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的新拓展——评《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纲》
1
作者 林增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156-157,160,共3页
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国势阽危,致使一代代的爱国志士为之焦心竭虑,相率向西方寻求挽救危亡的真理。鸦片战争后不久,经过东方信徒改纂过的、比较粗糙的基督教信条,曾经成为洪秀全领导太... 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国势阽危,致使一代代的爱国志士为之焦心竭虑,相率向西方寻求挽救危亡的真理。鸦片战争后不久,经过东方信徒改纂过的、比较粗糙的基督教信条,曾经成为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的理论依据。19世纪末,赫胥黎、达尔文的“进化论”被维新派奉为圭臬。转入20世纪初,倡“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又为当时中国的革命者所信服。但是,这一系列的“西学东渐”,却不曾使中国获得独立和走向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 思想发展 《史纲》 新拓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人 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伯近现代思想的发展
2
作者 李振中 《阿拉伯世界研究》 1992年第1期28-31,共4页
公元1198年,阿拉伯哲学集大成者伊本·路西德(阿威罗伊)逝世后,中世纪曾经十分活跃的阿拉伯哲学和其他学术活动,进入低潮阶段。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拔斯朝灭亡。1492年,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据守的最后一个大城市格拉纳达... 公元1198年,阿拉伯哲学集大成者伊本·路西德(阿威罗伊)逝世后,中世纪曾经十分活跃的阿拉伯哲学和其他学术活动,进入低潮阶段。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拔斯朝灭亡。1492年,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据守的最后一个大城市格拉纳达,被西班牙人攻陷,阿拉伯人最终被驱逐出西班牙。阿拔斯哈里发帝国的覆灭和阿拉伯穆斯林势力在欧洲的衰退,多民族的、统一的阿拉伯文化受到严重的破坏。1258~1798年,阿拉伯历史上称为“衰落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哲学 阿威罗伊 近现代思想 阿拔斯 衰落时期 格拉纳达 阿富汗尼 伊比利亚半岛 伊斯兰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踏实·创新·争鸣——读蔡尚思《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
3
作者 凌莹 《学术研究》 1987年第5期130-131,共2页
在近几年出版的各类论文集中,溶思想史、哲学史、学术史为一体的,实为少有。最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蔡尚思《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可以说填补了这一空白。《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以下简称《史论》),分通论与专论两大类,共... 在近几年出版的各类论文集中,溶思想史、哲学史、学术史为一体的,实为少有。最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蔡尚思《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可以说填补了这一空白。《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以下简称《史论》),分通论与专论两大类,共收入论文66篇,计40余万言。这些论文是从1931至1988年间作者撰写的有关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的近百篇论著中选出来的,其中7篇是首次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思想 中国近现代思想 蔡尚思 梁启超 作者 解放战争时期 重要思想 王国维 争鸣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其启示
4
作者 张爱闻 《成人教育》 2004年第9期5-6,共2页
中国进入近代,教育改革活动异常活跃。有以经世致用为价值取向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思想,有以救国图存为目的的维新改良派的教育思想,有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乡村贫民教育思想,也有以教育作为蒙蔽人民工具的党化教育思想,当然还有... 中国进入近代,教育改革活动异常活跃。有以经世致用为价值取向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思想,有以救国图存为目的的维新改良派的教育思想,有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乡村贫民教育思想,也有以教育作为蒙蔽人民工具的党化教育思想,当然还有以正确阐述教育本质为出发点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思想。所有这些,大大丰富了我国教育思想的宝库,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近现代教育思想 价值取向 经世致用 地主阶级改革派 乡村贫民教育 党化教育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无间”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思潮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再林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41,共9页
在今天,“显体”即“本体”的现象学方法日益引起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关注,并被广泛而深入地引入中国哲学思想实质的分析里。实际上,用中国哲学术语来表述,这种现象学方法也即中国哲学“显微无间”的方法。人们看到,这种“显微无间”的方... 在今天,“显体”即“本体”的现象学方法日益引起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关注,并被广泛而深入地引入中国哲学思想实质的分析里。实际上,用中国哲学术语来表述,这种现象学方法也即中国哲学“显微无间”的方法。人们看到,这种“显微无间”的方法不仅贯彻于整个中国哲学思想里,一以贯之地成为我们进入中国哲学史的不二法门,而且还以不变应万变,其在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变革中同样存在,并表现得尤为突显。具体而言,它体现在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的“用晦而明”之中,体现在中国近现代道器关系的“体用一源”之中,体现在中国近现代思想资源的内源性与外源性统一之中,并且还体现在中国近现代治国理念的德法并举之中。无疑,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可以使我们从一种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出发,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得以领悟,而且亦有助于我们以一种“返本开新”的方式,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解读中走出“以西释中”的理论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思想 “显微无间” “用晦而明” “体用一源” “合内外之道” 德法并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德性思想的近代转换 被引量:1
