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浓度氧对早产大鼠肺组织中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单位1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彭琼玲 常立文 +3 位作者 卢红艳 李文斌 蔡成 姜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2-235,共4页
目的探讨高浓度氧暴露对早产大鼠肺组织中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单位1(ND1)表达的影响。方法早产SD新生大鼠生后1 d随机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高氧组持续暴露于≥85%氧气中,空气组置于同一室内常压空气中。分别取两组大鼠高... 目的探讨高浓度氧暴露对早产大鼠肺组织中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单位1(ND1)表达的影响。方法早产SD新生大鼠生后1 d随机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高氧组持续暴露于≥85%氧气中,空气组置于同一室内常压空气中。分别取两组大鼠高氧或空气暴露后1、4、7、10和14 d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D1蛋白的表达,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D1 mRNA的表达。结果①高氧组和空气组各时间点均有ND1蛋白表达;与空气组相比,高氧组在1、4和7 d ND1蛋白表达增高,随后其表达下降。②与同时间点空气组相比,高氧暴露后1、4和7 d ND1 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其后ND1 mRNA表达逐渐下降,10 d和14d时低于空气组,但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ND1蛋白的表达变化趋势与ND1 mRNA的表达变化趋势一致。结论高氧导致早产大鼠肺组织ND1表达改变,提示ND1可能参与了高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 早产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单位1 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功能的家蚕l(3)neo18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特征
2
作者 王更先 鲁延军 +2 位作者 司马杨虎 张升祥 徐世清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8-65,共8页
果蝇l(3)neo18基因可以通过P转座子诱发致死突变,编码的蛋白质具有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ND)的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等方法,克隆了家蚕l(3)neo18同源基因,分... 果蝇l(3)neo18基因可以通过P转座子诱发致死突变,编码的蛋白质具有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ND)的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等方法,克隆了家蚕l(3)neo18同源基因,分析了基因结构与表达谱。Bm-l(3)neo18基因(EU826676)的cDNA全长为868 bp,由573 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ORF)序列、25 bp的5′端非翻译区序列(5′-UTR)和251 bp的3′端非编码区序列(3′-UTR)组成,编码蛋白质为19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质量22.7 kD,pI 9.60。Bm-l(3)neo18基因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定位于家蚕第3染色体,位于nscaf2930的1 203.8-1 205.6 knt。Bm-l(3)neo18蛋白质在1-185氨基酸残基位置为ND的SGDH亚基保守区,在61-83氨基酸残基位置具有一个保守的跨膜区域。采用Clustal W进行多序列比对发现,Bm-l(3)neo18与埃及伊蚊等昆虫ND具有50%以上的蛋白质同源性,ND的保守区域高度一致,NJ法分子进化分析也显示Bm-l(3)neo18与昆虫ND进化上同源。该基因除在家蚕卵期的表达量较低外,在幼虫、蛹和蛾期均有较高表达,且存在组织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l(3)neo18基因 还原型烟酰胺核苷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背胡狼源蜱的分子鉴定及pcox1、pnad5和ITS-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
作者 刘晓恒 戴伶 +7 位作者 王洪亮 杨辉 刘增再 谭笑若 陆试全 阳朝伟 邱启官 刘伟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36,共6页
为鉴定黑背胡狼源蜱的种类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本试验于长沙市生态动物园黑背胡狼体表采集6只蜱虫,并对其线粒体部分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pcox1)、部分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脱氢酶亚基5(pnad5)和核糖体内源转录间隔区1(ITS-1)基因... 为鉴定黑背胡狼源蜱的种类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本试验于长沙市生态动物园黑背胡狼体表采集6只蜱虫,并对其线粒体部分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pcox1)、部分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脱氢酶亚基5(pnad5)和核糖体内源转录间隔区1(ITS-1)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6只黑背胡狼源蜱pcox1、pnad5和ITS-1基因长度分别为780、510和1500 bp,与GenBank数据库上传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后显示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9%~100%、99.4%~100%和98.2%~100%,分别检测到2、3和4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333±0.046、0.733±0.024和0.800±0.02963,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043±0.0000003、0.001±0.0000017和0.00778±0.0000038。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6只黑背胡狼源蜱与已知的长角血蜱聚类形成同一分支,与其他血蜱属蜱位于同一大分支,与其他硬蜱属蜱,例如波斯锐缘蜱、特突钝缘蜱距离较远。结果表明,6只黑背胡狼源蜱为长角血蜱,pcox1、pnad5和ITS-1基因均可作为长角血蜱鉴定的遗传分子标记。本试验对黑背胡狼源蜱进行分子鉴定并分析其遗传进化关系,为长角血蜱的分类鉴定以及黑背胡狼蜱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角血蜱 黑背胡狼 部分细胞色素c氧化基1(pcox1) 部分还原型烟酰胺核苷基5(pnad5) 核糖体内源转录间隔区1(ITS-1) 分子鉴定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后6个月消融区细胞活性的酶组织化学检测 被引量:13
