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马拉雅造山带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机理研究的思考
1
作者 程谦恭 王玉峰 +3 位作者 林棋文 冯止依 明杰 何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38-3254,共17页
高速远程滑坡是地球岩石圈造山带多见的一类大规模、多相变、跨尺度的地表固体物质迁移过程,其动力学机理是国际地球科学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与亟待解决的重大前沿性课题。喜马拉雅造山带被誉为全球变化与环境灾害的天然实验室,其在复杂... 高速远程滑坡是地球岩石圈造山带多见的一类大规模、多相变、跨尺度的地表固体物质迁移过程,其动力学机理是国际地球科学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与亟待解决的重大前沿性课题。喜马拉雅造山带被誉为全球变化与环境灾害的天然实验室,其在复杂内外动力地质背景下孕育的高速远程滑坡,不仅是解决国际滑坡动力学科学难题的重点研究对象,同时滑坡灾害风险防控亦是影响南亚交通廊道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关键工程地质难题。本文首先阐明了喜马拉雅造山带高速远程滑坡孕育的内外动力地质背景;然后根据喜马拉雅造山带高速远程滑坡发育的动力学特征,主要从摩擦热熔融动力学机理、破碎相依动力学机理、路径相依动力学机理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高速远程滑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要述评;最后指出了喜马拉雅造山带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机理进一步研究应重点关注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即:高速远程滑坡摩擦生热矿物相变机理研究、高速远程滑坡破碎相依能量转换机理研究、高速远程滑坡路径相依流态转化机理研究。相关认识对于推动造山带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机理研究和制定风险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高速远程滑坡 动力学机理 述评 关键科学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远程滑坡底部裹挟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何可 王玉峰 +2 位作者 程谦恭 林棋文 史安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4-917,共14页
高速远程滑坡运动过程中沿途侵蚀、裹挟下伏层物质,影响其流态并控制滑体远程运动的原因,一直是国际滑坡动力学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与关键科学问题。聚焦高速远程滑坡底部裹挟减阻机理研究进展,本文对该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梳理,首... 高速远程滑坡运动过程中沿途侵蚀、裹挟下伏层物质,影响其流态并控制滑体远程运动的原因,一直是国际滑坡动力学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与关键科学问题。聚焦高速远程滑坡底部裹挟减阻机理研究进展,本文对该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梳理,首先阐明并高度概括了高速远程滑坡底部裹挟作用所产生的系列典型剖面沉积学特征,包括底辟构造、火焰状构造、剪切带等一系列滑体与下伏层相互作用的“滑坡-构造”形态;其次,从“滑坡-构造”形态的动力学指示研究、裹挟效应的物理力学过程研究及其流变学本构模型研究3个方面对高速远程滑坡底部裹挟效应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性的述评。在此基础上,从高速远程滑坡裹挟作用到底是减阻和增阻这一争议性问题出发,分析并讨论了高速远程滑坡底部裹挟效应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今后高速远程滑坡底部裹挟运动机理研究所面临的深层次科学挑战,并指出应进一步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在于:高速远程滑坡侵蚀与裹挟过程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基于“滑坡-构造”形态的裹挟效应时空演化动力学机理研究和运动路径相依的高速远程滑坡流态转化机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远程滑坡 述评 “滑坡-构造”形态 底部裹挟机理 发展趋势 关键科学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远程滑坡流态化地貌研究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史安文 程谦恭 +2 位作者 王玉峰 林棋文 明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8-995,共18页
