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的死亡率进度效应与去进度效应平均预期寿命
被引量:
2
1
作者
巫锡炜
董浩月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5-83,共9页
目的:介绍死亡率进度效应,其也是高估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说明去进度效应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人口寿命水平和健康水平变动趋势的更佳指标。方法:采用1994—2016年中国的死亡数据,以John Bongaarts和Griffith Feene...
目的:介绍死亡率进度效应,其也是高估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说明去进度效应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人口寿命水平和健康水平变动趋势的更佳指标。方法:采用1994—2016年中国的死亡数据,以John Bongaarts和Griffith Feeney提出的三步估计策略,考察了中国的去进度效应平均预期寿命。结果与结论:(1)与常规预期寿命指标相比,去进度效应平均预期寿命呈更加平稳增长的趋势,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及其增长速度均高于男性;(2)中国1994—2016年平均预期寿命的进度效应在2~5岁之间波动,平均在2.5岁以上,明显高于已有研究所涉及欧美国家的进度效应,表明中国死亡率下降速度更快;(3)就“六普”而言,进度效应会造成常规平均预期寿命高估寿命水平,男性、女性和两性合计人口的幅度分别为2.43岁、2.63岁和2.57岁,去进度效应预期寿命或许可以更好地测度中国人口的寿命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率
平均预期寿命
进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生育进度效应调整指标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
3
2
作者
石人炳
宁文苑
胡波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40,共12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生育推迟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普遍。由于生育推迟所产生的进度效应会对生育水平造成影响,因此,如何测度生育进度效应便成了人口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自Bongaarts和Feeney的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提出以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生育推迟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普遍。由于生育推迟所产生的进度效应会对生育水平造成影响,因此,如何测度生育进度效应便成了人口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自Bongaarts和Feeney的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提出以来,各种新的改进方法与指标不断出现。本文对生育进度效应调整指标的新进展及具体指标进行梳理与比较。从时期角度出发,主要包括方差效应调整后的TFR、PATFR*、调整后的TFRSUV_N和ITFR四种指标;从队列角度出发,主要包括TFRp*、TFR†和ACF三种指标,这些指标有各自的优缺点。研究发现:首先,由于不同去进度效应改进指标的假设、适用条件、研究角度、改进方向都不同,很难有一套数据同时适用于多种去进度方法,因此,生育进度效应的诸多改进指标并没有哪个指标“更好”,只有“更合适”;其次,绝对的去进度效应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实际上却很难做到,种种去进度方法都只是一种“相对的去”,而不是“绝对的去”。过去我们所熟悉的进度效应是生育推迟,而目前世界范围内生育推迟速度开始逐渐放缓,未来我们甚至不能排除生育推迟在某个时期或某些区域会发生逆转,届时可能会出现与目前影响方向相反的进度效应,这可能是下一步关于生育进度效应研究应该注意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水平
生育推迟
进度效应
去
进度效应
总和生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女性未婚生育现状及其婚姻进度效应
被引量:
6
3
作者
金光照
翟振武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4,共14页
未婚生育状况及其婚姻进度效应是了解第二次人口转变的重要观察点,对于理解中国婚育转变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国内研究主要将生育置于婚内讨论,鲜有关注婚前生育。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1980...
未婚生育状况及其婚姻进度效应是了解第二次人口转变的重要观察点,对于理解中国婚育转变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国内研究主要将生育置于婚内讨论,鲜有关注婚前生育。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1980年以后出生女性的未婚生育现状,利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和倾向值匹配方法考察未婚生育对女性进入初婚的影响。结果表明约6.5%的女性曾经历未婚生育事件,其中超过九成的未婚初育是计划内怀孕的结果,随着出生队列推移,未婚生育女性的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婚姻登记制度对婚龄的限制、传统事实婚姻惯习、计划生育对男孩偏好和多孩偏好的强化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女性的未婚生育。从婚姻进度效应来看,未婚生育对女性初婚主要呈现出促进效应,且这种婚姻促进效应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有所增强。婚姻登记制度、相关落户制度等社会制度因素与子女中心主义、合法性诉求等个体观念因素的共同作用带来了未婚生育的婚姻促进效应。中国第二次人口转变在未婚生育领域表现出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发展轨迹,传统观念和行为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冲突、错位与磨合是引发中国未婚生育及其婚姻促进效应的主要动力。在中国,生育和婚姻尚未出现“脱钩”,先育往往紧随着后婚,但这种现象可能在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婚生育
婚姻
进度效应
第二次人口转变
事件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未来婚姻挤压研究
被引量:
24
4
作者
姜全保
果臻
李树茁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47,110,共10页
中国的男孩偏好和对女孩的歧视导致了男性婚姻挤压。在潜在初婚比模型的基础上,使用标准化初婚频率和去进度效应方法设计了两种新的模型,并与现有模型结合,研究中国婚姻挤压状况。在潜在初婚比基础上开发的模型所得到的结论基本相同。2...
