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冀北地区中-新元古界储层油气特征及运聚史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敏 欧光习 +2 位作者 李林强 张建锋 邱林飞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3,共5页
利用显微观察、包裹体岩相学等手段,研究了辽西-冀北地区中-新元古界储集层有机质的赋存状态、油气包裹体特征和期次。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初步分析了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历史。研究表明,辽西-冀北坳陷中-新元古界储集层同时存在液体原油... 利用显微观察、包裹体岩相学等手段,研究了辽西-冀北地区中-新元古界储集层有机质的赋存状态、油气包裹体特征和期次。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初步分析了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历史。研究表明,辽西-冀北坳陷中-新元古界储集层同时存在液体原油、稠油和固体沥青三种有机质,储层的各种成岩矿物内发育大量的、类型各异的油气包裹体,表明它有多期油气的活动过程。据包裹体的产状和光学特征判定,储层早期活动的油气为成熟度较低的重、稠油,以自生自储为主;中-晚期活动的油气成熟度较高,成藏规模较大,油气主要沿构造运动的裂隙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运聚史 辽西-冀北地区 中-新元古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民屯凹陷油气运聚史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姜建群 张占文 +1 位作者 李军 史建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6-331,共6页
运用油气组成非均质性,以大民屯凹陷丰富详实的分析测试资料为基础,“反演”了两大油气系统的油气主运聚方向。结果表明,大民屯凹陷油气总体组成非均质性、分子构成非均质性以及含氮化合物分布三方面的运移示踪效应基本一致,可以相互印... 运用油气组成非均质性,以大民屯凹陷丰富详实的分析测试资料为基础,“反演”了两大油气系统的油气主运聚方向。结果表明,大民屯凹陷油气总体组成非均质性、分子构成非均质性以及含氮化合物分布三方面的运移示踪效应基本一致,可以相互印证。“反演”结果表明,正常油和高蜡油都是围绕各自生油洼陷中心向周围构造高部位的斜坡带运移,在有利的圈闭中成藏。沿着该运移路径上如果有合适的圈闭条件就会聚集成藏,这为下一步勘探目标预测提供了依据。流体定年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大民屯凹陷主成藏时期为沙一、二到东营早期。安福屯洼陷成藏稍早于荣胜堡洼陷,因而高蜡油成藏略早于正常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组成非均质性 K-Ar定年技术 运聚史 大民屯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研究烃类流体运聚成藏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被引量:29
3
作者 赵靖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73-378,共6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多个油气藏的油气水界面演化史与成藏期的综合分析 ,认为油气水界面追溯法是研究烃类流体运聚成藏期与成藏演化史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其确定成藏期、恢复成藏演化史的基本原理是 ,规则油气藏形成时其油气水界面通常...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多个油气藏的油气水界面演化史与成藏期的综合分析 ,认为油气水界面追溯法是研究烃类流体运聚成藏期与成藏演化史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其确定成藏期、恢复成藏演化史的基本原理是 ,规则油气藏形成时其油气水界面通常为一水平的界面 ,以后因构造变动等影响 ,油气水界面可能发生变迁 ,直至构造稳定期其油气水界面又重新演变为水平的界面。因此 ,可以通过对油气藏油气水界面演变史的分析 ,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具体做法是 ,首先编制大比例尺圈闭发育史剖面图 (或平面图 ) ,然后计算现今油气藏的油气水界面在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埋深 ,并标于相应时期的剖面图 (或平面图 )上 ,则现今油气水界面埋深最早形成水平直线或水平界面的时间 ,即是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其后的油气水界面变迁则纪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 烃类流体 成藏期 运聚史 油气藏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侏罗系成藏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卓超 叶加仁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3-67,共5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目前已经在侏罗系发现了多个油气藏,分析这些油气藏形成的过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成藏动力学的三维模拟结果表明,侏罗系油气藏的油气来源主要是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烃源岩,油气运移路径主...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目前已经在侏罗系发现了多个油气藏,分析这些油气藏形成的过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成藏动力学的三维模拟结果表明,侏罗系油气藏的油气来源主要是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烃源岩,油气运移路径主要表现为由沙湾凹陷向车排子凸起、中拐凸起方向。从充注时间看,侏罗系八道湾组始于早侏罗世(178Ma),齐古组始于早白垩世(120Ma),充注过程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末期;白垩纪中期的构造运动使车拐地区的地形向现今的"南低北高"发展,改造了已经形成的圈闭,使此前形成的油气藏重新分配,并向北部重新聚集,从而形成现今侏罗系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车拐地区北部和车排子断裂带附近区域,而在车拐地区南部仅存在一些残余油气藏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烃 运聚史 成藏动力学 侏罗系 车拐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