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枝条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与葡萄生长结果的影响
1
作者 顾一凡 吴月燕 +3 位作者 夏静芬 林清泉 赵郁灵 施佩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28-234,共7页
为探究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与植株生长状况的影响,以果园土壤田间常规处理(CK)为对照,设置粉碎枝条混合生物菌剂直接还田(T1)和粉碎枝条混合生物菌剂发酵后还田(T2)2个处理,探究葡萄枝条还田对土壤质量、葡萄生长状况与... 为探究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与植株生长状况的影响,以果园土壤田间常规处理(CK)为对照,设置粉碎枝条混合生物菌剂直接还田(T1)和粉碎枝条混合生物菌剂发酵后还田(T2)2个处理,探究葡萄枝条还田对土壤质量、葡萄生长状况与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K相比,T1与T2均显著改善了叶片生长状况;T1的果实横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CK分别增加17.97%、19.45%和21.39%,T2的果实横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19.73%、24.62%和27.22%。在100 d时,T2的果实已成熟,但T1的果实仍需要3~7 d才能成熟。在果实品质上,T1较T2无显著差异;田间分解的枝条使T1与T2的pH值下降,缓解了电导率的上升;T1显著增加了处理75、100 d时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与碱解氮的含量,并提升了多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T2显著增加了各时期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与碱解氮的含量,且在处理75、100 d时T1与T2无显著差异。综上,葡萄枝条混合生物菌剂直接还田与堆肥后还田均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促进葡萄叶片发育,提高葡萄果实品质,但堆肥后还田能提早葡萄成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枝条 还田模式 土壤 理化性质 生长状况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早春受冻小麦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黄伟祥 王菲菲 +9 位作者 唐志伟 刘琴 赵丰俊 郑晓潇 蔡洪梅 翁颖 王睿 郑宝强 李金才 陈翔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80-1088,共9页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早春受冻下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基于农业农村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站1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2023—2024年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T1)、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早春受冻下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基于农业农村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站1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2023—2024年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T1)、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T2)、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T3)和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CK)4种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早春受冻小麦幼穗发育、干物质积累、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等的影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早春受冻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影响早春受冻下小麦幼穗发育及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积累。与CK相比,冻害后T1、T2和T3处理的幼穗伸长速率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36.19%、40.38%和60.67%;T1和T3处理的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均显著提高,其中地上部干物质分别增加15.14%和19.12%,根系干物质分别增加13.05%和10.26%。秸秆还田后早春冻害下小麦叶片和根系的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均较CK增加,MDA含量均降低。其中,T1处理的叶片和根系SOD、POD活性与CK差异均显著,叶片和根系的SOD活性增幅分别为140.08%和71.47%,POD活性增幅分别为26.69%和35.60%,MDA含量分别下降37.87%和99.57%,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40.55%和64.44%,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55.11%和83.71%。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处理的综合效应大小依次为T1>T3>T2>CK。综合来看,秸秆还田可通过提高返青期小麦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植株抗寒能力,进而促进早春受冻小麦幼穗发育及植株干物质积累,以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秸秆还田模式 幼穗发育 干物质积累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枝条还田模式对土壤养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褚春年 魏礼 +1 位作者 姚雷 王耀凤 《农业工程》 2025年第7期72-76,共5页
