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术内固定与非手术外固定治疗创伤性连枷胸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4
1
作者 滕继平 程云阁 +4 位作者 倪达 潘荣华 程佑爽 朱智军 潘铁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95-1498,共4页
目的比较手术内固定与非手术外固定在治疗创伤性连枷胸为主的全身多发伤中的疗效。方法对60例以创伤性连枷胸为主的全身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手术组(手术内固定治疗,n=32)和非手术组(非手术外固定治疗,n=28)患者的... 目的比较手术内固定与非手术外固定在治疗创伤性连枷胸为主的全身多发伤中的疗效。方法对60例以创伤性连枷胸为主的全身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手术组(手术内固定治疗,n=32)和非手术组(非手术外固定治疗,n=28)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ICU时间和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短于非手术组(P<0.05),胸壁畸形、肺部炎症、肺不张和呼吸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非手术组(P<0.05)。出院后6个月,手术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包括深吸气量、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最大呼气流量、肺总量和最大呼气中段流量均显著高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对存在复合伤的连枷胸患者行手术内固定可减少连枷胸引起的并发症,有良好的短期和长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枷 并发症 肋骨骨折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手术内固定对创伤性连枷胸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滕继平 倪达 +3 位作者 程佑爽 程云阁 潘荣华 朱智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86-1489,共4页
目的观察急诊手术内固定治疗对创伤性连枷胸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34例接受急诊手术内固定治疗的创伤性连枷胸患者,监测并比较麻醉诱导前、麻醉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4 h和术后24 h患者心率(HR)以及心排量(CO)、肺毛细血管楔压(P... 目的观察急诊手术内固定治疗对创伤性连枷胸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34例接受急诊手术内固定治疗的创伤性连枷胸患者,监测并比较麻醉诱导前、麻醉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4 h和术后24 h患者心率(HR)以及心排量(CO)、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麻醉诱导前和麻醉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术后4 h和术后24 h患者HR和CVP显著下降(P<0.05),CO、PCWP和MAP显著增加(P<0.05)。结论急诊手术内固定治疗可改善创伤性连枷胸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枷 血流动力 肋骨骨折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固定法在连枷胸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3
作者 肖永光 吴晓建 +3 位作者 程邦昌 黄杰 王土生 胡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8期2174-2175,共2页
目的:探讨重点固定法治疗连枷胸的可行性及其优点。方法:收集需手术内固定治疗的连枷胸病例69例,其中男42例,女27例;前37例采用常规固定法,后32例采用重点固定法,比较两者在手术平均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肺部感染例数和ICU监护时... 目的:探讨重点固定法治疗连枷胸的可行性及其优点。方法:收集需手术内固定治疗的连枷胸病例69例,其中男42例,女27例;前37例采用常规固定法,后32例采用重点固定法,比较两者在手术平均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肺部感染例数和ICU监护时间上的差异。结果:全组病例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1例,其余病例均于4~6周痊愈出院。常规固定法与重点固定法两种术式相比,后者手术时间短、对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结论:重点固定法治疗连枷胸不仅可行,而且疗效优于常规固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枷 胸外科手术 重点固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贯机械通气策略治疗连枷胸呼吸衰竭的效果 被引量:10
4
作者 叶宏伟 郑峰 +1 位作者 冯玉峰 吴晓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连枷胸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04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入本院急诊中心ICU的连枷胸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序贯通气组和常规通气组,到达序贯切换点后序贯组立即拔除气... 目的: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连枷胸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04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入本院急诊中心ICU的连枷胸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序贯通气组和常规通气组,到达序贯切换点后序贯组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应用鼻(面)罩双水平正压(BiPAP)模式无创机械通气支持直至脱机。常规组则继续有创机械通气,以压力支持方式脱机。结果:6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序贯组33例,常规组30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心率、血压、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相似(P>0.05)。序贯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为(7.7±1.3)d,而常规组为(14.3±2.8)d(P<0.01)。总机械通气时间序贯组为(11.8±1.9)d,而常规组为(14.3±2.8)d(P<0.05)。序贯组入住ICU时间为(13.9±2.8)d,明显短于常规组(17.7±4.6)d(P<0.01)。序贯组和常规组呼吸机相关肺炎患病率分别为15.1%和40.0%(P<0.05)。结论:对胸部外伤连枷胸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患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连枷 呼吸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模式下机械通气对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治疗 被引量:6