中国的男孩偏好和对女孩的歧视导致了男性婚姻挤压。在潜在初婚比模型的基础上,使用标准化初婚频率和去进度效应方法设计了两种新的模型,并与现有模型结合,研究中国婚姻挤压状况。在潜在初婚比基础上开发的模型所得到的结论基本相同。2016年到2046年的30年时间里,婚姻市场上男性和女性的潜在初婚比都在1.15以上;2060年之后保持在1.05-1.08水平。从2000年开始,中国会面临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2016年至2046年平均每年过剩男性在120-150万之间,2060年之后每年在50万之下。如果出生性别比得不到有效控制,则未来男性婚姻挤压情况将严重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挤压
潜在初婚比
性别比
进度效应
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内在总和生育率
被引量:
7
5
作者
高爽
陈卫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8,共9页
在不断完善对时期生育率的测量指标中,人口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基于对生育行为各个方面进行控制的生育率指标,以便获得更为准确的生育水平度量。对生育率的数量成分和进度成分的分解,使得我们对时期生育率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针对递...
在不断完善对时期生育率的测量指标中,人口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基于对生育行为各个方面进行控制的生育率指标,以便获得更为准确的生育水平度量。对生育率的数量成分和进度成分的分解,使得我们对时期生育率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针对递进生育率和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的缺陷,澳大利亚学者提出了内在总和生育率的指标,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它能更准确测量生育率的数量效应和进度效应。内在总和生育率是对生育的年龄、胎次和间隔同时进行控制的生育率指标,反映的是生育行为内在稳定的生育水平。本文对这一方法进行介绍,并利用我国1988年2‰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数据,说明该指标的构建和计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和生育率
去
进度效应
总和生育率
内在总和生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国妇女生育推迟与近期生育水平变化
被引量:
61
6
作者
赵梦晗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5,共12页
随着我国时期生育水平的下降,我国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时期总和生育率的估计受到进度效应的影响,人们从这一指标中难以对我国近期生育水平的变化形成正确的认识。本文利用多来...
随着我国时期生育水平的下降,我国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时期总和生育率的估计受到进度效应的影响,人们从这一指标中难以对我国近期生育水平的变化形成正确的认识。本文利用多来源可靠数据,对我国近期的总和生育率以及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进行了估计,发现去除进度效应影响后,生育水平的时期估计值有了大幅度上升,2007~2012年的生育水平大约在1.7至1.8之间。研究进一步重构了1964~1985年出生队列的部分年龄别生育率,发现年轻队列的峰值年龄别生育率较低,但在较高年龄时会出现年龄别生育率相较之前队列升高的现象。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生育政策对于妇女生育行为的影响以及政策变动可能带来的时期生育率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推迟
去
进度效应
总和生育率
生育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队列视角的中国人口内在增长水平研究--基于终身生育率两种估计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
3
7
作者
钟甫宁
王亚楠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共10页
通过比较终身生育率的两种估计方法,本研究发现,利用同是队列指标的初育年龄测度终身生育率在反向"预测"过去时明显优于总和生育率估计法,而在正向预测未来时则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运用不同的终身生育率估计值测算中国人口内...
