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用光纤温度评价水平井分段返排率
1
作者 陈川 张贝贝 +1 位作者 张文婷 张史彤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83-85,共3页
水平井压裂段返排率是压裂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目前各段返排分析主要采用示踪剂法,但示踪剂在储层中的分布范围、浓度变化、不均衡取样可能是该方法较大的误差来源。针对此问题,利用原始地温、水平井返排阶段某一时间节点的地温和施工... 水平井压裂段返排率是压裂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目前各段返排分析主要采用示踪剂法,但示踪剂在储层中的分布范围、浓度变化、不均衡取样可能是该方法较大的误差来源。针对此问题,利用原始地温、水平井返排阶段某一时间节点的地温和施工井各段压裂液注入量、单井返排总量反向建模推算出压后初期理论地温,成功实现了水平井各压裂段返排率的估算,为评价储层压裂改造效果增添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光纤监测 压裂 返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井时机对页岩气井返排率和产能的影响 被引量:44
2
作者 张涛 李相方 +5 位作者 杨立峰 李靖 王永辉 冯东 杨剑 李沛桓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8-60,共13页
页岩气井压后返排率普遍较低,大量的压裂液永久赋存于储层中,对页岩气井的生产有可能造成不利影响。为此,以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页岩气井早期生产返排特征,并根据典型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时机关井持续时间、生产制... 页岩气井压后返排率普遍较低,大量的压裂液永久赋存于储层中,对页岩气井的生产有可能造成不利影响。为此,以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页岩气井早期生产返排特征,并根据典型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时机关井持续时间、生产制度对页岩气井返排率和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返排前关井期间,极窄的相渗曲线共渗区急剧降低压裂液在储层中的渗吸运移速度,关井100 d后移动距离小于3 m,随着关井持续时间增加,压裂液返排率呈指数降低,开井的初始产气量先减小后增大,对长期产气量的影响则恰好相反,因此,并不能简单得出关井时间越长,越有利于生产的结论 ;②而在生产返排后关井期间,随着关井持续时间增加,返排率减小,开井的初始产气量增大,长期产气量则会减小,但相比之下,返排后关井效应弱于返排前;③对于生产制度而言,生产压差增大会掩盖应力敏感导致的渗透率降低效应,最终表现为累计产气量、累计产水量都增加,同时,高生产压差人工缝底部积液,而低压差含水饱和度则几乎为0。该研究成果为认识压裂液的滤失机理及其在储层中的赋存方式、确定页岩气多段压裂水平井的最佳关井时间与生产制度,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井 数值模拟 渗吸 关井时间 生产压差 返排率 生产能力 产气量 产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页岩压裂液低返排率成因 被引量:14
3
作者 卢拥军 王海燕 +4 位作者 管保山 刘萍 郭丽梅 吴家全 易新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6-51,共6页
为了研究压裂液与页岩作用以及滞留机理,以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昭通、长宁和威远区块的岩心为样品,从吸附、膨胀、溶出孔、溶出液矿化度及离子组成等实验研究入手,揭示水在页岩中的赋存状态及高矿化度来源,模拟计算了水的滞留及矿化度增加... 为了研究压裂液与页岩作用以及滞留机理,以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昭通、长宁和威远区块的岩心为样品,从吸附、膨胀、溶出孔、溶出液矿化度及离子组成等实验研究入手,揭示水在页岩中的赋存状态及高矿化度来源,模拟计算了水的滞留及矿化度增加机理。扫描电镜显示页岩中含有黏土矿物质形成的大量微裂缝,超声浸泡页岩矿物溶出率介于0.5%~0.7%,离子组成与地层水一致,取样岩心黏土矿物含量介于18%~20%,主要为绿泥石、伊利石和少量伊/蒙混层,没有蒙脱石(SS)层,XRD及红外光谱验证压裂液不会进入黏土矿物层间,不会引起页岩膨胀,压裂液滞留主要为压裂新形成的页岩微裂缝表面吸附作用的结果,吸附饱和速度与孔径成正比,为逐步渗透。结论认为,压裂液对页岩的逐级萃取及纳米缝隙对离子排斥是返排后期矿化度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气藏形成时甲烷携液作用也是可能的原因。结合实验及现场数据,分析了9口井压裂液返排率与产气量数据,结果表明相同区块总体趋势为返排率越低,微裂缝越发达、体积改造效果越好、产气量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压裂液 岩心 吸附 返排率 矿化度 成因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 产气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压裂液滤液返排率影响因素室内实验 被引量:21
