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临界条件下二氧化碳自然循环沸腾临界实验研究
1
作者 曾成天 周源 +3 位作者 黄彦平 罗乔 田耕源 黄家坚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523,共11页
亚临界侧近临界二氧化碳(CO_(2))由于其饱和气相密度高、潜热低和表面张力极低等物性特点而表现出独特的沸腾传热行为。本文针对近临界条件下二氧化碳开展自然循环沸腾临界传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6.8~7.2 MPa的近临界条件下,过冷沸腾... 亚临界侧近临界二氧化碳(CO_(2))由于其饱和气相密度高、潜热低和表面张力极低等物性特点而表现出独特的沸腾传热行为。本文针对近临界条件下二氧化碳开展自然循环沸腾临界传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6.8~7.2 MPa的近临界条件下,过冷沸腾条件下增加极小的热流密度(增加量仅0.6 kW/m2),出口侧的壁面温度迅速上升,并且壁面温度飞升不断向进口侧轴向传播。结合主流体处于过冷状态及临界热流密度随着流量增加而增加的特点,判断沸腾临界为偏离泡核沸腾(DNB)式沸腾临界。不同边界条件下沸腾临界实验发现,压力和进口过冷度的变化对临界热流密度影响较大。基于近临界物性畸变及DNB式沸腾临界的特性建立了一个理论假说,解释了流固耦合条件下独特气泡行为导致的传热恶化轴向自蔓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临界 二氧化碳 沸腾临界 偏离泡核沸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挥发油藏CO_(2)−近临界挥发油−地层水三相相态实验 被引量:4
2
作者 韩鑫 侯大力 +3 位作者 赵锐 黄思婧 余洋阳 强贤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7-123,共7页
在衰竭开采中后期,近临界挥发油藏存在气体大量脱出、地层能量不足的问题。为了提高气藏采收率,在目前地层条件下(157.5℃,24 MPa),开展CO_(2)−近临界挥发油两相相平衡实验研究,在原始地层条件下(157.5℃,40.6 MPa),开展CO_(2)−近临界... 在衰竭开采中后期,近临界挥发油藏存在气体大量脱出、地层能量不足的问题。为了提高气藏采收率,在目前地层条件下(157.5℃,24 MPa),开展CO_(2)−近临界挥发油两相相平衡实验研究,在原始地层条件下(157.5℃,40.6 MPa),开展CO_(2)−近临界挥发油−地层水三相相平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近临界挥发油体系中,随着温度增加,流体体系由挥发油体系转化为凝析气体系;在CO_(2)−近临界挥发油两相体系中,随着CO_(2)的不断注入,体系的饱和压力增加,当注入CO_(2)摩尔分数达到60%后,并未发生相态反转,说明CO_(2)很好地抽提了流体中的中间烃组分和重质烃组分;在三相体系中,随着CO_(2)注入含量的增加,体系的饱和压力和溶解气油比上升;随着含水饱和度的上升,体系的饱和压力和溶解气油比降低,原油中溶解CO_(2)含量减少,并且近临界挥发油没有了临界乳光现象。研究成果为近临界挥发油藏注CO_(2)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临界挥发油藏 CO_(2)−近临界挥发油−地层水 PVT相态实验 临界乳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流体异常的反凝析相变 被引量:8
3
作者 沈平平 郑希潭 +2 位作者 李实 罗凯 孙文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2-74,94,共4页
首次报道在 1 0 0℃的较高温度时 ,同一流体体系同时出现两类异常相变现象。应用无汞PVT相态实验装置测试了多组分烃类流体临界点 ,详细描述了流体近临界相态特征。在实验测试过程中 ,发现流体在近临界区域存在特殊的相变现象 :流体在... 首次报道在 1 0 0℃的较高温度时 ,同一流体体系同时出现两类异常相变现象。应用无汞PVT相态实验装置测试了多组分烃类流体临界点 ,详细描述了流体近临界相态特征。在实验测试过程中 ,发现流体在近临界区域存在特殊的相变现象 :流体在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的恒质膨胀过程中先后发生了两次反凝析露点变化 ,即“露—露”相变 ;在低于临界温度时也先后发生了两次先出现露点后出现泡点的相变现象 ,即“露—泡”相变。在上述两个异常相变过程中 ,先出现的液相体积较少 ,且液相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消失时的压力相同。实验中发现的异常相态变化现象说明多组分流体相态变化的复杂性 ,这可能对复杂流体体系的近临界特征作出新解释 ,同时也说明通常相态计算中两相假设的局限性。照片 1 6图 3参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近临界流体 反凝析相变 多相渗透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凝析气藏动态相态行为 被引量:7
4
作者 侯大力 罗平亚 +3 位作者 孙雷 乐潇 陈亮 卢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6-91,共6页
以X油田S井近临界的地层流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可实时监测且可录像的DBR-PVT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为研究近临界复杂流体的相态特征及热力学模型提供基础数据。等组成膨胀实验测试了近临界流体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压力,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的偏... 以X油田S井近临界的地层流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可实时监测且可录像的DBR-PVT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为研究近临界复杂流体的相态特征及热力学模型提供基础数据。等组成膨胀实验测试了近临界流体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压力,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的偏差因子、反凝析液量和临界点区间,并结合CMG相态模拟软件中1978年改进的PR状态方程拟合实测的泡/露点,得到完整的p-T相图和临界点;光学现象观测实验发现,近临界区流体具有"临界乳光"现象,流体从透明的金黄色渐变为浅棕色、红棕色,最后扩展为完全不透光的灰黑色;定容衰竭实验测试了衰竭过程中地层流体采出程度、反凝析液量、采出流体的组分变化和衰竭前后井流物p-T相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临界 凝析气藏 动态 相态行为 p-T相图 无汞PVT仪 CMG相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超声强化近临界CO_2萃取葵花籽油工艺 被引量:9
