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隔离器用近红外偏振玻璃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何勇涛 马晓 +4 位作者 胡宇浩 侯田江 胡露 赵文琪 冯晋阳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7-1102,1142,共17页
近红外偏振玻璃在近红外波段具备优异的偏振性能、高透过率、低拔插损耗以及优异的耐久性等特征,被广泛用于光通信、光调制器以及激光器等行业。这类材料通过在玻璃内形成长棒状或针状阵列纳米金属颗粒结构来制备,当前主要的制备方法为... 近红外偏振玻璃在近红外波段具备优异的偏振性能、高透过率、低拔插损耗以及优异的耐久性等特征,被广泛用于光通信、光调制器以及激光器等行业。这类材料通过在玻璃内形成长棒状或针状阵列纳米金属颗粒结构来制备,当前主要的制备方法为拉伸还原法。本文详细介绍了近红外偏振玻璃的偏振原理以及性能测试,综述了当前国内外主流的近红外偏振玻璃配方体系及制备工艺研究现状,并对近红外偏振玻璃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偏振玻璃 体系 制备工艺 光通信 光隔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属铋镉化物着色的新型近红外滤光玻璃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智恩 程继健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12-220,共9页
以半导体着色理论为指导,采用硫属铋化物为着色剂通过掺杂 CdS(Se),得到了一种透过率高、吸收界限分别位于1.0和1.5μm 的新型近红外滤光玻璃。研究了 ZnO、Bi_2O_3含量对玻璃光吸收性的影响,其适宜用量和最低量分别为16.0~28.0wt%和3.... 以半导体着色理论为指导,采用硫属铋化物为着色剂通过掺杂 CdS(Se),得到了一种透过率高、吸收界限分别位于1.0和1.5μm 的新型近红外滤光玻璃。研究了 ZnO、Bi_2O_3含量对玻璃光吸收性的影响,其适宜用量和最低量分别为16.0~28.0wt%和3.0wt%。微量组份可促进玻璃显色,降低显色温度。选择对着色剂具有较大溶解度的 K_2O-ZnO-SiO_2和 Na_2O-K_2O-ZnO-SiO_2系统为基玻璃,并对玻璃的理化、电学性能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 K_2O-ZnO-SiO_2系统中以 Na_2O 取代部分 K_2O 后,玻璃的主要性能得到改善。由半导体物理学的讨论可知,从具有较小禁带宽度值的硫属铋化物单独着色,得不到透过率高、吸收界限陡的滤光玻璃,这对此类玻璃今后的研制与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玻璃 滤光 硫属铋化物 着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光激发的KMgF_(3)∶Cr^(3+)/Ni^(2+)基透明微晶玻璃超宽带近红外发光 被引量:1
3
作者 赖俊欢 陈龙 刘雪云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4-1144,共11页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科学、信息安全、生物医疗等重大国计民生领域的应用对近红外光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研发具有高效超宽带发射的近红外光源因此成为一项重要且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采用熔融淬火法在氟硅酸盐玻璃体系SiO_(2)-K_(...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科学、信息安全、生物医疗等重大国计民生领域的应用对近红外光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研发具有高效超宽带发射的近红外光源因此成为一项重要且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采用熔融淬火法在氟硅酸盐玻璃体系SiO_(2)-K_(2)CO_(3)-KF·2H_(2)O-MgF_(2)中成功析出了钙钛矿型KMgF_(3)纳米晶体。通过改变玻璃组分和热处理温度可以调控氟化物纳米晶相的析出,得到析晶和透明度最佳的微晶玻璃样品。玻璃中KMgF_(3)纳米晶体为Cr^(3+)和Ni^(2+)提供了稳定的八面体配位和低声子能量发光环境,在450 nm蓝光激发下,基于Cr^(3+)到Ni^(2+)的能量传递实现了Cr^(3+)(700~1200 nm)和Ni^(2+)(1400~1700 nm)双宽带近红外发射,并且双宽带近红外发光强度随离子掺杂浓度而可调变化。荧光光谱和荧光衰减曲线表征证明了Cr^(3+)到Ni^(2+)的能量传递过程,对应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2.2%,能量传递机制为电子偶极-四极相互作用。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系统掌握透明光学材料的超宽带发光规律提供基础数据,同时有助于设计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近红外宽带光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玻璃 氟化物纳米晶体 宽带近红外发光 Cr^(3+)和Ni^(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