5
作者 蔡巍巍 陈勇兵 陈长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09-91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下机械通气对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的早期治疗作用。方法分析29例应用Bear1000辅助通气治疗的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有创治疗15例,其中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8例,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压力支...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下机械通气对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的早期治疗作用。方法分析29例应用Bear1000辅助通气治疗的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有创治疗15例,其中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8例,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压力支持(PSV)7例;行无创性正压呼吸支持(NIPPV)14例(无创组)。结果无患者死亡;CPAP+PSV模式在降低呼吸频率、改善低氧血症、降低吸气末峰压方面优于SIMV+PEEP模式(P<0.01);NIPP能明显改善氧分压、氧合指数(P<0.01),同时,无创组脱机时间及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明显短于有创组(P<0.001)。结论CPAP+PSV模式是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理想模式;而是否采用NIPPV模式,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耐受情况作相应的考虑;治疗上应采取综合方法处理此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连枷 肺挫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连枷胸伤员的护理 被引量:7
6
作者 缪爱梅 黄春霞 +1 位作者 余儒 黄谆谆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5期56-58,共3页
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发展,因交通肇事和高处坠落而导致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日益增多,其中合并胸部外伤者占50%,而创伤性连枷胸是一种严重的胸部创伤,且常合并心肺挫伤、血气胸等。若连枷胸的软化区范围较广泛。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连枷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钛合金肋骨环抱器对连枷胸患者的疗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曲峻锋 常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77-1481,共5页
目的探讨镍钛合金肋骨环抱器治疗连枷胸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9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8例连枷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和基本资料匹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 目的探讨镍钛合金肋骨环抱器治疗连枷胸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9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8例连枷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和基本资料匹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胸带外固定保守治疗,观察组接受镍钛合金肋骨环抱器手术治疗,随访至2016年10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重症监护室(ICU)观察时间、治疗后疼痛评分、止痛药剂量、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1个月复诊时的肺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ICU观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止痛药使用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48h的心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48h的CI、ELWI低于对照组,CVP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复诊时肺活量(VC)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患者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和最大呼气峰流速(P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7.1%(16/34)vs 17.6%(6/34),P<0.05],死亡率(2.9%,1/34)低于对照组(17.6%,6/34;P<0.05)。结论镍钛合金肋骨环抱器治疗连枷胸具有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病率低、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钛合金肋骨环抱器 胸带外固定 连枷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伴有呼吸衰竭的创伤性连枷胸胸腔镜手术内固定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国兴 王长春 +2 位作者 宣浩军 黄利坚 叶芃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3期243-244,248,共3页