高速远程滑坡流态化运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理研究一直是国际地质灾害领域长期关注的前沿热点科学问题。高速远程滑坡所形成的流态化堆积地貌是其高流动性远程运动的直观表现,蕴含了对滑坡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指示,是进一步开展高速远程滑坡... 高速远程滑坡流态化运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理研究一直是国际地质灾害领域长期关注的前沿热点科学问题。高速远程滑坡所形成的流态化堆积地貌是其高流动性远程运动的直观表现,蕴含了对滑坡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指示,是进一步开展高速远程滑坡停积就位机理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坚实依据。聚焦高速远程滑坡流态化堆积地貌,本文从滑坡平面展布形态与表面地貌特征两方面梳理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详细论述了高速远程滑坡典型微地貌单元的展布特征,阐明了它们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滑坡停积就位的运动学、动力学的指示意义。在此基础上,基于对青藏高原典型高速远程滑坡的研究提出两类不同的平面撒开型高速远程滑坡的停积模型,指明下伏层在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演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凝练出高速远程滑坡流态化地貌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3大方向:建立地质证据相依的地貌演化堆积模型,查明流态化地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构建路径相依的形态递变停积就位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远程滑坡 地貌学特征 形成机制 下伏层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理塘乱石包高速远程滑坡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32
4
作者 郭长宝 杜宇本 +4 位作者 佟元清 张永双 张广泽 张敏 任三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32-1345,共14页
青藏高原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导致该区地震频发,加之该区异常的气候变化,大型乃至巨型地质灾害发育多,危害大。在遥感解译、野外地质调查、物探、槽探和地质测年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乱石包滑坡的发育特征,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 青藏高原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导致该区地震频发,加之该区异常的气候变化,大型乃至巨型地质灾害发育多,危害大。在遥感解译、野外地质调查、物探、槽探和地质测年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乱石包滑坡的发育特征,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探讨。认为乱石包高速远程滑坡具有如下特征:①乱石包滑坡的滑动方向垂直于理塘-德巫断裂的北西段,乱石包滑坡顶部接近于现代雪线;②乱石包滑坡最大滑行距离达3.83km,滑坡后壁与前缘堆积区的高差约820m,滑体方量0.64×108~0.94×108m3,平均滑动速度约53.25m/s;③测年资料表明,乱石包滑坡形成1980±30aBP左右;④组成滑坡体的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在长期构造活动和冷冻风化作用下,节理裂隙发育,呈碎裂岩体。分析表明,乱石包滑坡受断裂构造、地形地貌和古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形成机理复杂:①理塘-德巫断裂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具有强震地质背景,由该断裂活动形成的强震可能是乱石包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地震作用下,坡顶部地震波放大,垂直加速度大于水平加速度,岩体发生震胀和抛掷,从而形成高速远程滑动;②距今1800~2000aBP左右时,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变化较大,该时期发生的大规模冰川活动可能是乱石包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③地震、气候变化的组合也是引起乱石包滑坡发生的成因之一,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地质灾害链:地震→雪崩→岩崩→高速碎屑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远程滑坡 理塘地区 古滑坡 活动断裂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机理研究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16
5
作者 张明 殷跃平 +1 位作者 吴树仁 张永双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05-817,共13页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和超远距离的位移,往往能够引发灾难性事故,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它的运动机理,即高速远程效应机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外主要存在四种观点:空气润滑模型、颗粒流模型、...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和超远距离的位移,往往能够引发灾难性事故,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它的运动机理,即高速远程效应机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外主要存在四种观点:空气润滑模型、颗粒流模型、能量传递模型和底部超孔隙水压力模型。但是,由于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自身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研究还没有取得公认的成果。