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式研究: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西油田L18断块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周淋 吕传炳 +6 位作者 纪友亮 林铁林 冉爱华 卢轶伦 刘天意 谢琳璘 魏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9-970,共12页
利用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西油田留18断块内岩心、录井、测井、三维地震以及生产动态资料,应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远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进行了相带划分,对砂体构型进行了解剖,明确了各相带内沉积构型样式的特征,建立了远源... 利用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西油田留18断块内岩心、录井、测井、三维地震以及生产动态资料,应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远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进行了相带划分,对砂体构型进行了解剖,明确了各相带内沉积构型样式的特征,建立了远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精细的沉积构型模式。研究表明:(1)研究区水体整体较浅,远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广泛发育,并进一步分为前缘近端、前缘中端和前缘远端3个相带,不同相带在砂体厚度、岩性组合特征和砂体横向连通性等方面存在差异。(2)前缘远端水下分流河道水动力较弱,所携带沉积物较少,形成横向连通性较差的小规模河口坝,河口坝之间的厚层泥质披覆夹层为主要的夹层类型。(3)前缘中端分流河道水动力强度中等,形成串珠状或分叉树枝状的河口坝,单一河口坝由2~4期前积增生体构成,前积倾角约2. 2°,增生体间的泥质披覆夹层为主要的夹层类型。(4)前缘近端分流河道水流强度较大,下切作用较强,所携带沉积物较多;下伏河口坝互相叠置切割,形成连片分布的复合体;单个河口坝由多个前积增生体构成,前积倾角约3. 5°,增生体内的漫溢夹层及增生体间的泥质披覆夹层为主要夹层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构型解剖 夹层分布 饶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2
作者 胡鑫 朱筱敏 +5 位作者 金绪铃 黄成 周越 程长领 修金磊 任新成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6,共12页
基于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运用90°相移、属性聚类、RGB属性融合、地层切片和波形指示模拟等技术,恢复了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沉积演化历史,并定量表征了齐古组薄层砂体的时空分布规律,构建... 基于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运用90°相移、属性聚类、RGB属性融合、地层切片和波形指示模拟等技术,恢复了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沉积演化历史,并定量表征了齐古组薄层砂体的时空分布规律,构建了不同层序格架下的沉积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沉积时期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在低位体系域沉积时期,前缘水下分流主河道发育,河道砂体宽且连续性较强,沉积序列多见无泥岩夹层的间断正韵律;在湖侵体系域沉积时期,前缘次级河道发育,河道砂体窄且呈断续分布,沉积序列多见有泥岩夹层的间断正韵律。②永进地区齐古组呈由北向南的楔状展布,砂体厚度为32~48m,平均厚度为35m。在低位体系域沉积时期,砂体为复合砂体叠置发育,厚层且连通性较好;在湖侵体系域沉积时期,则以单砂体发育为主,厚度较小且连通性较差。③永进地区齐古组浅水三角洲前缘河道砂体的平面展布形态受到古地貌形态和湖平面升降变化的控制,形成2类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在低位体系域呈枝状展布,在湖侵体系域呈网状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属性 波形指示模拟 地层切片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古地貌 湖平面升降 齐古组 侏罗系 永进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气候背景下的季节性浅水三角洲沉积演化:以塔北地区古近系苏维依组为例
3
作者 杨沁超 张莉 +1 位作者 窦鲁星 刘洪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316-5329,共14页
季节性三角洲是在陆相盆地中由季节性河流控制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现代季节性三角洲主要发育在地形平缓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中,然而在古代沉积记录中季节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研究仍然不够深入。选取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苏维依组作为... 季节性三角洲是在陆相盆地中由季节性河流控制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现代季节性三角洲主要发育在地形平缓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中,然而在古代沉积记录中季节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研究仍然不够深入。选取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苏维依组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63口测录井资料及215.52 m岩心资料,建立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相模板及岩相类型组合模板,分析总结沉积相平面特征的垂向演化规律,建立研究区整体的沉积模式。结果表明塔北地区苏维依组发育4大类、17小类岩相类型,苏维依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南北两侧不断退积的季节性浅水辫状河三角洲;苏维依上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北侧发育多洪水事件且向后退积的季节性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最后建立了季节性浅水三角洲受可容纳空间、沉积基准面频繁变化和突发性事件等因素影响的剖面及单井沉积模式。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干旱气候背景下的季节性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提供了参考,也可以为岩性圈闭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北地区 苏维依组 岩相类型 季节性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季节性浅水曲流河三角洲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上段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春峰 徐东浩 +5 位作者 张银国 唐贤君 万延周 冯桢鸣 何新建 俞伟哲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48,共10页