目的探讨不伴有呼吸衰竭的创伤性连枷胸外科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2006年8月~2009年11月对17例X线检查及体格检查诊断为连枷胸,经48 h观察未发生呼吸衰竭者,先在胸腔镜下处理胸腔内损伤,然后借助胸腔镜定位,切开皮肤直至显露骨折断端2~4 ... 目的探讨不伴有呼吸衰竭的创伤性连枷胸外科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2006年8月~2009年11月对17例X线检查及体格检查诊断为连枷胸,经48 h观察未发生呼吸衰竭者,先在胸腔镜下处理胸腔内损伤,然后借助胸腔镜定位,切开皮肤直至显露骨折断端2~4 cm,根据骨折断端的形状选择合适的钢板固定肋骨。结果 16例在受伤48 h后行胸腔镜辅助爪形钢板内固定,1例在伤后9 d行肋骨内固定。2例术后入ICU治疗,术后机械通气率11.8%(2/17),肺部感染率23.5%(4/17)。治愈16例,死亡1例。存活的16例伤后2个月肺活量FEV1(76.5±4.5)%,恢复轻体力劳动时间(2.5±0.3)月,恢复重体力劳动时间(5.8±1.4)月。结论不伴有呼吸衰竭的创伤性连枷胸在胸腔镜下辅助爪形钢板内固定可靠、易行,同时应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枷 内固定 呼吸衰竭 胸腔镜 爪形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外固定方法在连枷胸急救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周昆 闫焱 +4 位作者 李冰 胡伟 刘霞 夏宗江 刘金耿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9期84-87,共4页
目的比较三种外固定方法在连枷胸急救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本院胸外科收治的连枷胸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钢丝针缝合组(22例)、手巾钳牵引组(25例)及多头带全胸壁带垫加压组(21例)。... 目的比较三种外固定方法在连枷胸急救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本院胸外科收治的连枷胸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钢丝针缝合组(22例)、手巾钳牵引组(25例)及多头带全胸壁带垫加压组(21例)。比较三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肺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疼痛缓解,痊愈出院。钢丝针缝合组和手巾钳牵引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氧合指数(Pa O2/Fi O2)改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均优于多头带全胸壁带垫加压组(P<0.05)。钢丝针缝合组和手巾钳牵引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多头带全胸壁带垫加压组(P<0.05),多头带全胸壁带垫加压组患者优良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手巾钳牵引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患者镇痛药物使用率、肺部感染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巾钳牵引外固定法在患者受伤后即可行急诊手术,使肋骨骨折复位,迅速纠正胸壁畸形,明显减轻疼痛,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显著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较少,是连枷胸外伤急救中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连枷 外固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肢起病的经典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连枷臂综合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康丽 靳娇婷 +5 位作者 胡芳芳 秦星 贾蕊 刘潇 张荣华 党静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48-853,共6页
目的探讨上肢起病的经典型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与ALS变异型连枷臂综合征(flail-arm syndrome,FAS)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为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2018年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 目的探讨上肢起病的经典型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与ALS变异型连枷臂综合征(flail-arm syndrome,FAS)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为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2018年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120例上肢起病的经典型ALS和18例FAS患者,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及生存情况。结果与上肢起病的经典型ALS相比,FAS患者诊断级别低(P<0.001),诊断延迟时间长(15月vs.11月;Z=-2.749,P=0.005),进展率低(0.33 vs.0.64;Z=-3.055,P=0.002),进展到第二体区时间长(33月vs.8月;Z=-4.852,P<0.001)。FAS患者虽然与上肢起病的经典型ALS患者同样多为单上肢起病,但FAS组中双上肢起病者比例高于上肢起病的经典型ALS组(33.3%vs.8.3%;χ^2=7.261,P=0.007),FAS患者中近端症状重的比例更高(55.6%vs.18.3%;χ^2=8.856,P=0.003)。FAS患者中存在上肢反射高或病理阳性的比例低(11.1%vs.72.5%;χ^2=25.759,P<0.001)。FAS患者在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上记录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比较显示,CMAP拇短展肌/CMAP小指展肌波幅比值较上肢起病的经典型ALS稍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FAS患者其他体区针电极肌电图异常与上肢起病的经典型AL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S患者的生存时间较上肢起病的经典型ALS长(53月vs.22月;Z=-4.421,P<0.001);与诊断为上肢起病的经典型ALS相比,诊断为FAS是死亡风险较低的独立预测因子(HR=0.174,95%CI:0.061~0.496,P=0.001)。结论FAS和上肢起病的经典型ALS的自然病程不同,但肌电图表现类似;早期以双上肢起病、近端症状重于远端、上肢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为著者,对FAS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连枷臂综合征 临床特点 电生理特点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枷臂综合征:表现为上肢无力和萎缩的良性运动神经元病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巍 李颖 袁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77-381,共5页