4
作者 司志梅 李爱芬 +2 位作者 郭海萱 张环环 付帅师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2-126,共5页
致密油藏和页岩油藏储层致密、孔隙喉道细小,在压裂液滤液返排过程中,大量压裂液滤液滞留于地层,导致返排率极低。在微观渗流的基础上,利用毛细管束模型,建立压裂液滤液返排数学模型,分析不等径毛细管中油驱压裂液滤液返排过程的主要影... 致密油藏和页岩油藏储层致密、孔隙喉道细小,在压裂液滤液返排过程中,大量压裂液滤液滞留于地层,导致返排率极低。在微观渗流的基础上,利用毛细管束模型,建立压裂液滤液返排数学模型,分析不等径毛细管中油驱压裂液滤液返排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胜利油区樊154区块天然岩心进行室内驱替实验,分析岩心渗透率、模拟油粘度、返排压差和模拟油—压裂液滤液界面张力4个因素对压裂液滤液返排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对压裂液滤液返排率的影响较大,当渗透率由1.276×10^(-3)μm^2降低到0.13×10^(-3)μm^2时,压裂液滤液返排率可减小20%左右;当模拟油粘度由6.459 mPa·s降低到1.192 mPa·s,模拟油—压裂液滤液界面张力由14.617 mN/m降低到0.021 mN/m时,压裂液滤液返排率均可提高15%左右;返排压差越大,压裂液滤液返排率越高,当返排压差超过8MPa时,继续增加返排压差对压裂液滤液返排率增幅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滤液 毛细管渗流 压差 界面张力 返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液返排率的理论计算 被引量:23
5
作者 胡景宏 何顺利 +2 位作者 李勇明 郭建春 赵金洲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9-102,共4页
压裂液返排率是评价压裂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而返排率的求取往往是压裂施工结束后现场液体收集得到,缺乏相关理论模型进行预测。为了丰富压裂设计及评价理论体系,从压裂液返排机理出发,考虑裂缝闭合前后压裂液返排不同的返排过程,根据... 压裂液返排率是评价压裂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而返排率的求取往往是压裂施工结束后现场液体收集得到,缺乏相关理论模型进行预测。为了丰富压裂设计及评价理论体系,从压裂液返排机理出发,考虑裂缝闭合前后压裂液返排不同的返排过程,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岩石力学和渗流力学,建立了返排率计算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地层渗透率、孔隙度、裂缝导流能力、破胶压裂液黏度对返排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地层孔隙度对压裂液返排率影响较小,破胶压裂液黏度、裂缝导流能力、地层渗透率对返排率影响较大,提高破胶压裂液黏度和裂缝导流能力对于返排率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裂缝 返排率 机理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排率结合水气比及水性分析识别压裂后气井早期出水——以徐深气田火山岩气藏为例 被引量:14
6
作者 高涛 王高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9-91,共3页
松辽盆地徐深气田火山岩气藏大规模投入勘探开发以来,气井逐渐开始出水,如何及早、准确地识别气井早期出水,对于制定合理、有效开发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分别应用水气比和水性分析两种方法识别该气田气井早期出水的基础上,指出了两种方... 松辽盆地徐深气田火山岩气藏大规模投入勘探开发以来,气井逐渐开始出水,如何及早、准确地识别气井早期出水,对于制定合理、有效开发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分别应用水气比和水性分析两种方法识别该气田气井早期出水的基础上,指出了两种方法面对该气田大量气井压裂后早期出水识别上的不足之处:由于该气田火山岩气藏物性总体上表现为低孔低渗,多数井需压裂才能获工业气流,压裂后部分未出水井初期水气比高于凝析水气比,难以单独通过水气比识别气井早期出水;该气田火山岩气藏非均质性强、水体连通性差导致水性变化区间较大,压裂后出水井产出液水性与压裂液很接近,仅靠水性识别也难以奏效。为此,提出了利用返排率结合水气比及水性分析方法综合识别气井早期出水的思路。应用结果表明,这一方法能弥补水气比和水性分析两种方法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徐深气田 火山岩 气井 早期出水 水气比 水性 返排率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压后返排率及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郭建成 林伯韬 +1 位作者 向建华 钟华 《石油科学通报》 2019年第3期273-287,共15页
