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γ-AlON粉体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朱丹 周佳成 +1 位作者 郑建新 戴煜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共8页
针对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γ-AlON粉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简要介绍了γ-AlON陶瓷材料的性质,随后重点对原材料及其混合方式和合成工艺进行综述,分析和总结各因素在碳热还原体系中对γ-AlON粉体性能的影响,最后对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 针对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γ-AlON粉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简要介绍了γ-AlON陶瓷材料的性质,随后重点对原材料及其混合方式和合成工艺进行综述,分析和总结各因素在碳热还原体系中对γ-AlON粉体性能的影响,最后对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高品质γ-AlON粉体的方向进行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AlON 碳热还原氮化法 原料 粉体合成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Ti(C,N)固溶体粉末研究现状与进展
2
作者 任少杰 董定乾 +3 位作者 陈力发 颜招强 陈鑫辉 丁浩然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99,108,共7页
Ti(C,N)基金属陶瓷因其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及物理化学性能优异,成为替代传统WC基金属陶瓷的理想材料,但其断裂强度和韧性不足,限制了高速切削应用。本文综述了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Ti(C,N)固溶体粉末的反应机理及关键工艺参数的影响,分析... Ti(C,N)基金属陶瓷因其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及物理化学性能优异,成为替代传统WC基金属陶瓷的理想材料,但其断裂强度和韧性不足,限制了高速切削应用。本文综述了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Ti(C,N)固溶体粉末的反应机理及关键工艺参数的影响,分析了当前Ti(C,N)粉末制备方法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Ti(C,N)粉末的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TiO_(2)与C发生固-固反应生成Ti_(3)O_(5)中间相;Ti_(3)O_(5)中间相与N_(2)和CO发生气-固反应生成Ti(C_(x),N_(y),O_(z));Ti(C_(x),N_(y),O_(z))中的C、N、O原子发生置换反应获得Ti(C,N)粉末。提高反应温度、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提高Ti(C,N)粉末的C含量但会增大其晶粒,而小粒径碳源和优化的氮气流速可提升Ti(C,N)粉末纯度与性能。尽管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Ti(C,N)因成本低、易工业化被视为主流技术,但仍面临产品纯度不高、晶粒粗大等挑战。未来研究需聚焦于开发高效经济的制备工艺、精确调控Ti(C,N)固溶体粉末粒度及减少团聚,以便推动Ti(C,N)基金属陶瓷的工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 N) 金属陶瓷 碳热还原氮化法 固溶体 粒度 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碳源对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Ti(C,N)粉末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余鹏飞 叶金文 +3 位作者 刘颖 何旭 王杰 杨嘉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50-853,共4页
以纳米TiO2和不同碳源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了Ti(C,N)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热分析、扫描电镜、化学成分分析等手段研究了TiO2碳热还原氮化过程的反应机理和不同碳源对制备碳氮化钛粉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iO2碳热还原... 以纳米TiO2和不同碳源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了Ti(C,N)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热分析、扫描电镜、化学成分分析等手段研究了TiO2碳热还原氮化过程的反应机理和不同碳源对制备碳氮化钛粉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iO2碳热还原氮化过程中,前期主要为TiO2/C固-固反应,后期CO参与的气-固反应变为主要反应;当碳黑为碳源时,比之活性碳和石墨,反应最为完全,而且粉末产物粒度较为细小均匀;同时随着碳黑比表面积的增大,碳氮比随之降低,游离碳和氧含量随之减小;当以比表面积为600m2/g的碳黑为碳源时,配碳量为28.8%的混合物在加热到1700℃,保温3h,氮气流量为1000mL/min的条件下,得到了游离碳含量<0.2%、氧含量<0.5%,总碳为11.42%的碳氮化钛粉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碳源 碳热还原氮化法 TI(C N) 反应机理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β-Sialon粉体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明 高立春 +3 位作者 徐利华 仉小猛 王缓 王体壮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60-1263,共4页