从分析岩芯资料和砂体平面展布着手,重新厘定了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上段H4、H5砂组的沉积相,创新提出了研究区花上段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区中南部发育规模性砂体。研究认为:在研究区的西部及东部边缘为辫状河三角洲... 从分析岩芯资料和砂体平面展布着手,重新厘定了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上段H4、H5砂组的沉积相,创新提出了研究区花上段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区中南部发育规模性砂体。研究认为:在研究区的西部及东部边缘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主导区,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河道砂体为主,局部有少量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发育。在研究区的中部及中南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交互发育区,主要特征是在较短的沉积期内形成了三角洲平原相与三角洲前缘相交互沉积;在枯水期时,以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南部边缘发育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在丰水期时,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及少量浅湖相沉积。在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指导下,在研究区中南部发现了众多三角洲水道砂体及朵叶状砂体,这些砂体被钻井证实为油气藏。研究区的中南部仍然是油气勘探的潜力区,这一认识已被最新探井所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西湖凹陷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花港组 砂体展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米退积型与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被引量:27
5
作者 李顺明 宋新民 +3 位作者 刘曰强 王友启 李艳明 唐后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5-672,共8页
不同类型辫状河三角洲的成因分析是预测剩余油分布及制定合理开发政策的基础。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地层分析表明,温米油田三间房组是在气候干燥的淡水湖盆长期基准面旋回内的退积型和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 不同类型辫状河三角洲的成因分析是预测剩余油分布及制定合理开发政策的基础。岩石地球化学及成因地层分析表明,温米油田三间房组是在气候干燥的淡水湖盆长期基准面旋回内的退积型和进积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三间房组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基于单分流河道识别:退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小,分流河道宽深比30~58,平面形态纵向由枝状向指状演化,发育CSm→MSp-l→FSh→FSp-h→FStr→FSp-h→Fr较细岩石相组合;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规模相对较大,分流河道宽深比53~108,平面形态纵向呈指状-枝状-片状演化,发育SCm→GCSm→CStr→FSp-h→FSp-l较粗岩石相组合,湖底坡折带发育小型河口坝。水气交替注入能较大幅度提高这类油藏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米油田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单砂层 沉积微相 砂体叠加样式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苏120区块盒8段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演化规律 被引量:26
6
作者 徐蒙 王家豪 +2 位作者 徐东浩 宋广增 赵宝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0-349,共10页
通过岩芯观察、测井相分析、沉积相剖面和砂体平面展布分析,认为苏里格气田苏120区块盒8段属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但是各小层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程度不同。盒81上小层辫状分流河道发育程度低,呈似曲流河状,属弱辫状化分流河道类... 通过岩芯观察、测井相分析、沉积相剖面和砂体平面展布分析,认为苏里格气田苏120区块盒8段属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但是各小层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程度不同。盒81上小层辫状分流河道发育程度低,呈似曲流河状,属弱辫状化分流河道类型;盒81下小层、盒82下小层、盒82上小层辫状分流河道发育程度高,呈现宽条带状,属强辫状化分流河道类型。对比两者的区别,最终建立辫状化程度不同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同时,对该区盒8段分流河道(砂体)进行中心线叠合处理,得出分流河道砂体的演化既存在继承性又存在迁移性的规律,继承性表现为不同小层分流河道的数量和大体位置较稳定,迁移性表现为分流河道始终向两侧迁移,包括东移、西移和往返3种侧向迁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苏120区块 盒8段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家豪 姚光庆 赵彦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7-94,共8页