现有研究对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压后各因素影响返排率的机理认识不清,返排率影响产能的规律不明朗,无法通过控制返排率控制产量,提高单井产量难度大。本研究基于地质数据、生产数据和施工数据,选取四川盆地龙马溪组WH区块的泊松比、黏... 现有研究对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压后各因素影响返排率的机理认识不清,返排率影响产能的规律不明朗,无法通过控制返排率控制产量,提高单井产量难度大。本研究基于地质数据、生产数据和施工数据,选取四川盆地龙马溪组WH区块的泊松比、黏土含量、有机碳含量、含气量、孔隙度、脆性指数、地层压力、层厚作为地质因素,水平段长、压裂水平段长、主压裂用液量、加砂强度、施工排量、支撑剂量作为工程因素,通过建立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上述两类因素在预测页岩气井返排率时的影响权重,发现泊松比、孔隙度、黏土含量以及压裂水平段长、加砂强度、施工排量分别为地质和工程方面的主控因素。针对主控因素,应用多元非线性拟合,建立以工程指数为响应值、返排率与地质综合指数关系的预测图版;并进一步建立以综合指数为响应值的返排率与产能关系图版。图版分析表明,要注重综合因素对返排率和产能的影响。通过实际生产数据统计发现,四川盆地页岩气井存在最优返排率,达到最优返排率可以使页岩气井产气量最大化。本研究建立的返排率预测图版可有效预测返排率,并通过可控因素最优化返排率使其位于产量最大区间,进而助力提高页岩气井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返排率 前馈神经网络法 最优返排率 多因素分析 定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页岩气井返排率监测数据的组合插值算法 被引量:5
8
作者 鲁柳利 赵蒙川 何亚彬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58,8-9,共3页
页岩气井体积压裂过程中,数万方滑溜水被注入储层,压裂结束后压裂液的返排率是表征页岩气井压裂成败及压后产量的重要数据。压裂液伴随着页岩气的长期开采逐渐返排,受压裂液返排时间、开采作业制度和人工成本等多方面的影响,返排率的长... 页岩气井体积压裂过程中,数万方滑溜水被注入储层,压裂结束后压裂液的返排率是表征页岩气井压裂成败及压后产量的重要数据。压裂液伴随着页岩气的长期开采逐渐返排,受压裂液返排时间、开采作业制度和人工成本等多方面的影响,返排率的长期监测费时费力,且通常难以得到连续的监测数据。文章针对时间序列的页岩返排率监测数据的缺失问题,利用基于SPSS和三次样条的组合插补方法,以此对压裂液返排率缺失数据进行有效插补,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插补值。以四川某页岩气井为例,分析了压裂液返排率的插补值及其准确性,为四川地区页岩气的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井 返排率 数据缺失 三次样条 组合插值 监测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井压裂液返排率提高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杰 周雪 +2 位作者 孙昆 姬文瑞 田耕虎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1期88-91,共4页
延长油田属于低渗、低压、低产油田,油井自然产能低,压裂是开发低渗透油田、提高油井产能的主要措施。但在普通压裂作业中注入地层的交联冻胶压裂液不能完全破胶、彻底返排,对地层造成一定的伤害,影响油井动态产能。提高油井压裂液返排... 延长油田属于低渗、低压、低产油田,油井自然产能低,压裂是开发低渗透油田、提高油井产能的主要措施。但在普通压裂作业中注入地层的交联冻胶压裂液不能完全破胶、彻底返排,对地层造成一定的伤害,影响油井动态产能。提高油井压裂液返排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压后裂缝能够产生较高的导流能力、更快的返排速度、更高的压裂液回收率及较高的早期产量,达到降残增油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返排率 研究现状 降残增油 低渗透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力压裂返排率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可 聂帅帅 +3 位作者 高海军 郭永伟 徐康泰 杨博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25-31,共7页
水力压裂返排率的确定一直缺乏有效的方法,而数据挖掘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首先,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降低变量维度;其次,建立压后产量与其影响因素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并以十折交叉验证优选最佳模型参数;最后,以M油藏为案... 水力压裂返排率的确定一直缺乏有效的方法,而数据挖掘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首先,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降低变量维度;其次,建立压后产量与其影响因素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并以十折交叉验证优选最佳模型参数;最后,以M油藏为案例,确定了油井压裂的最优返排率。