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系统及其控油作用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玉喜 庞雄奇 +3 位作者 汤良杰 姜振学 周瑞年 蒋武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5-68,共4页
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中生界残余厚度变化规律、新生代沉积相分布规律及平面形态特征等 ,认为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形成于前新生代 ,新生代以来在近南北向挤压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 ,北西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成为统一构造系统。第... 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中生界残余厚度变化规律、新生代沉积相分布规律及平面形态特征等 ,认为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形成于前新生代 ,新生代以来在近南北向挤压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 ,北西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成为统一构造系统。第三纪近南北向断裂活动以汇聚型右行走滑方式为主 ,形成近南北向走滑构造和近南北向构造变换带 ,作为深部边界约束条件而影响着第三系变形。近南北向构造对柴西地区油气成藏起重要作用 ,已发现油田与其关系密切。近南北向走滑带发育地区是寻找第三系优质裂缝性油气藏的主要地区。图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近南北向构造系统 汇聚型右行走滑 构造变换带 第三系 变形 油气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南北向构造在塔里木盆地的踪迹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德良 李振生 +1 位作者 吴小奇 陶士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4-331,共8页
为厘清近南北向构造在塔里木盆地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笔者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分析,确认了以反转断层及相关褶皱为主导的挤压型构造是塔里木近南北向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发生发展于大陆内部,具有分布的广泛性和等距性、延伸的线性... 为厘清近南北向构造在塔里木盆地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笔者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分析,确认了以反转断层及相关褶皱为主导的挤压型构造是塔里木近南北向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发生发展于大陆内部,具有分布的广泛性和等距性、延伸的线性和断续性、纵深的陡倾性和穿透性、主断面的逆冲等特征。它的发育通常是基于先存的NS(—NNE)向张裂带和NNW(—NW)或NNE(—NE)向剪裂带,前者多演化为大、中型南北向构造,而后者多演化为中、小型南北向构造。近南北向构造的反转断层呈现为伸展—走滑—挤缩的演化顺序;最终定型于新生代;其驱动力主要源于太平洋—菲律宾板块向西的推挤动力。近南北向反转构造是种复合型的封闭性构造,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地质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南北向构造 反转构造 横跨构造 塔里木盆地 太平洋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