采用山西大同土为主要原料,利用碳热还原氮化法(CRN)制备了β-Sialon材料,并利用SEM、XRD等检测手段对其进行了检测分析。研究了温度、N2流量、保温时间以及配碳量等因素对制备β-Sialon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确定了反应的最佳工艺... 采用山西大同土为主要原料,利用碳热还原氮化法(CRN)制备了β-Sialon材料,并利用SEM、XRD等检测手段对其进行了检测分析。研究了温度、N2流量、保温时间以及配碳量等因素对制备β-Sialon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确定了反应的最佳工艺参数,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α-Si3N4晶种对生成产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烧结温度为1500℃,氮气流量为1 L/min,保温时间为2 h,配碳量为0.8化学计量时可以生成较多的β-Sialon相。SEM微观形貌表明具有一定长径比的β-Sialon柱状晶呈均匀分布。此外,加入3%的晶种α-Si3N4可促使晶粒大小均匀并获得高品质细密结构的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土 Sialon粉 碳热还原氮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AlN超细粉体新工艺 被引量:6
5
作者 赵志江 林生 +2 位作者 余寒峰 吴马辉 孙旭东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1,66,共4页
为降低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AlN粉体的反应温度,减小粉体粒径、缩短反应时间,以勃母石(-γAlOOH)为铝源、蔗糖为碳源,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AlN超细粉体,用XRD、TEM等方法分析了所制备粉体的物相组成与形貌。结果表明:在1 ... 为降低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AlN粉体的反应温度,减小粉体粒径、缩短反应时间,以勃母石(-γAlOOH)为铝源、蔗糖为碳源,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AlN超细粉体,用XRD、TEM等方法分析了所制备粉体的物相组成与形貌。结果表明:在1 480℃、流通氮气氛中保温1 h可制备出平均粒径为350 nm的AlN粉体,大幅度降低了反应温度,缩短了反应时间;在高温下,-γAlOOH分解成Al2O3,部分Al2O3被碳还原成气态铝和铝的低价氧化物(Al2O,AlO),它们与氮气直接反应生成AlN和中间相AlON,随后中间相AlON也发生反应生成Al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母石 蔗糖 AlN粉体 碳热还原氮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β’-SiAlON的工艺条件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瑞生 谷小华 +2 位作者 王志发 卜景龙 范增为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0-53,共4页
采用质量分数80%的粘土(广西高岭土或吉林球粘土)和20%的炭黑为原料,以白云石、CaO、TiO2为烧结助剂,经碳热还原氮化反应制备了β’-SiAlON材料。研究了烧成温度、保温时间、烧结助剂、成型压力和粘土种类等因素对制备β’-SiAlON材料... 采用质量分数80%的粘土(广西高岭土或吉林球粘土)和20%的炭黑为原料,以白云石、CaO、TiO2为烧结助剂,经碳热还原氮化反应制备了β’-SiAlON材料。研究了烧成温度、保温时间、烧结助剂、成型压力和粘土种类等因素对制备β’-SiAlON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烧成温度以1450℃为宜,延长保温时间有利于β’-SiAlON相的形成;烧结助剂的催化效果以TiO2最好,白云石次之;随着成型压力的增大,合成试样中β’-SiAlON相减少;粘土原料的化学组成(m(SiO2)/m(Al2O3))对β’-SiAlON的Z值产生影响,m(SiO2)/m(Al2O3)减小时,Z值趋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热还原氮化法 SIALON材料 烧结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磨对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氮化铝粉末的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新宽 马明亮 周敬恩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13-315,318,共4页
研究了高能球磨对氧化铝碳热还原反应制备氮化铝的作用。结果表明:氧化铝及没料经高能球磨后,碳热还原反应开始温度降低,完全反应的温度降至1250℃。与未经球磨的反应相比,反应进行程度提高。球磨产生的机械化学作用,如细化晶粒、... 研究了高能球磨对氧化铝碳热还原反应制备氮化铝的作用。结果表明:氧化铝及没料经高能球磨后,碳热还原反应开始温度降低,完全反应的温度降至1250℃。与未经球磨的反应相比,反应进行程度提高。球磨产生的机械化学作用,如细化晶粒、晶格畸变和大量缺陷及表面断健作用是球磨促进碳热还原反应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 碳热还原氮化法 球磨 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热还原氮化法粉煤灰制备Sialon粉体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曹瑛 李卫东 李金洪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57-361,共5页
