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2效应对煤焦颗粒增氧燃烧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金旭东 周月桂 +1 位作者 金圻烨 郑婷婷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41-944,950,共5页
采用考虑炭粒表面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气相CO-O_2反应的连续膜模型,在增氧燃烧中添加一定量的CO_2并采用Ar来调节煤焦颗粒表面温度,分析O_2浓度效应、CO_2化学效应及热效应对煤焦颗粒表面燃烧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增氧燃烧系统中O_2体积... 采用考虑炭粒表面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气相CO-O_2反应的连续膜模型,在增氧燃烧中添加一定量的CO_2并采用Ar来调节煤焦颗粒表面温度,分析O_2浓度效应、CO_2化学效应及热效应对煤焦颗粒表面燃烧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增氧燃烧系统中O_2体积分数从21%提高到26.5%时,煤焦颗粒表面温度升高154K,燃烧速率增大,且着火时间和燃尽时间均提前;在煤焦颗粒增氧燃烧过程中,O_2浓度效应对煤焦颗粒表面燃烧速率的影响占主导作用,其次是CO_2化学效应,而热效应的影响最低,三者影响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56.4%、25.7%和1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氧燃烧 煤焦燃烧 连续膜模型 CO2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火焰对碳粒燃烧影响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于娟 章明川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7-431,共5页
建立了球坐标系下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全耦合的碳粒燃烧数值模拟程序.在详细理论计算的配合下,通过精密设计的实验研究,用FTIR透射-发射实验测温方法成功捕捉了持续时间极短的“CO在颗粒表面被点燃而引起的颗粒高温”现象.连续膜模型... 建立了球坐标系下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全耦合的碳粒燃烧数值模拟程序.在详细理论计算的配合下,通过精密设计的实验研究,用FTIR透射-发射实验测温方法成功捕捉了持续时间极短的“CO在颗粒表面被点燃而引起的颗粒高温”现象.连续膜模型的计算结果和FTIR测温实验结果表明,CO的空间反应与碳粒表面反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碳粒表面温度、总体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而CO能否在颗粒表面附近被点燃及其所引起的颗粒表面温度差可高达数百度.在实际煤粉火焰条件下,单膜模型和严格的连续膜模型的预报结果相差比较大,特别是对着火点及着火后某段区间内的颗粒温度的预报,是仅考虑表面氧化反应C+1/2O_2→CO的单膜模型所无法完成的,这说明单膜模型存在较大的应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粒燃烧 CO空间反应 FTIR测温 着火 模型 连续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