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间柱连续采矿法的充填体可靠性研究(Ⅰ) 被引量:4
1
作者 邓建 李夕兵 古德生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1-23,共3页
以某铜矿为例 ,在简介其无间柱连续采矿法的基础上 ,建立了该矿 1分区充填体的三维楔体模型 ,重点计算岩墙对充填体的侧压力和考虑爆破地震对 1分区充填体稳定性的影响 ;然后建立充填体的极限状态方程 ,求出了在试验矿山地质采矿条件下... 以某铜矿为例 ,在简介其无间柱连续采矿法的基础上 ,建立了该矿 1分区充填体的三维楔体模型 ,重点计算岩墙对充填体的侧压力和考虑爆破地震对 1分区充填体稳定性的影响 ;然后建立充填体的极限状态方程 ,求出了在试验矿山地质采矿条件下 ,1分区充填体的安全系数和可靠指标 ;与现有文献的结果进行比较 ,证明建立的模型和方程更具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采矿法 充填体 极限状态方程 可靠性分析 铜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官集铁矿点柱式上向分层充填连续采矿法采场结构参数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徐中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331-334,共4页
浅孔留矿法是矿山最常用的采矿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发生围岩冒落等现象,致使矿石回收率低、损失贫化率大,矿山对采矿方法的改进需求十分迫切。考虑到李官集铁矿矿岩稳固性差和矿体倾斜中厚的具体特点,矿山选择点柱式上向分层充填连续... 浅孔留矿法是矿山最常用的采矿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发生围岩冒落等现象,致使矿石回收率低、损失贫化率大,矿山对采矿方法的改进需求十分迫切。考虑到李官集铁矿矿岩稳固性差和矿体倾斜中厚的具体特点,矿山选择点柱式上向分层充填连续采矿法进行开采。通过FLAC3D软件对李官集铁矿拟建采场建立数值分析模型,针对中厚和厚大两类矿体厚度,分成沿走向布置矿块和垂直走向布置矿块两种方案,分别确定匹配的采场点柱尺寸、布置间距、间柱宽度及底柱厚度。分析结果可为矿山后续结构参数调整和类似条件矿山选择采矿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柱 上向分层充填 连续采矿法 采矿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填连续采矿法回采尹格庄金矿1#矿体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涛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81-183,共3页
尹格庄金矿1#矿体在2002年之前由于厚度、品位、矿岩的破碎性难于回采,经过论证,采用阶梯式浇分段挤压崩矿跟随充填连续采矿法回采,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1#矿体 阶梯式分段挤压崩矿 充填连续采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各琦铜矿无间柱连续采矿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彭福军 朱天平 蔡曙光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13年第1期24-25,29,共3页
在使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的采场,采用间隔式回采矿房的方法,实现无间柱连续采矿,达到降低损失率、贫化率,提高采矿效率的目的。实践证明,无间柱连续采矿能更好地推动获各琦铜矿作业机械化、工艺连续化、生产集中化和管理科学化的发... 在使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的采场,采用间隔式回采矿房的方法,实现无间柱连续采矿,达到降低损失率、贫化率,提高采矿效率的目的。实践证明,无间柱连续采矿能更好地推动获各琦铜矿作业机械化、工艺连续化、生产集中化和管理科学化的发展,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间柱 连续采矿法 矿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区阶梯式无间柱连续充填采矿法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启月 王树海 +1 位作者 范作鹏 赵国彦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19,共4页
以新城金矿深部厚大破碎矿体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开采中存在的深井高应力、矿岩破碎、允许暴露面积小、作业安全性差、矿化严重不均、矿体短、可供布置的矿房个数少、生产能力低等技术难题开展了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盘区阶梯式无间柱连续... 以新城金矿深部厚大破碎矿体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开采中存在的深井高应力、矿岩破碎、允许暴露面积小、作业安全性差、矿化严重不均、矿体短、可供布置的矿房个数少、生产能力低等技术难题开展了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盘区阶梯式无间柱连续充填采矿法。通过进路无间柱连续开采和盘区阶梯式布置实现了深部厚大破碎矿体安全、高效、低贫损开采。二年多的现场工业试验证明,该采矿法采切工程量少、工艺简单、作业机动灵活、安全性好、开采成本低、盘区生产能力大,是一种适合于新城金矿深部矿体的理想采矿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开采 无间柱连续充填采矿 盘区阶梯式布置 厚大破碎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矿山连续采矿的发展前景 被引量:3
6
作者 С.Л.约芬 王维德 《国外金属矿山》 1992年第9期37-40,共4页
