系气田群及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气藏群等具有相对典型的非连续型气藏特征。非连续型-连续型过渡气藏介于连续型气藏与非连续型气藏之间,呈分散状或连续状分布,圈闭类型多以复合圈闭为主,可发育有裂缝圈闭(川东南二叠系阳新统气藏)及岩性圈闭(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储集空间以裂缝型或次生溶孔为主,非均质性强,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四川盆地连续型气藏应以页岩气藏为主,但现今未有成功勘探开发页岩气藏的实例。四川叠合盆地具有多旋回构造-沉积演化、优质烃源岩分布的区域性、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天然气的活动性,及油气成藏经历了生物气、吸附气、裂解气、脱溶气和解吸气演替等多样性特征。因此,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和研究应形成常规与非常规、连续型与非连续型、原生与次生油气藏的立体勘探和研究局面,尤其应加强非连续型-连续型过渡油气藏特征、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型气藏 连续型-连续型过渡气藏 页岩气藏 油气勘探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非连续分析理论的隧道围岩破坏区判识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肖明清 徐晨 +3 位作者 杨剑 吴佳明 付晓东 周永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099-3108,共10页
准确分析隧道挖破坏区的范围对合理确定支护参数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工程意义,主要围绕连续介质分析方法和以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方法(finite element-discrete element coupling method,简称FDEM)为代表的连续-非连续方法开展了隧道围... 准确分析隧道挖破坏区的范围对合理确定支护参数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工程意义,主要围绕连续介质分析方法和以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方法(finite element-discrete element coupling method,简称FDEM)为代表的连续-非连续方法开展了隧道围岩破坏区判识方法研究。研究了连续介质分析方法与FDEM识别围岩破坏的判别标准;将岩体划分为弹性的岩石单元和弹塑性的界面单元,基于等效连续模型的思想,推导了界面单元力学参数与岩石单元及岩体单元力学参数的关系表达式,首次建立这两种方法参数取值的联系,解决了连续-非连续方法取值难的问题;对比了两种方法模拟不同岩性、断面铁路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破坏区范围。基于规范中各级围岩的力学参数取值范围,给出了各级围岩下以FDEM中罚参数和断裂能等围岩主要破坏参数的取值范围;FLAC3D为代表的连续介质方法和FDEM两种方法对不同岩性、断面铁路隧道开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连续介质方法得出的塑性区和以塑性极限应变得出的破坏区域和连续-非连续方法得出的裂纹扩展区和破坏区在分布范围、形态及破坏形式上基本一致,验证了提出的FDEM围岩破坏参数取值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连续分析方法 FDEM 隧道 破坏区识别 参数取值 连续介质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储层燃爆-水力复合压裂裂缝扩展数值模拟
12
作者 郭天魁 王海洋 +4 位作者 陈铭 曲占庆 戴彩丽 翟成 王继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8-906,918,共10页
采用连续-非连续单元法,建立考虑燃爆应力冲击造缝、燃爆气体扩缝与水力压裂扩缝的燃爆-水力复合压裂裂缝扩展数值模拟方法,探究地应力差、燃爆峰值压力、燃爆增压速率、水力压裂排量、水力压裂液黏度对复合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研... 采用连续-非连续单元法,建立考虑燃爆应力冲击造缝、燃爆气体扩缝与水力压裂扩缝的燃爆-水力复合压裂裂缝扩展数值模拟方法,探究地应力差、燃爆峰值压力、燃爆增压速率、水力压裂排量、水力压裂液黏度对复合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燃爆-水力复合压裂结合了燃爆压裂近井造缝复杂和水力压裂远井深穿透的优势,可形成多条深穿透的长裂缝,改造效果更好。增大地应力差,将减少燃爆-水力复合压裂改造面积,燃爆-水力复合压裂更适合地应力差较小的储层;高燃爆压裂峰值压力、高燃爆压裂增压速率均有利于增加燃爆裂缝的最大破裂长度与破裂度,进而增加燃爆-水力复合压裂的改造面积,提高改造效果;提高水力压裂排量、压裂液黏度将提升缝内净压力,激活燃爆裂缝,增大裂缝转向半径,产生更多的长裂缝,有效增大储层改造面积;储层改造面积与水力压裂排量、水力压裂液黏度并非完全正相关,存在临界值,当超过临界值后,改造面积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连续单元法 燃爆压裂 燃爆-水力复合压裂 裂缝扩展 改造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及非连续块编码的测试数据压缩方法
