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弱视治疗方法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 被引量:40
1
作者 田璐 南莉 +1 位作者 丁肇凤 郭雅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55-958,共4页
目的评价传统弱视治疗方法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弱视训练室的50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年龄(7. 57±2. 65)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危... 目的评价传统弱视治疗方法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弱视训练室的50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年龄(7. 57±2. 65)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危险因素和全身性疾病。在屈光矫正、遮盖健眼的基础上对弱视眼进行治疗,分析治疗前后的视力、立体视变化情况。结果根据筛选最终纳入31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其中轻度弱视10例,中度弱视15例,重度弱视6例。31例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 591,P=0. 000);中、重度弱视组治疗前后3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轻度弱视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6 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223)。轻度弱视组与中、重度弱视组治疗后视力进步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 005,P=0. 022;χ~2=5. 760,P=0. 026);治疗后立体视比治疗前明显提高,与视力呈负相关(r=-0. 537,P=0.002; r=-0. 885,P=0. 000)。结论传统弱视治疗方法联合视功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力,而且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 传统治疗 视功能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IK矫治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罗启惠 胡春明 +2 位作者 熊洁 周青青 汪辉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64,共4页
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从角膜内皮结构层面探讨LASIK对儿童的安全性。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2005~2010年接受... 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从角膜内皮结构层面探讨LASIK对儿童的安全性。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2005~2010年接受LASIK手术矫治且严格按复查时间随访36个月以上的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病例47例。通过对手术眼(A组)及非手术眼(B组)进行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术前、术后6、12、24、36个月中央角膜内皮的细胞密度(ECD)、六角型细胞百分比(6A%)、内皮细胞变异系数(CV)和内皮平均细胞面积(AVG)的变化。A、B组ECD在术后各期与术前比较呈下降趋势,术后24、36个月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B组在各个时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的6A%在术后各期较术前均减少,但直到术后36个月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才有统计学差异(P<0.01)。CV在各个时间段与术前比较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VG方面,A、B组在术后24、36个月时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ASIK不影响儿童角膜内皮细胞在生长发育中的正常变化趋势,同时也证实了LASIK矫治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在角膜内皮结构方面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远视 屈光参差弱视 LASIK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敏感期后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LASIK治疗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兵 张琴 +2 位作者 金露 陈建军 王勤美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视觉敏感期后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康复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对25例12~16岁的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25眼)行LASIK治疗。弱视眼屈光度为+1.50^+7.50DS和+1.00^+5.00DC。使用visxst...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视觉敏感期后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康复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对25例12~16岁的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25眼)行LASIK治疗。弱视眼屈光度为+1.50^+7.50DS和+1.00^+5.00DC。使用visxstar S4或Nidek EC5000 CX-Ⅱ激光仪和眼球主动追踪及虹膜识别技术,术后随访12~25个月。术后辅助弱视训练。结果弱视眼切削均值(+3.75±1.2)DS,最高限度+6.75DS,术中术后无角膜瓣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残余屈光度下降至均值(+1.09±1.13)DS(P<0.01),最佳矫正视力由0.24±0.17提高至+0.67±0.37(P<0.01),未发现视力下降。结论视觉敏感期后的弱视经LASIK手术治疗后仍具有可塑性,LASIK治疗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安全、有效,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 敏感期 屈光参差弱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IK矫治儿童重度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汪辉 阴正勤 +2 位作者 胡春明 罗启惠 周青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848-1852,共5页
目的通过远期临床观察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并探讨其对术后长期弱视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自2000年... 目的通过远期临床观察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并探讨其对术后长期弱视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自2000年9月开始接受LASIK手术矫治的61例61眼高度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病例,年龄6~14岁。使用SVS Apex plus准分子激光系统及科医人公司鹰视世纪波及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系统,在局麻或基础麻醉下对患儿重度远视眼施行LASIK手术,矫治屈光度范围:(+3.00^+7.50)D。术后根据患儿年龄、弱视类型及弱视严重程度制定后期弱视治疗方案。22例随访时间60个月以上。结果术前患儿裸眼远视力为(0.12±0.07),裸眼近视力为(0.25±0.14),矫正远视力为(0.23±0.14),矫正近视力为(0.35±0.23)。双眼扩瞳等值球镜屈光参差度为(+6.41±1.24)D,小瞳等值球镜屈光参差度为(+5.52±1.16)D。中心同时视47.5%,中心融合16.4%,立体视3.3%,≤3%不等像14.8%。