为增加枝条有效利用率,快速腐解成为肥料,增加土壤的营养成分,改善葡萄果实品质,以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紫珍珠葡萄园区为试验地点,上季修剪后葡萄枝条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还田技术模式对土壤养分及植株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确定最佳的... 为增加枝条有效利用率,快速腐解成为肥料,增加土壤的营养成分,改善葡萄果实品质,以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紫珍珠葡萄园区为试验地点,上季修剪后葡萄枝条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还田技术模式对土壤养分及植株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确定最佳的葡萄枝条还田技术模式。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CK处理,不同处理可以有效改善土壤酸碱性,显著提高土壤营养物质及果实营养成分,尤其是T4处理(秸秆+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菌剂)对土壤营养及葡萄品质提升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枝条 还田模式 土壤养分 有机肥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模化肉牛场粪污资源化处理与还田模式
4
作者 王莉兴 戚敏 +6 位作者 赵李洁 赵敏霖 夏海晶 赵志军 丁贤群 王秋燕 王如飞 《中国畜牧业》 2025年第15期84-85,共2页
据统计,2023年我国肉牛存栏数为10509万头,仅次于印度和巴西,占全球肉牛存栏量的10.1%。全国牛肉产量为753万吨,仅次于美国和巴西,占全球牛肉产量的12.2%,居世界第三。2021年我国居民牛肉消费量为7.55千克/(人·年),与2020年相比增... 据统计,2023年我国肉牛存栏数为10509万头,仅次于印度和巴西,占全球肉牛存栏量的10.1%。全国牛肉产量为753万吨,仅次于美国和巴西,占全球牛肉产量的12.2%,居世界第三。2021年我国居民牛肉消费量为7.55千克/(人·年),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4.7%。随着肉牛养殖规模的增加,粪污排放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如氮磷超标、有害病原微生物以及添加剂污染,影响了畜禽的生产以及人类的身体健康。《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等文件发布,已经将有效防控农业污染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污资源化 还田模式 肉牛存栏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还田模式对稻田土壤速效氮、钾含量及晚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6
5
作者 肖小平 汤海涛 纪雄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64-1469,共6页
设计了高桩翻耕抛栽、覆盖免耕抛栽和高桩免耕抛栽3种模式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稻草还田模式对土壤NH4+-N含量影响较大,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和土壤NO3--N含量影响不大;高桩翻耕模式的土壤NH4+-N、速效钾含量平均值比高桩免耕和覆... 设计了高桩翻耕抛栽、覆盖免耕抛栽和高桩免耕抛栽3种模式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稻草还田模式对土壤NH4+-N含量影响较大,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和土壤NO3--N含量影响不大;高桩翻耕模式的土壤NH4+-N、速效钾含量平均值比高桩免耕和覆盖免耕模式分别提高40.8%、7.5%和36.7%、2.0%;高桩翻耕能促进水稻群体生长,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充分利用光能,增强光合作用;稻草还田以高桩翻耕模式的增产效果最好,比高桩免耕、覆盖免耕分别增产5.8%和9.0%。以高桩翻耕稻草还田模式对土壤速效氮、钾含量及晚稻产量的影响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模式 土壤 速效氮钾 晚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模式对稻麦两熟农田麦季CH_4和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靳红梅 沈明星 +3 位作者 王海候 陆长婴 常志州 郭瑞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共7页
为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两熟农田麦季CH_4和N_2O的排放规律,以江苏省南部地区稻麦两熟农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8年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即仅麦季稻秸秆还田处理(R)、仅稻季麦秸秆还田(W)和稻麦季秸秆均还田(RW)]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 为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两熟农田麦季CH_4和N_2O的排放规律,以江苏省南部地区稻麦两熟农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8年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即仅麦季稻秸秆还田处理(R)、仅稻季麦秸秆还田(W)和稻麦季秸秆均还田(RW)]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各处理麦季田间CH_4和N_2O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对照(CK)相比,秸秆还田可增加麦季CH_4和N_2O的排放通量。各处理间CH_4的累积排放量大小为R处理>RW处理>W处理>CK对照,麦季N_2O的累积排放量大小为W处理>R处理>RW处理>CK对照。各秸秆还田模式(R、W、RW)下,麦季CH_4和N_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分别为1 225.5 kg/hm^2,CO_2-eq、1 250.9kg/hm^2,CO_2-eq和1 214.5 kg/hm^2,CO_2-eq,均显著(P<0.05)高于秸秆不还田的1 068.5 kg/hm^2,CO_2-eq。各处理间的单位产量GWP表现为RW处理>W处理>R处理>CK对照,稻麦秸秆均全量还田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N_2O对总增温潜势的贡献率大于95%,是麦季减排的主要对象。从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角度考虑,建议秸秆单季还田时采用稻秸秆全量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模式 麦季 CH4 N2O 排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农区的秸秆还田模式 被引量:10
