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0.02%阿托品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近距离工作引起的暂时性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作者 郭雷 陶军 +4 位作者 魏智媛 于洪波 才文卓 郭子奇 华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46-950,共5页
目的探讨0.02%阿托品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近距离工作引起的暂时性近视(NIT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31例NITM青少年随机分为试验组(64例)和对照组(67例),试验组使用0.02%阿托品滴眼液,对照组使用0.02%阿托品滴眼液溶剂,观察用药前以及用... 目的探讨0.02%阿托品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近距离工作引起的暂时性近视(NIT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31例NITM青少年随机分为试验组(64例)和对照组(67例),试验组使用0.02%阿托品滴眼液,对照组使用0.02%阿托品滴眼液溶剂,观察用药前以及用药14 d和30 d时NITM初始值的变化,观察眼压、调节幅度的变化,记录畏光和视近物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比较,基线时NITM初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14 d和30 d时,试验组NITM初始值与基线相比显著降低(P<0.05),用药14 d、30 d与基线的差值分别为(0.31±0.20)D和(0.30±0.16)D,明显大于对照组的(0.21±0.98)D和(0.20±0.18)D(P<0.001)。试验组NITM治疗有效率为84.4%,显著高于对照组(29.9%)。用药30 d后,试验组未发生严重的全身和眼部不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畏光。结论应用0.02%阿托品滴眼液30 d,可有效降低近视青少年的NITM初始值,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耐受性好,更长期应用不同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治疗NITM的临床试验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02%阿托品滴眼液 近距离工作引起的暂时性近视 随机对照试验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工作、视屏时间及户外活动时间与儿童近视的关联分析
2
作者 霍环环 李素云 +6 位作者 仇婷婷 宫义卓 姚贤玮 徐倩 柳国雍 胡媛媛 毕宏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8-555,共8页
目的基于客观监测技术分析近距离工作、视屏时间及户外活动时间与儿童近视的关联,探讨近视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山东省2所小学的2~3年级学生5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Eye-Monito... 目的基于客观监测技术分析近距离工作、视屏时间及户外活动时间与儿童近视的关联,探讨近视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山东省2所小学的2~3年级学生5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Eye-Monitor人工智能用眼行为监测技术量化近距离工作、视屏时间及户外活动时间参数。比较工作日和周末期间各受检者及近视与非近视儿童各指标差异。构建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近视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各受检者工作日较周末近距离工作时间比更大,看手机屏幕时间比、看计算机屏幕时间比、户外活动时间比更小,单次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长更长,坐姿头部倾斜角更大,光照强度更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427、-9.964、-5.916、-10.470、2.211、2.898、15.061,均P<0.05)。工作日期间,与非近视组相比,近视组近距离工作总时长、单次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长更长,户外活动时长更短,用眼距离更近,近距离工作时间比更大,户外活动时间比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周末期间,与非近视组相比,近视组看手机屏幕时长、看计算机屏幕时长更长,户外活动时长更短,看手机屏幕时间比、看计算机屏幕时间比更大,户外活动时间比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日期间,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较长的单次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长(OR=1.138,95%CI:1.086~1.192,P<0.001)是近视相关的危险因素,较远的用眼距离(OR=0.906,95%CI:0.847~0.970,P=0.004)、较长的户外活动时长(OR=0.127,95%CI:0.023~0.703,P=0.018)是近视相关的保护因素。周末期间,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较长的看手机屏幕时长(OR=2.437,95%CI:1.460~4.068,P<0.001)和看计算机屏幕时长(OR=2.260,95%CI:1.283~3.979,P=0.005)是近视相关的危险因素,较长的户外活动时长(OR=0.624,95%CI:0.416~0.934,P=0.022)是近视相关的保护因素。结论基于客观监测数据证实持续近距离用眼、长时间看手机和计算机屏幕、较近的用眼距离、较少的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存在关联。在制定儿童近视防控干预措施时,建议工作日进一步重视控制用眼距离和近距离用眼时长,周末加强视屏时间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儿童 防控 距离工作 视屏时间 户外活动时间 智能可穿戴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简体与繁体引起的眼调节反应和近距离工作致暂时性近视回退的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叶 保金华 +2 位作者 徐菁菁 王晨晓 吕帆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00-1103,共4页