术后60个月:裸眼远视力为(0.35±0.13),裸眼近视力为(0.70±0.19),矫正远视力为(0.48±0.18),矫正近视力为(0.81±0.1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扩瞳等值球镜屈光参差度为(+0.61±1.43)D,小瞳等值球镜屈光参差度为(+0.59±1.37)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同时视91.7%,中心融合75.0%,立体视33.3%,≤3%不等像66.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0个月所随访的22眼均没有发现最佳矫正远、近视力丢失。结论 LASIK手术可显著降低儿童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长期随访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术后可显著提高弱视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IK 儿童 远视 屈光参差 弱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像红光法在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性弱视中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小军 《眼科新进展》 CAS 1997年第2期80-81,共2页
关键词 远视 屈光不正 弱视 屈光参差 后像红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电刺激治疗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的rs-fMRI机制研究
6
作者 叶钰娟 孙娅玲 +3 位作者 舒乐 贾静 马翠 严兴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8-614,共7页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探讨经颅磁电刺激(TMS)干预对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关键脑区异常功能状态及损害特征的调控作用。方法纳入20例单(左)眼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行后房型人工晶体(ICL)植入术...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探讨经颅磁电刺激(TMS)干预对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关键脑区异常功能状态及损害特征的调控作用。方法纳入20例单(左)眼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行后房型人工晶体(ICL)植入术]和TMS结合组(在手术组基础上进行TMS治疗),每组10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以评价疗效。同时,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1次rs-fMRI检查,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低频振幅(ALFF)、比率低频振幅(fALFF)3种算法对获取的rs-fMRI图像进行脑区功能状态及响应特征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均显著提高,且显著高于治疗前矫正视力(均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TMS结合组裸眼视力改善程度优于手术组(P<0.05)。手术组、TMS结合组治疗前后ReHo、fALFF值均无差异;与治疗前相比,手术组治疗后同侧额叶ALFF值升高,TMS结合组治疗后同侧小脑ALFF值降低;与手术组相比,TMS结合组治疗后同侧额叶、额上回ReHo值降低,对侧颞叶、颞上回ALFF值降低,对侧枕叶、楔叶fALFF升高(均P<0.05)。结论手术组和TMS结合组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脑区自发活动改善效果显著。ICL植入术可能通过激活同侧额叶发挥作用;ICL植入术结合TMS治疗可能通过改善小脑功能,提高对侧枕叶、楔叶的兴奋性,调节枕叶相邻皮质及其他视觉相关皮质(同侧额叶及对侧颞叶)的神经元功能活动,纠正患者两眼间的兴奋性差异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屈光参差弱视 经颅磁电刺激 人工晶体植入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功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初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7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3 位作者 刘洪婷 李志超 甘露 刘伟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63-967,共5页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达1 a的8岁以上3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注...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达1 a的8岁以上3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注视性质、眼位、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等数据。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等重复测量资料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的Repeated Measures过程进行方差分析,比较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屈光度变化情况;同时对治疗效果的持久性进行评估。结果经过1 a的联合治疗,弱视眼视力平均提高了(3.9±1.8)行LogMAR视力(P<0.01),最佳矫正视力改善≥2行者达100.0%,基本治愈率达25.8%;联合治疗终止后1 a,87.0%的患者保持了治疗效果,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下降0.03行LogMAR视力;对侧眼在联合治疗前后始终保持在正常视力水平。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前后,弱视眼和对侧眼的等效球镜值均缓慢降低:轻度弱视眼的等效球镜值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弱视眼的等效球镜在治疗中和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均为P<0.05);对侧眼的等效球镜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和治疗中降低(均为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可有效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并能使治疗效果长期保持,但其基本治愈率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知觉学习 遮盖 屈光参差弱视 最佳矫正视力 屈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fMRI评价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权 张云亭 +2 位作者 郭明霞 李威 张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3-495,共3页
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功能状况,讨论立体视觉功能障碍的可能神经机制。方法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1例,正常对照组10例,对两组进行组块设计的fMRI实验。刺激内容为计算机生成的随机点平面图和立体图,要求被试通过... 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功能状况,讨论立体视觉功能障碍的可能神经机制。方法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1例,正常对照组10例,对两组进行组块设计的fMRI实验。刺激内容为计算机生成的随机点平面图和立体图,要求被试通过红蓝滤光镜片观察图案,识别平面或立体图。采用SPM2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随机效应组分析方法获得弱视组及对照组在平面刺激和立体刺激下的平均图,并采用组间分析获得两组在立体视觉刺激下的差异图。结果两种图形刺激下,两组均见双侧枕叶激活;立体图刺激下对照组还可见双侧顶叶激活,弱视组仅见右顶叶激活。立体图形刺激下,对照组减患者组的差异图显示右侧枕叶和双侧顶叶后部激活。