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殊复合球铰3-RPS并联机构及其连续刚度模型 被引量:6
1
作者 崔学良 韩先国 陈五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75-1280,共6页
采用矢量微分法研究了在大载荷作用下,兼顾支链和铰链刚度以及雅克比矩阵变化等影响因素的3-RPS并联机构完整连续刚度模型.基于螺旋理论分析了3-RPS并联机构支链及铰链构件所受作用力与机构外载荷之间的力平衡关系.采用矢量微分法分析了... 采用矢量微分法研究了在大载荷作用下,兼顾支链和铰链刚度以及雅克比矩阵变化等影响因素的3-RPS并联机构完整连续刚度模型.基于螺旋理论分析了3-RPS并联机构支链及铰链构件所受作用力与机构外载荷之间的力平衡关系.采用矢量微分法分析了3-RPS并联机构动平台位姿变化与支链及铰链构件变形之间的关系.采用矢量微分法对机构的力学平衡方程进行微分,建立了完整的连续刚度模型,最后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并联机构刚度受载荷和位姿变化影响,简化刚度模型与完整刚度模型在工作空间边界处差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刚度模型 雅克比矩阵 复合球铰 螺旋理论 矢量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铰平面并联三自由度机器人连续刚度映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延治 张洁 赵铁石 《燕山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283-289,共7页
应用影响系数法求解了弹性铰平面并联3-RRR机器人的一阶、二阶影响系数,借助虚功原理建立了包含主、被动铰链弹性变形,杆件及其平台自重的连续刚度映射模型。与以往刚度模型区别在于,该连续刚度模型考虑了机构刚度变化的动态过程,从而... 应用影响系数法求解了弹性铰平面并联3-RRR机器人的一阶、二阶影响系数,借助虚功原理建立了包含主、被动铰链弹性变形,杆件及其平台自重的连续刚度映射模型。与以往刚度模型区别在于,该连续刚度模型考虑了机构刚度变化的动态过程,从而使并联机器人刚度非线性映射还原。文中还结合刚度矩阵瑞利商定义了连续刚度判定指标,绘制了刚度性能空间图,进一步探讨了该机构的方向刚度特性,为平面并联弹性铰机器人机构刚度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颖通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铰 并联3-RRR机构 连续刚度 影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抗弯刚度模型的裂纹梁动力指纹损伤识别 被引量:9
3
作者 马爱敏 张治君 李群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1,250,共9页
基于断裂力学的应变能概念,建立裂纹简支梁连续抗弯刚度模型,提出基于连续抗弯刚度模型的裂纹梁动力指纹损伤识别方法。借助有限差分方法、Mathematica软件编程求解裂纹梁动力指纹(固有频率、振型、振型曲率),通过与铰接法及FEM法对不... 基于断裂力学的应变能概念,建立裂纹简支梁连续抗弯刚度模型,提出基于连续抗弯刚度模型的裂纹梁动力指纹损伤识别方法。借助有限差分方法、Mathematica软件编程求解裂纹梁动力指纹(固有频率、振型、振型曲率),通过与铰接法及FEM法对不同裂纹工况下裂纹梁固有频率的数值计算比较及误差分析,成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并探讨了裂纹参数对动力指纹的影响。算例分析表明:连续抗弯刚度模型对裂纹参数变化敏感,裂纹梁抗弯刚度在裂纹处呈现最小值,邻近区域抗弯刚度受裂纹影响明显;裂纹简支梁的动力指纹随裂纹参数的变化呈跨中对称变化;裂纹梁结构的固有频率与振型曲率耦合的识别方法可以较好地识别出梁结构裂纹参数,识别误差为2.23%,证实了基于动力指纹检测裂纹损伤的可行性。本文结果为梁结构裂纹的检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广泛的实用与理论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抗弯刚度 裂纹梁 动力指纹 损伤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梁连续抗弯刚度与小波变换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郭佳 管德清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8-613,共6页
为了解决基于小波变换系数难以识别结构边缘损伤的问题,以及试验中损伤对周边的影响导致小波系数难以精确定位损伤位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梁连续抗弯刚度与小波变换的结构损伤位置识别方法。该方法结合梁结构连续抗弯刚度与小波系数边缘... 为了解决基于小波变换系数难以识别结构边缘损伤的问题,以及试验中损伤对周边的影响导致小波系数难以精确定位损伤位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梁连续抗弯刚度与小波变换的结构损伤位置识别方法。该方法结合梁结构连续抗弯刚度与小波系数边缘的特点,在未知无损梁结构振动参数的情况下,能有效识别出梁结构边缘损伤且能准确定位试验中梁结构的损伤,通过损伤梁的数值模拟与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损伤识别 小波变换 连续抗弯刚度 数值模拟 结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法的裂纹梁振动特性分析(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杨鄂川 李映辉 +1 位作者 赵翔 李亮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4-39,共6页