许多矿山由于长期开采表内矿量的枯竭、开发备用矿床基本投资大、土地费用高和自然资源开发与市场行情的关系,凡此种种原因都迫使必须更充分地开发已探明的储量,其中包括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效率的同时,将部分表外矿量列入回采边... 许多矿山由于长期开采表内矿量的枯竭、开发备用矿床基本投资大、土地费用高和自然资源开发与市场行情的关系,凡此种种原因都迫使必须更充分地开发已探明的储量,其中包括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效率的同时,将部分表外矿量列入回采边界以内。连续采矿是矿床地下开采中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有效的发展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矿山 连续采矿法 金属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鑫汇金矿深部倾斜中厚复杂矿体采矿方法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靳社英 《采矿技术》 2006年第3期226-227,230,共3页
鑫汇金矿深部缓倾斜至倾斜中厚矿体复杂多变,根据深部矿体的赋存条件,采用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法,对可用的几种采矿方案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分层充填连续采矿法能较好地适应矿体的变化,提高采场生产能力及采矿的安全性、降低采矿贫化损失及... 鑫汇金矿深部缓倾斜至倾斜中厚矿体复杂多变,根据深部矿体的赋存条件,采用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法,对可用的几种采矿方案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分层充填连续采矿法能较好地适应矿体的变化,提高采场生产能力及采矿的安全性、降低采矿贫化损失及采矿成本。为此,推荐该类矿体采用盘区机械化上向分层充填连续采矿法来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中厚复杂矿体 采矿方案选择 分层充填连续采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品位复杂铅锌矿高效开采采矿方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焰苗 《采矿技术》 2015年第6期7-8,21,共3页
三贵口铅锌矿南矿段属于缓倾斜至急倾斜中厚低品位复杂矿床,设计生产能力前期为5000 t/d,达产后达到10000 t/d。因为矿体变化大,严重制约了采矿方法的选择及生产能力的提高。为了实现矿山安全高效开采的要求,经过研究,采用了分段出矿中... 三贵口铅锌矿南矿段属于缓倾斜至急倾斜中厚低品位复杂矿床,设计生产能力前期为5000 t/d,达产后达到10000 t/d。因为矿体变化大,严重制约了采矿方法的选择及生产能力的提高。为了实现矿山安全高效开采的要求,经过研究,采用了分段出矿中深孔连续回采采矿方法。该方法回采工艺简单、生产能力大,满足了矿山安全高效开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矿床 分段出矿中深孔连续回采采矿 回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稳定充填体临界高度的极限分析法 被引量:6
9
作者 邓建 李夕兵 彭怀生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13-15,共3页
无间柱连续采矿法中1区充填体的稳定性,直接影响该采矿方法的损失率和贫化率等,从而决定试验研究的成败。利用极限分析能量法和静力平衡法确定保持1区充填体稳定的临界高度,为合理选择充填体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无间柱 连续采矿法 充填体 极限分析 临界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矿脉无间柱非胶结充填连续开采技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立顺 徐开吉 张长锁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12年第5期19-22,共4页
基于连续开采理论,以吉水门矿区V3-2矿体开采为工程实例,在分析V3-2矿体开采技术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上向水平分层充填连续采矿法,并详细阐述连续开采的工艺过程和经济指标。结合连续开采技术特点,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提出进度控制措施,保... 基于连续开采理论,以吉水门矿区V3-2矿体开采为工程实例,在分析V3-2矿体开采技术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上向水平分层充填连续采矿法,并详细阐述连续开采的工艺过程和经济指标。结合连续开采技术特点,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提出进度控制措施,保证开采的连续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连续采矿法 连续开采 开采安全 进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东采矿新技术通过专家鉴定
11
《中国矿山工程》 2005年第4期53-54,共2页
受山东省科技厅的委托.烟台市科技局在招远河东金矿主持召开了“缓倾斜多变中厚矿体上向侧伏进路充填连续采矿法综合技术研究”项目的鉴定会议,经中国工程院士等8位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目研究以工程地质调查、模糊数学和数值模拟相结... 受山东省科技厅的委托.烟台市科技局在招远河东金矿主持召开了“缓倾斜多变中厚矿体上向侧伏进路充填连续采矿法综合技术研究”项目的鉴定会议,经中国工程院士等8位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目研究以工程地质调查、模糊数学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优化采矿方法与采矿结构参数,为多变中厚难采矿体综合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采矿法 专家鉴定 综合技术 工程地质调查 中厚矿体 项目研究 工程院士 结构参数 采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倾斜中厚矿体高效开采新方案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振昌 刘青灵 +1 位作者 张元庆 李斌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17年第4期10-14,25,共6页