结论双侧顶叶后部激活下降或消失是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立体视觉障碍的一种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弱视 立体视觉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近视双眼间高阶像差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3 位作者 罗妍 李志超 甘露 刘伟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近视双眼间的高阶像差差异以及双眼间波前像差模式的特征。方法 85例非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并被分成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屈光参差性近视组。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按照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再... 目的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近视双眼间的高阶像差差异以及双眼间波前像差模式的特征。方法 85例非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并被分成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屈光参差性近视组。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按照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再分为弱视眼和对侧眼亚组,屈光参差性近视组按照屈光度的高低再分为高度数眼和低度数眼亚组。所有患者均接受Wave Scan波前像差检测。配对t检验用于分析各组内双眼间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分析各亚组内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配对t检验与形态分析结果显示:(1)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者的弱视眼与对侧眼在等效离焦度、最佳矫正视力、总像差、总高阶像差以及三阶像差均方根值等指标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形态上双眼间高阶像差呈非对称模式;(2)屈光参差性近视组患者中,仅发现等效离焦度、总像差均方根值两项指标在高度数眼与低度数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形态上双眼间高阶像差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对称性。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1)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19,P=0.000)、三阶像差均方根值(r=-0.315,P=0.048)存在相关性,对侧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76,P=0.000)亦存在相关性;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2.275+1.066x(R2=0.668,F=76.447,P=0.000),对侧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1.462+1.214x(R2=0.721,F=98.170,P=0.000)。(2)屈光参差性近视组高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52,P=0.000)、四阶像差均方根值(r=-0.313,P=0.037)存在相关性,低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903,P=0.000)亦存在相关性;高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1.671+1.206x(R2=0.794,F=166.005,P=0.000),与四阶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0.314-0.024x(R2=0.117,F=5.709,P=0.021),低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1.013+1.209x(R2=0.851,F=244.957,P=0.000)。结论双眼间高阶像差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中呈非对称模式,在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中则呈相似和对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弱视 屈光参差近视 等效离焦度 高阶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2
10
作者 布娟 刘峰 +1 位作者 庞宏蕾 刘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40-643,共4页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6例(8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42眼)与观察组(44眼)。对照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训练,观察组进行视知觉...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6例(8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42眼)与观察组(44眼)。对照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训练,观察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正、负相对调节以及调节灵敏度、Titmus立体视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弱视眼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2行以上的患者为24眼。观察组则为36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2,P〈0.01)。训练后两组患者对比敏感度均有所提高。观察组对比敏感度的升高以低、中空间频率升高表现突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频区对比敏感度升高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正、负相对调节以及调节灵敏度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训练3个月后,拥有〉80″~200″黄斑立体视12眼,〉400″~800″周边立体视18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恢复≤60″正常立体视6眼,对照组为4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在提高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力、对比敏感度、调节力以及立体视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弱视 视知觉学习 调节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黄斑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1 位作者 甘露 罗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黄斑厚度与形态特点。方法自身对照设计。在广西视光中心招募不伴斜视的中度和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5例,其中儿童组46例、成人组39例,同时招募与儿童组年龄匹配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5例为对... 目的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黄斑厚度与形态特点。方法自身对照设计。在广西视光中心招募不伴斜视的中度和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5例,其中儿童组46例、成人组39例,同时招募与儿童组年龄匹配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5例为对照组;采集所有患者的屈光度、矫正视力、眼底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轴长度等指标,定性评估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内外节(photoreceptor inner and outer segment,IS/OS)形态,进行各指标在双眼间(弱视眼与对侧眼)的比较、组内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儿童组除矫正视力、等效离焦度、眼轴长度3项指标在双眼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均为P <0. 001),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比对侧眼厚(7. 