5
作者 谭伟 丘泰球 阳元娥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1,共3页
采用超声强化近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对葵花籽油进行萃取研究。运用响应面法研究了温度、压力、时间和超声功率对葵花籽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葵花籽油萃取率的影响都有显著性,但是它们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得到了葵花籽油... 采用超声强化近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对葵花籽油进行萃取研究。运用响应面法研究了温度、压力、时间和超声功率对葵花籽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葵花籽油萃取率的影响都有显著性,但是它们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得到了葵花籽油萃取率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模型验证实验证实了方程实验值与预测值的拟合度较好。响应面法优化后的最佳萃取条件为:温度27.6℃、压力26.6 MPa、萃取时间172 min和超声功率100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近临界CO2流体 萃取 葵花籽油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近临界等离子体高能高亮度X射线的产生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月 赵宗清 +1 位作者 郑建华 张天奎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5-50,共6页
基于激光驱动超热电子产生的高品质X射线源是高能量密度实验中有效的诊断技术手段,对辐射源亮度、穿透性和时空分辨率等特性具有极高的要求。结合粒子模拟和蒙特卡罗模拟研究,首先利用近临界密度等离子体实现了激光自聚焦通道中的大电... 基于激光驱动超热电子产生的高品质X射线源是高能量密度实验中有效的诊断技术手段,对辐射源亮度、穿透性和时空分辨率等特性具有极高的要求。结合粒子模拟和蒙特卡罗模拟研究,首先利用近临界密度等离子体实现了激光自聚焦通道中的大电量高能电子加速,通过直接加速机制产生了电量超过600nC、有效温度可达15 MeV的高能电子;以此为基础提高电子-光子能量转换率,有效优化了光子能量和产额,并通过一定的转换靶参数优化方案产生了微焦点(FWHM小于200μm)、高能、高亮度X射线,为高空间分辨(小于200μm)成像诊断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有望早日实现激光等离子体轫致辐射单脉冲瞬态照相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近临界 大电量 高能X射线 微焦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北稠油近临界水改质降黏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许可 唐晓东 +2 位作者 李晶晶 卿大勇 刘卫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5-258,共4页
通过对埕北稠油进行近临界水改质模拟实验,优选了最佳反应条件,分析了稠油改质前后的烃族组成和结构,对比了普通水热改质、近临界水改质与近临界水催化改质的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水在近临界条件下具有近临界流体、溶剂化和催化... 通过对埕北稠油进行近临界水改质模拟实验,优选了最佳反应条件,分析了稠油改质前后的烃族组成和结构,对比了普通水热改质、近临界水改质与近临界水催化改质的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水在近临界条件下具有近临界流体、溶剂化和催化供氢等效应,在油水质量比8∶2、反应温度260℃、反应压力6 MPa和反应时间24 h的条件下,稠油近临界水改质降黏率达到21.40%,稠油沥青质含量下降56.46%,红外光谱图显示改质前后稠油发生明显的C—S键断裂。将反应压力降至3 MPa,在非近临界条件下对稠油进行普通改质,稠油黏度下降7.98%;加入0.1%的催化剂,对稠油进行近临界水催化改质,稠油黏度下降51.27%。从降黏效果比较,近临界水催化改质>近临界水改质>普通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近临界 改质 降黏 埕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流体贮存车用天然气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利生 王志东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12,共3页
提出一种以凝析油戊烷为溶剂贮存天然气的方法。与现有贮存天然气的方法相比,新方法具有贮存压力较低、贮存量大等特点。本文还介绍了国内外天然气瓶的轻质化动向,以及开发以近临界流体凝析油戊烷——天然气体系贮存天然气的灌装线的... 提出一种以凝析油戊烷为溶剂贮存天然气的方法。与现有贮存天然气的方法相比,新方法具有贮存压力较低、贮存量大等特点。本文还介绍了国内外天然气瓶的轻质化动向,以及开发以近临界流体凝析油戊烷——天然气体系贮存天然气的灌装线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储存 戊烷 气瓶 汽车燃料 近临界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质在近临界水中的催化裂解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永建 王国强 +2 位作者 丁伟 于涛 曲广淼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8-70,74,共4页
