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G连接蛋白1基因在前列腺癌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段宝民 逯锦涛 +2 位作者 王卫民 李兵 牛保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9-543,共5页
目的:探讨CUG连接蛋白1(CUG-Binding Protein 1,CUGBP1)基因在前列腺癌的表达及其蛋白功能。方法:用定量RT-PCR法在前列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检测CUGBP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4种前列腺癌细胞株(22RV1,PC-3,DU145,LNCaP clone F... 目的:探讨CUG连接蛋白1(CUG-Binding Protein 1,CUGBP1)基因在前列腺癌的表达及其蛋白功能。方法:用定量RT-PCR法在前列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检测CUGBP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4种前列腺癌细胞株(22RV1,PC-3,DU145,LNCaP clone FGC)中CUGBP1的表达。利用RNA干扰技术检测PC-3细胞在CUGBP1基因沉默后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状态。利用定量RT-PCR法确定其下游调控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CUGBP1在PC-3和22RV1细胞株中高表达。CUGBP1的mRN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显著增高。CUGBP1基因shRNA导致CUGBP1基因沉默后抑制了PC-3细胞株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同时,使前列腺癌细胞在细胞周期上发生G1期阻滞。CUGBP1基因被干扰以后,PC-3细胞株中CDKN1A的mRNA水平发生明显上调,同时BCL2、PCNA、MCM2和MCM3基因的mRNA水平发生明显下调。结论:CUGBP1基因和前列腺癌相关。CUGBP1基因可能通过上调/下调下游基因来调节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改变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CUG连接蛋白1基因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对一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GJA3基因突变位点的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宇莹 万文萃 +3 位作者 杨鸽 庞雪娜 杨果果 金学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6-919,共4页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多数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有关.目前已知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有关的基因有39个. 目的 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对一ADCC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进行筛查和分析.方法 纳入2014年8月-...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多数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有关.目前已知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有关的基因有39个. 目的 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对一ADCC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进行筛查和分析.方法 纳入2014年8月-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一ADCC家系,分别采集家系中14例患者和14名表型正常成员外周静脉血各10 ml,同期同法采集100名健康体检者10 ml的外周静脉血作为对照.用标准酚-氯仿提取法提取所有受检者基因组DNA,并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将先证者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与数据库对比后筛选出候选基因突变位点,设计突变基因位点引物后采用PCR技术对家系中受检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的该基因位点进行扩增并测序,以验证候选基因的致病性并分析其致病机制.结果 该家系共5代68名成员,患病者20例,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患者均双眼发病,晶状体混浊以皮质性为主.先证者全外显子组测序后分析发现,13号染色体GJA3基因的2号外显子第143位核糖核苷酸A突变为G(c.143A>G),导致其编码的第4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甘氨酸(p.E48G).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显示该家系中患病受检者DNA均有此突变,但该家系中表型正常的受检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该候选基因均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GJA3基因c.143A>G为该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增补了GJA3基因的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遗传 连接蛋白/基因 错义突变 全外显子组测序 氨基酸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Cx43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新山 徐顺清 +3 位作者 郭晖 闫杰 刘念 张益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8-90,94,共4页