6
作者 江畅 范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6-32,共7页
近现代西方德性思想从西方古典德性思想中吸收了丰富的养分,但这种吸收是以市场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和法律统治需要为前提的。市场经济是西方近现代德性思想的直接源头和根本基础。在近代德性思想转换和重构的过程中,关注政治... 近现代西方德性思想从西方古典德性思想中吸收了丰富的养分,但这种吸收是以市场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和法律统治需要为前提的。市场经济是西方近现代德性思想的直接源头和根本基础。在近代德性思想转换和重构的过程中,关注政治、经济等问题的思想家致力于理想社会及其应具备的规定性即德性的构想和论证,而关注道德问题的思想家则更重视实现理想社会应遵循的一般原则的确立和论证,伦理学从关注德性问题转向关注规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近现代德性思想 西方古代德性思想 伦理学 德性论 规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鲁迅研究打开一扇新的窗——李冬木的鲁迅精神史研究及其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丛皞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2-109,共8页
《鲁迅精神史探源:个人·狂人·国民性》李冬木著台北秀威资讯科技公司2019年出版日本近现代思想文化对周树人有影响可谓是中外鲁研界的通识。但长久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基本上是在已有零散线索和有限事实上,做日本近现代思想与... 《鲁迅精神史探源:个人·狂人·国民性》李冬木著台北秀威资讯科技公司2019年出版日本近现代思想文化对周树人有影响可谓是中外鲁研界的通识。但长久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基本上是在已有零散线索和有限事实上,做日本近现代思想与鲁迅间的平行对比和相关性阐释,其中大多阐发和结论不无以猜想假设和自圆其说来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精神 鲁迅研究 资讯科技 周树人 近现代思想 狂人 国民性 平行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民族主义”一词最早出现时间商榷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磊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8-178,共1页
汉语"民族主义"一词,学界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1901年10月22日梁启超发表在《清议报》第95册上的《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近来,金观涛、刘青峰教授的团队以"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1830~1930)"为依据,汇编了近百个现代政... 汉语"民族主义"一词,学界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1901年10月22日梁启超发表在《清议报》第95册上的《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近来,金观涛、刘青峰教授的团队以"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1830~1930)"为依据,汇编了近百个现代政治术语词意,收入《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一书,其中第55条即为"民族主义"。虽然该著也认为"民族主义"一词"最早见于1901年",但给出的首条例句出自《国民报汇编发刊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国民报 《清议报》 近现代思想 专业数据库 政治术语 刘青峰 思想变迁 黄帝纪年 观念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往开来,将李大钊研究推向新阶段——在河北省纪念李大钊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总结发言
9
作者 严兰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9-11,86,共4页
同志们: 这次学术讨论会开了三天,时间较短,但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开得很好。在纪念李大钊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来到李大钊的故乡,缅怀革命先烈。
关键词 李大钊研究 诞辰100周年 学术讨论会 创研究 新阶段 河北省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国近现代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评《跨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发展研究》
10
作者 吕英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I0008-I0008,共1页
由于科技的腾飞、交通的便利以及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自古以来从未停止过的不同民族、国家以及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愈加频繁与深入。文学,作为不同文化的重要载体及表现形式,对它的解读与理解也越来越呼唤着与时俱进的跨文化视角。英... 由于科技的腾飞、交通的便利以及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自古以来从未停止过的不同民族、国家以及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愈加频繁与深入。文学,作为不同文化的重要载体及表现形式,对它的解读与理解也越来越呼唤着与时俱进的跨文化视角。英美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特征,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我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及文学的演进和发展也都起到过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跨文化视角 促进作用 跨文化意识 文化交流 近现代思想 西方文学 内在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