目的回顾总结3例连枷臂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和骨骼肌病理改变的特点,并分析此类患者的护理策略。方法与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分别为54岁、71岁和64岁,病程2~4年。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双上肢肌无力和肌肉萎缩,例... 目的回顾总结3例连枷臂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和骨骼肌病理改变的特点,并分析此类患者的护理策略。方法与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分别为54岁、71岁和64岁,病程2~4年。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双上肢肌无力和肌肉萎缩,例1和例3均于病程发展后期出现双下肢轻度无力;例2以认知功能障碍发病;例3于疾病后期出现认知功能障碍。3例神经系统检查均呈现双上肢明显肌无力,近端和远端广泛分布的肌肉萎缩,伴随肌张力下降和腱反射减退。例2和例3还同时合并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及认知功能障碍。对3例患者进行电生理学及病理检查显示:(1)肌电图呈静息状态下的肌纤维颤动和肌束颤动电位,胸锁乳突肌、上肢和下肢肌肉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或为宽大运动单位电位,重收缩时呈单纯相或混合相。例1双侧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未发现传导阻滞现象。3例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于正常值范围,诱发电位波幅有不同程度下降。(2)骨骼肌病理检查可见小角状萎缩肌纤维呈簇分布并累及Ⅰ型和Ⅱ型,伴随明显的肌纤维肥大;有肌纤维核内移现象,还原型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染色偶见靶样纤维,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显示部分萎缩的肌纤维深染。结论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病变分布均符合连枷臂综合征的诊断,以双上肢的局限性损害为突出表现,同时可合并下肢的轻微损害或亚临床改变,与其他运动神经元病一样可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由于上肢严重病残,应当注意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 连枷臂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枷胸的病理生理研究与治疗对策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宗炜 王国新 李良彬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312-314,共3页
对连枷胸的病理生理最新进展作深入的分析 ,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重点对手术内固定和机械通气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硬膜外麻醉镇痛等进行综述。连枷胸主要通过胸内压与胸骨旁肌力的失衡产生矛盾运动 ,浮动胸壁出现的呼吸窘迫与低氧血症 ,主... 对连枷胸的病理生理最新进展作深入的分析 ,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重点对手术内固定和机械通气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硬膜外麻醉镇痛等进行综述。连枷胸主要通过胸内压与胸骨旁肌力的失衡产生矛盾运动 ,浮动胸壁出现的呼吸窘迫与低氧血症 ,主要是因肺挫裂伤所致的肺实质损害 ,并非来自反常呼吸。机械通气作为一种内固定已失去其意义 ,机械通气的最终目的是纠正低氧血症。近年又重新重视肋骨内固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枷 反常呼吸 手术内固定 机械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人自控镇痛治疗连枷胸疼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程法源 张义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自控镇痛治疗 连枷 临床观察 疼痛 病人自控镇痛 高碳酸血症 外科急症 低氧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连枷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萍 刘丁 +2 位作者 王豪 王政 成谣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39-342,共4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连枷胸并发呼吸机性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71例确诊为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病例,按同科室、同性别、年龄相同或相近(±5岁)、入院时间相同或相近(<1周)、病情相似,配对71例... 目的探讨创伤性连枷胸并发呼吸机性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71例确诊为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病例,按同科室、同性别、年龄相同或相近(±5岁)、入院时间相同或相近(<1周)、病情相似,配对71例对照组进行VAP的危险因素探讨。结果对16种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9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对这9种主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留置胃管(OR=20.4)、呼吸机通气时间(OR=7)、手术与引流(OR=2.2)、ICU入住时间(OR=2)均为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创伤性连枷胸并VAP与留置胃管、呼吸机通气时间、手术与引流、ICU入住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连枷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枷臂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特 孙新刚 +1 位作者 杨欢 刘运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3776-3778,共3页
目的探讨连枷臂综合征(FA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6-01—2011-12-01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例F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8例患者主要临床特征以上肢近端的肌肉萎缩为主,中老年发病〔平均发病年龄(48.2±4.8... 目的探讨连枷臂综合征(FA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6-01—2011-12-01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例F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8例患者主要临床特征以上肢近端的肌肉萎缩为主,中老年发病〔平均发病年龄(48.2±4.8)岁〕,男性多发(男女比例为7∶1)。首发症状以双侧上肢无力居多(62.5%),可伴有肌束颤动等。肌电图检查表现为广泛的(3个或3个节段以上)神经源性损害。肌肉活检标本8例均可见肌纤维萎缩,7例出现同型肌纤维群组化,3例可见靶纤维。结论 FAS患者病情发展相对缓慢、生存时间更长,可能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变异型,其发病可能与基因异常及种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枷臂综合征 肌萎缩侧索硬化 运动神经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治疗连枷胸18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刚 肖凌 谭光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2145-2145,2149,共2页