中国是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频发区,因其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成果还处于定性阶段。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和技术两方面分别阐述了国内外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机理研究的发展现状,对目前纵多的理论和模型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点评了目前研究的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本文是国内外首次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对今后类似的研究具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 发展现状 研究难点 研究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关岭大寨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研究 被引量:97
6
作者 殷跃平 朱继良 杨胜元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5-454,共10页
2010年6月28日,贵州关岭因突降暴雨发生高速远程滑坡,滑程约1.5km,体积约174.9万m^3,两个村组被毁,99人遇难。滑坡区位于西南地区常见的煤系地层区,上部为灰岩、白云岩,中部为相对较缓的砂岩地层,下部为页岩、泥岩地层,局部含煤,具有上... 2010年6月28日,贵州关岭因突降暴雨发生高速远程滑坡,滑程约1.5km,体积约174.9万m^3,两个村组被毁,99人遇难。滑坡区位于西南地区常见的煤系地层区,上部为灰岩、白云岩,中部为相对较缓的砂岩地层,下部为页岩、泥岩地层,局部含煤,具有上硬下软的山体地质结构和上部富水下部隔水的水文地质结构,极易形成滑坡地质灾害。从地形上看,斜坡上陡下缓,形似"靴状地形",上部陡峭地形导致山体易于失稳,而中下部开阔伸展良好的沟谷提供了远程的运动条件,较大的势能向动能的转化,容易形成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6月27日和28日的降雨是触发此起特大灾害的主要原因,其24h降雨量达310mm,超过了当地近60a来的气象记录,分析表明,降雨产生的沟谷径流量是平时强降雨(100~150mm·d^-1)的沟谷径流的2倍之上,一是在滑源区砂岩裂隙岩体中形成静水压力和渗透压力,触使滑坡的失稳下滑;二是在沟谷中产生地表径流,为碎屑流远程流动形成饱水下垫面,导致了碎屑流流动距离和速度的显著增加。近年来随着极端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重现期缩短,高速远程滑坡造成的群死群伤特大地质灾害在我国呈逐渐增加趋势,应加强对这种灾害类型的调查与防范,特别是要进行滑坡安全避让范围和逃逸速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碎屑流 高速远程 关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触发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成因机理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王涛 石菊松 +4 位作者 吴树仁 张永双 李滨 辛鹏 孙萍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1-644,共14页
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位于映秀—北川断裂带与灌县—安县断裂带夹持的文家沟向斜断块中,地震断裂的强烈活动引起的振动效应是形成滑坡的先决条件。滑坡源区顶端与文家沟沟口高差约1360m,突兀山体下临深切峡谷的地形使地震动荷载在... 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位于映秀—北川断裂带与灌县—安县断裂带夹持的文家沟向斜断块中,地震断裂的强烈活动引起的振动效应是形成滑坡的先决条件。滑坡源区顶端与文家沟沟口高差约1360m,突兀山体下临深切峡谷的地形使地震动荷载在山脊部位的放大效应显著,并直接导致坡体破坏;滑坡源区的地震动加速度3分量峰值分别为aEW=2.4g,aNS=2.3g,aUP=1.2g。D2gn观雾山组石灰岩斜坡具有强度渐进式分层结构,坡体表层以下约50m内的结构相对松散的残坡积层~新鲜岩体上部无法抵抗地震纵横波的周期性拉压与剪切耦合作用,被切割成为初始滑体;滑体在第八级台地边缘高位剪出后,在文家沟上游地区最高滑移速度约介于93m.s-1~122m.s-1之间。滑体上部的干碎屑流在两处路径转折端瞬间压缩沟谷内的圈闭气体,形成明显的"气垫效应",滑体下部泥石流底层液化和颗粒有效动摩擦系数随剪切速度增大而减小的效应都是导致碎屑流体高速远程滑移的关键;同时,碎屑物流通过程中还伴有明显的岸坡铲刮与翻越效应、以及树木摧削效应。汶川地震后截至2009年9月,降雨诱发碎屑堆积物形成多次泥石流,反映了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性和长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文家沟 高速远程 滑坡-碎屑流 成因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远程地震黄土滑坡发生机制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孙萍 殷跃平 +2 位作者 吴树仁 汪发武 陈立伟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9-454,共6页
