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互动失衡到结构重塑:乡村连片发展的转型思路与规划探索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鹏 罗小龙 王佳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115,共9页
发展动能转换下连片统筹成为地方主体推动地域乡村功能重塑和空间重构的重要手段,但其内在机理与实践模式尚不明晰。系统梳理乡村分散发展引致的互动失衡问题,从治理权属、治理范式和治理体系3个维度剖析问题背后的乡村治理结构矛盾,认... 发展动能转换下连片统筹成为地方主体推动地域乡村功能重塑和空间重构的重要手段,但其内在机理与实践模式尚不明晰。系统梳理乡村分散发展引致的互动失衡问题,从治理权属、治理范式和治理体系3个维度剖析问题背后的乡村治理结构矛盾,认为根源在于当前乡村治理模式与发展要素组织需求的失配。以此为基础,构建以尺度上移、范式转换和层级重构为核心的乡村连片发展转型模式框架,并结合实践案例解析具体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连片发展与振兴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连片发展 乡村问题 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共富驱动衢州未来乡村连片发展试验区建设:话语转向、范式变革及突破进路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玲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6-31,79,共7页
未来乡村作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和数字乡村的升级版,也是推动乡村高质量振兴和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在其中嵌入的思想主线为城乡融合与共创共富,技术主线为数字化应用和低碳化应用,有利于推进片区组团发... 未来乡村作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和数字乡村的升级版,也是推动乡村高质量振兴和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在其中嵌入的思想主线为城乡融合与共创共富,技术主线为数字化应用和低碳化应用,有利于推进片区组团发展、融合发展与推动共同富裕发展。随着数智共富话语情境和未来乡村的全面来临,衢州市乡村建设范式的数智化演进加快,并在全省率先谋划启动未来乡村连片发展实验区建设。面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从推进数字化智慧化治理、优化组织结构、加大保障支撑力度、构建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乡村产业一体化融合五个维度提出构筑路径,旨在推动未来乡村连片发展实验区数字化、数据化和智能化、智慧化升级,从而实现共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乡村连片发展实验区 数智共富 范式变革 突破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发展格局与路径研究——以光山县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一丁 曹坤梓 郑东军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3,共12页
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发展以建立传统村落共同体为导向,引导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格局重构,是探索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传统村落协同发展的新实践。以光山县为例,使用核密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析传统村落多元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保护发展... 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发展以建立传统村落共同体为导向,引导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格局重构,是探索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传统村落协同发展的新实践。以光山县为例,使用核密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析传统村落多元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保护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从划分传统村落集群-单元体系、构建村落分级分类保护发展体系以及优化多元要素联通网络3个方面,探讨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发展格局构建的方法,并基于传统村落群体保护发展所处的阶段特征,分类制定实施策略,以有序引导传统村落联动发展,以期为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连片保护发展 空间格局 集群-单元 村落体系 联通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阳市平桥区核桃等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富友 高强 +2 位作者 柯书银 邹存洁 吴丽 《现代园艺》 2014年第19期14-16,共3页
信阳市平桥区位于淮河上游,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水丰富,比较适应南北多种经济树种生长。目前全区引进栽植日本清香、中农短枝、香玲等薄壳核桃200hm2以上、发展红提等优质品种葡萄20hm2以上。全区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已初见成效,前景... 信阳市平桥区位于淮河上游,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水丰富,比较适应南北多种经济树种生长。目前全区引进栽植日本清香、中农短枝、香玲等薄壳核桃200hm2以上、发展红提等优质品种葡萄20hm2以上。全区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已初见成效,前景非常广阔;通过不断发展,经验在积累中不断丰富,为大力引导和扶持区域性连片发展的建议出台提供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红提 特色林果业 引导扶持 连片发展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历史信息转译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婉仪 王金平 曹如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4-755,共12页
以太行山中段平定地区的34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主体,从历史地理学的交叉视角出发对平定地区378篇历史文献信息进行地理化转译,转译共计257个地理坐标点,以此构建平定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探讨太行山中段平... 以太行山中段平定地区的34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主体,从历史地理学的交叉视角出发对平定地区378篇历史文献信息进行地理化转译,转译共计257个地理坐标点,以此构建平定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探讨太行山中段平定地区传统村落及相关转译点位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演变特点、空间分异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点位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多层线性分布,多中心集聚的特征,主要形成多个由古驿道串联的村落组团;(2)点位呈现“中心城镇-次级城镇-中继站”的线性文化遗产节点结构;(3)受到交通、海拔、坡度、河流四大因素的影响,点位呈现开放交流的分布逻辑和自由多变的选址特征.依据上述研究,探索太行山中段平定地区传统村落联合相关非传统村落的结构性、集群化集中连片保护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信息转译 空间结构 演进过程 驱动因素 集中连片保护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