背景近视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近视发病率高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通用文字为中文繁体字,而大陆使用的则是中文简体字,通用阅读文字的不同是否与近视发生率的差异有关,繁体字和简体字阅读状态是否与... 背景近视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近视发病率高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通用文字为中文繁体字,而大陆使用的则是中文简体字,通用阅读文字的不同是否与近视发生率的差异有关,繁体字和简体字阅读状态是否与近视发生存在关联值得关注。目的检测同种字体随着字号增大所引起调节反应的量和近距离工作导致暂时性近视(NITM)回退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因中文字构架差异所诱导的调节发生的异同及其内在的关系。方法选取22名受试者,其中男15名,女7名;年龄24~29岁;等效球镜屈光度为+O.50—-6.00D,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1.86+2.34)D。采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150字/min)(RSVP)软件提供9pt、12pt的中文简体和繁体阅读视标,GRANDSEIKO—WV5500型红外自动验光仪测量受试者的调节反应;受试者配戴全矫等效球镜随机阅读眼前(角膜平面)33cm处计算机显示屏上的中文简体字与繁体字(调节刺激为3D),字号包括9pt和12pt,在阅读2min时测量调节反应,阅读每种文字10rain测量调节反应,阅读10rain后闭眼休息10s测远用屈光度数,再间隔58、10s继续测远用屈光度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对于调节反应和NITM的影响。结果中文简体与中文繁体引起的调节反应量均表现为调节滞后,滞后量分别为(1.11±0.38)、(0.95±0.43)、(1.18±0.33)、(1.06±0.28)D,其中简体12pt与繁体9pt引起的调节滞后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P=0.02)。4种视标均引起一定的NITM,分别为(-0.45±0.45)、(-0.47±O.46)、(0.45±O.82)、(-0.46+0.78)D,各视标引起的NITM回退水平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P=0.99)。结论短时间阅读简体中文与繁体中文因在调节滞后机制方面存在差异,可能与地区近视发生率的差异有关,而在NITM回退机制上可能与地区近视发生率差异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调节反应 距离工作导致暂时性近视 中文 简体 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工作与青少年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13
4
作者 林瑶瑶(综述) 金婉卿(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3-567,共5页
青少年近视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呈现出高发病率、低龄化的特点。近视被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类疾病。近年来,环境因素中的近距离工作已成为近视发生和发展危险因素的研究热点,但近距离工作与近视发生和发展... 青少年近视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呈现出高发病率、低龄化的特点。近视被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类疾病。近年来,环境因素中的近距离工作已成为近视发生和发展危险因素的研究热点,但近距离工作与近视发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文对近距离工作的内容、近距离工作总时长、近距离工作强度与近视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以及相关机制研究(近视工作诱导的短暂性近视、调节滞后、巩膜缺氧学说)进行总结,为近视流行病学和近视形成病因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近视 发生 发展 距离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眼是怎样发生的?
5
作者 刘云川 《农业知识》 2003年第15期62-62,共1页
关键词 睫状肌 距离工作 悬韧带 高度近视 刘云川 扁平状 济南千佛山医院 内分泌功能障碍 恢复原状 身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近视研究院关于近视危险因素的报告 被引量:8
6
作者 刘康(译) +2 位作者 高建华(译) 陈卓(译) Ian G.Morgan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2-573,共12页
危险因素分析是制定各种疾病干预措施的重要基础。就近视的危险因素,已经提出了大量的证据,但对于各种混杂的危险因素,目前并未进行系统地分析。为了有助于设计近视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应该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以明确因果联系,阐明机制。统... 危险因素分析是制定各种疾病干预措施的重要基础。就近视的危险因素,已经提出了大量的证据,但对于各种混杂的危险因素,目前并未进行系统地分析。为了有助于设计近视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应该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以明确因果联系,阐明机制。统计分析往往由于变量的相对变异而变得复杂,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或随机临床试验来证明某个因素与近视之间的因果关系。当采用这种严格的分析方法后,就可以系统地分析各种与教育相关的措施与近视的相关性。然而,Meta分析表明,更久的近距离工作与更严重的近视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通常较弱且不一致,而更长的户外活动时间和更低的近视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更强,临床观察结果与此结果较一致。对近距离工作和户外活动时间的评估,传统上是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的,但现在越来越多地采用可穿戴客观监测设备来进行。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证实了受教育年限增加与近视发病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而随机临床试验证实了户外活动时间增加对近视进展具有保护作用。尽管人们越来越多地考虑将限制屏幕使用时间作为控制近视流行的干预措施,但屏幕使用时间增加与近视的相关性证据并不充分也不一致。尚需对提出的其他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验证其对这些变量是否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预防 昼夜节律 患病率 饮食 危险因素 教育 距离工作 户外活动时间 屏幕使用时间 孟德尔随机化 随机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