1920年海原大地震触发了多处典型高速远程地震黄土滑坡,本文在对西吉党家岔滑坡进行野外调研的基础上,采集了具有代表性的滑带土作为试验样品,以1940年5月18日美国帝国谷强震记录作为波动输入,利用DPRI环剪试验机,对该滑坡的发生机制进... 1920年海原大地震触发了多处典型高速远程地震黄土滑坡,本文在对西吉党家岔滑坡进行野外调研的基础上,采集了具有代表性的滑带土作为试验样品,以1940年5月18日美国帝国谷强震记录作为波动输入,利用DPRI环剪试验机,对该滑坡的发生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环剪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发生时,坡体潜在滑面的滑带土在强震作用下发生的"滑动面液化"(Sliding surface liquefaction)现象是导致高速远程滑坡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伴随着"滑动面液化"过程,滑体产生了逐渐增大的剪切位移及孔隙水压力(地震力作用结束瞬间已分别达到2.03m及104kPa),并获得了较大的速度,为高速远程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地震 高速远程滑坡 环剪试验 发生机制 滑动面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河口滑坡-碎屑流高速远程运移机制探讨 被引量:50
9
作者 孙萍 张永双 +3 位作者 殷跃平 汪发武 吴树仁 石菊松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7-744,共8页
青川东河口滑坡-碎屑流是"5.12"汶川大地震触发的典型高速远程滑坡,滑坡自高程1300m处开始滑动,总滑程约2400m,致使780余人遇难。野外调研结果表明,该滑坡自启动到最终静止,分别经历了滑坡启动阶段、重力加速阶段、圈闭气垫... 青川东河口滑坡-碎屑流是"5.12"汶川大地震触发的典型高速远程滑坡,滑坡自高程1300m处开始滑动,总滑程约2400m,致使780余人遇难。野外调研结果表明,该滑坡自启动到最终静止,分别经历了滑坡启动阶段、重力加速阶段、圈闭气垫效应飞行阶段、撞击折返阶段及长距离滑动堆积阶段5个重要动力过程,最终抵达下寺河左岸的红花地村并形成堰塞湖。文中通过对该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地质背景及形态特征进行剖析认为,东河口滑坡启动区的断层破碎带、局部凸起地形以及力学性质较差的千枚岩、板岩的存在,对该滑坡的启动均有着显著影响;滑坡体在运行一段距离后是否可以继续保持高速远程滑动,除了有利的地形外,滑体滑动路径上高含水量的溪流堆积物的存在,是促使该滑坡成为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东河口滑坡-碎屑流 启动机制 高速远程运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超前冲击气浪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袁小一 许强 +1 位作者 程谦恭 邢爱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3-119,共7页
为定量模拟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超前冲击气浪的分布和变化规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通过用户自定义接口在滑坡运动的不同阶段分别引入Friction和Voellmy流变模型定义滑坡-碎屑流所受的运动阻力,反演了... 为定量模拟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超前冲击气浪的分布和变化规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通过用户自定义接口在滑坡运动的不同阶段分别引入Friction和Voellmy流变模型定义滑坡-碎屑流所受的运动阻力,反演了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的全过程并与滑坡实际运动特征对比的同时,模拟了其超前冲击气浪的速度和相对压力分布,并对其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文家沟滑坡-碎屑流共经历约210 s,碎屑流引起的超前冲击气浪主要分布于其前方、上方和两侧,最大速度约35 m/s,最大相对压强约2.2 k Pa;(2)气浪相对压力峰值出现于近地面处并随高度增加迅速减小,当离地面高度超过600 m时趋近于0;(3)地形起伏对于超前冲击气浪相对压力分布有明显影响;当滑体前方出现陡立壁面时,气浪压力陡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远程滑坡 冲击气浪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远程滑坡超前冲击气浪三维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朱圻 程谦恭 +3 位作者 王玉峰 车琪 侯文学 李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909-2926,共18页
为研究沟谷多级折射高速远程滑坡超前冲击气浪的特征,以牛圈沟滑坡三维地形形态为原型,采用CFD软件,引入Voellmy准则定义运动阻力,在反演碎屑流运动全过程的同时,对其冲击气浪的流场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 为研究沟谷多级折射高速远程滑坡超前冲击气浪的特征,以牛圈沟滑坡三维地形形态为原型,采用CFD软件,引入Voellmy准则定义运动阻力,在反演碎屑流运动全过程的同时,对其冲击气浪的流场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1)牛圈沟滑坡从启动到停止历时为119 s,最大速度出现在滑体内部靠近前缘处,峰值分别为14 s的52 m/s、27 s的55 m/s和50 s的49 m/s。(2)气浪速度的最大值50 s时为38 m/s,其压强的最大值达657 Pa,相当于11级暴风。(3)当碎屑流前方出现高大的障壁时,来不及扩散的高压气流产生极为明显的压强梯度;当其前方遇跌坎或翻越山脊冲向山坡下方在其速度瞬间增大的同时,强烈压缩前方空气并导致其压强值局部出现陡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谷多级折射 高速远程滑坡 三维模型 动力学分析 冲击气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泾阳东风高速远程黄土滑坡运动过程的模拟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杨璠 常维 +1 位作者 汪发武 李同录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90-895,共6页