关键词 连枷 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通气内固定治疗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的呼吸管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兰珍 程碧环 李珠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423-424,共2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内固定治疗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的呼吸管理。方法:从护理的角度探讨呼吸机应用、气道管理、呼吸监测、镇静剂应用等在治疗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32例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有30例经机械通气治疗...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内固定治疗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的呼吸管理。方法:从护理的角度探讨呼吸机应用、气道管理、呼吸监测、镇静剂应用等在治疗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32例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有30例经机械通气治疗5~16d后一次性成功脱机,痊愈出院;2例分别因重度颅脑损伤及失血性休克死亡。结论:护理中加强呼吸管理是利用机械通气内固定成功救治连枷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枷 呼吸功能不全 通气机 机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通气治疗创伤性连枷胸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曙红 熊玲香 周建辉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3年第4期275-276,共2页
对 10例创伤性连枷胸病人采用同步间隙指令通气 (SIMV)加压力支持通气 (PSV)加呼气末正压通气 (PEEP)的机械通气模式 ,观察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及机械通气前后呼吸频率、PaO2 和PaCO2 的变化。结果病人机械通气时间为 96 .81~ 192 .73(12 ... 对 10例创伤性连枷胸病人采用同步间隙指令通气 (SIMV)加压力支持通气 (PSV)加呼气末正压通气 (PEEP)的机械通气模式 ,观察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及机械通气前后呼吸频率、PaO2 和PaCO2 的变化。结果病人机械通气时间为 96 .81~ 192 .73(12 7.6 5± 16 .15 )h ;机械通气后 ,病人的呼吸频率由平均 (46 .70± 3.5 2 )次 min降至(14 .4 2± 2 .35 )次 min ,PaO2 由 (5 9.2 3± 3.18)mmHg升高到 (10 8.6 2± 8.14 )mmHg ,PaCO2 由 (5 7.4 1± 2 .6 9)mmHg降低到 (40 .2 4± 4 .17)mmHg。提示SIMV PSV PEEP机械通气模式能纠治反常呼吸运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枷 机械通气 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容型激励式呼吸训练在创伤性连枷胸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汤曼力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2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定容型激励式呼吸训练促进创伤性连枷胸患者肺功能早期快速康复的方法,减少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将92例创伤性连枷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呼吸训练方式,观察组在传统呼吸训练模式的... 目的探讨通过定容型激励式呼吸训练促进创伤性连枷胸患者肺功能早期快速康复的方法,减少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将92例创伤性连枷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呼吸训练方式,观察组在传统呼吸训练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定容型激励式呼吸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肺功能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肺功能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定容型激励式呼吸训练能有效提高创伤性连枷胸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连枷 定容型呼吸训练 患者激励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连枷胸呼吸病理生理及牵引治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新明 蒋耀光 +6 位作者 程世模 范士志 王如文 郑成位 王慧 杨映波 傅祥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02-105,共4页
本实验通过骨膜外剪断犬多根多处肋骨的连枷胸实验模型,经过致伤前后,左、右气管及支气管不同时相O_2和OC_2检测及呼吸功能和生化测定,证明连枷胸的“摆动气体”是不存在的。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因为反常呼吸运动所致,牵引治疗仍不失... 本实验通过骨膜外剪断犬多根多处肋骨的连枷胸实验模型,经过致伤前后,左、右气管及支气管不同时相O_2和OC_2检测及呼吸功能和生化测定,证明连枷胸的“摆动气体”是不存在的。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因为反常呼吸运动所致,牵引治疗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实验为连枷胸的临床救治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枷 牵引术 浮动胸壁 病理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