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多方式客流控制模型
被引量:6
- 1
-
-
作者
皮雁南
郭建媛
马骁
谢臻
高江华
宣晶
-
机构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地铁运营技术研发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北京京投卓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出处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76,84,共6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B1200402-002)。
-
文摘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的客流控制展开研究,提出进站流量控制和换乘绕行相结合的多方式客流控制模型。模型以乘客平均停留时间最小为目标,并且满足站台人数在安全限制内。使用多子群混合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模拟国贸车站早高峰大客流场景进行实验,实验求解过程收敛快且稳定;实验对比分析无客流控制、常态进站客流控制与多方式客流控制的不同指标数值,证明多客流控制方案的必要性以及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换乘车站
客流控制
进站控制
换乘控制
-
Keywords
urban rail transit
transfer station
passenger flow control
inbound control
transfer control
-
分类号
U121
[交通运输工程]
-
-
题名基于目标间隔时间的高速铁路客站设计分析
- 2
-
-
作者
李潇
-
机构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省铁道及地下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中铁一院)
-
出处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24,共7页
-
基金
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K2018X014)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科研开发课题(院科19-05,院科18-68)。
-
文摘
列车间隔时间是衡量铁路运输能力的重要指标,以压缩间隔时间、提高高峰小时服务频率为目标,通过编制标准图集,并利用牵引计算软件仿真,系统分析咽喉区长度、侧向通过速度及工程设置对间隔时间的影响;到达间隔时间是限制接发车能力的关键,与咽喉区长度呈线性关系;侧向通过速度在低于80 km/h时对间隔时间影响显著;工程设置对咽喉区长度的展长系数为1.17~1.21。道岔选型、站外纵坡优化、进站前速度控制是压缩间隔时间的有效措施;咽喉区采用18号道岔较12号道岔可压缩到达间隔时间约30 s;车站纵坡宜按照“凸形坡”设计,采用20‰坡度、10 km坡段长时,可压缩到达间隔时间46.9 s;对于350 km/h高铁,进站前采用200 km/h限速可压缩到达间隔时间87.2 s,实现高铁系统能力的最大均衡。车站到发线数量与咽喉区长度应与目标间隔时间相匹配;在采用速度控制时,高速铁路客站可实现4 min到达间隔,尽端式车站到发线数量可按不超过8条设计,贯通式车站可按不超过15条设计;当不采用速度控制时,高速铁路客站可实现5 min到达间隔,尽端式车站到发线数量可按不超过6条设计,贯通式车站可按不超过12条设计。
-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铁路客站
间隔时间
咽喉区长度
道岔选型
站外纵坡
进站前速度控制
到发线数量
-
Keywords
high-speed railway
railway stations
interval time
throat area length
switch selection
external longitudinal slope
speed control before station entry
number of arrival/departure lines
-
分类号
U238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U291.6
[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