采用溶剂分离的方法,用正庚烷提取胜利油田稠油中的沥青质.利用沥青质的1HNMR和13CNMR谱,结合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得出沥青质的结构组成以芳环结构为主.以环烷酸镍为催化剂,在近临界水中对沥青质催化裂解,利用正交实验分析得出适宜反应... 采用溶剂分离的方法,用正庚烷提取胜利油田稠油中的沥青质.利用沥青质的1HNMR和13CNMR谱,结合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得出沥青质的结构组成以芳环结构为主.以环烷酸镍为催化剂,在近临界水中对沥青质催化裂解,利用正交实验分析得出适宜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300℃、催化剂质量分数为0.6%、反应时间为24h.测定裂解后沥青质的元素质量分数:碳元素质量分数降低0.06%~0.80%,氢元素质量分数降低0.74%~3.41%,氧元素质量分数降低3.12%~27.1%,氮元素质量分数降低0.40%~13.47%,硫元素质量分数降低9.85%~31.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临界 沥青质 催化裂解 环烷酸镍 正庚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CO_2中超声波传播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谭伟 丘泰球 阳元娥 《声学技术》 CSCD 2009年第3期253-256,共4页
采用由声速测量探头与CTS-3600数字式超声探伤仪组成的声速测量装置,对超声波在近临界CO2中传播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近临界CO2还是在夹带剂-近临界CO2体系中,超声波的声速和相对声强都是体系(近临界CO2或夹带剂-近临界C... 采用由声速测量探头与CTS-3600数字式超声探伤仪组成的声速测量装置,对超声波在近临界CO2中传播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近临界CO2还是在夹带剂-近临界CO2体系中,超声波的声速和相对声强都是体系(近临界CO2或夹带剂-近临界CO2)密度的函数,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升高,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与近临界CO2体系相比,夹带剂-近临界CO2体系中的超声波的声速和声强值要略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夹带剂乙醇的加入增大了体系的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临界CO2 超声波 传播特性 夹带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水中废油脂无催化水解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赞 胡小梅 张永忠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43,共3页
研究了在无外加催化剂的情况下,厨房排油烟机回收盒中的废油脂在近临界水中的水解,考察了搅拌速度、反应时间、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和水油比对水解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水解条件:反应温度230℃,反应压力4.0 MPa,反应时间5.... 研究了在无外加催化剂的情况下,厨房排油烟机回收盒中的废油脂在近临界水中的水解,考察了搅拌速度、反应时间、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和水油比对水解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水解条件:反应温度230℃,反应压力4.0 MPa,反应时间5.5 h,水油比3∶1。在此条件下,废油脂水解率达9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临界 废油脂 无催化反应 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蒸汽驱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欣 贾娜 周百鸣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6期76-79,127,共4页
针对大庆朝阳沟低渗透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采能力差等问题,应用室内实验、油藏工程分析及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低渗透油藏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不同注入介质的注采能力、裂缝系统对蒸汽驱波及效果的影响,以及适合该低渗透裂缝性油... 针对大庆朝阳沟低渗透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采能力差等问题,应用室内实验、油藏工程分析及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低渗透油藏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不同注入介质的注采能力、裂缝系统对蒸汽驱波及效果的影响,以及适合该低渗透裂缝性油藏蒸汽驱的最优井网、井距及蒸汽驱注采参数。研究表明,与稠油蒸汽驱不同,低渗透油藏蒸汽驱过程中,注入蒸汽是一种近临界状态的高温、高压、高热焓、低比容、低干度的蒸汽,注入蒸汽显著降低了原油黏度、改变了岩石的润湿性、提高了原油蒸馏率、降低了启动压力梯度,大幅度提高了开发效果。目前该油田已开展了3个井组的注蒸汽矿场试验,开发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驱 近临界 低渗透油藏 裂缝 提高采收率 数值模拟 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区碳氢燃料传热不稳定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榕培 于茂杰 +2 位作者 游岳 孙海云 方涛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9-81,共3页