陕西泾阳南塬的东风滑坡是一个典型的高速远程黄土滑坡,由于斜坡顶部的黄土台塬长期灌溉所诱发。通过野外调查,采取滑坡后缘斜坡的黄土试样,对斜坡中部的Q2黄土做天然含水率的固结不排水剪试验,对斜坡底部地下水位面附近的Q1黄土做饱和... 陕西泾阳南塬的东风滑坡是一个典型的高速远程黄土滑坡,由于斜坡顶部的黄土台塬长期灌溉所诱发。通过野外调查,采取滑坡后缘斜坡的黄土试样,对斜坡中部的Q2黄土做天然含水率的固结不排水剪试验,对斜坡底部地下水位面附近的Q1黄土做饱和固结不排水剪试验,结果表明非饱和的Q2黄土和饱和的Q1黄土在破坏后都具有显著的应力降,但前者是由结构强度引起,而后者则是由剪切形成的超孔隙水压力引起,由此表明该斜坡一旦破坏,就会有较高的启动速度。对滑坡坡脚以外一级阶地上的砂卵层做环剪慢剪试验,测得其有效残余摩擦角,根据滑坡各部分含水状态给定孔隙水压力参数,利用Sassa.K滑坡运动模型对该滑坡运动过程进行模拟,从模拟结果反映出滑坡运动过程中的覆盖范围和速度的变化,模拟的滑坡运动距离和覆盖范围与实测比较吻合,最高速可达到37m·s-1,为高速滑坡。黄土滑坡以高的初速度下滑到坡脚下一级阶地上的饱和砂卵层上,砂卵层上液化是导致其远程运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高速远程滑坡 运动模拟 孔隙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泾河南岸大堡子高速远程黄土滑坡运动过程模拟 被引量:10
13
作者 沈伟 翟张辉 +2 位作者 李同录 赵权利 汪发武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09-1317,共9页
高速远程滑坡具有速度快、运程远的特点,一旦发生,人员逃离十分困难,往往造成严重灾难,因此对这类滑坡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已发生滑坡运动过程进行参数反演和模拟可为潜在高速远程滑坡的预测提供借鉴。因此本文以陕西泾河南岸大堡... 高速远程滑坡具有速度快、运程远的特点,一旦发生,人员逃离十分困难,往往造成严重灾难,因此对这类滑坡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已发生滑坡运动过程进行参数反演和模拟可为潜在高速远程滑坡的预测提供借鉴。因此本文以陕西泾河南岸大堡子高速远程黄土滑坡为例,在野外调查测绘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利用Sassa的滑坡运动模型对该滑坡运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滑坡体最大平均速度为9.56m·s^(-1),具有高速运动特点,运动持时为24.5s,滑坡运动过程可分为启动加速阶段(0~5.7s)和运动减速阶段(5.7~24.5s),加速阶段平均加速度为1.68m·s(-2),减速阶段加速度为-0.51m·s(-2),加速过程比减速快3倍左右。滑坡区高陡地形和黄土高结构强度为滑坡高速运动提供条件,开阔阶地地形以及阶地砂砾石层近饱和含水条件决定滑坡远程运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远程滑坡 空间预测 反分析 运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高速远程滑坡机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萍 汪发武 +1 位作者 殷跃平 吴树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8-106,共9页
汶川大地震触发了多处高速远程滑坡,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其中,东河口滑坡是这次地震触发的最为典型的高速远程滑坡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备受关注、争论颇多的滑坡之一。野外调研结果表明,该滑坡的成因和动力特征主要包括震裂... 汶川大地震触发了多处高速远程滑坡,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其中,东河口滑坡是这次地震触发的最为典型的高速远程滑坡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备受关注、争论颇多的滑坡之一。野外调研结果表明,该滑坡的成因和动力特征主要包括震裂溃屈、水平抛射、碎屑流化和振动液化等4个方面。为了对该滑坡滑动过程中的振动液化这一动力特征进行模拟再现,在东河口滑坡体上采集了具有代表性的滑带土作为试验样品,并以该地震时的实测地震波作为动力输入,利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DPRI环剪试验机,对滑坡滑动过程中的振动液化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环剪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作用过程中,发生在滑坡潜在滑面上的振动液化现象是导致高速远程滑坡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伴随着振动液化过程,滑体的剪切强度迅速降低并产生逐渐增大的剪切位移,为高速远程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高速远程滑坡 环剪试验 振动液化 剪切强度 剪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尾山高速远程滑坡运动特征及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高杨 李滨 王国章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5-434,共10页
