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际气体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离心式压缩机热力设计方法
1
作者 李凯伦 李红智 +4 位作者 张一帆 孙山 但光局 李扬 王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413-5421,I0007,共10页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在近临界工况的算法稳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实际气体多变功直接积分算法,将压缩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并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压缩功的柯西数列,在子过程数量增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精确的全过程压缩多变功。同时,...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在近临界工况的算法稳定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实际气体多变功直接积分算法,将压缩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并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压缩功的柯西数列,在子过程数量增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精确的全过程压缩多变功。同时,为解决压缩机级间焓增分配问题,提出一种等比转速级间焓增分配算法。最后,给出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的热力设计流程。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Schultz算法,研究提出的实际气体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方法在近临界及超临界区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精确性,计算中只需要较少的子过程数即可将误差降至合格范围内。通过对50MW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机组主压缩机进行一维设计及流场模拟发现,提出的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方法及压缩机设计方法可以对二氧化碳压缩机方案设计及性能预估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发电 近临界工况二氧化碳压缩机 多变压缩功直接积分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耦合光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2
作者 郝佳豪 郑平洋 +4 位作者 越云凯 张振涛 杨俊玲 李亚南 于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369-5380,I0003,共13页
二氧化碳储能(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ES)是一种兼具储能效率高、地理适配性高、安全环保的新型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受到业内广泛关注。该文提出一种耦合聚光式光热利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发电系统(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 二氧化碳储能(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ES)是一种兼具储能效率高、地理适配性高、安全环保的新型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受到业内广泛关注。该文提出一种耦合聚光式光热利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发电系统(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oncentrated solar thermal power,SCES-CSTP)和采用分流再压缩、两级回热的改进系统(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oncentrated solar thermal power+split compression,SCES-CSTP+SC),探索了光热熔融盐单元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的互补优势。研究发现,提高储能压力比和加热温度可以提高储能效率和储能密度,但储能压力比存在最佳值;优化后的SCES-CSTP系统在储能压力比为4.0,加热温度为773.15 K时,储能效率、电-电效率分别为72.37%和432.9%,储能密度为12.94 kW·h/m^(3),(火用)效率为74.4%。SCES-CSTP+SC系统显著增强了回热器传热和系统性能,优选出最佳分流比为0.15和加热温度713.15 K时储能效率最高为75.51%,总(火用)损降低至526.62 kW,(火用)效率提升至77.7%。结果表明,光热对超临界CO_(2)储能系统性能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储能 光热利用 最优 热力学分析 (火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膨胀机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变工况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傅烈虎 吴青平 +1 位作者 王瑞祥 李青冬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3-87,共5页
分析了带膨胀机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变工况特性,发现它与传统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不同的特点:循环存在一个最佳排气压力使COP最大,且最佳排气压力对冷却器出口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随蒸发温度的下降,单位质量制冷量先增大后减小;COP随... 分析了带膨胀机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变工况特性,发现它与传统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不同的特点:循环存在一个最佳排气压力使COP最大,且最佳排气压力对冷却器出口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随蒸发温度的下降,单位质量制冷量先增大后减小;COP随着吸气温度的增加呈现振荡变化,且振荡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降低,带膨胀机吸气过热为无效过热的系统安装回热器有助于COP的提高。然而带膨胀机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与传统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也有类似之处,它也存在一个最大功率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临界循环 吸气温度 最大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用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变工况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黎立新 《流体机械》 CSCD 2004年第5期46-49,共4页