7
作者 曾木祥 张玉洁 +1 位作者 单秀枝 廖超子 《土壤肥料》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36,共5页
本文是 1999年全国 19个省市 10 9份秸秆还田的典型材料的归纳和总结 ,介绍了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六大农区秸秆还田的主要模式 ,可为各地秸秆还田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主要农区 秸秆还田模式 中国 华南 华北 西北 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养分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侯宇 王珂 +5 位作者 杨芸 闫洁 张萌 田军 王骁 高丹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4期52-58,共7页
【目的】探明夏玉米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养分及下茬作物小麦生长的影响,为秸秆还田方式的选择及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陕西省蓝田县以夏玉米秸秆不还田为对照,设置秸秆直接覆盖还田、秸秆发酵还田、秸秆炭化还田和秸秆添... 【目的】探明夏玉米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养分及下茬作物小麦生长的影响,为秸秆还田方式的选择及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陕西省蓝田县以夏玉米秸秆不还田为对照,设置秸秆直接覆盖还田、秸秆发酵还田、秸秆炭化还田和秸秆添加生物腐熟剂还田4种秸秆还田模式,研究下茬作物小麦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与对照相比,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均能显著提高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其中,秸秆发酵还田处理的产量最高,达7021.80 kg/hm^(2),比对照高18.08%。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秸秆发酵还田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分别比对照高13.76%、18.99%、25.36%和18.99%。【结论】秸秆发酵还田可提高小麦产量,增加土壤养分,可作为该地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秸秆还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还田模式 小麦 生长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枝条不同还田模式对果园土壤性状及苹果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祥 柯希恒 +4 位作者 孙喜军 褚春年 郭学军 王永平 曾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38-242,共5页
为了降低枝条肥料化的成本,解决果农用得起有机肥的难题,采用枝条还田技术,研究还田模式对土壤性质、苹果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枝条还田具有缓冲土壤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含量的作用。每年的3—6月处理1~处理5土壤温度低于对照,故推... 为了降低枝条肥料化的成本,解决果农用得起有机肥的难题,采用枝条还田技术,研究还田模式对土壤性质、苹果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枝条还田具有缓冲土壤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含量的作用。每年的3—6月处理1~处理5土壤温度低于对照,故推迟了苹果的花期,避免了“倒春寒”对苹果的影响。调节C/N(猪粪、尿素)、增施微生物菌剂(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调理剂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木质素降解酶的活性,加速枝条腐解。枝条还田比枝条堆肥枝条腐解率高10%以上,枝条腐解率最高达80%,建议集中2~3行枝条于作业行,每隔2~3年还田1次。枝条粉碎、旋耕、灌溉有助于枝条肥料化。处理2是枝条还田的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条还田模式 土壤温度 水分含量 土壤性质 苹果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还田模式对秸秆腐解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祥 柯希恒 +4 位作者 王树星 曹山朝 张养利 曾桥 王永平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期23-29,共7页