将层序控制因素分析和沉积学响应相结合 ,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成因地层单元 ,较详细地分析了坳陷盆地、断陷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可容纳空间的不同发育特点、河流作用方式的变化、以及储层宏观分布特征 ,讨论了物源供给对储层的影... 将层序控制因素分析和沉积学响应相结合 ,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成因地层单元 ,较详细地分析了坳陷盆地、断陷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可容纳空间的不同发育特点、河流作用方式的变化、以及储层宏观分布特征 ,讨论了物源供给对储层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和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为例 ,说明了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标志 :厚层叠置砂体底部冲刷面和下切谷、辫状分流河道曲流化特征、滨岸沙坝 -滨岸沼泽相沉积 ;阐述了厚层稳定煤层作为地层对比标志的理论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基准面旋回 沉积学 稳定厚煤层 储层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层序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模式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斌 邱岐 +5 位作者 陆永潮 刘德志 王继远 杜学斌 李振明 李祥权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6-619,共14页
准噶尔盆地下组合油气资源规模巨大,是最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腹部四大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发育规模三角洲砂体,并在其中连获油气新发现。为了揭示腹部凹陷区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和砂体展布规律,基于大量新钻井岩心、测录井和地球物理资料... 准噶尔盆地下组合油气资源规模巨大,是最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腹部四大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发育规模三角洲砂体,并在其中连获油气新发现。为了揭示腹部凹陷区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和砂体展布规律,基于大量新钻井岩心、测录井和地球物理资料,系统开展了盆地原型、层序格架、古地貌恢复和沉积体系研究。准噶尔盆地腹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期具有大型坳陷湖盆发育背景,沉积时期地形平缓,坡度小,物源供给充足,水体极浅且频繁动荡,氧化和还原环境交替出现,且整体以氧化环境为主;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具有粒度较粗、低杂基含量、中等结构成熟度、较长距离搬运、强水动力淘洗、发育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等沉积特征;腹部地区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沉积时期优势水系主要来自西北和东北方向,整体自北向南延伸,发育乌尔禾、克拉玛依及克拉美丽3大物源体系。盆内地形分带性明显,形成扇三角洲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区、前缘区和湖区4个相带,由此在腹部地区形成了“大平原、小前缘”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格局,其中平原区和前缘区均为有利砂体发育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模式 上乌尔禾组 百口泉组 上二叠统 下三叠统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西部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被引量:9
9
作者 黄超 陈清华 刘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28,共3页
通过对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岩性和岩相组合、泥岩及砂岩的颜色、测井曲线形态及沉积背景的研究,证实了济阳坳陷西部馆陶组发育浅水条件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不是陆上的河流相沉积。临盘油田大卢家地区馆三段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通过对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岩性和岩相组合、泥岩及砂岩的颜色、测井曲线形态及沉积背景的研究,证实了济阳坳陷西部馆陶组发育浅水条件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不是陆上的河流相沉积。临盘油田大卢家地区馆三段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并细分为水下辫状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3种沉积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微相 馆陶组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恩平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被引量:12
10
作者 郭巧珍 陈峰 +2 位作者 杨香华 舒誉 吴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32,共8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恩平组广泛发育浅水湖泊,然而长期被认为是断陷湖盆的沉积充填模式。通过岩性组合、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古生物组合、地球化学指标、砂岩粒度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论证了在惠州凹陷恩平组沉积时期湖盆广阔平缓,湖泊淤...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恩平组广泛发育浅水湖泊,然而长期被认为是断陷湖盆的沉积充填模式。通过岩性组合、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古生物组合、地球化学指标、砂岩粒度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论证了在惠州凹陷恩平组沉积时期湖盆广阔平缓,湖泊淤浅,陆源供应充足,证实了在这种沉积背景下,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该体系具有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极其发育,而河口坝等反旋回序列不发育等特征,该体系的提出揭示了研究区断拗转换期湖盆广、薄煤层发育、砂体分布广、沉降速率高、碎屑颗粒粗等沉积特色,与前人探讨的惠州凹陷恩平组的沉积面貌完全不同,为惠州凹陷古近系的勘探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凹陷 恩平组 浅水湖泊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微相特征与油气产能的关系——以焉耆盆地宝浪油田为例 被引量:14
