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建立中国非平衡竞技体育系统的分析研究 |
许永刚
刘江南
|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1
|
|
2
|
区域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 |
谷国锋
张秀英
|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28
|
|
3
|
简述“新三论”与“老三论”的关系 |
顾新华
顾朝林
陈岩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
1987 |
26
|
|
4
|
岩石破坏过程的自组织特征与临界条件研究 |
高召宁
姚令侃
徐光兴
|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5
|
协同学的方法论问题 |
沈小峰
郭治安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
1984 |
16
|
|
6
|
耗散结构理论对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启示 |
闵敏
姜广举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7
|
论发展机遇 |
许先春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
|
|
8
|
“新三论”介绍——二、协同理论及其意义 |
刘迅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
1986 |
5
|
|
9
|
耗散结构理论 |
苏桂凤
|
《理论学刊》
|
1986 |
5
|
|
10
|
“新三论”介绍——一、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应用 |
刘迅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
1986 |
2
|
|
11
|
学习过程系统的研究 |
黄忆春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
|
|
12
|
科学认识史中的耗散结构论 |
钟明
|
《学海》
|
1997 |
1
|
|
13
|
25℃常压下玄武岩—水相互作用时溶液酸度中性化效应及地球化学意义 |
党志
侯瑛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
1991 |
0 |
|
14
|
应用自组织理论预测入世后我国的高教系统 |
冯倬琳
冯玉广
|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5
|
系统泛论 |
湛垦华
任汝芬
|
《人文杂志》
|
1987 |
0 |
|
16
|
耗散结构理论与教学过程优化 |
李自强
|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
1996 |
7
|
|
17
|
基于自组织的区域自主创新系统分析 |
王蔓
张莱
|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8
|
耗散结构理论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
覃红
|
《研究与发展管理》
|
1994 |
1
|
|
19
|
试论系统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结合 |
李玉民
|
《研究生教育研究》
|
1998 |
0 |
|
20
|
论耗散结构、协同学、超循环论的哲学意义 |
赵梦昭
陈佳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2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