为解决缓倾斜中厚矿体,尤其是倾角为20°~35°的缓倾斜中厚矿体的高效率开采技术难题,提出了基于组合棋盘式底部结构的缓倾斜矿脉连续采矿法。以悦洋银多金属矿为背景,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对包括新方案在内... 为解决缓倾斜中厚矿体,尤其是倾角为20°~35°的缓倾斜中厚矿体的高效率开采技术难题,提出了基于组合棋盘式底部结构的缓倾斜矿脉连续采矿法。以悦洋银多金属矿为背景,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对包括新方案在内的四种采矿方案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基于组合棋盘式底部结构的缓倾斜矿脉连续采矿法为最佳采矿方案。最后,重点阐述了新方案的矿块结构参数与采场布置、采切工程布置和回采工艺方面的内容,分析了新方案的主要优势。这一新的采矿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可以在矿山使用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倾斜中厚矿体 层次分析 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 采矿优选 基于组合棋盘式底部结构的缓倾斜矿脉连续采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底板均不稳固的古采区残矿回收实践研究
13
作者 张海磊 焦满岱 +3 位作者 陈小平 郭生茂 刘吉祥 周健强 《中国矿业》 2022年第2期160-164,179,共6页
某矿山银硐子银多金属矿生产探矿过程中遇到大量明清古采区,使得矿山开采条件更加困难。初步查明古采区位于矿体中部,上盘剩余矿体厚4~7 m,下盘剩余矿体厚6~8 m。为保证矿山的安全开采和经济效益,本文设计采用下盘矿体与上盘矿体分采合... 某矿山银硐子银多金属矿生产探矿过程中遇到大量明清古采区,使得矿山开采条件更加困难。初步查明古采区位于矿体中部,上盘剩余矿体厚4~7 m,下盘剩余矿体厚6~8 m。为保证矿山的安全开采和经济效益,本文设计采用下盘矿体与上盘矿体分采合出连续采矿法,分两步回采古采区剩余矿体。首先,采用抛掷爆破方式将古采区下盘剩余矿体崩入古采区内;其次,崩落上盘剩余矿体和一部分上盘围岩覆盖在下盘崩落矿石上;最后,采用截止品位放矿的方式,将崩落的上盘围岩废石永久留在采空区内。该方案能充分利用矿山正常开采时的采准切割系统,在减少采切工程量的同时也避免了残矿回收与正常开采之间的互相干扰;由于人员不进入采空区,因此保证了开采的安全性;上盘剩余矿体、下盘剩余矿体均可沿走向连续回采,生产效率高。试验采场应用期间,上盘矿体与上盘矿体分采合出连续采矿法采出古采区残矿资源量23000 t,创造经济价值181万元,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采区 残矿回收 倾斜中厚矿体 连续采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岭铁矿中厚缓倾斜矿床开采方案优化
14
作者 张奇 徐祥熙 陈哲 《现代矿业》 CAS 2016年第6期29-30,共2页
金岭铁矿一直沿用的采矿方法为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尽管工艺成熟但存在矿石回采率偏低的问题。为此,在现有生产系统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对新探矿体的采矿工艺进行了优化调整,采用嗣后充填无矿柱连续采矿法进行回采。将矿体划分为几... 金岭铁矿一直沿用的采矿方法为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尽管工艺成熟但存在矿石回采率偏低的问题。为此,在现有生产系统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对新探矿体的采矿工艺进行了优化调整,采用嗣后充填无矿柱连续采矿法进行回采。将矿体划分为几个矿块,调整凿岩切割巷道、出矿进路和脉外联络巷道的布置方式,采用后退式连续开采的方式回采矿块。实践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采矿方案提高了矿石回采率,降低了万吨采掘比,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提高了经济效益,此外,采用全尾砂胶结充填,减少了尾矿存量,有效控制了地压,社会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倾斜中厚矿体 嗣后充填无矿柱连续采矿法 回采率 全尾砂胶结充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discontinuum numerical modeling of subsidence incorporating ore extraction and backfilling operations in an underground iron mine in China 被引量:1
15