54±14. 42)μm(P=0. 001,95%可信区间为3. 26~11. 83μm)。对照组已治愈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比对侧眼厚(1. 94±4. 65)μm(P=0. 019,95%可信区间为0. 35~3. 54μm)。成人组双眼间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 05)。儿童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与其等效离焦度呈负相关(r=-0. 338,P=0. 008)。成人组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与其等效离焦度呈正相关(r=0. 447,P=0. 004)。黄斑中心凹IS/OS形态:已治愈弱视患者的IS/OS正常形态比例为80. 0%,明显高于儿童与成人弱视患者比例(58. 8%,χ2=9. 774,P=0. 002)。结论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高于对侧眼,仅见于中重度弱视儿童及已治愈弱视儿童;成人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呈正相关性;弱视眼黄斑中心凹形态呈欠发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屈光参差弱视 儿童 成人 黄斑 等效离焦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Brodmann17、18、19区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传明 王健 +4 位作者 余琼武 汪辉 周杨 谢兵 邱明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87-989,共3页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 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m 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 I)技术,探索屈光参差性弱视对不同级别大脑视觉皮层功能的影响。方法以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10例屈光参...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 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m 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 I)技术,探索屈光参差性弱视对不同级别大脑视觉皮层功能的影响。方法以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1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及8例正常志愿者枕叶视皮层兴趣区BOLD-fMR I数据,比较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弱视眼与对侧眼,及弱视眼屈光矫正前后皮层神经元活动范围的不同,并与正常组对比,分析其改变特点及机制。结果弱视眼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范围在B rodm ann17、18、19区均明显小于对侧眼。弱视眼矫正屈光不正后皮层活动水平明显增高,激活范围明显增大。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矫正屈光不正可部分提高弱视眼所属视觉皮层的活动能力,但其应高级别纹周皮层、纹旁皮层及低级别纹状皮层仍存在明显的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弱视 Brodmann17 18 19区 皮层损害 功能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对大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林泉 刘伟民 +1 位作者 肖信 林恩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43-645,650,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对大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力的影响,寻找提升大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力更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13岁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216例(216眼),随机分为视知觉学习组(108例)和传统综合... 目的观察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对大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力的影响,寻找提升大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力更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13岁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216例(216眼),随机分为视知觉学习组(108例)和传统综合疗法组(108例),分别应用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和传统综合训练方法进行训练。视知觉学习组给予提高视觉注意和轮廓整合、位置噪声等视觉训练方案,传统训练组采取红光、精细目力训练等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疗效及训练6个月后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结果视知觉学习组的基本治愈率、进步率、无效率分别为68.52%、25.92%、5.56%,传统综合疗法组分别为42.59%、25.00%、32.41%,视知觉学习组的总体疗效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程度屈光参差性弱视视知觉学习组的总体疗效均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知觉学习组视力提升速度明显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治疗后第6个月视知觉学习组视力均数>0.8,此后一直维持该水平,而传统综合疗法组在随访末期视力均数才达到0.8。结论基于互联网的视知觉学习系统训练疗效优于传统综合疗法,缩短了视功能障碍治疗的周期,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龄儿童 屈光参差弱视 视知觉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面孔刺激大脑皮质激活特征的fMRI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扬 张久权 +5 位作者 余琼武 李传明 谢兵 陈伟 黄学全 王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1874-1877,共4页
目的探索屈光参差性弱视面孔及物体认知的大脑皮质功能有无损害及其损害特点。方法采用组块(BLOCK)设计的BOLD-fMRI研究方法,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0例及正常对照组11例,分别接受面孔和物体(家具、工具及建筑物)图片的视觉刺激对比,用AFN... 目的探索屈光参差性弱视面孔及物体认知的大脑皮质功能有无损害及其损害特点。方法采用组块(BLOCK)设计的BOLD-fMRI研究方法,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0例及正常对照组11例,分别接受面孔和物体(家具、工具及建筑物)图片的视觉刺激对比,用AFN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确定参与面孔及物体认知的脑功能区,选取腹侧颞叶的梭状回作为兴趣区(ROI),计算其激活体积,并对弱视眼戴镜矫正前、后的数据及其与正常对照组和对侧眼分别进行t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梭状回面孔加工区和物体加工区位置不同。梭状回面孔加工区,弱视眼矫正前后的比较、弱视眼矫正前与正常对照组和对侧眼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弱视眼矫正后与正常对照组和对侧眼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眼与对侧眼在梭状回物体区激活体积的比较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弱视眼观察时大脑皮质激活范围明显小于对侧眼和正常眼,面孔加工区皮质明显受损,但物体加工区未见明显损害。患眼矫正后可以提高大脑皮质激活的范围和强度,戴镜有益于视力的提高及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孔认知 屈光参差弱视 功能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儿童患者的位置辨别功能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武校 刘伟民 +2 位作者 杨佳 刘洪婷 肖信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55-957,共3页
