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结合被动抬腿试验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薛贻敏 陈美琪 +3 位作者 黄廷烽 陈明光 陈茜 陈锋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2-1117,共6页
目的探讨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结合被动抬腿试验(PLR)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四科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6例,置入锁骨下静脉导管后,先进行PLR,再行容... 目的探讨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结合被动抬腿试验(PLR)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四科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6例,置入锁骨下静脉导管后,先进行PLR,再行容量负荷试验(VE)。研究过程采用CNAP监测,每个试验前后均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量(CO)及脉压变异度(PPV),记录PLR前后CO的变化率(ΔCO_(PLR))及VE前后CO的变化率(ΔCO_(VE))。将ΔCO_(VE)≥15%定义为有容量反应性并纳入有反应组,ΔCO_(VE)<15%者纳入无反应组。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ΔCO_(PLR)、VE前PPV与ΔCO_(VE)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ΔCO_(PLR)、VE前PPV对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3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共进行40例次VE,其中有反应组18例次,无反应组22例次。两组患者PLR及VE前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LR及VE后HR、MAP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PLR后CVP无明显变化(P>0.05),VE后CVP均明显增加(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LR及VE后CO均明显增加(P<0.05),有反应组PLR及VE后CO明显高于无反应组[(6.01±1.28)L/min vs.(5.16±1.22)L/min、(6.31±1.33)L/min vs.(5.15±1.39)L/min,P<0.05]。有反应组ΔCO_(PLR)、ΔCO_(VE)明显高于无反应组(21.21%±8.54%vs.10.76%±4.94%、26.32%±8.64%vs.9.44%±3.45%,P<0.05)。ΔCO_(PLR)与ΔCO_(VE)呈正相关(r=0.820,P<0.05),而VE前PPV与ΔCO_(VE)无相关性(r=0.194,P>0.05)。ΔCO_(PLR)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5(95%CI 0.707~0.946,P<0.05),最佳截断值为13.95%,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1.8%;VE前PPV预测容量反应性的AUC仅为0.525(95%CI 0.362~0.685,P>0.05)。结论CNAP监测ΔCO_(PLR)可用于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指导临床液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 被动抬腿试验 脓毒症 容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固相萃取结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多级质谱法同时检测生物样品中7种乌头类生物碱 被引量:13
2
作者 朱定姬 卢敏萍 +7 位作者 黄克建 周哲 林翠梧 杨宁 刘晓锋 乔文涛 李璐 黄晓青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9-257,共9页
建立了在线固相萃取(on-line SPE)结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多级质谱(LC-LIT/MS^n)同时测定全血、尿液和肝组织样品中7种乌头类生物碱的分析方法,并根据7种乌头类生物碱的多级质谱碎片对裂解规律进行了推测和总结。用乙腈沉淀样品中的蛋... 建立了在线固相萃取(on-line SPE)结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多级质谱(LC-LIT/MS^n)同时测定全血、尿液和肝组织样品中7种乌头类生物碱的分析方法,并根据7种乌头类生物碱的多级质谱碎片对裂解规律进行了推测和总结。用乙腈沉淀样品中的蛋白质,于稀释和离心后直接进样。经Waters Oasis~ HLB在线SPE柱富集纯化,以0.1%(v/v)甲酸/乙酸铵溶液-0.1%(v/v)甲酸/甲醇溶液为流动相,以Accucore C18为分析柱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电离(ESI)正离子模式下测定;扫描方式为连续反应监测(CRM)。在考察的质量浓度范围内,7种乌头类生物碱的标准曲线符合二阶方程(权重因子1/x),相关系数为0.999 1~0.999 9;在全血和尿液中的方法检出限为0.02~0.60 ng/mL,在肝组织中的方法检出限为0.02~0.40 ng/g;加标回收率为91.1%~104.7%,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2%~10.7%、1.0%~13.7%(n=6)。该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度高,能够满足生物样品中7种乌头类生物碱的快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多级质谱法 连续反应监测 乌头类生物碱 生物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手术丙泊酚-利多卡因复合静脉麻醉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艳 周晓莉 王保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211-215,共5页