结果表明,压后产量随返排率先增大后减小,存在着一个最优返排率。当返排率较低时,储层易发生水敏、水锁伤害;当返排率过高时,易产生固相微粒堵塞。模型预测3#井以最优返排率77%生产时,产油13.59 t/d,准确率93.8%。因此,数据挖掘水力压裂最优返排率是可行的,且成本低、准确度高,具有可推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数据挖掘 返排率 优化 支持向量机 R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牛地气田压裂水平井压裂液返排率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薛成国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准确预测压裂液返排率是压裂后排液阶段评价储层压裂效果的重要内容。依据离子浓度分析法,提出了实际压裂液返排率计算模型,并对大牛地气田压裂水平井实际压裂液返排率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实际压裂液返排率随返排时间的增加而趋... 准确预测压裂液返排率是压裂后排液阶段评价储层压裂效果的重要内容。依据离子浓度分析法,提出了实际压裂液返排率计算模型,并对大牛地气田压裂水平井实际压裂液返排率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实际压裂液返排率随返排时间的增加而趋于稳定,此时质量浓度不再变化,可结束试气工作,从而达到缩短试气周期、降低施工成本的目标;当质量浓度稳定时结束压裂液返排,压后返排率与实际压裂液返排率之间呈线性关系,可根据该关系预测实际压裂液返排率,进而快速评价水平井压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牛地气田 水平井压裂 离子浓度分析法 实际压裂液返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低渗裂缝性储层油井的返排率
12
作者 尤秋彦 《石油石化节能》 2019年第9期46-48,I0006,共4页
周青庄油田主力油层沙三段,属低孔低渗、裂缝性致密砂岩油藏。通常采取压裂酸化增产措施,存在严重的水敏、水锁、油锁损害,作业后恢复期较长。修井作业过程中加入防膨剂,效果不明显,针对该油田储层特征,研制了快速返排新材料洗压井液体... 周青庄油田主力油层沙三段,属低孔低渗、裂缝性致密砂岩油藏。通常采取压裂酸化增产措施,存在严重的水敏、水锁、油锁损害,作业后恢复期较长。修井作业过程中加入防膨剂,效果不明显,针对该油田储层特征,研制了快速返排新材料洗压井液体系,液体返排率由46%提高至85%,总磷含量(以p计)小于或等于1 mg/L达到国家水处理排放一级指标,为绿色环保洗压井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 水敏 返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储层渗透率返排恢复率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3
作者 许成元 康毅力 +2 位作者 游利军 王铭伟 李大奇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21,共5页
在裂缝性低渗透储层钻井完井过程中,工作液滤液及固相侵入会对储层造成损害。采用屏蔽暂堵技术形成致密封堵层,可对储层进行有效保护,而渗透率返排恢复率是衡量屏蔽暂堵技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使用同一工作液并调整其粒度分布,分别对低渗... 在裂缝性低渗透储层钻井完井过程中,工作液滤液及固相侵入会对储层造成损害。采用屏蔽暂堵技术形成致密封堵层,可对储层进行有效保护,而渗透率返排恢复率是衡量屏蔽暂堵技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使用同一工作液并调整其粒度分布,分别对低渗砂岩裂缝岩样进行了封堵层形成与返排试验,探讨了工作液粒度分布及压力梯度对返排恢复率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压力梯度增大,返排恢复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固相粒度与缝宽最优匹配原则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缝面微凸体高度与缝宽比值的影响。固相侵入浅,返排恢复率高;固相侵入深,返排恢复率低。对于水力学宽度为20~70μm的细砂岩裂缝岩样,最优返排压力梯度为7.8~24.2MPa/m,最优匹配原则为1/3~2/3架桥,且接近于2/3架桥。裂缝性储层返排过程中存在最优返排压力梯度,固相粒度与缝宽匹配程度直接影响固相侵入深度,进而影响渗透率的返排恢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低渗透储集层 粒度 渗透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吸水特征与返排能力 被引量:59
14
作者 高树生 胡志明 +2 位作者 郭为 左罗 沈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1-76,共6页