通过对船用CO2 制冷系统变工况模拟 ,得出了系统主要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供设计CO2 制冷压缩机参考的最大压差工况和最大功率工况。
关键词 制冷系统 二氧化碳 压缩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和高速工况下SCO_(2)动压密封端面的热弹变形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坤毅 马润梅 +3 位作者 廖浩然 施任杰 程天馥 李双喜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5-412,共8页
在高参数工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以下简称SCO_(2))动压密封的端面容易发生热弹变形,从而影响动压密封性能,针对该问题,建立了SCO_(2)动压密封热流固耦合数值分析模型。在考虑了粘性耗散的基础上,求解了密封环温度场,采用CO_(2)真实物性... 在高参数工况下,超临界二氧化碳(以下简称SCO_(2))动压密封的端面容易发生热弹变形,从而影响动压密封性能,针对该问题,建立了SCO_(2)动压密封热流固耦合数值分析模型。在考虑了粘性耗散的基础上,求解了密封环温度场,采用CO_(2)真实物性数据求解了流体膜压力场,将温度场和流体膜压耦合到密封环上,求解了密封端面的热弹变形;对比研究了热变形和弹变形对热弹总变形的影响,分析了转速、压力和温度对密封端面热弹变形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减少热弹变形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SCO_(2)在动压密封高温下宜减小密封环的温差,以减小端面变形,高压下宜采用高弹性模量材料以减小端面变形,高转速下依靠动环热变形与弹性变形互相抑制关系以减小端面热弹总变形;密封环的端面最大轴向间隙与介质温度呈线性关系增大,与压力呈线性关系减小;转速则使其先减小,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动压密封 热弹变形 高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工况下管内S-CO_(2)强迫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谢榕顺 张广旭 +3 位作者 赵弟宏 卢功豪 洪钢 张尧立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61-1770,共10页
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动力循环对能源转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人员对S-CO_(2)对流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然而现有研究集中在低温工况(10~200℃),高温工况(200~500℃)的实验数据匮乏。本文通过实验研究高温工况下竖直管内... 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动力循环对能源转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人员对S-CO_(2)对流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然而现有研究集中在低温工况(10~200℃),高温工况(200~500℃)的实验数据匮乏。本文通过实验研究高温工况下竖直管内S-CO_(2)对流换热特性,分析热加速效应以及浮升力效应对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工况下S-CO_(2)的传热变化趋势类似于气态CO_(2),但在数值上有很大不同,同时热加速以及浮升力效应对高温S-CO_(2)传热的影响忽略不计。最后通过对几种典型经验关联式在高温工况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与实验数据有很大差异,因此本文提出适用于高温S-CO_(2)传热的经验关联式,它提供了更高精确度,能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高温 热加速效应 浮升力效应 经验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杂质超临界CO2输送管道的停输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兵 房启超 白世星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4-89,共6页
CO2管道输送和安全运行相关技术的研究是CCUS技术推广的重要一环。在年生产36万吨CO2的陕西延长油田CCUS项目基础上,对管道输运含杂质超临界CO2的过程进行研究。在分析延长油田实际含杂质CO2物性及相图的前提下,采用OLGA软件分析超临界... CO2管道输送和安全运行相关技术的研究是CCUS技术推广的重要一环。在年生产36万吨CO2的陕西延长油田CCUS项目基础上,对管道输运含杂质超临界CO2的过程进行研究。在分析延长油田实际含杂质CO2物性及相图的前提下,采用OLGA软件分析超临界CO2稳态输送过程,进而研究超临界CO2管道停输及安全停输的影响因素,分析停输过程中流体达到准临界区的脉动规律,及初始温度、流量参数对CO2管道停输的影响,获得初始条件对脉动冲击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杂质 管道输送 停输 数值模拟 影响规律 脉动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烟气S-CO2布雷顿循环稳态热力学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吴芮 严新平 +3 位作者 孙玉伟 卢明剑 袁成清 汤旭晶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18,共7页
主机烟气余热进行循环再利用是船舶绿色化的重要技术实现途径,其核心环节在于采用适宜的热力学循环系统实现烟气输入热功到涡轮输出轴功之间的高效能量转换。在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热力学循环系统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的基础... 主机烟气余热进行循环再利用是船舶绿色化的重要技术实现途径,其核心环节在于采用适宜的热力学循环系统实现烟气输入热功到涡轮输出轴功之间的高效能量转换。在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热力学循环系统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换热器、涡轮机和压缩机等系统核心组成设备的数学模型,在Fortran软件环境中建立以系统热效率为目标优化函数的再压缩式循环结构的稳态运行效率数值计算仿真模型,分别针对循环压比、回热器总换热系数、分流系数等参数对系统循环热效率的影响问题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在 2.10~2.45的压比范围内,不同工况条件下均存在全局最优分流系数使得热效率最大化。船舶热能动力循环发电系统最优运行工况分析中,在涡轮机入口温度500℃、压缩机入口温度35℃下,存在最优分流系数为0.39,对应的循环压比为2.37,循环热效率为32.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二氧化碳 热力学建模 稳态 船舶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