13
作者 欧阳一鸣 成丽丽 梁华国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49-53,共5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连续及非连续长度块编码的测试数据压缩方法,该方案从提高码字利用率的目的出发,利用定长的二进制码字表示连续长度块的长度信息,同时,将连续位长度不足的序列按一定的策略划为非连续块,并且不对其进行编码,故有效地...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连续及非连续长度块编码的测试数据压缩方法,该方案从提高码字利用率的目的出发,利用定长的二进制码字表示连续长度块的长度信息,同时,将连续位长度不足的序列按一定的策略划为非连续块,并且不对其进行编码,故有效地避免了用长码字替换短游程序列的情况。该方案的编码规则减少了使用前、后缀形式编码的复杂性,所以其编码及解码过程简单,同时具有简单的通讯协议。对ISCAS-89标准电路Mintest集的压缩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较FDR码和Golomb码都具有更好的压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试数据压缩 编码 连续连续 系统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层采动诱发长壁开采水平岩层开裂、冒落过程模拟——基于连续-非连续方法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学滨 郭翔 +1 位作者 芦伟男 齐大雷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提出了一种适于模拟准脆性材料(岩石、混凝土等)变形、开裂、接触、摩擦及转动的连续-非连续方法。开展了单层采动诱发长壁开采水平岩层开裂、冒落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发现,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顶板不断离层和开裂,开裂后岩块不... 提出了一种适于模拟准脆性材料(岩石、混凝土等)变形、开裂、接触、摩擦及转动的连续-非连续方法。开展了单层采动诱发长壁开采水平岩层开裂、冒落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发现,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顶板不断离层和开裂,开裂后岩块不断冒落,采空区和工作面上方的垂直应力低值区呈梯形,其尺寸不断增加,直至稳定;在垂直应力梯形低值区两个腰的位置及其顶部一定范围内,裂隙较为发育,垂直应力梯形低值区其余位置的裂隙被重新压实;在梯形低值区两个腰的位置,开裂后岩块倾斜排列,形如砌体;如果将每次工作面推进长度及每两次开采间隔的时步数目均翻番,则顶板冒落变晚,垂直应力梯形低值区的对称性变好,该差异根源于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对于加/卸载历史的依赖性。在目前的模拟中,未考虑剪裂和液压支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 岩层 开裂 冒落 连续-连续方法 顶板 长壁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非连续方法的正断层下盘开采断层滑移演化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学滨 刘桐辛 +1 位作者 岑子豪 薛承宇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04-812,共9页