目的 为多方面综合评估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和利多卡因复合应用于神经外科麻醉的可行性,并摸索适合的临床用药剂量。方法 将60例择期颅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4 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和利多卡因维持麻醉。连续监测脑电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 目的 为多方面综合评估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和利多卡因复合应用于神经外科麻醉的可行性,并摸索适合的临床用药剂量。方法 将60例择期颅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4 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和利多卡因维持麻醉。连续监测脑电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的用量、麻醉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和麻醉并发症。结果 1)诱导后4组病人的双谱指数(BIS)、95%边缘频率(SEF)均明显降低;术中C组BIS值明显低于A组,D组明显高于A组。2)B组和C组艾司洛尔总用量分别比A组减少43.2%和54.4%,尼卡地平总用量分别比A组减少43.4%和54.3%。结论 1)利多卡因可以增强丙泊酚的镇静强度。2)利多卡因具有剂量相关性镇痛作用。3)丙泊酚和利多卡因复合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具有可行性,推荐剂量为丙泊酚5 mg/kg、利多卡因2.5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静脉麻醉 利多卡因 丙泊酚 神经外科手术 血流动力学参数 神经外科麻醉 临床用药剂量 颅脑手术病人 不同剂量 艾司洛尔 尼卡地平 麻醉并发症 复合应用 综合评估 维持麻醉 脑电参数 连续监测 恢复时间 不良反应 双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法同时检测生物样品中18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被引量:11
4
作者 卢敏萍 黄克建 +4 位作者 周哲 林翠梧 杨宁 刘晓锋 高凡钦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77-784,共8页
建立了同时测定全血、尿液和肝组织等生物样品中18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On-line SPE/LC-LIT/MS)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处理,稀释和离心后直接进样。经Waters OasisHLB在线SPE柱富集纯化,以BETA... 建立了同时测定全血、尿液和肝组织等生物样品中18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On-line SPE/LC-LIT/MS)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处理,稀释和离心后直接进样。经Waters OasisHLB在线SPE柱富集纯化,以BETASIL C18柱为分析柱,甲醇-水(均含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使用电喷雾电离(ESI)正离子模式测定,扫描方式为选择反应监测(SRM)和连续反应监测(CRM)。18种农药在考察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权重因子1/X),相关系数为0.994 3~0.999 4;在全血和尿液中的检出限为0.1~5 ng/m L,在肝组织中的检出限为0.1~5 ng/g;3个加标水平的回收率为90.2%~114.5%,相对标准偏差(n=4)为0.5%~7.5%。该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度高,能够满足生物样品中18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快速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法 连续反应监测(crm)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生物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活性的浓度单位
5
作者 潘新社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89-2189,共1页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以IU表示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单位 酶活性 国际单位 连续监测 反应温度 工作带 酶应用 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活性的浓度单位
6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1-551,共1页
关键词 浓度单位 酶活性 国际单位 连续监测 反应温度 工作带 酶应用 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活性的浓度单位
7
作者 潘新社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58-1958,共1页
关键词 浓度单位 酶活性 国际单位 连续监测 反应温度 工作带 酶应用 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活性的浓度单位
8
作者 潘新社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313-2313,共1页
关键词 浓度单位 酶活性 国际单位 连续监测 反应温度 工作带 酶应用 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活性的浓度单位
9
作者 潘新社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9-689,共1页
关键词 浓度单位 酶活性 国际单位 反应温度 连续监测 工作带 酶应用 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活性的浓度单位
10
作者 潘新社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152-2152,共1页
关键词 浓度单位 酶活性 国际单位 反应温度 连续监测 工作带 酶应用 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活性的浓度单位
11
作者 潘新社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28-1428,共1页
关键词 浓度单位 酶活性 国际单位 反应温度 连续监测 工作带 酶应用 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活性的浓度单位
12
作者 潘新社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60-1060,共1页
关键词 浓度单位 酶活性 国际单位 反应温度 连续监测 工作带 酶应用 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