中国页岩气资源量巨大,但页岩储层渗透率极低,为了有效开发页岩气藏,通常采用体积压裂技术以增大渗流面积,但页岩储层压裂后普遍存在着压裂液返排率低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全面分析了页岩的组分及其与水的力学作用机理;设计了页岩粉末膨... 中国页岩气资源量巨大,但页岩储层渗透率极低,为了有效开发页岩气藏,通常采用体积压裂技术以增大渗流面积,但页岩储层压裂后普遍存在着压裂液返排率低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全面分析了页岩的组分及其与水的力学作用机理;设计了页岩粉末膨胀和岩心吸水实验,分别研究了页岩对蒸馏水、地层水、压裂液A和压裂液B的吸水能力;同时运用缝网渗流能力等效原理,推导了页岩吸水强度的计算公式,概算了页岩气井体积压裂后的吸水百分比。研究结果表明:页岩受表面水化力、渗透水化力、氢键力及范德华力作用的水分子难以返排,而受重力和毛细管压力作用的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返排;压裂液能够有效抑制页岩的吸水能力,有助于压裂液的返排;通过改变压裂液组分提高压裂液返排率是可行的。该研究成果为认识页岩储层体积压裂液返排的内在机理以及压裂规模与返排率的关系,提供了较为翔实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体积压裂 吸水膨胀实验 压裂液 返排率 吸水机理 压裂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压裂返排液示踪监测技术 被引量:8
15
作者 邹信芳 巩继海 +1 位作者 胡仲敏 赵春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6-89,共4页
准确监测压裂液返排率和压裂改造后地层的产液状况,是得到压裂后油井实际产能的关键技术。研究了地层水和压裂液组分差异,优选出地层水微量物质溴离子和碘离子,将2种离子作为定性判别地层水存在的指标;探讨了在压裂液中定量加入硫氰酸... 准确监测压裂液返排率和压裂改造后地层的产液状况,是得到压裂后油井实际产能的关键技术。研究了地层水和压裂液组分差异,优选出地层水微量物质溴离子和碘离子,将2种离子作为定性判别地层水存在的指标;探讨了在压裂液中定量加入硫氰酸钠示踪剂,用硫氰酸钠作为定量区分压裂液与地层水的指标;根据示踪监测结果,计算了压裂液返排量和返排率。在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3口探井应用该技术,获得了比常规试油试采更为准确的压裂液返排率和压裂改造后地层产液的油水比,解决了压裂返排液地层水与压裂液定性、定量判别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返排率 地层水 示踪剂 油水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基质酸化残酸返排预测模型设计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广胜 胡学军 +1 位作者 张秀丽 盛志超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42,共3页
针对目前无法预测基质酸化过程中的残酸返排的问题,不能表征如返排速度、返排压差、处理半径、工作液的粘度、表面张力、储层非均质性对返排率的影响。在分析其渗流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残酸反排过程中酸液及气体渗流模型,在对该数学模... 针对目前无法预测基质酸化过程中的残酸返排的问题,不能表征如返排速度、返排压差、处理半径、工作液的粘度、表面张力、储层非均质性对返排率的影响。在分析其渗流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残酸反排过程中酸液及气体渗流模型,在对该数学模型进行合理简化、求解和考虑了影响返排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应用于实际气藏酸化返排过程模拟。其结果能够客观反映酸液返排过程中近井地带的动态变化,计算出地层压力和含水饱和度与距井口距离和时间的变化关系。此外,该模型还能够对不同因素对返排率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合理的返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酸化 酸液 渗流模型 返排率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压后返排的气井产能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景宏 何顺利 +2 位作者 李勇明 赵金洲 崔丽萍 《石油矿场机械》 2008年第5期36-39,共4页
压裂施工结束后,为防止压裂液对地层产生二次污染,必须及时将压裂液排出地层。压裂液返排的程度直接影响生产井的生产效果。将压后产能与压裂液返排相结合,考虑压裂液返排在裂缝周围形成污染带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压后返排的气液两相渗流... 压裂施工结束后,为防止压裂液对地层产生二次污染,必须及时将压裂液排出地层。压裂液返排的程度直接影响生产井的生产效果。将压后产能与压裂液返排相结合,考虑压裂液返排在裂缝周围形成污染带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压后返排的气液两相渗流模型,进行了数值差分求解,并模拟分析了返排率对气井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压裂液返排率越高,即停留在地层中的压裂液越少,对地层伤害就越小,气井初期产量就越大。压裂液返排率的提高对于提高气井初期产能,以及累计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裂缝 返排率 产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压后返排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杨海 李军龙 +3 位作者 石孝志 朱炬辉 邓才 王丹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8-105,共8页
