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姜黄素及其还原改性产物光谱性质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尹洪雷 刘建康 +2 位作者 黄忠林 王应红 刘志昌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共4页
以硼氢化钠、乙醇还原体系,改性了姜黄素。研究了姜黄素及改性姜黄素的紫外可见吸收特性及与硝酸亚铈-胶原蛋白作用的荧光性质。结果表明:改性姜黄素比姜黄素有更好的紫外吸收性能,姜黄素对硝酸亚铈-胶原蛋白有荧光猝灭作用,而改性姜黄... 以硼氢化钠、乙醇还原体系,改性了姜黄素。研究了姜黄素及改性姜黄素的紫外可见吸收特性及与硝酸亚铈-胶原蛋白作用的荧光性质。结果表明:改性姜黄素比姜黄素有更好的紫外吸收性能,姜黄素对硝酸亚铈-胶原蛋白有荧光猝灭作用,而改性姜黄素对硝酸亚铈-胶原蛋白确有一定的荧光增强作用。姜黄素与硝酸亚铈-胶原蛋白体系之间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静电引力,改性姜黄素与硝酸亚铈-胶原蛋白之间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疏水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还原改性 胶原蛋白 硝酸亚铈 光谱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面料还原改性的染色工艺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鲁双 吴敏 +2 位作者 刘水平 严诚 葛明桥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32-235,共4页
首先通过还原改性的方法对聚酰亚染面料进行处理,然后对处理过的面料进行染色,探讨了染料用量、无机盐用量、染浴pH、染色温度、染色时间等对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还原改性的聚酰亚胺面料用阳离子染料染色的最佳工艺为:染料用量... 首先通过还原改性的方法对聚酰亚染面料进行处理,然后对处理过的面料进行染色,探讨了染料用量、无机盐用量、染浴pH、染色温度、染色时间等对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还原改性的聚酰亚胺面料用阳离子染料染色的最佳工艺为:染料用量为4%(owf),无机盐用量50g/L,染液pH=6,在110℃染色60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还原改性后染色的聚酰亚胺面料耐皂洗色牢度达到4~5级,耐摩擦色牢度到达4级,耐日晒牢度达到3级。力学性能稍有下降,热稳定性能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面料 还原改性 染色 断裂强力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性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及其对零价汞的催化氧化性能 被引量:16
3
作者 程广文 张强 白博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3-630,共8页
利用溶液浸渍法制备了一种氯化铜改性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Cu Cl2/SCR)。用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等对Cu Cl2/SCR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在自制的催化剂活性实验台上,用模拟烟气对催化剂Hg0的催化氧... 利用溶液浸渍法制备了一种氯化铜改性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Cu Cl2/SCR)。用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等对Cu Cl2/SCR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在自制的催化剂活性实验台上,用模拟烟气对催化剂Hg0的催化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中的Cu Cl2在高温(HCl+O2)气氛中能"可逆"释放活性氯;Cu Cl2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催化剂在低氯烟气(HCl浓度在0~81.5 mg/m3)中对Hg0的催化氧化效率;Hg0的氧化率随烟气中HCl浓度和催化剂中Cu Cl2负载量的增加而增加;烟气中的NH3和SO2能阻止Hg0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导致Cu Cl2/SCR催化剂在SCR条件下对Hg0的催化氧化效率较纯氧化条件有所降低,但Cu Cl2/SCR仍保持了较高的Hg0催化氧化效率(可高达98%);Cu Cl2/SCR催化氧化Hg0的机制为Mars-Maessen机制。Cu Cl2/SCR兼具较高的脱硝性能和Hg0氧化性,可用于低氯燃煤烟气同时脱硝脱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剂 氯化铜 制备 零价汞氧化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芯活性炭改性及其对CO_2吸附性能 被引量:7
4
作者 杜涛 房鑫 +1 位作者 刘丽影 张胜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88-1292,共5页
研究了提高玉米芯活性炭对CO2气体吸附性能的方法和途径,对自制的玉米芯活性炭进行了氧化改性和还原改性.改性后C元素质量分数都减少了10%左右.经硝酸和硝酸盐氧化改性后其表面含氧官能团明显增多;经碳酸盐碱性还原改性后引入了CO2-3根... 研究了提高玉米芯活性炭对CO2气体吸附性能的方法和途径,对自制的玉米芯活性炭进行了氧化改性和还原改性.改性后C元素质量分数都减少了10%左右.经硝酸和硝酸盐氧化改性后其表面含氧官能团明显增多;经碳酸盐碱性还原改性后引入了CO2-3根;经氨水碱性还原改性后引入了大量氨基基团,表明成功地对制备的玉米芯活性炭进行了氧化和还原改性.其中,利用Ca(NO3)2改性后样品对CO2的吸附量比改性前提高了21.2%;经过Na2CO3改性后样品对CO2的吸附量提高了28.5%.因此,制备的玉米芯活性炭经过Na2CO3改性后更有利于其应用于CO2吸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芯活性炭 氧化改性 还原改性 CO2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水热还原法制备可见光响应TiO2光催化剂 被引量:6