目的比较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儿童患者双眼间的位置辨别功能差异,并探讨潜在的原因。方法前瞻性研究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的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5~15岁。弱视眼的最佳矫正... 目的比较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儿童患者双眼间的位置辨别功能差异,并探讨潜在的原因。方法前瞻性研究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的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5~15岁。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为0.12~0.80,对侧健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为1.0~1.2。所有研究对象按照视力分为弱视眼组和对侧健眼组。一种加入了位置噪声的位置辨别任务被分别用于2组对象的位置辨别检测。该任务需要受试者判断3对线段中未对齐的是哪一对线段(每对线段由2组构成,每组各含8个Gabor斑)。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2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和位置辨别功能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弱视眼组与对侧健眼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351±0.156)LogMAR单位、(-0.025±0.044)LogMAR单位,2组间视力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4.065,P=0.000)。弱视眼组的位置辨别功能的中位数为3级,百分位数P25、P75分别为3级和4级。对侧健眼组的位置辨别功能的中位数亦为3级,百分位数P25、P75亦分别为3级和4级,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H=-1.481,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患者双眼间的位置辨别功能受损程度相似,这提示"健眼"也存在视觉信息加工方面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弱视 最佳矫正视力 位置辨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品压抑法在中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奎卿 杨丽坤 李宁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95-999,共5页
目的评估阿托品压抑法在中、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1年12月至2017年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4~7岁中、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 目的评估阿托品压抑法在中、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1年12月至2017年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4~7岁中、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阿托品压抑组和遮盖组,每组各40例,其中中度弱视患儿25例,重度弱视患儿15例。比较阿托品压抑组和遮盖组在治疗前,治疗后2、4、6和8个月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变化。比较各组治疗前和末次随访双眼视功能,并记录各组患儿依从性和并发症。结果在中度弱视患儿中,2个组治疗前后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3.104,P=0.032;F时间=4.342,P=0.013);阿托品压抑组治疗后2、4、6和8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遮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重度弱视患儿中,2个组治疗前后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3.149,P=0.016;F时间=5.094,P=0.024);阿托品压抑组治疗后2、4、6和8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遮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度和重度弱视患儿中,阿托品压抑组立体视改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遮盖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度弱视治疗中,阿托品压抑组的依从率为96%(24/25),明显高于遮盖组的76%(1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P=0.042)。重度弱视治疗中阿托品压抑组依从率为100%(15/15),明显高于遮盖组的67%(1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P=0.014)。随访期间,阿托品压抑组有4例患儿出现畏光症状,遮盖组未见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与传统遮盖法相比,阿托品压抑法治疗学龄前儿童中重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具有视力提升快、立体视功能恢复好、患者依从性强等优点,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治疗 屈光参差弱视 阿托品压抑疗法 遮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已治愈与未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间的波前像差特点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武校 甘露 +2 位作者 蓝方方 李志超 罗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讨已治愈与未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间的波前像差特点。方法收集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屈光参差患者共91例,根据病史和矫正视力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 31例、弱视组(未治愈的屈... 目的探讨已治愈与未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间的波前像差特点。方法收集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屈光参差患者共91例,根据病史和矫正视力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 31例、弱视组(未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 60例。对照组按照等效离焦度的高低,将每例患者双眼的数据分别归入原弱视眼组和原对侧眼组;弱视组按照矫正视力是否正常,将每例患者双眼的数据分别列入弱视眼组和对侧眼组。弱视组患者按年龄分为成年弱视22例、未成年弱视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i Design波前像差仪(美国AMO公司)检测,以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形式表示总像差和各项高阶像差(RMS3~6)。配对t检验用于分析各组内双眼间的参数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参数差异; 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各亚组内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对照组原弱视眼等效离焦度高于原对侧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弱视组弱视眼等效离焦度、总像差RMS均高于对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1);其余参数如总高阶像差、三阶像差、四阶像差、五阶像差、六阶像差RMS,在两组内双眼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散瞳状态下成年弱视组、未成年弱视组双眼间等效离焦度、总像差R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1),弱视眼均大于对侧眼。