11
作者 谢辉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7-40,共4页
 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含油气层段位于中生界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为典型的浅水缓坡型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粒度概率曲线以牵引和悬浮二段式为主,C M图以PQ段和QR段为主,宝浪油田侏罗系三工河...  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含油气层段位于中生界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为典型的浅水缓坡型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粒度概率曲线以牵引和悬浮二段式为主,C M图以PQ段和QR段为主,宝浪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划分出12种有成因意义的岩石相,采用Coleman的方案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划分为:上三角洲平原(洪水线之上)、下三角洲平原(枯水线-洪水线之间)和水下三角洲平原(枯水线之下)3个亚相带。研究区主要发育了(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决口水道(扇)微相、溢流沉积微相、滨湖沼泽沉积微相,河口坝微相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占研究区储层的90%以上,根据砂体的岩石相组合、冲刷程度、水流能量大小的变化规律,其又可分为:充填河道、废弃河道、进积河道3种基本类型。储层物性以废弃河道为最好,单井油气产能亦最高,充填河道次之,进积河道和决口水道(扇)则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微相 焉耆盆地 浅水 岩石相 油气 分流河道 宝浪油田 三工河组 三角洲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单砂体构型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秦国省 吴胜和 +3 位作者 宋新民 邹存友 郑联勇 陈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9,共11页
应用研究区丰富的取心井及密井网资料,对老君庙油田L油藏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单砂体进行表征并明确其内部结构样式,建立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构型模式。研究表明:缓坡、距物源较远是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的... 应用研究区丰富的取心井及密井网资料,对老君庙油田L油藏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单砂体进行表征并明确其内部结构样式,建立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构型模式。研究表明:缓坡、距物源较远是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的必要条件,沉积粒度较细、沉积构造规模及单一河道砂体厚度较小是其较明显的沉积特征;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呈交织近连片型和交织条带型两种组合样式,其中交织近连片分流河道由主干分流河道不断分叉合并而成,分流河道演化主要有3种模式,经历3个阶段,早期典型分流河道孤立分布,中期河道以决口演化模式为主成交织状分布,末期以侧向侵蚀和河道间岔口冲刷演化模式为主成近连片分布;远源细粒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呈大面积近连片分布,其由不同期单一河口坝拼接叠置而成,前缘演化初期以坝边部部分侧向拼接样式为主,演化中期坝边部完全侧向拼接样式较常见,至演化末期河口坝间呈现坝主体完全垂向叠置和坝主体部分垂向叠置的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源细粒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单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储层砂体预测——以黄骅坳陷埕北低断阶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峰峰 李军 +1 位作者 高志前 毛丽华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81,105,共9页
黄骅坳陷埕北低断阶沙河街组二段(简称沙二段)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储层砂体空间展布及控制因素认识程度较低。根据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和地震属性数据,以及岩心物性化验数据和地震反演结果,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及地理环境,确定研究区沉积特... 黄骅坳陷埕北低断阶沙河街组二段(简称沙二段)主要发育岩性油藏,储层砂体空间展布及控制因素认识程度较低。根据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和地震属性数据,以及岩心物性化验数据和地震反演结果,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及地理环境,确定研究区沉积特征和有利沉积微相,预测储层砂体。结果表明:沙二段处于断陷湖盆向坳陷湖盆转换时期,且埕北低断阶地形呈"多陡多缓、陡缓相间"格局,造成沙二段早期同时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水下扇沉积,中期以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晚期主要发育深湖相;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支流间湾。受物源迁移、湖平面波动、地形差异及水动力条件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区沉积微相具有发育程度不一、微相形态各异、砂泥岩结构多变、垂向相序缺失等特点。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发育规模较大,砂体储集物性较优;河口坝砂体发育程度较低;水下扇局部发育有利储层砂体。埕北低断阶沙二段中期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程度最高,主力砂体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中东部,砂体叠合程度高,在近物源构造高部位砂体尖灭程度低,为储层砂体发育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二段 岩性油藏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水下扇 砂体预测 埕北低断阶 黄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North Carnarvon盆地晚三叠世Mungaroo组大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充填特征及模式 被引量:2