【目的】探明秸秆腐解及土壤性质对还田模式的响应,为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比较辅助剂添加模式、耕作模式、小麦机械收获模式及微生物菌剂活化模式4种秸秆还田模式下秸秆的腐解率及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在辅助剂添加... 【目的】探明秸秆腐解及土壤性质对还田模式的响应,为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比较辅助剂添加模式、耕作模式、小麦机械收获模式及微生物菌剂活化模式4种秸秆还田模式下秸秆的腐解率及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在辅助剂添加模式中,秸秆还田+尿素+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模式明显优于其他还田模式,还田12个月其秸秆腐解率达100%,并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耕作模式中,深翻播种与深松免耕在还田12个月时秸秆腐解率均为100%;机械收获及微生物菌剂活化模式中,自带营养的活化微生物菌剂与洋马联合收获机处理可提高秸秆腐解率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结论】小麦成熟期采用洋马联合收获机收获,采用小麦秸秆+尿素+自制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的模式还田,下茬耕作采用深耕播种、深松免耕交替进行,微生物菌剂施用时进行活化并带足营养,在上述技术措施条件下,还田10个月小麦秸秆腐解率达100%,并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田模式 秸秆腐解率 土壤性质 耕作模式 菌剂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指标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莹莹 王宇先 +5 位作者 刘玉涛 杨慧莹 高盼 王晨 谭可菲 徐婷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4期1-7,共7页
为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促进作物生长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黑龙江省不同种植生态区特点,选用不同秸秆全量还田耕作模式,对不同模式下的土壤含水率、温度和玉米生长及产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土壤增温或降温的双重效应受... 为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促进作物生长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黑龙江省不同种植生态区特点,选用不同秸秆全量还田耕作模式,对不同模式下的土壤含水率、温度和玉米生长及产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土壤增温或降温的双重效应受不同生态区和生育时期的影响。湿润区,与不还田(CK)相比,秸秆翻埋还田下的土壤含水率增加,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对植株生长指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苗期和拔节期,最终产量较CK增加4.2%。半湿润区,各时期土壤含水率均表现为秸秆覆盖还田最高,与CK相比,秸秆碎混还田、秸秆翻埋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产量分别提高4.7%、4.2%和0.6%。半干旱区,秸秆覆盖还田和两免一松还田对土壤搅动小,土壤含水率相对较高。整个生育期,两免一松的地上部干重始终大于其他处理。产量表现为两免一松还田>秸秆碎混还田>秸秆翻埋还田>秸秆覆盖还田>CK,分别较CK增产8.1%、7.7%、7.2%和1.8%。综上来看,湿润区翻埋还田利于增产,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分别采取碎混和两免一松还田增产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生态区 秸秆全量还田模式 土壤含水率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宇 郭玉莲 +2 位作者 罗婵 丛克强 苏保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3期38-42,共5页
为精准制定玉米田杂草防控措施,在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秸秆碎混还田、秸秆翻埋还田的玉米田每隔7 d调查杂草出现种类和出现数量并分析发生规律。结果表明: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秸秆翻埋还田的玉米田有8种杂草发生,秸秆碎混还田的玉米田有9... 为精准制定玉米田杂草防控措施,在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秸秆碎混还田、秸秆翻埋还田的玉米田每隔7 d调查杂草出现种类和出现数量并分析发生规律。结果表明: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秸秆翻埋还田的玉米田有8种杂草发生,秸秆碎混还田的玉米田有9种杂草发生,杂草发生种类和主要杂草种类基本相同。杂草累计发生量在秸秆翻埋还田的玉米田最多,秸秆覆盖还田的玉米田最少。秸秆翻埋还田和秸秆碎混还田模式玉米播种7 d后杂草开始出现,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玉米播种14 d后杂草出现。2018年3种模式杂草发生高峰均在6月21日。2019年秸秆翻埋还田模式杂草发生高峰在5月31日,秸秆碎混还田和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杂草发生高峰在6月8日。由此得出,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田杂草多样性的影响不大;秸秆翻埋还田和秸秆碎混还田的玉米田杂草比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早出苗7 d;3种模式下杂草发生高峰在相同时间或相差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模式 地表覆盖还田 碎混还田 翻埋还田 玉米 杂草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稻区不同秸秆还田模式机具作业效果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孙妮娜 王晓燕 +3 位作者 李洪文 彭显龙 王将 王庆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68-74,154,共8页
水稻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产增效的重要方式。东北稻区存在秸秆量大、收获时秸秆含水率低、切碎抛撒难等问题,既影响秸秆还田质量,又进一步影响后期耕整地和插秧作业质量,亟需研究适用于东北稻区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模式,改善秸秆还田和... 水稻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产增效的重要方式。东北稻区存在秸秆量大、收获时秸秆含水率低、切碎抛撒难等问题,既影响秸秆还田质量,又进一步影响后期耕整地和插秧作业质量,亟需研究适用于东北稻区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模式,改善秸秆还田和耕整地作业质量,支撑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本研究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开展机械化秸秆还田试验,共设4种模式,即:对照CK(秸秆不还田,秋翻+春搅浆)、还田处理1(秸秆还田,秋翻+春搅浆)、还田处理2(秸秆还田,秋翻、秋旋+春平地)、还田处理3(秸秆还田,秋旋埋+春平地)。试验选取不同模式各作业环节的配套机具,并监测不同模式的秸秆还田和耕整地机具作业效果。2年的试验检测表明,3种秸秆还田模式均能实现秸秆全量还田,并满足水稻插秧前的地表作业要求,能够保证正常的插秧作业和水稻返青。其中,还田处理3的综合还田效果相对最优,能实现较好的地表平整度、泥浆度和植被覆盖率;还田处理2与还田处理1相比,增加秋季旋耕作业,春季改用无动力平地作业,2年的数据尚未显示能显著改善插秧前地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稻区 秸秆还田模式 秸秆全量还田 机具作业效果 水稻返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 被引量:36