本文在对鸡尾山高速远程滑坡的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滑坡地质环境背景特征、滑源区特征和堆积区特征。将滑坡后破坏运动主要分为失稳下滑、碰撞解体和滑行堆积3个阶段的运动特征,建立鸡尾山高速远程滑坡运动特征的地质模型。结... 本文在对鸡尾山高速远程滑坡的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滑坡地质环境背景特征、滑源区特征和堆积区特征。将滑坡后破坏运动主要分为失稳下滑、碰撞解体和滑行堆积3个阶段的运动特征,建立鸡尾山高速远程滑坡运动特征的地质模型。结合DAN-3D数值软件,选用FVF组合模型对该滑坡的运动特征进行了模拟,最后得到了滑坡堆积、铲刮区域和滑动距离等方面的特征。通过对比分析,鸡尾山滑坡模拟后的运动特征与所建立的地质模型基本符合,模拟的堆积形态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由此可以说明,该分析方法可以为高速远程滑坡成灾范围进行早期评估及预测,为该类滑坡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远程 滑坡碎屑流 动力学特征 DAN-3D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古高速远程滑坡沉积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玉峰 程谦恭 +2 位作者 林棋文 李坤 史安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6-124,共19页
高速远程滑坡运动学机理是国际工程地质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前沿性关键科学问题。为探索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学机理,以青藏高原不同构造背景下的三大高速远程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分析,详细探讨了滑坡运动路径上所揭露... 高速远程滑坡运动学机理是国际工程地质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前沿性关键科学问题。为探索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学机理,以青藏高原不同构造背景下的三大高速远程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分析,详细探讨了滑坡运动路径上所揭露出的各种表面与剖面沉积学特征,结果显示:(1)沿滑坡运动路径上依次可见大型堆积平台、纵向脊、横向脊、堆积丘等表面沉积学地貌的规律性分布,根据各类地貌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将滑坡区自后向前划分为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2)剖面上则可见反粒序堆积结构的展布,自上而下依次可划分为硬壳层、主体层和基底层,在硬壳层和主体层中可见层序保留、拼贴构造等低扰动性沉积学特征分布,在基底层中则可见其与下伏原沟谷堆积层强相互作用形成的底辟构造、小型褶皱等剖面沉积学特征分布。基于高速远程滑坡运动路径上各类表面和剖面沉积学地貌的空间展布特征,初步提出青藏高原关键地带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与停积就位机制,即滑体自源区失稳后主体表现为一种快速的低扰动性的整体性剪切运动过程,其流通区以快速拉张运动为主,堆积区则以快速推挤运动为主;当滑体下伏层中含水量较高时,伴随着滑体底部摩阻力的迅速降低,滑体表现出明显的侧限扩离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速远程滑坡 表面沉积学地貌 剖面沉积学特征 运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AN-W模型的高速远程滑坡灾变过程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艳玲 陈亮 +1 位作者 闫金凯 高杨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4-211,共8页
高速远程滑坡因其突发性、剧烈性、高速性、远程性等特点对人员和财产造成重大危害,是中国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研究其灾变过程对中国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DAN-W是基于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法建立的动力模拟方法,反演模拟碎屑流运... 高速远程滑坡因其突发性、剧烈性、高速性、远程性等特点对人员和财产造成重大危害,是中国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研究其灾变过程对中国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DAN-W是基于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法建立的动力模拟方法,反演模拟碎屑流运动过程,更适合高速远程滑坡的模拟分析。笔者以哀牢山地区芭蕉树滑坡为研究对象,研究芭蕉树滑坡的基本特征,利用DAN-W软件建立芭蕉树滑坡的计算模型,分析滑坡的灾变过程,依据滑坡特征考虑滑坡分区和铲刮效应,将滑动路径分为3段:滑源段、铲刮段、堆积段进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滑坡前缘最大速度为26 m/s,后缘最大速度为30 m/s,后缘最大速度发生在剪出口位置,最大滑距为420 m,滑动14 s后滑体基本滑离剪出口,至运动30 s时停止滑动。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远程滑坡 灾变过程 数值模拟 DAN-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高速远程滑坡速度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方华 裴来政 向灵芝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11年第2期212-217,共6页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高速远程滑坡。