5
作者 施小平 李瑶 +2 位作者 潘家豪 王挺 吴礼光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5-112,共8页
为获得可见光下高效降解含盐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剂,研究了水热还原法对商用TiO2光催化剂(P25)的表面改性,制备出Ti^3+掺杂的可见光响应光催化剂,并探索了水热还原法中条件变化对可见光下催化剂降解高含盐废水中甲基橙的影响规律... 为获得可见光下高效降解含盐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剂,研究了水热还原法对商用TiO2光催化剂(P25)的表面改性,制备出Ti^3+掺杂的可见光响应光催化剂,并探索了水热还原法中条件变化对可见光下催化剂降解高含盐废水中甲基橙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热还原过程不仅可以去除P25表面的氧化基团,且可以通过还原作用将TiO2结晶态无序化形成异质结结构;TiO2中Ti^4+被还原后在催化剂中引入Ti^3+拓展了催化剂的可见光响应范围,从而具备可见光催化活性;乙醇作为还原剂进行水热还原处理后,催化剂对甲基橙的降解活性最高,5h的去除率可达95%,温和的水热还原过程也保证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在重复光降解实验中,该催化剂对甲基橙5h去除率均超过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剂 Ti^3+自掺杂 可见光响应 水热还原改性 废水处理 甲基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2S2O3改性Cu-BTC吸附二甲基二硫醚性能研究
6
作者 赵毅 赵德银 +1 位作者 王丹 孙辉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0-74,共5页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Cu-BTC,通过Na2S2O3还原获得改性M-Cu-BTC吸附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进行表征,研究了二甲基二硫醚(DMDS)/正己烷模拟体系在改性M-Cu-BTC上的吸附热力学和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DMDS在M-Cu-... 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Cu-BTC,通过Na2S2O3还原获得改性M-Cu-BTC吸附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进行表征,研究了二甲基二硫醚(DMDS)/正己烷模拟体系在改性M-Cu-BTC上的吸附热力学和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DMDS在M-Cu-BTC上的吸附等温线可以用Freundlich模型拟合,吸附温度由288 K增至308 K,模型参数n和K0分别由3.3和4.41 mg/g减小至2.9和3.58 mg/g;在288~308 K温度范围内,DMDS在M-Cu-BTC上吸附的ΔG在-11.85~-12.14 kJ/mol,ΔH为-7.72 kJ/mol,吸附过程为热力学自发放热过程;298 K时,DMDS在M-Cu-BTC床层上的动态饱和吸附量(q0)为317.16 mg/g,是改性前Cu-BTC的1.44倍,Thomas速率常数(KTh)为0.018 mL/(min·mg),高于在Cu-BTC床层上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BTC 还原改性 二甲基二硫醚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塑性纤维素与PVA混溶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7
作者 冯彦洪 陈帅杰 孙航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8,共10页
首次提出了将氧化还原改性纤维素(Oxidation-reduction modified cellulose,ORC)与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共混进行制备复合材料,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ORC与PVA的混溶性.对分子链间相互作用能和氢键数量分析发现,随着... 首次提出了将氧化还原改性纤维素(Oxidation-reduction modified cellulose,ORC)与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共混进行制备复合材料,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ORC与PVA的混溶性.对分子链间相互作用能和氢键数量分析发现,随着改性程度增加,ORC与PVA会产生更强烈的相互作用,这促进了组分间的混溶.当ORC的改性程度达到40%后,ORC与PVA的溶解度参数差值为2.02(J/cm^(3))^(1/2),达到混溶条件.根据Flory-Huggins理论确定了醇解度为88%和99%的PVA与ORC的混溶性,结果表明PVA(88%)与ORC的混溶性更好.对共混体系中形成氢键原子的径向分布函数分析发现,醋酸乙烯酯重复单元上的羰基更倾向与ORC形成分子链间氢键,而乙烯醇重复单元上的羟基更倾向形成分子链内氢键,这促使PVA(88%)/ORC共混体系中形成更多的分子链间氢键,从而混溶性更好.研究结果可为ORC/PVA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溶性 氧化还原改性纤维素 分子动力学 聚乙烯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生物改性对厌氧微生物产物光化学活性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范思涵 于国熙 +3 位作者 来超超 何欢 黄斌 潘学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80-2189,共10页