研究了含常开裂纹梁的横向振动,基于断裂力学中的能量法,推导了裂纹梁基于能量分布的连续弯曲及剪切刚度表达式;而后基于矩阵传递法,计算了含裂纹Timoshenko梁的振动特性,分析了裂纹深度及位置等裂纹参数对固有频率衰减的影响,同时将计... 研究了含常开裂纹梁的横向振动,基于断裂力学中的能量法,推导了裂纹梁基于能量分布的连续弯曲及剪切刚度表达式;而后基于矩阵传递法,计算了含裂纹Timoshenko梁的振动特性,分析了裂纹深度及位置等裂纹参数对固有频率衰减的影响,同时将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纹梁 振动特性 连续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状铁素体组织的纳米硬度
6
作者 尹社会 徐鸿鹏 徐鹏飞 《广西科学》 CAS 2013年第4期307-310,315,共5页
以Mn-Mo-Nb-B微合金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连续刚度测量纳米压痕技术,结合低碳微合金钢中针状铁素体组织的特点,分析针状铁素体组织的纳米硬度-位移曲线,计算针状铁素体组织的基体纳米硬度。结果表明:针状铁素体组织的基体纳米硬度为2... 以Mn-Mo-Nb-B微合金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连续刚度测量纳米压痕技术,结合低碳微合金钢中针状铁素体组织的特点,分析针状铁素体组织的纳米硬度-位移曲线,计算针状铁素体组织的基体纳米硬度。结果表明:针状铁素体组织的基体纳米硬度为2.14GPa,波动为29.37%,与动态CSM方法提供的原始结果相比,通过对特定显微组织的纳米硬度-位移曲线分析而得出的纳米硬度数据的波动显著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体纳米硬度 针状铁素体 连续刚度测量 纳米压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压痕试验的大理岩宏微观力学参数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显辉 程毅 +1 位作者 谢欣玥 陈蜜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51-3564,共14页
纳米压痕试验是研究岩石微观力学性质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讨论岩石微观力学性质与各类宏观强度相关性的研究很少。首先采用连续刚度测量法对4种不同大理岩进行纳米压痕试验,获得白云石与方解石矿物的微观力学参数。其次,通过Mori-Tanak... 纳米压痕试验是研究岩石微观力学性质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讨论岩石微观力学性质与各类宏观强度相关性的研究很少。首先采用连续刚度测量法对4种不同大理岩进行纳米压痕试验,获得白云石与方解石矿物的微观力学参数。其次,通过Mori-Tanaka方法将获得的微观数据尺度升级,得到等效弹性模量和等效泊松比。最后,将微观参数与宏观力学试验结果进行关联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纳米压痕数据预测宏观性质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大理岩中白云石颗粒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分别为122.5 GPa和5.4 GPa;方解石颗粒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分别为70.3 GPa和2.3 GPa,相对而言方解石矿物的强度与变形性能较差。(2)针对大理岩的白云石和方解石矿物,采用连续刚度测量法获得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建议取值对应的深度在800 nm之后。(3)颗粒边界点的压痕数据离散性比颗粒内部点的大;硬度比弹性模量更能体现颗粒边界的缺陷效应。(4)通过Mori-Tanaka方法得到的均质化结果对预测宏观弹性模量、泊松比有一定的可靠性。(5)纳米压痕数据可以反映矿物种类对岩石强度的影响,但如果要较准确地预测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断裂韧度等性质,还需要考虑岩石的结构、构造等其他强度影响因素。上述成果丰富了纳米压痕测试法在岩石材料中的应用,为利用微观力学参数预测宏观强度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痕试验 连续刚度测量 硬度 微观力学参数 大理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能源磁摩擦控制装置的被动智能控制研究
8
作者 刘振鹏 王伟 李前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06-211,共6页
将无能源磁摩擦控制装置应用于结构被动智能控制。分析了无能源磁摩擦控制装置的恢复力特性及影响参数 ,建立了被动连续变刚度体系的理论模型 ,推导了受控结构系统的一般方程 ,进行了模型结构的被动智能控制仿真分析。
关键词 无能源磁摩擦控制装置 结构被动智能控制 耗能装置 被动连续刚度体系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