14
作者 夏晨晨 朱红涛 +4 位作者 杨香华 黄众 庄文娟 曹秀荣 曾智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983-2991,共9页
对澳大利亚North Carnarvon盆地三叠纪Mungaroo三角洲的钻井、地震、岩心、薄片等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季风强盛期、减弱期、间歇期的气候交替变化,建立研究区不同季风阶段对应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充填序列、迁移演化规律,并总结其沉... 对澳大利亚North Carnarvon盆地三叠纪Mungaroo三角洲的钻井、地震、岩心、薄片等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季风强盛期、减弱期、间歇期的气候交替变化,建立研究区不同季风阶段对应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充填序列、迁移演化规律,并总结其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Mungaroo三角洲具有以下典型沉积特征:主体发育三角洲平原相带,普遍发育正粒序河道充填沉积;河道砂岩与富有机质泥岩(薄煤层)频繁互层;碎屑颗粒分选和磨圆均较差,但石英颗粒含量较高;主要发育平行-亚平行地震相,局部发育叠瓦状前积地震反射;季风性气候控制明显,高山植物孢粉与低地植物孢粉交互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季风气候 沉积充填演化 Mungaroo组 NORTH Carnarvon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庙西南凸起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砂体演化 被引量:17
15
作者 赵国祥 官大勇 +2 位作者 刘朋波 黄颖 刘丹丹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7-817,共11页
基于大量已有钻井、地球物理、分析化验数据,渤海海域庙西南凸起馆陶组被证实具有稳定的构造环境、平缓的古地形、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充足的物源供给、古水深较浅的背景,因而具备形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的条件。受制于特殊的气候环境... 基于大量已有钻井、地球物理、分析化验数据,渤海海域庙西南凸起馆陶组被证实具有稳定的构造环境、平缓的古地形、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充足的物源供给、古水深较浅的背景,因而具备形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的条件。受制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形成"大平原,小前缘"的沉积特征,水体面积较小,受河流作用改造为主,平原亚相砂体以具有双段式粒度概率曲线和强水动力沉积构造的分支河道为特征;干旱气候条件下不稳定的水体导致代表氧化环境的紫红色泥岩与代表弱还原环境的灰绿色、杂色泥岩呈交互沉积。依据气候变化、相对湖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等方面的耦合关系将研究区馆陶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形态分为孤立叠置式、多边叠置式及切叠连片式三种,分别对应馆陶组早中晚三个时期。砂体演化分析证实古地形、气候变化及相对湖平面变化是影响本区砂体样式的关键因素,馆陶组中部多边式砂体储层连通性好、平面分布广而顶部砂体平面分布广储层厚,为本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庙西南凸起 馆陶组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砂体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油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隔夹层精细表征方法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建华 汪利兵 +2 位作者 赵靖康 张俊 孟云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20,共11页
储层隔夹层精确表征能为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和开发调整提供重要依据。从隔夹层表征方法的差异性角度出发,对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储层隔夹层进行重新分类,并依据层次建模思想对隔夹层进行逐层定量表征。研究认为,PL 油田浅水辫状河三角... 储层隔夹层精确表征能为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和开发调整提供重要依据。从隔夹层表征方法的差异性角度出发,对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储层隔夹层进行重新分类,并依据层次建模思想对隔夹层进行逐层定量表征。研究认为,PL 油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储层隔夹层可划分为层间隔层、砂间夹层、砂内夹层和物性夹层4 种类型,分别对应储层构型研究的6 级至3 级构型界面。应用3 种建模方法分别对4 种隔夹层进行逐层定量表征,即应用基于井孔资料的确定性三维砂描技术表征层间隔层和砂间隔层,应用基于自适应河道方法在单砂体的控制下对砂内夹层进行表征,应用等效表征的方法对物性夹层进行表征。分级定量隔夹层表征方法很好地再现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结构和隔夹层分布特征,且简单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隔夹层 分级表征 定量表征 等效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古近系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樊晓伊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54,共8页