厌氧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广泛存在于天然深层水体,经水体扰动可迁移至表层水域。在此过程中厌氧SMP将受到一系列非生物转化过程的影响,如自然光及氧化还原介质,进而导致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最终影响其光... 厌氧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广泛存在于天然深层水体,经水体扰动可迁移至表层水域。在此过程中厌氧SMP将受到一系列非生物转化过程的影响,如自然光及氧化还原介质,进而导致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最终影响其光化学活性。本研究分别从厌氧微生物菌群(anaerobic microorganisms,An)和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S)中提取了An-SMP和S-SMP,在模拟自然光和氧化还原的条件下改性48h,并评估非生物改性对厌氧SMP光化学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始An-SMP的芳香度、腐殖化程度和分子量均高于S-SMP。自然光改性后,两种SMP的紫外吸光度和芳香度降低,芳香C==C结构被破坏,腐殖化程度降低,生成了更多的亲水性含氧官能团。氧化还原改性后,两种SMP吸光度出现增色效应,腐殖化程度升高,更多的蛋白类物质向腐殖质类物质转化,使氧化还原改性对SMP光化学性质的影响更为显著。SMP对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光转化起促进作用,且经氧化还原改性后的SMP对EE2光解的介导作用明显优于经光改性的SMP。其中对EE2光解过程起主要作用的活性氧物质包括激发三线态SMP(^(3)SMP^(*))和羟基自由基(·OH)。本研究为明确自然水体中SMP介导有机污染物光转化的影响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溶解性微生物产物 改性 氧化还原改性 光化学 活性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散还原态Pt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NO氧化的催化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丁心湄 梁艳丽 +3 位作者 张海龙 赵明 王健礼 陈耀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75,共11页
Pt^(0)被认为是NO氧化的活性物种,而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对活性物种的含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采用非惰性气氛保护的改性醇还原-浸渍法(MARI)合成了高分散高Pt^(0)含量的1%(w,质量分数)Pt/SiO_(2)―Al_(2)O_(3)催化剂(MA-Pt/SA)。X射线粉... Pt^(0)被认为是NO氧化的活性物种,而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对活性物种的含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采用非惰性气氛保护的改性醇还原-浸渍法(MARI)合成了高分散高Pt^(0)含量的1%(w,质量分数)Pt/SiO_(2)―Al_(2)O_(3)催化剂(MA-Pt/SA)。X射线粉末衍射(XRD)、CO-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CO-DRIFTS)和透射电镜(TEM)表征证实在550℃焙烧3 h后催化剂的Pt颗粒仅有3.8 nm。同时,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结果表明催化剂具有高Pt^(0)含量(60.3%)。模拟柴油车尾气气氛进行活性测试,并与传统浸渍法制备的1%(w)Pt/SiO_(2)―Al_(2)O_(3)催化剂(C-Pt/SA)对比,结果显示MA-Pt/SA具有优异的催化氧化性能,其NO最大转化率高达74%,比C-Pt/SA的NO转化率高了23%。经670℃高温老化15 h后,老化的MA-Pt/SA的NO转化率仍然高达69%。此外NO+O_(2)共吸附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in situ DRIFTS of NO+O_(2) co-adsorption)表明高的Pt分散度和高Pt^(0)含量能够促进中间物种桥式硝酸盐的生成及分解,进而导致了优异的NO氧化活性。最后,利用同样方法将Pt的负载量降低至0.5%(w)制备催化剂,NO转化率仍达64%。这种制备方法能够获得低贵金属高性能的Pt基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车氧化催化剂 改性的醇还原-浸渍法 NO氧化 高性能Pt基催化剂 低Pt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法和活性炭吸附法去除水体中Cr(VI)的改进
10
作者 胡珊瑚 陈林倩 +2 位作者 王征 黄欢 罗盛旭 《热带生物学报》 2017年第3期353-358,370,共7页
在优化还原法和改性活性炭吸附法应用于水体中Cr(VI)的去除效果的基础上,探讨还原法-改性活性炭吸附法的联用及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正交试验及2次验证试验优化了还原法对水体中Cr(VI)的去除,得到了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 在优化还原法和改性活性炭吸附法应用于水体中Cr(VI)的去除效果的基础上,探讨还原法-改性活性炭吸附法的联用及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正交试验及2次验证试验优化了还原法对水体中Cr(VI)的去除,得到了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连二亚硫酸钠和硫代硫酸钠分别作为还原剂的还原法的优化条件,在该条件下,各还原剂对水体中Cr(VI)的去除率可达到96.59%~99.48%。以不同浓度硝酸锰分别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其效果差别较大,但都优于未改性活性炭,其中,当硝酸锰浓度为0.03 mol·L^(-1)时,所得的改性活性炭对水体中Cr(VI)的去除率最高,且去除率受pH、初始Cr(VI)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较大,pH为3时,去除率最高(94.6%),对水中初始浓度较低的Cr(VI)的去除效果较好,在吸附的初、中期,Cr(VI)的去除率增长较快。还原法-改性活性炭吸附法联用优于单独应用还原法或改性活性炭吸附法,以该联用法对海甸溪水模拟Cr(VI)污染样品的处理结果表明,联用法对实际基体样品的处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法-改性活性炭吸附法 水体 CR(VI) 去除率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