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利用近场强震记录反演2016年日本熊本县地震震源破裂过程
被引量:
3
1
作者
郑傲
王铭锋
章文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13-1724,共12页
2016年4月15日16时25分(UTC),日本熊本县发生M_w7.1强烈地震,给当地人员、建筑及经济造成严重灾难和巨大损失.日本地震观测网F-net给出的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的震源位置为130.7630°E,32.7545°N,深度12.45 km,节面Ⅰ:走向N1...
2016年4月15日16时25分(UTC),日本熊本县发生M_w7.1强烈地震,给当地人员、建筑及经济造成严重灾难和巨大损失.日本地震观测网F-net给出的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的震源位置为130.7630°E,32.7545°N,深度12.45 km,节面Ⅰ:走向N131°E、倾角53°、滑动角-7°;节面Ⅱ:走向N226°E、倾角84°、滑动角-142°.与此同时,余震的震中分布及其震源机制结果显示主震的震源机制在破裂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了变化,单一的震源机制不足以充分解释观测数据.本文依据GNSS和InSAR地表形变反演结果为约束,并结合活动构造资料为参考,构建了震源机制变化的有限断层模型,采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利用日本强震观测台网K-NET和KiK-net的近场加速度观测记录,通过多时间窗线性波形反演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这是一次沿Futagawa-Hinagu断层带发生的右旋走滑破裂事件,发震断层分为南北两段,其中北段走向N235°E、倾角60°,南段走向N205°E、倾角72°,断层深度范围和余震深度分布基本一致,断层面上滑动主要集中于断层北段,最大滑动量约7.9 m,整个断层的破裂过程持续约18 s,释放地震矩5.47×10^(19)N·m(M_w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本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近场强震记录
波形反演
有限断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近场强震记录和同震位移的汶川地震破裂过程
被引量:
1
2
作者
尹得余
刘启方
+1 位作者
刘畅
季鑫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98-717,共20页
基于方位角覆盖较均匀的近场宽频带强震记录和同震位移资料,采用非负最小二乘法和多时间视窗技术,反演了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过程。从运动学的角度,对北川断层南段、彭灌断层和小鱼洞断层可能的破裂顺序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北川断层南...
基于方位角覆盖较均匀的近场宽频带强震记录和同震位移资料,采用非负最小二乘法和多时间视窗技术,反演了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过程。从运动学的角度,对北川断层南段、彭灌断层和小鱼洞断层可能的破裂顺序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北川断层南段浅部高倾角部分起始破裂的时间。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近场记录波形拟合残差结合同震位移资料得到,只有北川断层南段在与小鱼洞断层相交处发生双侧破裂,断层西南侧台站合成记录才符合观测记录,同时不会在彭灌断层南段近地表处产生远大于观测值的位错。得到1种可能的破裂方式为:主震从北川断层南段深部低倾角部分开始,造成浅部的彭灌断层破裂,彭灌断层往北侧破裂传播触发小鱼洞断层,进而引起北川断层南段浅部高倾角部分与小鱼洞断层相交处发生双侧破裂。2)通过分析断层西南侧台站合成记录的第2个波包波形拟合的结果,发现北川断层南段高倾角部分起始破裂可能有8s的"停滞"。从时间上来说,相互平行的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断层在破裂时可能存在先后顺序,北川断层南段浅部区域的破裂可能滞后于彭灌断层。同时,北川断层南段可能存在多点破裂的情况。3)断层面上滑动速度较大的区域,滑动速率的值与周边台站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断层面上产生较大滑动速率的区域,其周边台站往往有较大的PGV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近场强震记录
同震位移资料
小鱼洞断层
破裂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近场强震记录对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解释能力研究
3
作者
尹得余
刘启方
+5 位作者
董云
佘跃心
武精科
程永振
张继华
陈家瑞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6-626,I0004,共12页
选用方位角覆盖较均匀的43个近场强震记录,通过基线校正、积分和滤波后得到速度时程。采用非负最小二乘法和多时间视窗技术,反演了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研究表明:①所选43个近场台站记录对近乎平行的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断层的滑动...
