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种涉水工程对汉江兴隆水利枢纽下游近坝段河势影响分析
1
作者 杨阳 孙亚婷 邹振华 《水利水电快报》 2025年第2期31-36,共6页
涉水工程的建设对河床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受多种涉水工程叠加影响的河段,其河床演变规律较天然情况更为复杂。以汉江兴隆水利枢纽下游近坝段为例,基于原型观测资料分析,研究在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工程、汉江千吨级航道整治工程等... 涉水工程的建设对河床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受多种涉水工程叠加影响的河段,其河床演变规律较天然情况更为复杂。以汉江兴隆水利枢纽下游近坝段为例,基于原型观测资料分析,研究在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工程、汉江千吨级航道整治工程等工程实施后河段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上游水利枢纽蓄水运用后,河段发生以冲刷为主的再造床过程;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水流逐渐归槽,总体河势趋于稳定;引江济汉工程实施后,汇流口下游局部易形成浅滩。研究成果可为汉江河段河道治理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近坝段 引江济汉 兴隆水利枢纽 汉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江补汉工程丹江口下游近坝段枯水期通航水位恢复试验研究
2
作者 朱勇辉 郭小虎 +2 位作者 李凌云 王彦君 张丹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13,共8页
引江补汉工程补水口位于丹江口大坝下游安乐河出口约5 km处,且补水量与调水量基本一致,工程对航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水段,为恢复枯水期通航水位需要开展航道综合治理。利用河工模型试验论证了综合治理方案的效果,并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及... 引江补汉工程补水口位于丹江口大坝下游安乐河出口约5 km处,且补水量与调水量基本一致,工程对航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水段,为恢复枯水期通航水位需要开展航道综合治理。利用河工模型试验论证了综合治理方案的效果,并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及进一步论证。结果表明,减水-补水212 m 3/s方案尾门水位分别为86.47、85.90 m条件下,引航道口—黄家港段水位下降,黄家港以下水位保持不变,其中引航道口水位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0.08、0.19 m;综合治理方案1实施后引航道口水位下降均为0.02 m,减水段的水位仍未恢复至调水前的水平,主因是从安乐河口补水的水流并未能进入到左侧主航道内;基于试验研究结果,建议对综合治理方案进行优化,在沧浪洲出水口下沿布置2道护底带;通过试验论证了护底带的4个高程,建议护底带高程为85.5 m,并对护底带高程进一步细化论证;优化后的方案可使引航道口至黄家港段的水位略超过调水前的水平,其中引航道口处最大水位抬高0.0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江补汉工程 近坝段 枯水期 通航水位 河工模型试验 恢复试验 航道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枢纽下游近坝段不同类型河段的再造床过程及其对航道条件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立 鲍倩 +1 位作者 何娟 吴娱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9-114,共6页
枢纽蓄水运用改变了坝下河段的水沙条件,其中径流过程的变化,改变了不同流量级水流的水动力条件和造床能力,输沙量的改变,是引发坝下游河床调整的关键。根据三峡和丹江口下游近坝河段实测资料,分析了相对窄深,低水分汊、两岸约束很强,... 枢纽蓄水运用改变了坝下河段的水沙条件,其中径流过程的变化,改变了不同流量级水流的水动力条件和造床能力,输沙量的改变,是引发坝下游河床调整的关键。根据三峡和丹江口下游近坝河段实测资料,分析了相对窄深,低水分汊、两岸约束很强,以及低水分汊、两岸约束很弱等3种类型河段在蓄水以后冲淤调整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冲淤变化对航道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河段相对窄深时,河段冲刷主要为下切;当河段为相对宽浅的低水分汊河段且河岸约束较强时,蓄水以后的冲淤变化主要体现为江心洲滩的冲淤调整、汊道深泓高程差的冲淤调整,并引起主支汊分流比的调整;当河段为较为宽浅的低水分汊河段且河岸约束相对较弱时,则冲刷调整不仅限于分流比的调整,甚至会导致大的分汊格局的调整。无论如何调整,都有可能引起新的航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坝段 再造床 低水分汊 航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兴隆水利枢纽下游近坝段水位下降成因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6
4
作者 黄建成 黄雪颖 +1 位作者 周银军 高瑜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16,22,共5页
汉江兴隆水利枢纽2013年运用以来,坝下游近坝段中、枯水期水位较建坝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到2018年枯水位最大下降1.67 m,造成船闸闸槛水深不足,影响船舶顺利过闸。基于对该河段实测水文、地质、河床地形资料分析,对坝下游近坝段水... 汉江兴隆水利枢纽2013年运用以来,坝下游近坝段中、枯水期水位较建坝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到2018年枯水位最大下降1.67 m,造成船闸闸槛水深不足,影响船舶顺利过闸。基于对该河段实测水文、地质、河床地形资料分析,对坝下游近坝段水位下降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枢纽的清水下泄和河床床沙易被冲动,使河床平滩河槽冲刷下切和展宽,是造成坝下游中、枯水期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了对坝下游近坝段平滩河槽进行护底、修筑潜坝等工程措施来防治河床冲刷并适当抬升河道枯水位,同时建议尽快修建引江补汉工程增加汉江中下游枯水期来水流量,从根本上解决船舶过闸问题和坝下游河道中、枯水期水位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坝下游近坝段 河床冲刷 防治措施 兴隆水利枢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下游近坝段河工模型试验为引江补汉工程开工提供技术支撑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小虎 《中国水利》 2022年第18期76-76,共1页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丹江口水库调度方案将进行相应调整,枯水期下泄流量将减小,引江补汉工程补水口位于丹江口大坝下游约5km处,补水量与减少的下泄流量相抵消。工程实施后丹江口大坝下游减水区与汇流区的水流流态复杂,同时航道整治工程...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丹江口水库调度方案将进行相应调整,枯水期下泄流量将减小,引江补汉工程补水口位于丹江口大坝下游约5km处,补水量与减少的下泄流量相抵消。工程实施后丹江口大坝下游减水区与汇流区的水流流态复杂,同时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河床冲淤变化复杂,且具有明显的三维水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大坝 下泄流量 河工模型试验 河床冲淤变化 汇流区 水流流态 三维水流 近坝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小南海枢纽运用后坝下游近坝段水位变化研究
