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慈善伦理双重道德意涵及其近代嬗变 被引量:3
1
作者 胡芮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51 146,146,共8页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伦理意义体现在对"仁"的高扬与彰显,这一论点符合我们对中国社会德性论传统的认识,但这种只强调动机而较少关注道德实践结果的倾向却遮蔽了传统慈善事业重"善"的事实。中国传统慈善是以...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伦理意义体现在对"仁"的高扬与彰显,这一论点符合我们对中国社会德性论传统的认识,但这种只强调动机而较少关注道德实践结果的倾向却遮蔽了传统慈善事业重"善"的事实。中国传统慈善是以"仁"的道德情感为动机,以"善"的实现为目的的道德实践。"仁与善"共同构成了慈善伦理的双重道德哲学意涵,并在慈善事业上具体表现为"养"与"教"。传统慈善"教养兼施"的模式可以在伦理型文化之中实现自洽,但近代以来,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崩解后,"仁养"与"善教"发生分裂,两种慈善事业路径分别孕育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和公益事业的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伦理 双重意涵 “仁与善” “教养兼施” 近代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士不遇主题的近代嬗变--以康有为、梁启超诗词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彭玉平 邓菀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54,共10页
基于时代精神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康有为、梁启超诗词作品中的士不遇主题既沿革了传统士不遇主题的基本审美特征,呈现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又接受了近代思潮的影响,发生新的变化并表现典型的近代特性,展现了为己而歌、顽强抗争及张扬人文... 基于时代精神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康有为、梁启超诗词作品中的士不遇主题既沿革了传统士不遇主题的基本审美特征,呈现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又接受了近代思潮的影响,发生新的变化并表现典型的近代特性,展现了为己而歌、顽强抗争及张扬人文意识、启蒙精神等独特的审美追求与意境创造,代表了士不遇主题之审美特征由传统向近代的递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梁启超 士不遇 主题书写 审美特征 近代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