选用方位角覆盖较均匀的43个近场强震记录,通过基线校正、积分和滤波后得到速度时程。采用非负最小二乘法和多时间视窗技术,反演了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研究表明:①所选43个近场台站记录对近乎平行的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断层的滑动分辨能力不同,所选记录能很好地分辨北川断层南段的滑动,而对彭灌断层的滑动分辨能力要差;②为满足破裂后方区域台站合成记录的第二个波包,北川断层南段或彭灌断层需产生往破裂后方西南侧方向的破裂。综合考虑波形拟合残差及反演结果与地表破裂数据的吻合情况,得到可能的破裂顺序:破裂起始于北川断层南段深部低倾角位置,接着引起彭灌断层破裂,进而引起小鱼洞断层破裂,小鱼洞断层触发北川断层南段高倾角区域发生双侧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近场强震记录
破裂过程反演
破裂顺序
小鱼洞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同震位移场和震源滑动模型反演
被引量:
5
4
作者
黎朕灵
金明培
缪素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0-337,共8页
基于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震中周围40 km范围内仅有的2个强震台近场强震记录进行基线校正并给出同震位移。同时分析强震和GPS资料呈现的永久位移场特征,利用快速获取的GPS同震位移场和InSAR升、降轨资料分别独立和联合反演该地震...
基于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震中周围40 km范围内仅有的2个强震台近场强震记录进行基线校正并给出同震位移。同时分析强震和GPS资料呈现的永久位移场特征,利用快速获取的GPS同震位移场和InSAR升、降轨资料分别独立和联合反演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展现全空间预测位移场分布。结果表明:(1)漾濞地震水平同震位移场呈现以右旋走滑为主的错动。(2)GPS和InSAR独立和联合反演所得的震源静态滑动范围基本一致,均呈现单侧破裂的总体特征,即主要滑动均发生在震中东南部。6种模型的最大滑动量分别为0.74 m、0.66 m、0.44 m、0.45 m、0.47 m和0.47 m,反演的矩震级为MW5.9~6.3。(3)根据震源滑动模型正演所得的漾濞地震全空间预测水平同震位移场与实际观测位移场一致性较好,震中南、北两侧向内挤压,东、西两侧向外拉张,符合走滑型地震所产生的四象限位移场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强震记录
基线校正
GPS
同震位移场
InSAR
震源滑动模型
漾濞M_(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近场强震记录反演2016年日本熊本县地震震源破裂过程
被引量:
3
1
作者
郑傲
王铭锋
章文波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13-1724,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4068
41674056)
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KZZD-EW-TZ-19)联合资助
文摘
2016年4月15日16时25分(UTC),日本熊本县发生M_w7.1强烈地震,给当地人员、建筑及经济造成严重灾难和巨大损失.日本地震观测网F-net给出的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的震源位置为130.7630°E,32.7545°N,深度12.45 km,节面Ⅰ:走向N131°E、倾角53°、滑动角-7°;节面Ⅱ:走向N226°E、倾角84°、滑动角-142°.与此同时,余震的震中分布及其震源机制结果显示主震的震源机制在破裂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了变化,单一的震源机制不足以充分解释观测数据.本文依据GNSS和InSAR地表形变反演结果为约束,并结合活动构造资料为参考,构建了震源机制变化的有限断层模型,采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利用日本强震观测台网K-NET和KiK-net的近场加速度观测记录,通过多时间窗线性波形反演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这是一次沿Futagawa-Hinagu断层带发生的右旋走滑破裂事件,发震断层分为南北两段,其中北段走向N235°E、倾角60°,南段走向N205°E、倾角72°,断层深度范围和余震深度分布基本一致,断层面上滑动主要集中于断层北段,最大滑动量约7.9 m,整个断层的破裂过程持续约18 s,释放地震矩5.47×10^(19)N·m(M_w7.1).