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大气层中高速巡航会遭遇严重的热障问题,采用碳氢燃料对发动机进行主动冷却是解决热障问题可行和有应用前景的解决方案。结合电加热流动传热装置,对碳氢燃料主动冷却的传热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近临界... 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大气层中高速巡航会遭遇严重的热障问题,采用碳氢燃料对发动机进行主动冷却是解决热障问题可行和有应用前景的解决方案。结合电加热流动传热装置,对碳氢燃料主动冷却的传热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近临界区会出现传热不稳定现象,温度和压力脉动明显,并且伴有尖啸声音;当流体远离近临界区,碳氢燃料传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氢燃料 主动冷却 近临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条件下苯与直链烯烃烷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任杰 邓优 +1 位作者 周子健 慎炼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12-920,共9页
采用固定床反应装置进行近临界条件下的AlPO4-5分子筛催化剂上苯与直链烯烃烷基化反应。利用反应实验数据进行反应动力学模拟研究,确定了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V app)和外扩散传质模型参数。实验结果表明,kV app在较低温度下随着反应压力... 采用固定床反应装置进行近临界条件下的AlPO4-5分子筛催化剂上苯与直链烯烃烷基化反应。利用反应实验数据进行反应动力学模拟研究,确定了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V app)和外扩散传质模型参数。实验结果表明,kV app在较低温度下随着反应压力增大先减小后增大,而在较高温度下呈现减小趋势。通过分子团簇分析,这种压力影响是压力对总反应活化能和内扩散系数影响的综合结果。基于总反应活化能与反应压力的线性关系,确定了表观活化能和活化体积。建立了表观反应速率常数频率因子、外扩散传质模型参数与反应条件的数学关系式。模型预测结果显示,烯烃转化率随着空塔流速增大;在消除外扩散影响情况下,在温度578~588 K、压力3.0~4.0 MPa、WHSV=0.5 h-1的条件下,烯烃转化率接近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链烯烃 烷基化 反应动力学 近临界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纸纤维近临界水解获取5-羟甲基糠醛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连洁 王艳 +1 位作者 万金泉 马邕文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52-1958,共7页
以废纸纤维为原料,研究温度、反应时间、原料浓度、反应压力对废纸纤维近临界水解获取5-羟甲基糠醛(5-HMF)的影响,同时考察前驱物六碳糖和水解副产物乙酰丙酸对5-HMF生成和降解的影响。最优水解条件显示:近临界温度为375℃、反应时间为2... 以废纸纤维为原料,研究温度、反应时间、原料浓度、反应压力对废纸纤维近临界水解获取5-羟甲基糠醛(5-HMF)的影响,同时考察前驱物六碳糖和水解副产物乙酰丙酸对5-HMF生成和降解的影响。最优水解条件显示:近临界温度为375℃、反应时间为200 s、原料浓度为2.4%、反应压力为19.2 MPa时,获得的5-HMF产率最大,为(10.92±0.51)%。相比原生废纸纤维,其水解残渣的结晶度由69.24%降为57.14%,残渣中仍存在一定量的纤维素,纤维素结晶结构带来的反应屏障是影响5-HMF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纸纤维 近临界水解 5-羟甲基糠醛 六碳糖 乙酰丙酸 结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水中蔗渣微晶纤维素的制备 被引量:3
16
作者 闫广平 李克贤 +4 位作者 黄科林 王犇 吴睿 王则奋 彭小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7期9470-9472,共3页
[目的]在近临界水中制备蔗渣微晶纤维素,探索反应条件对产品聚合度的影响。[方法]以蔗渣纤维素为起始原料在近临界水中清洁制备蔗渣微晶纤维素,通过对反应条件的考察得到反应规律及最佳的工艺条件,用FT-IR、XRD分析产品的结构及结晶度。... [目的]在近临界水中制备蔗渣微晶纤维素,探索反应条件对产品聚合度的影响。[方法]以蔗渣纤维素为起始原料在近临界水中清洁制备蔗渣微晶纤维素,通过对反应条件的考察得到反应规律及最佳的工艺条件,用FT-IR、XRD分析产品的结构及结晶度。[结果]在近临界水中清洁制备蔗渣微晶纤维素的较优工艺条件为:液固比40:1 ml/g,反应温度230℃,反应初压力2 MPa,反应时间50min。溶解温度、溶解时间对蔗渣纤维素的降解影响较大,而初始压力、液固比的影响相对较小,蔗渣纤维素在降解过程中并未发生晶型的转变,且降解首先发生在纤维素的非晶区。[结论]通过近临界水法可成功清洁制备出蔗渣微晶纤维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渣纤维素 微晶纤维素 近临界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低质量流速光管的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潘杰 杨冬 +2 位作者 董自春 朱探 毕勤成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7-223,共7页