作者 Huang Gang Kulatilake Pinnaduwa H.S.W. +2 位作者 Shreedharan Srisharan Cai Sijing Song Hongq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7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An underground iron mine in China has been used as a case-study to research the subsidence due to ore extraction and backfilling during open stoping operations. A 3-D discontinuum numerical model was built incorporati... An underground iron mine in China has been used as a case-study to research the subsidence due to ore extraction and backfilling during open stoping operations. A 3-D discontinuum numerical model was built incorporating geologic complexities including faults and interfaces between different lithologies,and the stoping and backfilling sequence adopted from the mine plans. The stoping was carried out in two vertically stacked horizontal layers, with a total of 16 stopes. Large displacements of up to 50 cm were observed along the roof of the stopes, and a maximum surface subsidence of 22.5 cm was observed.Backfilling was found to eliminate subsequent displacements and subsidence. The extraction of the upper orebody was found to influence displacements in the lower orebody. Finally, a subsidence profile was constructed to show the subsidence at all locations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surface and region of influence on th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iron mine Discontinuum numerical modeling Open stoping Backfill Subsid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bility analyses of bleeder pillars in longwall mines by displacement-discontinuity method 被引量:3
16
作者 Mishra Brijes Tang X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5年第6期933-941,共9页
Caving in coal mines releases significant amounts of dust and gas. This is exhausted from the mine by forcing the air to travel through the caved zones into a set of roadways known as bleeders. These bleeder entries a... Caving in coal mines releases significant amounts of dust and gas. This is exhausted from the mine by forcing the air to travel through the caved zones into a set of roadways known as bleeders. These bleeder entries are operated for the life of the mine, and therefore, they have to be kept in stable condition. Caving operations in coal mines are associated with Iongwall mines and complete pillar extraction. The pillars adjoining the caved zone sometimes show rib failures, posing a hazard for mine personnel travelling through the entry.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 results from analyses of bleeder pillars that are near the caved zones and are susceptible to damage because of the transfer of load during the caving process. In this study, bleeder pillars were simulated in a displacement discontinuity program.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ertical stresses on bleeder pillars increased while the safety factor of bleeder pillar decreased during the caving process; however, when the caved zone completely consolidated, both the stresses and safety factor did not change for the remaining extraction. When similar extraction was performed at deeoer denths, vertical stress on pillar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_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eeder pillarsDisplacement-discontinuity analysisLongwall miningStress developmentSafety fa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