4
作者 闫磊 章建全 +2 位作者 陈红琼 吴震中 程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术后6个月消融区组织内细胞活性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术后6个月进行消融区粗针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评估的患者20例24个消融区。使用切割式活检针分别对消融区中央...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术后6个月消融区组织内细胞活性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术后6个月进行消融区粗针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评估的患者20例24个消融区。使用切割式活检针分别对消融区中央域及边缘域进行粗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取得标本条置入液氮制成冰冻切片。采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ADPH-d)的活性,并与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及组织结构对比。结果微波消融术后6个月24个消融区的中央域及边缘域均成功取材。消融区中央域SDH及NADPH-d酶组织化学染色情况一致性好,阴性率均为95.83%(23/24)。消融区边缘域SDH及NADPH-d酶组织化学染色情况一致性好,阴性率均为91.67%(22/24)。23个中央域及22个边缘域的H-E染色切片均显示为红染无结构的大片坏死组织;1个中央域、2个边缘域H-E染色切片显示部分为坏死结构、部分为纤维组织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处与酶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区域位置一致。结论微波消融术后6个月甲状腺结节消融区组织符合凝固性坏死改变,仍处于失活状态,酶组织化学染色结合H-E染色能够对陈旧消融区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结节 热消融术 组织化学染色 琥珀 还原型烟酰胺核苷黄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含量的酶法测定 被引量:4
5
作者 柳畅先 陈勇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6-98,共3页
利用醇脱氢酶(ADH)催化乙醇与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反应的原理 ,通过测定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H)吸光度的变化率得出其酶促反应速度 ,对应不同的乙醇含量而制得标准曲线 ,试样中乙醇含量由测定值查标准曲线求得 ... 利用醇脱氢酶(ADH)催化乙醇与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反应的原理 ,通过测定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H)吸光度的变化率得出其酶促反应速度 ,对应不同的乙醇含量而制得标准曲线 ,试样中乙醇含量由测定值查标准曲线求得 ;讨论了pH值和抑制剂对测定的影响 ;方法简便、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含量 测定 催化法 还原型烟酰胺核苷 吸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蛇源裂头蚴的分子鉴定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宋肇程 陈育琪 +4 位作者 黄潇航 魏坤亚 张龙 殷光文 黄志坚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45,共9页
裂头蚴病是由于裂头蚴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为了对福建省养殖蛇类的裂头蚴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鉴定虫种,对采自福建省三明市、漳州市和南平市等地蛇场的蛇类进行剖检,分离得到了裂头蚴,记录寄生部位和数量。提取裂头蚴虫体基因组,采... 裂头蚴病是由于裂头蚴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为了对福建省养殖蛇类的裂头蚴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鉴定虫种,对采自福建省三明市、漳州市和南平市等地蛇场的蛇类进行剖检,分离得到了裂头蚴,记录寄生部位和数量。提取裂头蚴虫体基因组,采用PCR对虫体ITS、NAD4和COX3基因进行了扩增。同时,将扩增得到的目的基因连接到pEASY-Blunt Simple载体上,转化Trans I-T1感受态细胞,培养得到单菌落,对菌落进行扩增测序。将测序结果与NCBI公布的裂头蚴ITS、NAD4和COX3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测定突变率和位点,并且进行样本之间的同源性分析和测定遗传距离。结果发现,三明市、漳州市和南平市某蛇场裂头蚴的感染率分别为75%、20%和0。分离到的裂头蚴ITS基因序列长为1360 bp~1380 bp,与NCBI中Spirometra erinaceieuropaei(FJ886747.1)的ITS基因同源性为95.70%~98.68%,样本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16;分离到的裂头蚴NAD4基因序列长为356 bp~650 bp,与NCBI中Spirometra erinaceieuropaei(HM475076.1)的NAD4基因同源性为96.73%~100%,样本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41;分离到的裂头蚴COX3基因序列总长为379 bp~408 bp,与NCBI中Spirometra erinaceieuropaei(HM475033.1)的COX3基因同源性为98.94%~100%,样本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8。结果表明,此次分离得到的裂头蚴虫体的ITS基因、NAD4基因和COX3基因与欧猥迭宫绦虫裂头蚴同源性较近,证明此次分离的蛇源裂头蚴属于欧猥迭宫绦虫裂头蚴。同时,经过对各虫体间NAD4和COX3基因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裂头蚴虫体在进化树上存在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源裂头蚴 内部转录间隔区 烟酰胺核苷单位4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第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