在自主开发的拉格朗日元与离散元耦合连续-非连续方法的基础上,为了模拟时间较长的煤炭开采过程,提出了准静力计算模式;针对煤层离散单元形成的聚集体仍能承受超过自身承载能力的问题,发展了应力跌落方法;以济三煤矿6303工作面的地质条... 在自主开发的拉格朗日元与离散元耦合连续-非连续方法的基础上,为了模拟时间较长的煤炭开采过程,提出了准静力计算模式;针对煤层离散单元形成的聚集体仍能承受超过自身承载能力的问题,发展了应力跌落方法;以济三煤矿6303工作面的地质条件为背景建立了更准确的力学模型,其中,在断层上盘下端面施加了适当的垂直向上的均布载荷,以克服前人力学模型中由于模型下端面位移被限制断层难以在此位置错动而造成的应力集中问题;通过剔除开采前的断层滑移量,提出了纯粹由采动引起的断层上盘滑移量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当工作面与断层的距离减少时,煤层下方测点的滑移量呈缓慢增加-缓慢减少-急剧增加的趋势,煤层上方测点的滑移量呈缓慢增加-迅速增加的趋势;同一岩层中测点的滑移量相差不大;高位岩层将先于低位岩层发生明显滑移,断层滑移基本是由上至下发展的,且高位岩层的滑移程度比低位岩层的大;当工作面与断层距离相同时,若开采间隔较小,则煤层上方测点的滑移量较小;当工作面与断层距离小于等于100 m时,采空区上方附近岩层发生明显滑移,应该加强支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连续方法 煤炭开采 断层 应力集中 滑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水压力条件下开挖直径及卸荷时间对巷道围岩变形-开裂影响的连续-非连续方法模拟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学滨 芦伟男 +1 位作者 钱帅帅 白雪元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41-1848,I0032,共9页
以自主开发的拉格朗日元与变形体离散元耦合的连续-非连续方法为基础,引入Ⅱ型断裂能,用以模拟剪切开裂现象,并通过直接剪切实验对方法的正确性予以验证。在静水压力条件下,开展了关于巷道开挖直径、开挖卸荷时间对巷道围岩变形及开裂... 以自主开发的拉格朗日元与变形体离散元耦合的连续-非连续方法为基础,引入Ⅱ型断裂能,用以模拟剪切开裂现象,并通过直接剪切实验对方法的正确性予以验证。在静水压力条件下,开展了关于巷道开挖直径、开挖卸荷时间对巷道围岩变形及开裂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岩样上端面平均剪应力-水平位移曲线的峰值随着Ⅱ型断裂能的增加而增加,且岩样脆性降低;随着时步数的增加,多条剪裂纹自巷道周边向围岩内部扩展,部分剪裂纹相互交叉而形成Ⅴ形坑,最终使围岩处于不平衡或趋于平衡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剪裂纹时而扩展,时而基本停滞,并在一些位置呈间隔排列;随着开挖直径的减小,Ⅴ形坑的最大深度减小,剪裂纹区段数目及平行的剪裂纹数目均减少,当开挖直径较小时,模型最终趋于平衡;开挖卸荷时间不同,巷道围岩开裂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连续方法 静水压力 开挖卸荷 巷道直径 剪切开裂 Ⅴ形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法的三维脆性颗粒冲击破碎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新明 冯春 林钦栋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9-306,共8页
通过在连续-非连续单元法(CDEM)中引入考虑应变率效应的断裂能本构以及能量统计算法,实现了球体冲击破碎过程中损伤破裂程度及能量演化的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冲击破碎过程分为接触蓄能阶段、损伤破碎阶段和碎块飞散阶段。首先,颗粒... 通过在连续-非连续单元法(CDEM)中引入考虑应变率效应的断裂能本构以及能量统计算法,实现了球体冲击破碎过程中损伤破裂程度及能量演化的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冲击破碎过程分为接触蓄能阶段、损伤破碎阶段和碎块飞散阶段。首先,颗粒的部分动能转化为单元弹性变形能,随后这部分变形能和动能迅速转化为摩擦消耗、阻尼消耗及弹簧断裂能,破碎基本完全后碎块继续飞散。不同冲击速度下,颗粒分别出现了反弹、开裂、破碎和粉碎的现象。随冲击速度的增加,D50的变化速率逐渐放缓,破碎块度逐渐趋于稳定;破裂度、损伤度以及平均损伤因子的变化速率先增加后放缓,颗粒破坏以拉伸破坏为主。以上结论可为脆性材料冲击破碎工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连续单元法 颗粒冲击破碎 破碎块度 数值模拟 断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考虑动力本构的连续-非连续方法的单轴压缩岩样开裂过程模拟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学滨 刘桐辛 +1 位作者 白雪元 李继翔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911-2922,共12页