在流动的N2气中,以粉煤灰和硅粉为原料,添加理论值和超理论值的硅粉,配料制成坯体,研究了坯体在1350-1500℃下氮化反应6h的质量变化、物相转化规律和产物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坯体在1350℃、1400℃和1450℃时质量不断增加,1500... 在流动的N2气中,以粉煤灰和硅粉为原料,添加理论值和超理论值的硅粉,配料制成坯体,研究了坯体在1350-1500℃下氮化反应6h的质量变化、物相转化规律和产物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坯体在1350℃、1400℃和1450℃时质量不断增加,1500℃时则急剧下降;1450℃时β-Sialon含量最大,O'-Sialon则最低,当硅含量超理论值的10%时,SiMon固溶体总含量达到最大值(85.6%)Sialon形态多为花瓣状聚集态,并伴随出现少量的Si3N4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SIALON 硅热还原氮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β-Sialon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9
作者 姜涛 杨建 薛向欣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23,31,共4页
综述了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β-Sialon的影响因素。详细分析了各种因素,如反应温度、恒温时间、N_2流量和分压、配C量、碳源、添加剂以及原料组成和粒度对反应速率、反应氮化率、产物相组成和粒度等的影响。
关键词 碳热还原氮化法 Β-SIALON 粒度 添加剂 耐火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屑种类对SiO_2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氮化硅粉体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啸尘 尹洪峰 +1 位作者 张军战 任耘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100,共5页
为了确定SiO2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氮化硅时合适的木屑种类,分别以松、桐两种木屑和SiO2质量分数为2.5%、5%、7.5%、10%、15%、20%的硅溶胶为原料,采用真空常压浸渍-碳热还原氮化法(成型压力10 MPa,氮气流量400 m L·min-1,反应温度1 ... 为了确定SiO2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氮化硅时合适的木屑种类,分别以松、桐两种木屑和SiO2质量分数为2.5%、5%、7.5%、10%、15%、20%的硅溶胶为原料,采用真空常压浸渍-碳热还原氮化法(成型压力10 MPa,氮气流量400 m L·min-1,反应温度1 500℃,反应时间9 h)制备了氮化硅粉体,并对采用本法制备Si3N4粉体的传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松、桐两种木屑分别经w(SiO2)=7.5%的硅溶胶浸渍后,经碳热还原氮化反应均可制得高α-Si3N4和β-Si3N4含量的混合粉体,但用松木屑制得的Si3N4粉体中α相含量明显较桐木屑的高,更适合用此法制备氮化硅粉体;本试验中碳热还原氮化反应采用的是形成气相中间产物的传质形式,C颗粒是氮化物颗粒的前驱物,其基本反应过程是:木屑炭化→原位还原SiO2→生成气体中间产物→N2参与反应→完成碳热还原氮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 松木屑 桐木屑 硅溶胶 浸渍 碳热还原氮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AlON粉体的表征及透明陶瓷的制备 被引量:3
11
作者 雷景轩 施鹰 石坚波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20-1524,共5页
以γ-Al_2O_3和炭黑为原料,通过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AlON粉体,经球磨后得到了亚微米级AlON粉体,无压烧结制备了透明AlON陶瓷,利用SEM、XRD、FTIR、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和氧氮分析仪对粉体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AlON粉体经1 h... 以γ-Al_2O_3和炭黑为原料,通过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AlON粉体,经球磨后得到了亚微米级AlON粉体,无压烧结制备了透明AlON陶瓷,利用SEM、XRD、FTIR、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和氧氮分析仪对粉体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AlON粉体经1 h球磨后得到了平均粒度为0.65μm,比表面积为12.6 m^2/g的AlON粉体,粉体中Al含量与Al_5O_6N相的接近,氧含量稍微偏高,氮含量偏低。该粉体添加0.08wt%Y_2O_3+0.02wt%La_2O_3为烧结助剂,在1875℃无压烧结24 h制备了光学直线透过率为71.5%@900 nm的透明AlON陶瓷(1 mm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热还原氮化法 AlON粉 电子能量损失谱 透明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体系下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Cr,Ta)_2CN固溶体粉末的研究
12
作者 张豪 叶金文 +1 位作者 刘颖 马世卿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06期71-74,共4页
以Cr2O3、Ta2O5和纳米碳黑为原料,在开放体系的流动N2气氛条件下,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出了(Cr,Ta)2CN固溶体粉末,利用XRD、SEM、ED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制备过程中的物相演变规律和微观形貌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碳热还原氮化... 以Cr2O3、Ta2O5和纳米碳黑为原料,在开放体系的流动N2气氛条件下,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出了(Cr,Ta)2CN固溶体粉末,利用XRD、SEM、ED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制备过程中的物相演变规律和微观形貌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Cr,Ta)2CN固溶体粉末过程中物相演变顺序为Cr2O3、Ta2O5、C→Cr2O3、Cr3C2、Cr7C3、Cr Ta O4、C→Cr2O3、Cr7C3、Cr Ta O4→(Cr,Ta)2CN。在N2流量为500 m L/min、烧结温度为1 500℃保温2 h的条件下,可制备出粒度约5μm、游离碳和氧含量分别为0.16%,0.085%的单相(Cr,Ta)2CN固溶体粉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体系 碳热还原氮化法 物相演变 固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碳还原氮化法制备TiN的实验规律