在低质量流速条件下,对垂直上升光管内汽水两相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段采用了φ22mm×2.5mm的1Cr18Ni9Ti不锈钢管。实验条件为压力P=10~21MPa,管内质量流速G=448~1233kg/(m^2·s),内壁热流密度q... 在低质量流速条件下,对垂直上升光管内汽水两相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段采用了φ22mm×2.5mm的1Cr18Ni9Ti不锈钢管。实验条件为压力P=10~21MPa,管内质量流速G=448~1233kg/(m^2·s),内壁热流密度q=130~541kW/m^2。实验得到了不同工况下垂直上升光管的壁温分布特性。分析了压力、热负荷和质量流速变化对光管传热特性的影响,探讨了传热恶化的发生机理,并给出了能用于工程实际的传热实验关联式。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垂直上升光管通常会发生两类传热恶化:膜态沸腾和干涸。压力与热负荷的增大以及质量流速的减小,均会导致传热恶化提前发生和传热恶化后的壁温飞升值增大。与亚临界区相比,光管在近临界区的传热特性变差,发生传热恶化的临界干度下降,甚至在过冷区就发生壁温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近临界压力 低质量流速 光管 壁温 膜态沸腾 干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浓度对近临界水中纤维素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吕秀阳 Sakoda Akiyoshi Suzuki Motoyuki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67-471,共5页
研究了不同初始氧浓度对纤维素在近临界水中分解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氧浓度显著地影响产物总碳收支平衡、液相不同组分的收率、气体的产量以及气相产物的组成。微量氧对产物总碳收支平衡影响不大 ,而对液相不同组分的收率有一定的影... 研究了不同初始氧浓度对纤维素在近临界水中分解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氧浓度显著地影响产物总碳收支平衡、液相不同组分的收率、气体的产量以及气相产物的组成。微量氧对产物总碳收支平衡影响不大 ,而对液相不同组分的收率有一定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离子型反应机理在纤维素水解的第一步中起主导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浓度 近临界 纤维素 分解 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水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水解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体锋 吕秀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4-67,71,共5页
系统测定了近临界水中210℃~290℃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无催化和醋酸催化下水解反应动力学数据,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凝胶色谱仪、热重分析仪对水解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近临界水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水解改性是可行的,通... 系统测定了近临界水中210℃~290℃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无催化和醋酸催化下水解反应动力学数据,并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凝胶色谱仪、热重分析仪对水解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近临界水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水解改性是可行的,通过改变水解工艺条件可获得一系列不同酯基及羧基含量的水解产物;以自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无催化和1 mol/L醋酸催化条件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水解反应活化能分别为47.3 kJ/mol和34.2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临界 水解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压力区垂直内螺纹管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海燕 李耀德 +1 位作者 蒋慧卿 杨冬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71-1577,共7页
在近临界压力区,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流动沸腾的偏离泡核沸腾(DNB)型临界热流密度(CHF)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段采用ф35 mm×5.67 mm六头内螺纹管。实验参数范围为:压力18~21 MPa,质量流速500~1 000kg/(m^2·s),进口过冷度3~... 在近临界压力区,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流动沸腾的偏离泡核沸腾(DNB)型临界热流密度(CHF)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段采用ф35 mm×5.67 mm六头内螺纹管。实验参数范围为:压力18~21 MPa,质量流速500~1 000kg/(m^2·s),进口过冷度3~5℃,内壁热负荷40~960kW/m^2。实验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的内壁温度和传热系数分布特性,分析了流动参数对内螺纹管中DNB型CHF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出两相区的传热关联式与临界热流密度(qCHF)预测关联式。内螺纹管的qCHF实验数据被用于与光管的qCHF预测值进行对比,发现内螺纹管具有一定的CHF强化作用,但当压力越靠近临界压力时这种作用会被抑制甚至消失。实验结果表明:在近临界压力下,内螺纹管会在低干度区甚至过冷区发生DNB现象,压力的增大和质量流速的减小均会使DNB提前发生。qCHF随压力的减小和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在特定工况下,试验段不同截面会分别发生偏离泡核沸腾与蒸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临界压力 内螺纹管 偏离泡核沸腾 临界热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