波前像差图像显示:对照组和弱视组双眼间总像差均呈非对称性、总高阶像差均呈相似性与对称性。将对照组、弱视组双眼间波前像差各参数差值进行组间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等效离焦度以及△总像差RMS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1),弱视组均大于对照组;其余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对照组、弱视组内双眼的等效离焦度均与其自身总像差RMS呈正相关;等效离焦度与其他波前像差参数之间无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内原弱视眼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RMS的回归方程为Y=0. 16+0. 798X(R^2=0. 633,F=50. 031,P=0. 000),原对侧眼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RMS的回归方程为Y=1. 278+0. 611X(R^2=0. 522,F=31. 613,P=0. 000);弱视组内弱视眼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RMS的回归方程为Y=-1. 466+1. 149X(R^2=0. 825,F=272. 675,P=0. 000),对侧眼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RMS的回归方程为Y=1.101+0.832 X (R^2=0. 632,F=99. 561,P=0. 000)。结论散瞳状态下已治愈和未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等效离焦度和总像差形态在双眼间存在明显差异,但高阶像差在双眼间具有相似性和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弱视 远视屈光参差 等效离焦度 高阶像差 均方根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前像差在屈光参差性弱视光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武校 蓝方方 +2 位作者 李志超 甘露 刘伟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39-944,共6页
目的 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间的波前像差差异以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5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年龄9∽40岁,其中男31例,女22例,纳入本横断面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Wave Scan波前像差检查,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的波前像差差异采用配对t... 目的 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间的波前像差差异以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5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年龄9∽40岁,其中男31例,女22例,纳入本横断面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Wave Scan波前像差检查,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的波前像差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波前像差参数值、等效离焦度、最佳矫正视力,以及年龄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然后将中度弱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成年弱视组和儿童弱视组,分析这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 经配对t检验显示,53例患者的弱视眼与对侧眼在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离焦度、总像差、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三阶像差均方根值等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成年弱视组与儿童弱视组内均未发现年龄与高阶像差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成年弱视组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在总像差(P=0.000)、三叶草像差(P=0.047)和三阶像差均方根值(P=0.032)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儿童弱视组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在总像差(P=0.000)、球差(P=0.008)和四阶像差均方根值(P=0.032)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个年龄组内的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在成年弱视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有相关性(P〈0.01),最佳矫正视力与总像差、球差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且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的回归方程为y=3.343+0.942x(F=40.830、P=0.000、R2=0.671),最佳矫正视力与总像差的回归方程为y=0.321+0.017x(F=5.058、P=0.036、R2=0.202)。在儿童弱视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最佳矫正视力与五阶像差均方根值存在相关性(P〈0.01);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的回归方程为y=1.529+1.176x(F=17.090、P=0.001、R2=0.501),最佳矫正视力与五阶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0.006+0.143x(F=10.851、P=0.004、R2=0.390)。结论 除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离焦度、总像差之外,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间的高阶像差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中度弱视患者,双眼间高阶像差差异在成人与儿童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弱视 波前像差 最佳矫正视力 等效离焦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多巴治疗大龄患者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荻 吴小影 +1 位作者 刘双珍 王丽娅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53-654,共2页
关键词 屈光参差弱视 临床治疗 左旋多巴 多因素分析 疗效 患者 大龄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多导视诱发脑电地形图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孟祥成 朱云 +8 位作者 张雨春 吕大光 孟令勇 惠家季 高效曼 刘亚娜 候勤英 于聪敏 张东旭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8,共6页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多导视诱发脑电地形图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孟祥成,朱云,张雨春,吕大光,孟令勇,惠家季,高效曼,刘亚娜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眼科神经内科候勤英,于聪敏,张东旭前言弱视是妨碍儿童视觉发育的严重眼病...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多导视诱发脑电地形图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孟祥成,朱云,张雨春,吕大光,孟令勇,惠家季,高效曼,刘亚娜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眼科神经内科候勤英,于聪敏,张东旭前言弱视是妨碍儿童视觉发育的严重眼病之一[1],目前国内外对斜视性弱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屈光参差 脑电地形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