14
作者 赵惠丽 董金琎 +2 位作者 师江澜 徐苗 田霄鸿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3-224,共12页
为解决麦玉轮作体系小麦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存在的弊端,基于多年麦玉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筛选高产-节本-地力提升为一体的还田模式。选择4种还田模式,即小麦玉米秸秆均不还田(WN-MN,CK1)、小麦玉米秸秆均粉碎还田(WC-MC,CK2)、小麦高留茬还... 为解决麦玉轮作体系小麦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存在的弊端,基于多年麦玉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筛选高产-节本-地力提升为一体的还田模式。选择4种还田模式,即小麦玉米秸秆均不还田(WN-MN,CK1)、小麦玉米秸秆均粉碎还田(WC-MC,CK2)、小麦高留茬还田(WH-MN)和小麦高留茬-玉米粉碎还田(WH-MC)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产量表现、土壤有机碳贮量盈亏、碳库管理指数等指标,评价将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改成高留茬还田后形成的还田模式与两季秸秆均粉碎还田的优劣。结果表明,与WN-MN相比,WC-MC和WH-MC的土壤碳储量分别增加24.23%和16.05%;与试验开始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4种还田模式的土壤碳固持为–0.83~6.14 Mg·hm^(–2);维持土壤初始碳储量水平的最小碳投入量为4.06 Mg·hm^(–2)·a^(–1)。各处理不稳定有机碳组分的含量随着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与WN-MN相比,WC-MC、WH-MC和WH-MN显著增加了0~20 cm表层不稳定碳组分的含量;WC-MC和WH-MC也显著增加了各土层的碳库管理指数。2015—2016周年产量,WC-MC、WH-MC平均较其他两个处理分别增加了34.5%、20.1%;2016—2017周年产量,以WH-MC最高,较其他处理平均高出11.1%。小麦高留茬-玉米粉碎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不稳定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和作物产量均较高,且节本增效,表明该模式有利于关中平原麦玉轮作体系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固存 碳库管理指数 秸秆还田模式 不稳定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12
15
作者 李新华 郭洪海 +3 位作者 朱振林 董红云 杨丽萍 张锡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0-135,共6页
为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设置了秸秆不还田(CK)、秸秆直接还田(CS)、秸秆转化为食用菌基质,出蘑后菌渣还田(CMS)和秸秆过腹还田(CGS)4种还田模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 为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设置了秸秆不还田(CK)、秸秆直接还田(CS)、秸秆转化为食用菌基质,出蘑后菌渣还田(CMS)和秸秆过腹还田(CGS)4种还田模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均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但不同还田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和CK相比,CS、CMS和CGS处理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增加9.0%、23.9%和26.7%。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也提高了土壤活性碳组分含量。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含量表现为CS>CMS>CGS>CK,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1)。和CK相比,CS、CMS和CGS处理下,土壤DOC质量分数分别增加64.6%、29.4%和8.9%。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含量表现为CMS>CGS>CS>CK,且差异显著(P<0.05)。和CK相比,CS、CMS和CGS处理下,土壤MBC质量分数分别增加28.9%、84.7%和59.3%。土壤易氧化态碳(easily oxidizable carbon,EOC)含量表现为CMS>CS>CGS>CK,且差异显著(P<0.01)。和CK相比,CS、CMS和CGS处理下,土壤EOC质量分数分别增加24.1%、55.7%、和9.3%。不同秸秆还田模式显著影响土壤活性碳组分在总有机碳中占的比例,改变土壤有机碳质量。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DOC/TOC表现为CS>CMS>CK>CGS、MBC/TOC表现为CMS>CGS>CS>CK、EOC/TOC表现为CMS>CS>CK>CGS,且不同处理间均差异显著(P<0.01)。从提高土壤质量角度,推荐秸秆-菌渣还田模式,在该模式下,土壤MBC/TOC和EOC/TOC均最大,土壤碳素有效性高、易于被微生物利用,有利于作物生长。从提高土壤固碳角度,推荐秸秆过腹还田模式,在该模式下,土壤DOC/TOC最小,且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有利于碳的固定和保存。该研究结果可为秸秆合理高效利用、改善农业土壤碳库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有机碳 土壤 还田模式 活性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套稻秸杆全量还田模式