在超强的地震动作用下,坡体结构被撕裂并抛射后,受到坡体前缘地形及自身势能的影响,很容易转化为碎屑流作远程运动,这种高位滑坡以其很快的运动速度和超常的运动距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与损失。本文在...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高速远程滑坡。在超强的地震动作用下,坡体结构被撕裂并抛射后,受到坡体前缘地形及自身势能的影响,很容易转化为碎屑流作远程运动,这种高位滑坡以其很快的运动速度和超常的运动距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与损失。本文在对汶川地震大型典型高速远程滑坡大量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坡体临空飞行运动初始速度、滑程运动最大速度以及碎屑流运动速度,并且以东河口滑坡为例,对比了不同计算方法下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性,得到东河口滑坡的运动特征值μ=0.2292,最大运动速度Vm ax=63.40 m/s,平均运动速度超过25 m/s,属于超高速滑坡运动以及强碎屑流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高速远程滑坡 滑坡运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9
作者 王玉峰 林棋文 +3 位作者 李坤 史安文 李天话 程谦恭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4-181,共18页
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机理研究一直是国际地质灾害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与前沿性科学。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梳理,对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概略性述评,厘定了本文所讨论的高速远程滑坡的定义,阐述了高速远程滑坡的典型沉... 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机理研究一直是国际地质灾害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与前沿性科学。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梳理,对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概略性述评,厘定了本文所讨论的高速远程滑坡的定义,阐述了高速远程滑坡的典型沉积学特征,并对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最有影响、最有地质证据支持的高速滑坡远程运动机理——摩擦生热减阻、滑带液化减阻、动力破碎减阻、底部裹挟减阻、剪切振动减阻、动量传递远程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与讨论了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今后研究所面临的深层次科学问题,并提出未来应进一步重点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在于速率相依摩阻弱化机理、破碎渐进相变耗能机理、过程相依波动减阻机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远程滑坡 研究进展 沉积学特征 动力学机理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关键科学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远程滑坡裹气流态化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玉峰 程谦恭 +2 位作者 张柯宏 仲昱全 罗忠旭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775-2786,共12页
为分析高速远程滑坡运动过程中碎屑流的裹气流态化特性,以汶川地震触发的谢家店子滑坡为原型,运用自行设计的流化床试验装置,开展了一系列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裹气流态化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颗粒粒径变化范围广(0.1... 为分析高速远程滑坡运动过程中碎屑流的裹气流态化特性,以汶川地震触发的谢家店子滑坡为原型,运用自行设计的流化床试验装置,开展了一系列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裹气流态化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颗粒粒径变化范围广(0.1~7 mm者均有)、颗粒形状极不规则、且底部细颗粒含量高的类滑坡碎屑,其床层压降随着供风量的增加并非呈线性增长趋势,而是表现出明显的气泡控制性特征,随堆积体内部气泡和气垫层位置的不同,堆积体各部位床层压降相差较大;(2)当供风量较低时,碎屑堆积体整体稳定性较好,在堆积体表面仅可见有限气体逸散孔的分布;当供风量达到一定值后,堆积体内部流态化特性增强,可见砂质密云、气孔、纵向脊等一系列与高速远程滑坡实例中相类似现象的出现;(3)对于滑坡类不规则颗粒,其间容易形成架桥现象,增强碎屑流整体稳定性,使气流不易扩散,在堆积体下方形成高压气垫层,产生空气擎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远程滑坡 流化床 石英颗粒 供风量 床层压降 流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