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现代历史建筑的水泥基材料成分——以上海张园历史建筑群为例
1
作者 杜骞 李艳红 曹永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7-405,共9页
近现代历史建筑的原材料研究是文物保护领域一个较为新颖的主题,它和传统材料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以水泥基材料为例,从文献考证和实验室分析2个维度展开,阐释其在近现代建筑中的使用类型以及材料组成。文献研究显示,我国... 近现代历史建筑的原材料研究是文物保护领域一个较为新颖的主题,它和传统材料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以水泥基材料为例,从文献考证和实验室分析2个维度展开,阐释其在近现代建筑中的使用类型以及材料组成。文献研究显示,我国在水泥的早期使用阶段,存在着水泥类别多、水泥材料配比变动大、外加剂使用普遍等情况。在实物分析上,以上海张园历史建筑群的水泥基材料为对象,对混凝土构件、砌筑砂浆、黄沙水泥抹面、水刷石等进行了岩相分析与XRD分析。结果显示,水泥砂浆骨料包含了钠长石、微斜长石、白云母等,对于不同类型的构件,细骨料种类上显现了一定的区分度;因水泥的碳化反应,砂浆的胶凝材料基本已经转变为碳酸钙,以方解石为主要物相,质量分数多集中在15%~25%,典型的水泥水化物只在部分特殊工艺的水泥材料中可被检测出;大颗粒、未完全反应的水泥熟料颗粒可以作为鉴别早期水泥基材料的特征。综合文献研究与实验室分析,可以推测在水泥的普及阶段,出于对工程经济的控制以及对材料认知的不足,水泥砂浆的含沙量及水灰比可能高于规范,外加剂使用较为普遍。因而,按照工程书籍中的配比并不一样可以获得与现状相符的原材料,而完全按照检测分析结果配置修复材料也并不一定可以获得预期的材料性能,这点值得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建筑遗产 物相分析 水泥基材料 配合比 水泥水化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