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搜博采 精考细订──论乾嘉学风对近代史家的影响
1
作者 武吉庆 《安徽史学》 1997年第3期35-39,共5页
关键词 乾嘉学风 近代史家 梁启超 乾嘉学派 料学 王国维 传统 《中国历研究法》 王鸣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历史编纂理论的变革与发展
2
作者 舒习龙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共6页
近代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代,受时代条件变动的影响,中国历史编纂模式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围绕历史编纂与时代条件的关系、历史编纂变革的方向以及史书编纂原则和历史编纂结构的改造等方面,中国近代史家作出了颇富特色的论述和改造... 近代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代,受时代条件变动的影响,中国历史编纂模式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围绕历史编纂与时代条件的关系、历史编纂变革的方向以及史书编纂原则和历史编纂结构的改造等方面,中国近代史家作出了颇富特色的论述和改造,他们的一些论述与思考对推动中国近代历史编纂学的演进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史家 编纂 变革路径 编纂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德的演进及其对中国历史编纂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舒习龙 陈舒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8-63,共6页
中国古代史家的"史德"观由最初的"素心"、"公心"与"直笔"、"求真"等,到章学诚"强调慎辨主观与客观,尊重客观,不以主观强加于客观"以及"史德在于心术,心术在于明天人... 中国古代史家的"史德"观由最初的"素心"、"公心"与"直笔"、"求真"等,到章学诚"强调慎辨主观与客观,尊重客观,不以主观强加于客观"以及"史德在于心术,心术在于明天人,明天人在于原道,道又折衷于孔子",完成了中国古代史德观念的建构。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史德"观不仅受到传统史学的影响,还深受西方历史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来重新界定和诠释"史德"的新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当数梁启超、刘掞藜、柳诒徵、李泽刚等。历史编纂学追求的历史真实和历史的善性,都有赖于史学家"史德"、"素心"的涵泳,而历史编纂的语言和技巧表面上看反映的是史学家的"史才",但实质上观照的是史学家的"史德",可以说史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史书编纂之优劣,也更深层次的影响到对历史编纂的理解和全局掌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近代史家 编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书信看兰克第一本书及附本的诞生 被引量:5
4
作者 景德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131,共10页
以兰克写作与出版第一本书《罗曼与日耳曼诸民族史1494—1535》第一册及附本《近代史家批判》时期的来往书信为主要资料基础,结合其他方面的史料与研究,还原兰克第一本书及附本的写作、出版以及兰克进入德国大学史学界的过程。研究表明... 以兰克写作与出版第一本书《罗曼与日耳曼诸民族史1494—1535》第一册及附本《近代史家批判》时期的来往书信为主要资料基础,结合其他方面的史料与研究,还原兰克第一本书及附本的写作、出版以及兰克进入德国大学史学界的过程。研究表明,兰克能以其第一本书及附本进入德国大学史学界,主要是由于当时普鲁士文化部高官的重视,而不是因为这两本书被当时的德国与普鲁士史学界视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著作。兰克得以进入德国大学史学界,固然要归结于他在其第一本书及附本中表现出来的史学才能,但他试图通过出版著作以摆脱个人与研究困境的急切追求,以及出版过程的节外生枝,也给这两本书打上了明显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克 罗曼与日耳曼诸民族1494—1535 近代史家批判 德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