13
作者 张国军 成龙胜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9,共4页
本文报道了采用TiO_2-C-N_2(或NH_3)系制备TiN粉末的实验规律,指出了分别采用N_2和分解氨(N_2+3H_2)为氮化剂时影响合成反应进行的因素,并初步摸索出了合成单相TiN粉末的条件。
关键词 TIO2 还原氮化法 氮化
全文增补中
非水解溶胶-凝胶结合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β-SiAlON粉体
14
作者 董占亮 王瑞生 +3 位作者 魏恒勇 赵君红 魏颖娜 卜景龙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1-254,共4页
为了在较低温度下合成性能较好的β-Si Al ON粉体,先以正硅酸乙酯、无水氯化铝和二氯甲烷等为原料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法合成前驱体凝胶,然后与炭黑和Ca F2混合后以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β-Si Al ON粉体,并采用XRD及SEM研究了干凝胶预焙... 为了在较低温度下合成性能较好的β-Si Al ON粉体,先以正硅酸乙酯、无水氯化铝和二氯甲烷等为原料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法合成前驱体凝胶,然后与炭黑和Ca F2混合后以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β-Si Al ON粉体,并采用XRD及SEM研究了干凝胶预焙烧温度(300和500℃)、炭黑用量(n(C)n(Al)分别为6.50 1、3.25 1和2.75 1)、合成温度(1 400、1 450和1 500℃)及添加3%(w)Ca F2对粉体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0℃下预焙烧能保持干凝胶的高活性;n(C)n(Al)=6.50 1时β-Si Al ON合成率较高;提高合成温度和引入3%(w)Ca F2能促进β-Si Al ON粉体的合成;合成的β-Si Al ON粉体平均粒径为15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AlON粉体 非水解溶胶-凝胶 碳热还原氮化法 合成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水解sol-gel法的碳热还原氮化合成氮化铝超细粉体 被引量:9
15
作者 魏颖娜 魏恒勇 +3 位作者 赵冬梅 卜景龙 于云 王瑞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546-2549,共4页
以无水氯化铝和异丙醚为原料,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法制备出氧化铝凝胶。其经800℃煅烧才析出少量γ-Al2O3晶体,γ-Al2O3向α-Al2O3晶型转变在1200℃附近,经900℃煅烧后比表面积仍高达145m2/g,具有介孔结构。以该高活性氧化铝凝胶作为铝... 以无水氯化铝和异丙醚为原料,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法制备出氧化铝凝胶。其经800℃煅烧才析出少量γ-Al2O3晶体,γ-Al2O3向α-Al2O3晶型转变在1200℃附近,经900℃煅烧后比表面积仍高达145m2/g,具有介孔结构。以该高活性氧化铝凝胶作为铝源,采用碳热还原氮化工艺合成氮化铝粉体。结果表明,氧化铝凝胶经300℃预煅烧,按n(C)/n(Al)=7.8与碳黑混合,在流量80mL/min高纯N2中,于1450℃还原氮化2h便可合成出平均粒径在400nm的高纯六方相AlN粉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解溶胶-凝胶 碳热还原氮化法 氮化 超细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品级氮化铝粉体及其碳热还原氮化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秦运璞 张智睿 +15 位作者 赵勇智 王永 刘鸾 张一铭 徐海峰 吉晓霞 张泽鹏 王月隆 何庆 鲁慧峰 张德印 吴昊阳 浦恩祥 贾宝瑞 曲选辉 秦明礼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5-225,共11页
氮化铝(AlN)具有高导热、绝缘、低膨胀、无磁等优异性能,是半导体、电真空等领域高端装备的关键材料,特别是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高功率LED、5G通讯、电力传输、工业控制等领域功率器件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高品级粉体... 氮化铝(AlN)具有高导热、绝缘、低膨胀、无磁等优异性能,是半导体、电真空等领域高端装备的关键材料,特别是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高功率LED、5G通讯、电力传输、工业控制等领域功率器件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高品级粉体是制备高性能陶瓷的基础,氮化铝粉体的性质直接影响了后续成形、烧结等工艺以及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氮化铝粉体具有纯度高、粒度细和烧结性好等特点,本文综述了氮化铝粉末的评价指标以及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氮化铝粉末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研究与产业化的方向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 碳热还原氮化法 粉体制备 粉末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热还原氮化硅藻土制备Si_(2)N_(2)O/SiC复合粉体
17