16
作者 李荣刚 《农家致富》 2006年第22期47-47,共1页
一、模式原理超高茬麦田套稻是指在麦子生长中后期,将处理后的稻种直接散播在麦田地表,稻麦共生,收麦时超高留茬30厘米左右,自然竖立.机收多余麦秸就地散开或就近埋入麦田撒套沟内,任其在稻作期间自然腐解、全量还田的一种种稻技... 一、模式原理超高茬麦田套稻是指在麦子生长中后期,将处理后的稻种直接散播在麦田地表,稻麦共生,收麦时超高留茬30厘米左右,自然竖立.机收多余麦秸就地散开或就近埋入麦田撒套沟内,任其在稻作期间自然腐解、全量还田的一种种稻技术。不耕地、不整地、不育秧、不栽秧、秸秆自然还田,是其主要技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田模式 麦套稻 全量 秸秆 超高茬麦套稻 生长中后期 高留茬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鹏 刘满意 王蓓蓓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1期57-62,共6页
采用土壤室内培养的方法,以香蕉秸秆不同还田模式为试验唯一变量因素,设置3个处理(无秸秆还田CK;将香蕉秸秆覆盖到土壤表层,作为秸秆自然还田处理F;将土壤与香蕉秸秆彻底混合,作为秸秆掩埋还田处理T),分析香蕉秸秆不同还田模式下的微生... 采用土壤室内培养的方法,以香蕉秸秆不同还田模式为试验唯一变量因素,设置3个处理(无秸秆还田CK;将香蕉秸秆覆盖到土壤表层,作为秸秆自然还田处理F;将土壤与香蕉秸秆彻底混合,作为秸秆掩埋还田处理T),分析香蕉秸秆不同还田模式下的微生物群落差异,以期揭示香蕉秸秆的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T、F处理与CK处理相比,真菌门中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分别增加1.3%和2.8%;细菌门中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分别增加5.1%和1.1%,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分别增加1.9%和3.2%。处理间Fusarium相对丰度大小顺序为CK>F>T。处理间细菌群落的丰富度(SChao1)和多样性(HShannon)大小顺序均为T>F>CK,真菌群落并无明显差异。聚类分析表明,T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CK处理明显不同。主坐标分析和OTU数量分布结果表明,T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F处理相近。本研究结果显示,T处理增加了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同时提高了具有分解功能的微生物分类属的相对丰度,并显著降低了病原菌的相对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秸秆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微生物群落丰富度 MiSeq sequencing 秸秆还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秸秆还田模式 服务生态农业建设
18
作者 彭卫东 杨明 杨卫新 《江苏农机化》 2015年第3期7-10,共4页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秸秆机械化还田已经成为江苏省防止秸秆焚烧、解决秸秆出路问题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2014年夏季淮安市秸秆还田面积234 khm2,还田率达78%,比2013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秋季稻秸秆还...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秸秆机械化还田已经成为江苏省防止秸秆焚烧、解决秸秆出路问题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2014年夏季淮安市秸秆还田面积234 khm2,还田率达78%,比2013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秋季稻秸秆还田147 khm2,机械化收集秸秆30万t。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模式 生态农业建设 秸秆机械化还田 服务 创新 秸秆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工作 秸秆焚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5)固体粪便堆肥还田模式 被引量:2
19
作者 贺世奇 《湖南农业》 2022年第5期18-19,共2页
衡阳县是生猪调出大县,2018年被列为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县,截至2021年12月,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装备率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过85%。
关键词 设备装备 畜禽养殖废弃物 粪便堆肥 资源化利用 还田模式 畜禽规模养殖场 试点项目 粪污处理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种油菜还田模式对早稻产量和产量因子的影响
20
作者 雷竹光 《河南农业》 2022年第29期10-12,共3页
为探索南方双季稻冬闲区冬种油菜还田轮作模式对早稻产量和产量因子的影响,开展不同轮作模式对比的大田试验。试验选取早稻—晚稻—油菜(T1)和早稻—晚稻—冬闲(T2)两种轮作模式,广东省在台山市水步镇联兴村、海宴镇那陵村、四九镇下坪... 为探索南方双季稻冬闲区冬种油菜还田轮作模式对早稻产量和产量因子的影响,开展不同轮作模式对比的大田试验。试验选取早稻—晚稻—油菜(T1)和早稻—晚稻—冬闲(T2)两种轮作模式,广东省在台山市水步镇联兴村、海宴镇那陵村、四九镇下坪村3个试验点进行。T1模式在晚稻收割后,10月中旬至11月初进行旋耕并飞播种植油菜,比较冬种油菜还田和冬闲模式对早稻产量和产量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T1轮作模式较T2轮作模式土壤pH值平均提高2.72%,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6.33%,有效磷含量平均增加31.46%,速效钾含量平均增加7.11%,水稻产量平均增加17.34%。总而言之,冬种油菜还田模式在台山地区冬季生长适宜,开花后生物量增加较快,至成熟期生物量积累至最大,对后茬作物的增产作用比较显著,推荐在翌年2月底油菜开花至成熟期适时翻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中绿油1号(白菜型)油菜 冬种油菜还田模式 冬闲模式 农艺性状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