6
作者 黄建成 黄悦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0,共5页
为了分析小南海枢纽运用后坝下游近坝段河道水位的变化特性,基于物理模型试验和一维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小南海枢纽运用初期和运用20 a末,不同特征流量条件下,坝下游近坝段河道水位的变化过程,以及引起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 为了分析小南海枢纽运用后坝下游近坝段河道水位的变化特性,基于物理模型试验和一维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小南海枢纽运用初期和运用20 a末,不同特征流量条件下,坝下游近坝段河道水位的变化过程,以及引起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小南海枢纽运用后,坝下游约4 km河段范围内,水位较建坝前有不同程度下降,坝下游0.4 km处水位最大下降约1.47 m,出现在枢纽运用初期的枯水流量时;坝下游4 km以下河段水位,在枢纽运用初期下降甚少,随着三峡水库运行年限增加,库区泥沙淤积增多,水位逐渐高出初期水位,在枢纽运用20 a末,坝下游8.2 km处水位较初期水位最大升高约0.6 m;引起坝下游近坝段河道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施工期坝下游河床的开挖和三峡水库调度及泥沙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南海枢纽 坝下游近坝段 水位 物理模型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长洲枢纽下游近坝段水位下降特征及调控措施 被引量:11
7
作者 庞雪松 杜敬民 +2 位作者 假冬冬 张幸农 曹民雄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48,共7页
受清水下泄、河道采砂、航道疏浚等因素影响,长洲枢纽坝下河床冲刷下切,枯水期水位下降明显。依据梧州水文站水位、流量资料,对长洲枢纽下游近坝段水位下降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减缓坝下水位下降的调控措施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 受清水下泄、河道采砂、航道疏浚等因素影响,长洲枢纽坝下河床冲刷下切,枯水期水位下降明显。依据梧州水文站水位、流量资料,对长洲枢纽下游近坝段水位下降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减缓坝下水位下降的调控措施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梧州水文站设计水位较原设计值下降1.30 m左右;2000—2006年水位下降主要受自然演变和采砂等影响;2007—2012年水位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枢纽运行、航道整治、采砂等,其中枢纽运行带来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渐减小。经资料分析与模型试验研究发现:深槽回填、修筑壅水丁坝对减缓坝下水位下降的作用有限,而枢纽调节(提高下泄流量、增加外江分流比)对延缓坝下水位下降则效果相对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洲枢纽 水位下降 河床下切 调控措施 西江 下游近坝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下游近坝河段冲淤分布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9
8
作者 罗方冰 陈迪 +1 位作者 郭怡 孙昭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38,共8页
针对三峡水库下游近坝段宜昌至陈家湾河段,采用三峡水库蓄水以来的实测地形与河床组成资料,分析了河床冲淤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河段内冲刷强度沿程分布不均,但主冲刷带总体呈现自上而下发展的规律,其发展速率约为8.1 km/a,主冲刷... 针对三峡水库下游近坝段宜昌至陈家湾河段,采用三峡水库蓄水以来的实测地形与河床组成资料,分析了河床冲淤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河段内冲刷强度沿程分布不均,但主冲刷带总体呈现自上而下发展的规律,其发展速率约为8.1 km/a,主冲刷带现已发展至杨家垴以下。由于放宽段细沙沉积物较多且中枯水期水流动力较强,加之三峡水库蓄水后洪峰消减、中水历时延长,导致放宽段冲刷强度大于束窄段。冲刷变形强度在纵向和横向的不均匀分布,是水流条件、河床组成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关的规律性认识可为河道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近坝段 沙卵石河床 冲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的葛洲坝近坝河段通航管理 被引量:1
9
作者 谭德绥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14,19,共6页
水库蓄水后,下泄清水对下游河床产生长距离冲刷,同流量条件下水位降低。三峡水库蓄水后河床下切变形对航运构成影响,尤以近坝段为甚。应采取工程和管理措施,保障航运畅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下切变形 葛洲坝近坝段 通航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长洲水利枢纽至界首河段航道碍航分析及整治措施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临雄 李俊娜 黄文辉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8-163,174,共7页
针对西江航运干线长洲水利枢纽至界首河段枯水期航道碍航问题,收集近年来实测的水文和地形图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对工程河段进行水文特性和河床演变分析,得知水位普遍下降与航道冲淤变化是引起枯水期航道水深不足的主要原因,弯道横流对... 针对西江航运干线长洲水利枢纽至界首河段枯水期航道碍航问题,收集近年来实测的水文和地形图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对工程河段进行水文特性和河床演变分析,得知水位普遍下降与航道冲淤变化是引起枯水期航道水深不足的主要原因,弯道横流对船舶航行安全也有影响,为此针对性提出疏浚炸礁、回填深槽、调顺航线等工程措施。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航道整治以后,航道水深和流态得到改善。研究思路和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坝段航道 碍航 航道整治 长洲水利枢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