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武术教育的近现代转型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杜舒书 张银行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15-720,共6页
晚近以来,武术在东西文化交锋中不断调适自身,武术教育也找到了与近代社会的结合点,从而实践着自身的近现代转型。依循时间演进轨迹,以重大教育相关历史文化事件为节点,力图置身近现代武术教育发展的场景中,试从清末军旅武术教育没落与... 晚近以来,武术在东西文化交锋中不断调适自身,武术教育也找到了与近代社会的结合点,从而实践着自身的近现代转型。依循时间演进轨迹,以重大教育相关历史文化事件为节点,力图置身近现代武术教育发展的场景中,试从清末军旅武术教育没落与体操的独尚、民初由体操的衰落到武术进入正课、国民党政府时期由国术向体育的靠拢以及抗战以迄新中国成立由救国之技向扬国之艺的转变等4个阶段展开探讨。结果显示,近现代视野中的中国武术教育在功能、思想、历程、内容等方面都表现出"一波三折"的流转特征。总体上看,中国武术教育的近现代转型是在与西方体育的竞争中,在离异与回归的曲折道路上将自身改造为"中国式体育"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教育 近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都兰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5-169,共5页
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是中国哲学近现代发展的根本内容,它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西方哲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古代哲学的现代化相结合,这既使得西方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理论资源,使中国现代哲学家突破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框... 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是中国哲学近现代发展的根本内容,它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西方哲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古代哲学的现代化相结合,这既使得西方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理论资源,使中国现代哲学家突破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框架,又使得中国传统哲学显示出其现代价值;第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这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深受时代文化大变革的影响,赋予了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以现实性的特征。因此,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既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但其过程、动力和表现形式又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哲学近现代转型 西方近现代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小说的近现代转型 被引量:1
3
作者 付建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8-102,共5页
历史与小说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到晚清,兼有真实性和虚构性的历史小说开始发生嬗变,由传统演义体蜕变为新变演义体,进而为琐事体;与此相应,其内容由尊正统发展为既尊君统又崇民统,由演述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发展到描述凡人琐事,由... 历史与小说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到晚清,兼有真实性和虚构性的历史小说开始发生嬗变,由传统演义体蜕变为新变演义体,进而为琐事体;与此相应,其内容由尊正统发展为既尊君统又崇民统,由演述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发展到描述凡人琐事,由此可见中国历史小说已经发生近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小说 演义体 琐事体 近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日历到日记——对一种非典型文章的文体学考察 被引量:17
4
作者 邓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23,共16页
虽然日记之法古已有之,但日记之体于宋代方全面兴起。宋代私人修史之风的盛行为日记之兴提供了社会文化方面的外部氛围与动因支持,官修日历的独具特色与备受重视则提供了范式引导与命名契机。从日历到日记的演变,是两种不同类型文体之... 虽然日记之法古已有之,但日记之体于宋代方全面兴起。宋代私人修史之风的盛行为日记之兴提供了社会文化方面的外部氛围与动因支持,官修日历的独具特色与备受重视则提供了范式引导与命名契机。从日历到日记的演变,是两种不同类型文体之间的转换,即从官方史传文体向民间叙事文体转换。日记继承了日历的表层形态与主于叙事、驳杂灵便的基本特色,其内在质素则发生了迁移和转变。日记的文体特征不够纯粹,文体形态具有非典型性,它缺乏一种相对固定的文体模式,语体、体性等方面都呈现出动荡游移、因人而异的状态。但综观古人所著日记,还是可以从体制、内容、时效、质性等方面提取出日记文体最基本的一些文体特征。近现代以来,日记的文学价值被充分发掘,文学属性得到强化,它秉承自由与不拘的文体精神,在保持传统形制与体性风貌的同时悄然转型,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坛常青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修日历 日记 非典型形态 文体特征 近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女性文学崛起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1900—1919)》
5
作者 张拴刚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I0004-I0004,共1页
中国的女性文学,尤其是近现代女性文学,是在一系列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其无论在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体现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在清末民初这一由古典向近现代转型的文学发展阶段,我国涌现出一批如单士厘... 中国的女性文学,尤其是近现代女性文学,是在一系列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其无论在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体现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在清末民初这一由古典向近现代转型的文学发展阶段,我国涌现出一批如单士厘、张昭汉、吕碧城等颇具影响力的女性文人,以及诸多优秀女性文学作品。但一直以来,对于女性文学的关注普遍聚焦于新文化运动及其以后的女性作家和作品之上,而对这一时期以前的女性文学的系统性考察却成果寥寥。由郭延礼、郭蓁编著的《中国女性文学研究(1900—1919)》一书,正是对该时期女性文学史的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郭延礼 吕碧城 时代烙印 单士厘 清末民初 近现代转型 中国历史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