为制定科学的页岩气储层压后返排策略,基于威远地区龙马溪组36口页岩气井压后返排数据,分析压后关井对产量的影响以及返排过程两相流阶段性特征,同时进行页岩气储层液相支撑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压裂液在主压裂结束后一定时间内仍然发挥... 为制定科学的页岩气储层压后返排策略,基于威远地区龙马溪组36口页岩气井压后返排数据,分析压后关井对产量的影响以及返排过程两相流阶段性特征,同时进行页岩气储层液相支撑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压裂液在主压裂结束后一定时间内仍然发挥造缝作用,一定时间的关井有利于提升气井累积产气量期望值;页岩气储层压后返排气液两相流阶段出现气增液降特征点是高产气井的共同特征,根据两相流阶段特征可初步评估气井产气能力;滞留压裂液在页岩储层微细裂缝网络中具有液相支撑作用,使气相渗透率不是含水饱和度的单调函数,存在最优返排率使气相渗透率最大化;可以采用以追求气相渗透率最大化为目标,以控压、控速为原则的页岩气储层压后返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压后 最优返排率 策略 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页岩气井控压返排技术——以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蒋佩 王维旭 +3 位作者 李健 王飞 周雅琴 刘亚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86-191,共6页
页岩气井压后返排阶段作为完井与生产之间衔接的关键一环,返排程序是否科学合理对于压裂效果评价及后期生产效果影响极大,返排速率控制不当,容易造成支撑剂回流、裂缝导流能力降低甚至储层伤害。为了减小储层伤害和提高压后产量,结合昭... 页岩气井压后返排阶段作为完井与生产之间衔接的关键一环,返排程序是否科学合理对于压裂效果评价及后期生产效果影响极大,返排速率控制不当,容易造成支撑剂回流、裂缝导流能力降低甚至储层伤害。为了减小储层伤害和提高压后产量,结合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埋深小于1500 m的浅层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基于浅层页岩气井的排采动态特征,通过实时分析压力、气水比、返排液矿化度等排采动态参数,研究制订出适应该区页岩气井特点的返排程序。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浅层页岩气井由于埋藏浅,压后返排呈现出井口压力低、排液时间长、见气后气相突破慢、返排率较高的动态特征,气相突破前后,气水比与累计产气量的双对数特征曲线存在着阶段拐点;(2)压后坚持"连续、平稳、精细、控压"的返排原则,既可以最大化地利用页岩自吸水化作用提升裂缝网络复杂程度,又能够合理控制生产压差、减小压力损失,充分利用地层自身能量保障连续稳定生产,降低水锁障碍,提高气相渗透率;(3)较之于中深层高压页岩气井,浅层页岩气井宜采用慢返排模式,尤其是在返排初期坚持慢返排,更有利于储层动用,获得更高的测试产量。结论认为,通过返排制度优化,页岩气井测试产量逐年提升、试采效果优于开发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浅层页岩气 制度 控压 气水比 返排率 水化作用 储集层伤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涪陵页岩气田返排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袁小玲 黄灿 《非常规油气》 2017年第5期66-70,共5页
涪陵页岩气藏通常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水力压裂才具有工业开采价值,但是页岩气井压裂后返排率普遍较低。针对这一返排特征,采用页岩储层三孔隙裂缝—基质模型表示,裂缝在井的压裂过程中形成相互连通的网络连续区,而有机基质和无机基质会嵌... 涪陵页岩气藏通常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水力压裂才具有工业开采价值,但是页岩气井压裂后返排率普遍较低。针对这一返排特征,采用页岩储层三孔隙裂缝—基质模型表示,裂缝在井的压裂过程中形成相互连通的网络连续区,而有机基质和无机基质会嵌入这种裂缝网络连续区。模型中考虑了基质润湿性、毛细管压力、相对渗透率和渗透压力等潜在的化学特性的影响。从机理上分析了页岩气井压后返排困难的原因。结果表明:水通过毛细管自吸作用进入微裂缝,注入水存在于比表面积极大、形态极为复杂的裂缝网络中,以致无法返排。页岩气井压后返排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页岩气井返排率低,产量一般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力压裂 三孔隙度 返排率 自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