春光探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近年来古近系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示出良好的勘探潜力。但古近系地层剥蚀严重,井控程度低,沉积体系及沉积特征认识不清,为此,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分析测试资料,对古沉积环境进行定量恢复,明确沉... 春光探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近年来古近系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示出良好的勘探潜力。但古近系地层剥蚀严重,井控程度低,沉积体系及沉积特征认识不清,为此,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分析测试资料,对古沉积环境进行定量恢复,明确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过程,建立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古近系地形平缓,水体浅,属干热气候,具备浅水三角洲发育的条件;沉积粒度相对较粗,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滩坝、远砂坝,局部发育河口坝;砂体叠置样式多样,纵向上多期迁移叠置砂体为有利油气运移通道,顶部滨浅湖泥岩为有利遮挡条件,易形成岩性、断层-岩性油气藏,具有良好勘探前景。该研究对春光探区的精细勘探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古环境 地震沉积学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春光探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须五段—须六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模式 被引量:45
18
作者 刘柳红 朱如凯 +3 位作者 罗平 周川闽 张兴阳 翟文亮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7-675,共9页
针对川中地区须五段—须六段,在大量露头观察、岩心描述基础上,结合测井和地震分析,认为研究区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根据煤岩产状、砂岩中植物颈干与碎片、河道底部冲刷程度、滞留沉积类型、层理类型等特征将浅水三角洲划分为上三角洲... 针对川中地区须五段—须六段,在大量露头观察、岩心描述基础上,结合测井和地震分析,认为研究区为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根据煤岩产状、砂岩中植物颈干与碎片、河道底部冲刷程度、滞留沉积类型、层理类型等特征将浅水三角洲划分为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4种亚相。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种浅水三角洲模式:一种为以须五段为代表的低物源供给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另一种为以须六段为代表的高物源供给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低物源供给型的下三角洲平原发育的煤是良好烃源岩,高物源供给型的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决口沉积为优质储层发育相带,两者匹配,构成良好的生储组合,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辫状河 沉积模式 四川盆地 须家河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二段沉积相 被引量:30
19
作者 邢厚松 肖红平 +4 位作者 孙粉锦 肖建新 刘锐娥 张春林 蔺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5-351,共7页
从露头分析和岩心观察入手,应用现代沉积学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组二段露头和盆内岩心中的沉积序列及构造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山二段砂岩露头及岩心中广泛发育韵律层理、块状层理、侧积交错层理等高流态层理,露头砂体为透镜状,并... 从露头分析和岩心观察入手,应用现代沉积学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组二段露头和盆内岩心中的沉积序列及构造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山二段砂岩露头及岩心中广泛发育韵律层理、块状层理、侧积交错层理等高流态层理,露头砂体为透镜状,并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切割、叠置成宽度和厚度巨大的带状砂层,体现了辫状河高流态及辫状河道砂体频繁摆动、迁移的特征。通过岩石沉积相、测井沉积相、砂体厚度、古地形结合古地理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认为,山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远源砂质辫状河—"浅水型"三角洲沉积体系,自北向南依次发育冲积平原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前辫状河三角洲或滨海浅湖相,并识别出辫状河主水道、河漫沼泽、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等多种亚相、微相类型,明确认为辫状河主水道部分形成的宽厚巨大的主砂带是有利勘探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沉积相 浅水型”三角洲 砂质辫状河 山西组二段 下二叠统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北卡那封盆地中上三叠统Mungaroo组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许晓明 胡孝林 +3 位作者 赵汝敏 杨香华 黄众 李丹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9-127,共9页
对澳大利亚北卡那封盆地三叠系古构造、古气候及古沉积等的系统分析表明,北卡那封盆地三叠纪时期位于环特提斯洋季风影响的海洋性潮湿气候带,地形宽缓,构造稳定,物源供给充足,发育了独具特色的大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Mungaroo三角洲... 对澳大利亚北卡那封盆地三叠系古构造、古气候及古沉积等的系统分析表明,北卡那封盆地三叠纪时期位于环特提斯洋季风影响的海洋性潮湿气候带,地形宽缓,构造稳定,物源供给充足,发育了独具特色的大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Mungaroo三角洲。三角洲发育广阔的三角洲平原相带,平原相带上煤层、碳质泥岩广泛发育,暗色泥岩中陆源有机质含量高,季风影响下洪泛作用频繁,使得中粗砂岩与富含陆源有机质泥岩频繁互层。大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为北卡那封盆地天然气富集提供了优质的气源岩、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同生断层的发育为天然气提供运移通道同时也形成大量的构造圈闭。综合研究表明盆地中Exmouth高地北部构造带是三叠系下一步重点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ngaroo组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勘探潜力 北卡那封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