作者 万赣 匡猛 +3 位作者 黄思源 张琎珺 王平 张声洲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80-2684,共5页
氧氮化硅(Si_(2)N_(2)O)是性能优良的耐火材料和高温结构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蠕变性、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等优点。本工作利用硅藻土作为硅源,乙炔炭黑作为还原剂,通过碳热还原氮化法在硅藻土表面原位合成Si_(2)N_(2)O/SiC复合粉体。采用X... 氧氮化硅(Si_(2)N_(2)O)是性能优良的耐火材料和高温结构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蠕变性、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等优点。本工作利用硅藻土作为硅源,乙炔炭黑作为还原剂,通过碳热还原氮化法在硅藻土表面原位合成Si_(2)N_(2)O/SiC复合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原料配比m(硅藻土)∶m(乙炔炭黑)=1∶1条件下,1 450℃煅烧4 h后,SiO_(2)完全转变成Si_(2)N_(2)O和β-SiC物相,样品整体呈球状形貌,大颗粒周围分布大量片层状小颗粒,并存在介孔结构。Si_(2)N_(2)O/SiC复合粉体作为性能优良的高温结构材料,有望在结构复合材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2)N_(2)O/SiC 硅藻土 碳热还原氮化法 多孔结构 高温结构材料 复合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氮化硅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万小涵 张广清 +1 位作者 Oleg Ostrovski Hal Aral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66,共5页
碳热还原/氮化合成Si3N4在1300~1600℃下N2或N2-H2混合气中进行。反应物由非晶SiO2与C粉以1∶4.5摩尔比混合、压片。产生的CO由红外传感器监测,样品中氧、氮、碳含量由LECO元素分析仪测得,混合物各相由X射线衍射(XRD)检测。SiO2还... 碳热还原/氮化合成Si3N4在1300~1600℃下N2或N2-H2混合气中进行。反应物由非晶SiO2与C粉以1∶4.5摩尔比混合、压片。产生的CO由红外传感器监测,样品中氧、氮、碳含量由LECO元素分析仪测得,混合物各相由X射线衍射(XRD)检测。SiO2还原反应在1300℃以下开始,速率随温度升高增大;温度高于1570℃时,速率因反应物表面被生成物覆盖降低。由于还原产物CO平衡分压差别小,选择生成Si3N4或SiC的临界温度不明显。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氮化硅的原理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热还原/氮化 临界温度 生成物选择性 CO平衡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热还原氮化攀钢高钛高炉渣制取Ti(C,N)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慈颖 高运明 +3 位作者 李亚伟 杨大兵 李远兵 聂建华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3-117,共5页
以攀钢高炉渣(粒度≤0.074mm,w(TiO2)=21.19%)和炭黑(w(C)=98%)为原料,在密封管式炉中通入流量0.5L·min-1的工业N2(纯度>95%),分别在1300℃、1350℃、1400℃、1450℃、1500℃保温2h以及在1450℃下分别保温0、2h、4h、6h、8h的... 以攀钢高炉渣(粒度≤0.074mm,w(TiO2)=21.19%)和炭黑(w(C)=98%)为原料,在密封管式炉中通入流量0.5L·min-1的工业N2(纯度>95%),分别在1300℃、1350℃、1400℃、1450℃、1500℃保温2h以及在1450℃下分别保温0、2h、4h、6h、8h的条件下,采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了Ti(C,N)。用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图像分析仪等研究了碳氮化处理温度及保温时间对Ti(C,N)的形成及其晶粒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氮化处理温度对高炉渣中Ti(C,N)的形成过程产生显著影响,温度从1300℃升至1500℃时,产物中Ti(C,N)的相对含量增大,其晶粒也逐渐长大,但超过1450℃后,影响又不太显著;在1450℃下延长保温时间能促进Ti(C,N)的生成与晶粒长大,但保温时间超过2h后,此促进作用又不太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钛高炉渣 碳热还原氮化法 Ti(C 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热还原氮化制备Ti(C,N)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远兵 陈希来 +1 位作者 金广湘 李亚伟 《耐火材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8-73,共6页
简单概述了Ti(C,N)的结构、性质、应用及其制备方法,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对碳热还原氮化制备Ti(C,N)技术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其制备过程中的工艺因素(如C/Ti摩尔比,原料种类及粒度大小,原料混合方式,气体流速,燃烧温度,添加剂等)的影响... 简单概述了Ti(C,N)的结构、性质、应用及其制备方法,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对碳热还原氮化制备Ti(C,N)技术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其制备过程中的工艺因素(如C/Ti摩尔比,原料种类及粒度大小,原料混合方式,气体流速,燃烧温度,添加剂等)的影响,同时还对碳热还原氮化制备Ti(C,N)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热还原氮化法 Ti(C N) 热力学 动力学 工艺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