通过比较终身生育率的两种估计方法,本研究发现,利用同是队列指标的初育年龄测度终身生育率在反向"预测"过去时明显优于总和生育率估计法,而在正向预测未来时则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运用不同的终身生育率估计值测算中国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的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初进入生育期的育龄妇女开始,人口的内在增长水平就已为负并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偏高的男女性别比需要高于2.1的更替水平才能保持人口稳定。中国人口1970年以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预期寿命的持续提高,以及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例相对较高。今后生育政策的调整不仅需要关注当年人口出生率即人口金字塔底层的数量变化,而且要考虑对未来人口结构即人口金字塔形状的影响。此外,在监测人口增长时应继续重视初育年龄变化对人口增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育年龄
去
进度效应
总和生育率
终身生育率
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的死亡率进度效应与去进度效应平均预期寿命
被引量:
2
1
作者
巫锡炜
董浩月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出处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5-83,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71490731)。
文摘
目的:介绍死亡率进度效应,其也是高估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说明去进度效应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人口寿命水平和健康水平变动趋势的更佳指标。方法:采用1994—2016年中国的死亡数据,以John Bongaarts和Griffith Feeney提出的三步估计策略,考察了中国的去进度效应平均预期寿命。结果与结论:(1)与常规预期寿命指标相比,去进度效应平均预期寿命呈更加平稳增长的趋势,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及其增长速度均高于男性;(2)中国1994—2016年平均预期寿命的进度效应在2~5岁之间波动,平均在2.5岁以上,明显高于已有研究所涉及欧美国家的进度效应,表明中国死亡率下降速度更快;(3)就“六普”而言,进度效应会造成常规平均预期寿命高估寿命水平,男性、女性和两性合计人口的幅度分别为2.43岁、2.63岁和2.57岁,去进度效应预期寿命或许可以更好地测度中国人口的寿命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关键词
死亡率
平均预期寿命
进度效应
Keywords
Mortality rate
Life expectancy
Tempo effect
分类号
R197 [医药卫生—卫生事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育进度效应调整指标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
3
2
作者
石人炳
宁文苑
胡波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出处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40,共12页
基金
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人文社科自主创新重大交叉项目:后独生子女政策时代的人口政策完善与计生部门职能转变(2016AD020)
文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生育推迟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普遍。由于生育推迟所产生的进度效应会对生育水平造成影响,因此,如何测度生育进度效应便成了人口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自Bongaarts和Feeney的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提出以来,各种新的改进方法与指标不断出现。本文对生育进度效应调整指标的新进展及具体指标进行梳理与比较。从时期角度出发,主要包括方差效应调整后的TFR、PATFR*、调整后的TFRSUV_N和ITFR四种指标;从队列角度出发,主要包括TFRp*、TFR†和ACF三种指标,这些指标有各自的优缺点。研究发现:首先,由于不同去进度效应改进指标的假设、适用条件、研究角度、改进方向都不同,很难有一套数据同时适用于多种去进度方法,因此,生育进度效应的诸多改进指标并没有哪个指标“更好”,只有“更合适”;其次,绝对的去进度效应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实际上却很难做到,种种去进度方法都只是一种“相对的去”,而不是“绝对的去”。过去我们所熟悉的进度效应是生育推迟,而目前世界范围内生育推迟速度开始逐渐放缓,未来我们甚至不能排除生育推迟在某个时期或某些区域会发生逆转,届时可能会出现与目前影响方向相反的进度效应,这可能是下一步关于生育进度效应研究应该注意的新方向。
关键词
生育水平
生育推迟
进度效应
去
进度效应
总和生育率
Keywords
Fertility
Delayed Fertility
Tempo Effect
Tempo-adjusted TFR
分类号
C924.24 [社会学—人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女性未婚生育现状及其婚姻进度效应
被引量:
6
3
作者
金光照
翟振武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出处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4,共14页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文摘
未婚生育状况及其婚姻进度效应是了解第二次人口转变的重要观察点,对于理解中国婚育转变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国内研究主要将生育置于婚内讨论,鲜有关注婚前生育。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1980年以后出生女性的未婚生育现状,利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和倾向值匹配方法考察未婚生育对女性进入初婚的影响。结果表明约6.5%的女性曾经历未婚生育事件,其中超过九成的未婚初育是计划内怀孕的结果,随着出生队列推移,未婚生育女性的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婚姻登记制度对婚龄的限制、传统事实婚姻惯习、计划生育对男孩偏好和多孩偏好的强化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女性的未婚生育。从婚姻进度效应来看,未婚生育对女性初婚主要呈现出促进效应,且这种婚姻促进效应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有所增强。婚姻登记制度、相关落户制度等社会制度因素与子女中心主义、合法性诉求等个体观念因素的共同作用带来了未婚生育的婚姻促进效应。中国第二次人口转变在未婚生育领域表现出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发展轨迹,传统观念和行为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冲突、错位与磨合是引发中国未婚生育及其婚姻促进效应的主要动力。在中国,生育和婚姻尚未出现“脱钩”,先育往往紧随着后婚,但这种现象可能在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发生改变。
关键词
未婚生育
婚姻
进度效应
第二次人口转变
事件史分析
Keywords
Premarital Childbearing
Effect on First Marriage
The 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Event History Analysis
分类号
C924.24 [社会学—人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未来婚姻挤压研究
被引量:
24
4
作者
姜全保
果臻