目的探讨晚期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肌连接蛋白43(Cx43)基因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DCM病例及标本是2002~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对4例晚期DCM患者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切除心脏的心肌;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14... 目的探讨晚期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肌连接蛋白43(Cx43)基因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DCM病例及标本是2002~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对4例晚期DCM患者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切除心脏的心肌;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14、44、45和55岁。对照组4例为同期颅脑损伤和毒品中毒致死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4、29、30和37岁;死因为颅脑损伤3例、毒品中毒1例。每例心脏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并取材后,应用逆转录PCR技术定量检测左心室心肌Cx43基因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DCM患者心肌Cx43基因定量检测结果为(0.188±0.167),对照组为(0.440±0.0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晚期DCM患者心肌Cx43基因表达水平下降,这种心肌Cx43基因表达水平下降可能与DCM患者发生心衰、心律失常和猝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连接蛋白43基因 心脏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听神经病:从基因到病理机制
4
作者 Saaid Safieddine Sedigheh Delmaghani +2 位作者 Isabelle Roux Christine Petit 袁慧军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94,共1页
在过去的十年中,遗传学家们借助一批新技术推动了人们对遗传性耳聋更深入的认识。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隐性、显性、X-连锁、Y-连锁和线粒体遗传相关性耳聋基因的发现。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发现包括:常见隐性遗传性耳聋基因(如DFN... 在过去的十年中,遗传学家们借助一批新技术推动了人们对遗传性耳聋更深入的认识。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隐性、显性、X-连锁、Y-连锁和线粒体遗传相关性耳聋基因的发现。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发现包括:常见隐性遗传性耳聋基因(如DFNB1,缝隙连接蛋白基因)、听神经病相关基因(DFNB9,otoferlin和DFNB59,pejvakin等)以及这些基因发生作用的分子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耳聋基因 听神经病 病理机制 连接蛋白基因 X-连锁 遗传相关性 遗传学家 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型PRSV-VPg蛋白与寄主eIF4E蛋白的互作 被引量:3
5
作者 胡正龙 肖旭倩 +3 位作者 沈文涛 言普 黎小瑛 周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9年第7期1013-1018,共6页
为研究番木瓜环斑病毒P型株系(PRSV-P)的病毒基因组连接蛋白(VPg)与寄主eIF4E蛋白的互作,采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通过基因枪转化法轰击洋葱表皮,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两者间的互作结果。结果表明:番木瓜eIF4E与P型PRSV-VPg,西瓜eI... 为研究番木瓜环斑病毒P型株系(PRSV-P)的病毒基因组连接蛋白(VPg)与寄主eIF4E蛋白的互作,采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通过基因枪转化法轰击洋葱表皮,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两者间的互作结果。结果表明:番木瓜eIF4E与P型PRSV-VPg,西瓜eIF4E与P型PRSV-VPg蛋白均发生互作。eIF4E与VPg的互作为研究通过转基因方法抑制或过量表达突变关键位点的寄主因子,阻断关键因子互作获得抗病植株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木瓜环斑病毒 病毒基因连接蛋白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蛋白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札幌病毒VPg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单兴娜 杨彬 +3 位作者 柳纪省 张韵 杨勃 兰喜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16-822,共7页
为获得猪札幌病毒病毒基因组连接蛋白(viral protein genome-linked,VPg),本试验以中国西北地区猪札幌病毒CH430株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VPg基因,将其克隆至pMD19-T Simple Vector,双酶切及基因测序鉴定后,再亚克隆至pET-30a中构建... 为获得猪札幌病毒病毒基因组连接蛋白(viral protein genome-linked,VPg),本试验以中国西北地区猪札幌病毒CH430株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VPg基因,将其克隆至pMD19-T Simple Vector,双酶切及基因测序鉴定后,再亚克隆至pET-30a中构建重组质粒,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将纯化的目的蛋白免疫家兔得到超免疫血清。结果显示,获得的VPg基因全长为339bp,编码113个氨基酸。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菌在37℃、1.0mmol/L IPTG诱导表达6h时重组蛋白表达量最高,表达的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大小为22ku,与预期结果相符。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与超免疫血清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超免疫血清ELISA效价可达1∶12 800,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本试验获得的超免疫血清为研究猪札幌病毒非结构蛋白VPg的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札幌病毒 病毒基因连接蛋白(VPg) 原核表达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皮角样损害的先天性厚甲症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志淼 贺伟 +2 位作者 李岩 张广中 杨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52-553,共2页