关键词
熊本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近场强震记录
波形反演
有限断层模型
Keywords
Kumamoto earthquake
Source rupture process
Near-source strong-motion records
Waveform inversion
Finite-fault model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近场强震记录和同震位移的汶川地震破裂过程
被引量:
1
2
作者
尹得余
刘启方
刘畅
季鑫洋
机构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
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98-717,共2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8479)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16A04)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3zx06002001-09)共同资助
文摘
基于方位角覆盖较均匀的近场宽频带强震记录和同震位移资料,采用非负最小二乘法和多时间视窗技术,反演了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过程。从运动学的角度,对北川断层南段、彭灌断层和小鱼洞断层可能的破裂顺序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北川断层南段浅部高倾角部分起始破裂的时间。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近场记录波形拟合残差结合同震位移资料得到,只有北川断层南段在与小鱼洞断层相交处发生双侧破裂,断层西南侧台站合成记录才符合观测记录,同时不会在彭灌断层南段近地表处产生远大于观测值的位错。得到1种可能的破裂方式为:主震从北川断层南段深部低倾角部分开始,造成浅部的彭灌断层破裂,彭灌断层往北侧破裂传播触发小鱼洞断层,进而引起北川断层南段浅部高倾角部分与小鱼洞断层相交处发生双侧破裂。2)通过分析断层西南侧台站合成记录的第2个波包波形拟合的结果,发现北川断层南段高倾角部分起始破裂可能有8s的"停滞"。从时间上来说,相互平行的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断层在破裂时可能存在先后顺序,北川断层南段浅部区域的破裂可能滞后于彭灌断层。同时,北川断层南段可能存在多点破裂的情况。3)断层面上滑动速度较大的区域,滑动速率的值与周边台站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断层面上产生较大滑动速率的区域,其周边台站往往有较大的PGV产生。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近场强震记录
同震位移资料
小鱼洞断层
破裂顺序
Key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near field strong-motion records
coseismic displacements,Xiaoyudong Fault
rupture sequence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场强震记录对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解释能力研究
3
作者
尹得余
刘启方
董云
佘跃心
武精科
程永振
张继华
陈家瑞
机构
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出处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6-626,I0004,共12页
基金
江苏省住建厅项目“大型城市水下盾构隧道结构安全性研究”(Z413B18329)
混凝土结构抗震侵蚀性能提升关键研发(2018ZP045)
+2 种基金
基于BZ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组织与协同管理机制研究(2018ZD15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沿空留巷厚层软弱顶板采动裂隙分形特征及注浆扩散规律研究”(51804129)
淮安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透水混凝土的水-泥-沙混合流体渗流特性研究”(HAB201708)联合资助
文摘
选用方位角覆盖较均匀的43个近场强震记录,通过基线校正、积分和滤波后得到速度时程。采用非负最小二乘法和多时间视窗技术,反演了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研究表明:①所选43个近场台站记录对近乎平行的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断层的滑动分辨能力不同,所选记录能很好地分辨北川断层南段的滑动,而对彭灌断层的滑动分辨能力要差;②为满足破裂后方区域台站合成记录的第二个波包,北川断层南段或彭灌断层需产生往破裂后方西南侧方向的破裂。综合考虑波形拟合残差及反演结果与地表破裂数据的吻合情况,得到可能的破裂顺序:破裂起始于北川断层南段深部低倾角位置,接着引起彭灌断层破裂,进而引起小鱼洞断层破裂,小鱼洞断层触发北川断层南段高倾角区域发生双侧破裂。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近场强震记录
破裂过程反演
破裂顺序
小鱼洞断层
Key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near-field strong motion records
inversion of rupture process
rupture sequence
Xiaoyudong fault
分类号
P315.91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同震位移场和震源滑动模型反演
被引量:
5
4
作者
黎朕灵
金明培
缪素秋
机构
云南省地震局
出处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0-337,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专题(2018YFC150330303)资助。
文摘
基于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震中周围40 km范围内仅有的2个强震台近场强震记录进行基线校正并给出同震位移。同时分析强震和GPS资料呈现的永久位移场特征,利用快速获取的GPS同震位移场和InSAR升、降轨资料分别独立和联合反演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展现全空间预测位移场分布。结果表明:(1)漾濞地震水平同震位移场呈现以右旋走滑为主的错动。(2)GPS和InSAR独立和联合反演所得的震源静态滑动范围基本一致,均呈现单侧破裂的总体特征,即主要滑动均发生在震中东南部。6种模型的最大滑动量分别为0.74 m、0.66 m、0.44 m、0.45 m、0.47 m和0.47 m,反演的矩震级为MW5.9~6.3。(3)根据震源滑动模型正演所得的漾濞地震全空间预测水平同震位移场与实际观测位移场一致性较好,震中南、北两侧向内挤压,东、西两侧向外拉张,符合走滑型地震所产生的四象限位移场分布特征。
关键词
近场强震记录
基线校正
GPS
同震位移场
InSAR
震源滑动模型
漾濞M_(S)6.4地震
Keywords
near-source strong motion
automatic empirical baseline correction
GPS
co-seismic displacement
slip model
InSAR
the Yangbi M_(S)6.4 earthquake
分类号
P315.7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利用近场强震记录反演2016年日本熊本县地震震源破裂过程
郑傲
王铭锋
章文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近场强震记录和同震位移的汶川地震破裂过程
尹得余
刘启方
刘畅
季鑫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近场强震记录对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解释能力研究
尹得余
刘启方
董云
佘跃心
武精科
程永振
张继华
陈家瑞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同震位移场和震源滑动模型反演
黎朕灵
金明培
缪素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