动载作用下岩石的破坏规律研究对于众多地质灾害的机制分析和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鉴于数值模拟研究的优势,应大力发展适于岩石动力断裂过程模拟的数值方法。在自主开发的拉格朗日元与离散元耦合连续-非连续方法的基础上,采用... 动载作用下岩石的破坏规律研究对于众多地质灾害的机制分析和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鉴于数值模拟研究的优势,应大力发展适于岩石动力断裂过程模拟的数值方法。在自主开发的拉格朗日元与离散元耦合连续-非连续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朱-王-唐本构模型取代了广义胡克定律,发展了考虑动力本构的连续-非连续方法,其正确性通过模拟不同加载速度时砂岩试样的单轴压缩试验进行了验证。通过统计裂缝区段数目随着岩样的纵向应变的演化规律,并监测岩样左、右对称线上多个测点的最小主应力的演化规律,开展了不同加载速度时单轴压缩花岗岩试样的变形-开裂过程研究,阐明了岩样的开裂机制。研究发现,剪裂缝以雁列式展布,整体上形成剪切带。随着时步数目的增加,各测点的最小主应力均呈波动下降-震荡上升的变化趋势。震荡上升阶段对应岩样的应变软化阶段。测点分离后最小主应力的震荡幅度较大,这是由于节点分离和单元接触激发了较大的应力波。剪切带尖端的最小主应力集中会使测点发生剪切分离。当岩样的三角块向下楔入时,下方测点的应力状态类似于紧凑拉伸试验进而发生拉伸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动力断裂 朱-王-唐本构模型 连续-连续方法 单轴压缩 剪切带 开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粒、砂填充连续与非连续屏障隔振效果的全尺试验与数值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希 罗威力 +2 位作者 林本海 覃娇芬 罗信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567-579,共13页
采用全尺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材料(陶粒、砂)填充不同类型屏障(连续型、非连续型)的隔振效果。同时,为弥补试验研究的不足,辅以数值研究。为此,在试验研究开展之前,在原场地上进行了面波多通道分析(multi channe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 采用全尺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材料(陶粒、砂)填充不同类型屏障(连续型、非连续型)的隔振效果。同时,为弥补试验研究的不足,辅以数值研究。为此,在试验研究开展之前,在原场地上进行了面波多通道分析(multi channel analysis of surface waves,简称MASW)试验,以便获得场地的动力学特性,作为数值研究的基础。随后,开展试验工作以便获得场地固定点的传递函数与衰减分贝;并使用数值方法,编制程序计算加速度分量的空间分布场。综合以上两种方法后发现,隔振材料影响在低频处,两者差异不甚明显;在中频处,两者差异开始显现。陶粒的隔振表现接近空沟;在高频处,因土体的阻尼作用明显,材料影响难以表现。综上所述,陶粒的隔振效果远优于砂,整体表现接近空沟。屏障类型影响:当频率为30 Hz时,屏障的作用甚微,分量的空间分布形态以振源为圆心,呈环形分布;频率为50 Hz时,环形分布被屏障打破,其形态由环形变为椭圆形,而短边则指向波阵面方向,令一定强度的分量拒止于屏障的后区域;频率为80 Hz时,土体阻尼作用明显,以致两者差异不甚明显。综上,连续型屏障的隔振效果远优于非连续屏障。材料与屏障类型使用建议:若采用一般性的材料,考虑成本等因素,使用两者皆可;但采用高阻尼材料,考虑隔振效果等因素,则连续型屏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尺试验 陶粒 连续型(连续)屏障 频率实部-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围压时含孔洞模型裂缝扩展的连续—非连续数值模拟 被引量:4
20
作者 白雪元 王学滨 +2 位作者 马冰 芦伟男 祝铭泽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2期240-248,共9页
为了有效地模拟连续介质向非连续介质的转化,发展了一种拉格朗日元方法、变形体离散元方法及虚拟裂纹模型耦合且考虑四边形单元沿对角线开裂的连续—非连续方法。利用该方法,模拟了不同围压时含孔洞模型的变形—开裂过程,统计了拉裂缝... 为了有效地模拟连续介质向非连续介质的转化,发展了一种拉格朗日元方法、变形体离散元方法及虚拟裂纹模型耦合且考虑四边形单元沿对角线开裂的连续—非连续方法。利用该方法,模拟了不同围压时含孔洞模型的变形—开裂过程,统计了拉裂缝及剪裂缝区段数目,监测了一些单元的最大主应力。研究结果表明:当围压较小时,初始拉裂缝首先出现在孔洞的顶、底部,然后向模型的上、下端扩展,在初始拉裂缝的左、右两侧的拉应力集中区中产生远场拉裂缝,随后在孔洞的左、右两侧出现剪裂缝,最后,剪裂缝贯穿模型;当围压较大时,远场拉裂缝数量较少,未充分发展,远场拉裂缝与剪裂缝的发展阶段的界限不分明。含孔洞模型的最大承载力的下降是由于孔洞左、右两侧的剪裂缝向外扩展造成的。随着围压的增加,开始出现初始拉裂缝的时步数目增大,初始拉裂缝两侧的远场拉裂缝数目变少、出现变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连续方法 含孔洞模型 远场裂缝 应力分布 变形—开裂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