报告1例伴有皮角样损害的先天性厚甲症。患者男,17岁。因指、趾甲增厚伴全身出现泛发皮角样改变就诊。患者自3岁起逐渐出现20甲变黄、增厚、分离,伴发严重掌跖角化,以及多发性皮角样损害。患者角蛋白基因KRT6A、KRT6B、KRT16、KRT17以... 报告1例伴有皮角样损害的先天性厚甲症。患者男,17岁。因指、趾甲增厚伴全身出现泛发皮角样改变就诊。患者自3岁起逐渐出现20甲变黄、增厚、分离,伴发严重掌跖角化,以及多发性皮角样损害。患者角蛋白基因KRT6A、KRT6B、KRT16、KRT17以及连接蛋白基因GJB6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均未检测到致病性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厚甲症 蛋白基因 连接蛋白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梭菌在不同肠道内微生物环境下对雏鸡空肠发育、肠屏障功能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崔一博 宋阳 +5 位作者 王禹盟 陶冶 李所 兰海楠 吴旻 郑鑫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46-51,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丁酸梭菌在不同肠道微生物环境下对宿主的影响效果。通过粪菌移植将雏鸡肠道内微生物环境改造为成年鸡肠道内微生物环境,每只雏鸡饲喂0.5 m L菌液。在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测试其对雏鸡的影响,丁酸梭菌浓度为109CFU/kg。将... 本研究旨在探究丁酸梭菌在不同肠道微生物环境下对宿主的影响效果。通过粪菌移植将雏鸡肠道内微生物环境改造为成年鸡肠道内微生物环境,每只雏鸡饲喂0.5 m L菌液。在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测试其对雏鸡的影响,丁酸梭菌浓度为109CFU/kg。将144只1日龄雏鸡平均分为四组:对照组(CON组)、粪菌移植组(FMT组)、丁酸梭菌组(CB组)和联合处理组(CT组)。CON组饲喂生理盐水和正常雏鸡饲料,FMT组饲喂菌液和正常饲料,CB组饲喂生理盐水和加了丁酸梭菌的饲料,CT组饲喂菌液和添加丁酸梭菌的饲料。结果表明:CB组14日龄雏鸡体重显著高于CON组8.45%(P <0.05),7日龄雏鸡肠道重量极显著低于CON组22.45%(P <0.01),7日龄空肠绒毛高度比隐窝深度(绒腺比)显著高于CON组20.20%(P <0.05),7日龄和14日龄雏鸡空肠claudin-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ON组32.10%和50.49%(P <0.05),7日龄雏鸡空肠MUC2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CON组56.44%(P <0.01);CT组14日龄雏鸡体重显著高于FMT组7.25%(P <0.05),21日龄雏鸡肠道重量显著高于FMT组10.06%(P <0.05),7日龄雏鸡空肠MUC2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FMT组60.82%(P <0.01)。总的来说,添加丁酸梭菌会对生命早期的雏鸡肠道发育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却会促进肠道绒毛的发育,并促进雏鸡肠道连接蛋白claudin-1基因高表达,抑制黏蛋白基因的表达并促进14日龄左右的雏鸡体重增长速率。在成年鸡肠道菌群环境下,丁酸梭菌对生命早期的雏鸡肠道发育没有负面影响,对雏鸡肠道绒毛的发育也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了雏鸡体重增加,并在雏鸡7日龄左右抑制了肠道黏蛋白的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梭菌 雏鸡 连接蛋白基因表达量 蛋白基因表达量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人SNX3改变SW620结直肠腺癌细胞的形态 被引量:2
9
作者 杨伟 潘逼然 +3 位作者 张彤彤 王战豪 张莉萍 郭元彪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57-1061,共5页
目的通过过表达人分选连接蛋白3基因(h SNX3),以探讨h SNX3对结直肠腺癌细胞形态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将h SNX3基因连接到含有GFP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 EZ-Lv201(p EZ-SV40-e GFP-IRES-Puro)中,构建慢病毒载体p EZ-h SNX... 目的通过过表达人分选连接蛋白3基因(h SNX3),以探讨h SNX3对结直肠腺癌细胞形态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将h SNX3基因连接到含有GFP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 EZ-Lv201(p EZ-SV40-e GFP-IRES-Puro)中,构建慢病毒载体p EZ-h SNX3-Lv201,感染结直肠腺癌SW620细胞,获得SNX3稳定过表达的结直肠腺癌细胞,并观察细胞形态和细胞迁移能力及相关蛋白分子的变化。结果经测序鉴定后,成功构建了慢病毒载体p EZ-h SNX3-Lv201,包装后慢病毒滴度测定为2.12×109拷贝/m L,对照慢病毒滴度为7.9×1010拷贝/m L。重组慢病毒感染SW620细胞后,经克隆筛选和Western blot法鉴定,获得了稳定过表达h SNX3的SW620h SNX3细胞。88%的SW620h SNX3细胞呈椭圆形而不是SW620原来的梭形,但TranswellTM实验和划痕试验显示,细胞迁移能力无显著变化,迁移相关蛋白上皮型钙黏素(E-cadherin)也无明显改变。结论h SNX3可改变SW620结直肠腺癌细胞的形态,但可能与细胞的迁移能力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选连接蛋白3基因 绿色荧光蛋白 慢病毒 结直肠腺癌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