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源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及控制因素——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被引量:18
1
作者 乔雨朋 邵先杰 +4 位作者 接敬涛 李士才 谢启红 张珉 梁武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6-52,共7页
秦皇岛32-6油田NmⅡ_(2-4)小层属于远源砂质辫状河储层,依据Maill河流构型分类方案对其进行构型单元的划分,并分析各级构型单元的成因、特征、识别方法和拼接关系。5级构型单元为整个辫状河道;4级构型单元包括河道、心滩及河漫滩3个微... 秦皇岛32-6油田NmⅡ_(2-4)小层属于远源砂质辫状河储层,依据Maill河流构型分类方案对其进行构型单元的划分,并分析各级构型单元的成因、特征、识别方法和拼接关系。5级构型单元为整个辫状河道;4级构型单元包括河道、心滩及河漫滩3个微相级单元,纵向上存在河道-心滩-河漫滩、河道-河道、河道-心滩-河道和河道-心滩-河漫滩-河道4种拼接方式,横向上存在河道-心滩、河道-河漫滩和心滩-河漫滩3种拼接方式;在3级构型单元划分中,把河道单元划分为河底高能滞留单元、下部高能充填单元、中部加积单元及顶部低能废弃单元4个单元;心滩划分为垂积体和落淤层2个单元,河道单元内部的4个3级构型单元在纵向上有滞留-充填-加积-废弃-滞留型、滞留-充填-加积-滞留型、滞留-充填-滞留型3种拼接模式;心滩单元垂积体间的接触关系分为接触型和隔离型2类。储层构型特征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条件、水体能量及物源供给量、沉积基准面升降和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源砂质辫状河 构型单元 拼接模式 控制因素 秦皇岛32-6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源砂质辫状河储集层内部隔夹层研究与地质建模——以沾化凹陷孤东油田六区馆上段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乔雨朋 邱隆伟 +3 位作者 宋子怡 王军 宋璠 刘卫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51,共11页
河流相储层内部隔夹层研究对其储层内部构型表征及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沾化凹陷孤东油田六区为例,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对远源砂质辫状河的单井、连井以及平面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沉积微相控制和岩心、测井标定,对不... 河流相储层内部隔夹层研究对其储层内部构型表征及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沾化凹陷孤东油田六区为例,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对远源砂质辫状河的单井、连井以及平面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沉积微相控制和岩心、测井标定,对不同层次的隔夹层进行了识别以及特征描述;基于密井网的约束对心滩内部夹层的规模与产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单层间夹层多是物性夹层,单砂体之间夹层包括泥质夹层与泥砾夹层,增生体之间的夹层为落淤层,落淤层宽度为80~400 m,长度为350~1630 m,落淤层在滩头倾角约为2.03°,在滩尾倾角为1.28°,在两翼倾角为1.58°。利用界面约束方法,对储层内部夹层进行了构型建模,建立了一套能够进一步深度表征辫状河内部非均质性的构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源砂质辫状河 隔夹层 构型 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