李树茁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出处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47,110,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XSH005)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8&ZD048)研究成果
文摘
中国的男孩偏好和对女孩的歧视导致了男性婚姻挤压。在潜在初婚比模型的基础上,使用标准化初婚频率和去进度效应方法设计了两种新的模型,并与现有模型结合,研究中国婚姻挤压状况。在潜在初婚比基础上开发的模型所得到的结论基本相同。2016年到2046年的30年时间里,婚姻市场上男性和女性的潜在初婚比都在1.15以上;2060年之后保持在1.05-1.08水平。从2000年开始,中国会面临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2016年至2046年平均每年过剩男性在120-150万之间,2060年之后每年在50万之下。如果出生性别比得不到有效控制,则未来男性婚姻挤压情况将严重得多。
关键词
婚姻挤压
潜在初婚比
性别比
进度效应
标准化
Keywords
marriage squeeze
sex ratio of potential first marriage partners
sex ratio
tempo effect
standardizing
分类号
C913.13 [经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内在总和生育率
被引量:
7
5
作者
高爽
陈卫
机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研究部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出处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8,共9页
基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流动人口生育率转变研究"(09BRK003)
文摘
在不断完善对时期生育率的测量指标中,人口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基于对生育行为各个方面进行控制的生育率指标,以便获得更为准确的生育水平度量。对生育率的数量成分和进度成分的分解,使得我们对时期生育率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针对递进生育率和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的缺陷,澳大利亚学者提出了内在总和生育率的指标,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它能更准确测量生育率的数量效应和进度效应。内在总和生育率是对生育的年龄、胎次和间隔同时进行控制的生育率指标,反映的是生育行为内在稳定的生育水平。本文对这一方法进行介绍,并利用我国1988年2‰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数据,说明该指标的构建和计算过程。
关键词
总和生育率
去
进度效应
总和生育率
内在总和生育率
Keywords
total fertility rate
tempo-adjusted total fertility rate
intrinsic total fertility rate
分类号
C921 [社会学—人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妇女生育推迟与近期生育水平变化
被引量:
61
6
作者
赵梦晗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出处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5,共12页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文摘
随着我国时期生育水平的下降,我国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时期总和生育率的估计受到进度效应的影响,人们从这一指标中难以对我国近期生育水平的变化形成正确的认识。本文利用多来源可靠数据,对我国近期的总和生育率以及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进行了估计,发现去除进度效应影响后,生育水平的时期估计值有了大幅度上升,2007~2012年的生育水平大约在1.7至1.8之间。研究进一步重构了1964~1985年出生队列的部分年龄别生育率,发现年轻队列的峰值年龄别生育率较低,但在较高年龄时会出现年龄别生育率相较之前队列升高的现象。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生育政策对于妇女生育行为的影响以及政策变动可能带来的时期生育率的变化。
关键词
生育推迟
去
进度效应
总和生育率
生育政策
Keywords
Postponement of Childbearing
Tempo-adjusted TFR
Birth Control Policy
分类号
C921 [社会学—人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队列视角的中国人口内在增长水平研究--基于终身生育率两种估计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
3
7
作者
钟甫宁
王亚楠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心
出处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人口变化,城乡人口流动,和中国的农业与农村发展”(71361140370)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文摘
通过比较终身生育率的两种估计方法,本研究发现,利用同是队列指标的初育年龄测度终身生育率在反向"预测"过去时明显优于总和生育率估计法,而在正向预测未来时则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运用不同的终身生育率估计值测算中国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的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初进入生育期的育龄妇女开始,人口的内在增长水平就已为负并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偏高的男女性别比需要高于2.1的更替水平才能保持人口稳定。中国人口1970年以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预期寿命的持续提高,以及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例相对较高。今后生育政策的调整不仅需要关注当年人口出生率即人口金字塔底层的数量变化,而且要考虑对未来人口结构即人口金字塔形状的影响。此外,在监测人口增长时应继续重视初育年龄变化对人口增长的作用。
关键词
初育年龄
去
进度效应
总和生育率
终身生育率
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
Keywords
the mean childbearing age at first birth
total fertility rate without tempo effect
completed fertility rate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分类号
C924.2 [社会学—人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的死亡率进度效应与去进度效应平均预期寿命
巫锡炜
董浩月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生育进度效应调整指标研究的新进展
石人炳
宁文苑
胡波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女性未婚生育现状及其婚姻进度效应
金光照
翟振武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未来婚姻挤压研究
姜全保
果臻
李树茁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论内在总和生育率
高爽
陈卫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我国妇女生育推迟与近期生育水平变化
赵梦晗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6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队列视角的中国人口内在增长水平研究--基于终身生育率两种估计方法的比较
钟甫宁
王亚楠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