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高亚音速弹用S弯进气道设计及其特性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其弢 郭荣伟 付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8-113,共6页
针对导弹进气道的结构特点 ,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总结出一种适合导弹使用的大偏距、短扩压 S弯进气道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变更中心线、面积规律、唇口形状和喉道位置等参数完成进气道的设计。应用本文中使用的 S弯进气道的数学描述方... 针对导弹进气道的结构特点 ,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总结出一种适合导弹使用的大偏距、短扩压 S弯进气道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变更中心线、面积规律、唇口形状和喉道位置等参数完成进气道的设计。应用本文中使用的 S弯进气道的数学描述方法 ,可以方便地完成 S弯进气道的几何造型工作 ,实现此类导弹用 S弯进气道的参数化设计 ,生成的造型数据也可以为 CFD和 CAM使用。此外 ,作为验证 ,文中应用此方法设计了一个椭圆进口的 S弯进气道 ,并进行了模型的风洞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使用本文方法设计的弹用 S弯进气道可以达到较好的气动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亚音速 导弹 S弯进气道 进气道设计 内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前缘钝化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评估的CFD/特征线组合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高文智 李祝飞 +1 位作者 杨基明 谭慧俊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85-1592,共8页
为便于前缘钝化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与性能分析,将CFD方法与特征线法相结合,提出一种高超声速钝化锥/楔流场的快速精确计算方法 (CCM方法)。该方法将CFD方法的精度与特征线方法的效率相结合,可进行前缘钝化高超声速进气道的快速设计与性... 为便于前缘钝化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与性能分析,将CFD方法与特征线法相结合,提出一种高超声速钝化锥/楔流场的快速精确计算方法 (CCM方法)。该方法将CFD方法的精度与特征线方法的效率相结合,可进行前缘钝化高超声速进气道的快速设计与性能分析。利用CCM方法设计了一种前缘钝化两级锥轴对称进气道构型,分析了前缘钝化对进气道前体波系位置的影响,并采用CFD模拟开展了相应的对比考察和性能参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轴对称进气道,当前缘钝化半径较小时,进气道前体波系位置及流动性能基本不变;当钝化半径增至一定的尺度后,前缘激波向外偏移以及进气道性能参数的下降开始显露并渐趋明显。在设计状态点附近,低来流Ma下前缘钝化对轴对称进气道性能影响更为显著。对于该轴对称进气道构型,前缘钝化半径在10%捕获半径内变化时,进气道流量系数、出口截面总压恢复系数等参数变化幅度均在10%以内;进气道自起动Ma数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进气道设计 前缘钝化 特征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受总体限制的弹用S弯进气道的设计和实验验证 被引量:11
3
作者 谢旅荣 郭荣伟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5-101,共7页
在飞行器总体对发动机进气道长度、偏距和相贯位置有特定要求及叉形弹翼根部空间的限制情况下,设计了一种大偏距、短扩压的S弯进气道。进气道的设计特点是在唇口后保证有尽可能长的S弯扩压段,扩压段在采用合理的中心线变化规律和面积变... 在飞行器总体对发动机进气道长度、偏距和相贯位置有特定要求及叉形弹翼根部空间的限制情况下,设计了一种大偏距、短扩压的S弯进气道。进气道的设计特点是在唇口后保证有尽可能长的S弯扩压段,扩压段在采用合理的中心线变化规律和面积变化规律的情况下,通过变宽度的方法确定截面形状,以满足总体要求。风洞模型实验结果表明:1.进气道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高的总压恢复系数(σ>0.985),较低的周向稳态总压畸变指数(Δσ0<1.0%)和径向稳态总压畸变指数(Δσp<2.8%);2.在一定马赫数下,进气道性能对正攻角和偏航角不敏感,仍保持高的总压恢复系数和低的畸变;3.进气道出口气流紊流度较低(—Tu<2.5%),因此进气道出口截面的总畸变指数低(w<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弹 S弯进气道设计 风洞实验 总压恢复系数 畸变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usemann进气道风洞实验及数值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孙波 张堃元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60,96,共4页
为了获得Busem ann进气道的流场特性和总体性能,利用内锥形流场生成了设计马赫数为5.3,收缩比为8的具有乘波构形的Busem ann进气道,对该进气道进行了数值模拟和Ma为5.3的吹风实验,实验测量了进气道内的沿程静压分布和出口截面的皮托压力... 为了获得Busem ann进气道的流场特性和总体性能,利用内锥形流场生成了设计马赫数为5.3,收缩比为8的具有乘波构形的Busem ann进气道,对该进气道进行了数值模拟和Ma为5.3的吹风实验,实验测量了进气道内的沿程静压分布和出口截面的皮托压力,分析了进气道的压缩特性和乘波特性,获得了进气道的基本性能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进气道流量系数为0.58,出口马赫数1.4,总压恢复0.217,增压比3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 高超声速进气道 BUSEMANN进气道 进气道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速无隔道进气道应用前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武亚君 朱守梅 崔佃飞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33-1943,共11页
随着飞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工程中对飞行器包络约束和减阻减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当前工程应用中的迫切需求,以一有隔道进气道为研究背景,对无隔道进气道于超声速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初步探索。主要开展了传统和新型两型无隔道进气道... 随着飞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工程中对飞行器包络约束和减阻减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当前工程应用中的迫切需求,以一有隔道进气道为研究背景,对无隔道进气道于超声速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初步探索。主要开展了传统和新型两型无隔道进气道的设计研究工作,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得到其气动性能和阻力性能的收益变化(传统无隔道进气道在Ma2.2~Ma3.5下总压恢复系数下降5%~7%,额定及超额定状态下减阻约13%~21%;新型无隔道进气道在Ma2.2~Ma3.0总压恢复系数下降2.8%~6.5%,Ma3.5下提升2%,Ma2.2~Ma3.5飞行器减阻约2%~10%),并对其工作机理及流场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此给出了工程应用的合理化建议:(1)传统无隔道进气道应选取低马赫数作为设计点,避免其处于亚额定状态工作,以保证获取较好的阻力性能。(2)新型无隔道进气道适用于Ma3量级的超声速领域,具有良好的气动与阻力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应用 减阻 进气道设计 超声速无隔道进气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技术》第35卷(2014年)总目次
6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29-1738,共10页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新型动力 压气机性能 叶轮机械 燃烧室设计 叶栅 超声速 进气道设计 轴流压气机 扩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