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酸盐岩油气二次运移距离与成藏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波 金之钧 +1 位作者 云金表 白国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7-463,共7页
通过统计全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229个碳酸盐岩大油气藏(田),分析油气藏(田)和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发现在碳酸盐岩运移系统内,油气二次运移距离和油气田个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没有碎屑岩中出现的指数衰减关系。其油气藏总体以近源成藏为主... 通过统计全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229个碳酸盐岩大油气藏(田),分析油气藏(田)和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发现在碳酸盐岩运移系统内,油气二次运移距离和油气田个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没有碎屑岩中出现的指数衰减关系。其油气藏总体以近源成藏为主,但对于非近源运移的油气而言,油气运移的距离对油气成藏几率的控制作用并不明显。分析认为,对于碳酸盐岩非近源运移,油气往往受断裂展布特征和孔洞类储层的分布范围所控制,只要在这个范围内,油源足够的前提下,油气成藏的几率是相当的。因此,对于碳酸盐岩系统而言,只要在断裂和孔洞类储层的延伸范围内,即使在较远的距离条件下,仍然具有较高的大油气藏成藏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距离 二次运移 碳酸盐岩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邮凹陷韦庄地区油气长距离运移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平原 杨立干 +1 位作者 冯武军 陆英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2期5-57,4,共2页
韦庄地区油气运移的距离较远。从油源、储层物性、盖层、压力封闭、原油物性等几个影响油气运移的因素入手,分析了韦庄地区油气运移的有利条件,指出韦庄地区的油气运移通道是一条油气运移的“高速公路”,油气还可以继续向西运移,为本区... 韦庄地区油气运移的距离较远。从油源、储层物性、盖层、压力封闭、原油物性等几个影响油气运移的因素入手,分析了韦庄地区油气运移的有利条件,指出韦庄地区的油气运移通道是一条油气运移的“高速公路”,油气还可以继续向西运移,为本区勘探提供一个新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运移距离 油气藏形成 高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驱过程中化学剂损失与超低界面张力有效作用距离 被引量:21
3
作者 侯吉瑞 张淑芬 +1 位作者 杨锦宗 刘中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6-500,共5页
以大庆天然油砂制作填砂管模型,通过改变复合体系的注入量,研究了碱、活性剂、聚合物3种组分的动态吸附特性,并模拟计算了不同注入量下各组分在地层中运移距离与损失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活性剂的损失量最大,在运移1/5井距后即损失约80%;... 以大庆天然油砂制作填砂管模型,通过改变复合体系的注入量,研究了碱、活性剂、聚合物3种组分的动态吸附特性,并模拟计算了不同注入量下各组分在地层中运移距离与损失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活性剂的损失量最大,在运移1/5井距后即损失约80%;而聚合物和碱的损失分别只有12%和15%.结合界面张力随运移距离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超低界面张力在油层中的有效作用距离有限,而体系在非超低界面张力状态下对采收率的贡献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驱油体系 采收率 化学剂损失 运移距离 超低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东部凹陷天然气运移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徐波 李敬含 +3 位作者 李晓革 李国永 杜岳松 王传峰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9-412,共4页
油气运移是成藏研究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领域。研究发现,天然气运移是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空间中的事件,故天然气运移特征研究应先确定其运移时间;再依据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输导层的空间组合关系确定天然气运移通道;最后计算... 油气运移是成藏研究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领域。研究发现,天然气运移是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空间中的事件,故天然气运移特征研究应先确定其运移时间;再依据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输导层的空间组合关系确定天然气运移通道;最后计算在运移通道格架内的天然气运移距离。按此思路,并依据生烃史法、包裹体法和饱和压力法,确定东部凹陷天然气运移时间为6 Ma至今。依据断裂、砂体、不整合面的空间展布形态,确定断层为凹陷天然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砂体是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根据东部凹陷天然气δ13C1-Ro关系,结合源岩埋深与Ro关系,计算出东部凹陷天然气垂向和侧向运移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运移时间 运移通道 运移距离 东部凹陷 辽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氮化合物运移分馏机理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徐佑德 唐友军 文志刚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4期53-53,共1页
关键词 分馏机理 运移方向 咔唑类化合物 苯并咔唑 运移距离 石油运移 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二甲基咔唑 运移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微球有效作用距离对调剖效果的影响——以高浅南油藏为例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秋言 岳湘安 +2 位作者 杨长春 田文浩 孔彬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2-265,共4页
为研究非均质油藏采收率与聚合物微球运移距离的关系,优化微球注入量,利用三层非均质岩心开展不同微球注入量下的驱油、调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采用聚合物微球调剖效果显著,采收率提高幅度随微球注入量增加而增... 为研究非均质油藏采收率与聚合物微球运移距离的关系,优化微球注入量,利用三层非均质岩心开展不同微球注入量下的驱油、调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采用聚合物微球调剖效果显著,采收率提高幅度随微球注入量增加而增大;微球的运移倾向于优先进入高导流能力的水窜通道,在大孔道孔喉处实现聚并、架桥封堵,可有效提高后续驱油剂波及体积;微球在油藏中的运移距离对提高采收率效果影响很大,只有当微球运移至油藏深部(深调)时,才可充分发挥其调剖作用。根据高浅南油藏条件,为保证微球能够发挥深调效果,只需注入微球0.20 PV(PV为高渗层孔隙体积)。微球深调-强乳化剂驱复合技术比较适用于高浅南油藏,应用该技术可在表面活性剂驱基础上再提高采收率17.88百分点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藏 微球调剖 运移距离 扫描电镜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ydrus-2D的红壤区涌泉根灌自由入渗土壤水分运移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7
作者 代智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7-31,共5页
针对Hydrus-2D软件在红壤区涌泉根灌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的适用性问题,依据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并结合红壤区涌泉根灌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建立了涌泉根灌土壤水分的入渗模型,利用Hydrus-2D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对湿润锋运移距离以及土壤... 针对Hydrus-2D软件在红壤区涌泉根灌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的适用性问题,依据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并结合红壤区涌泉根灌土壤水分运动特征建立了涌泉根灌土壤水分的入渗模型,利用Hydrus-2D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对湿润锋运移距离以及土壤含水率的模拟值和实测值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在灌水结束时,Hydrus-2D软件对竖直向下方向湿润锋的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相对误差为5.21%,水平方向湿润锋的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相对误差为-7.28%,且湿润锋模拟值和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80,RMSE均在1.300 cm以内,F检验P值也均大于0.05;在灌水结束时,距离灌水器不同距离处土壤含水率剖面分布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基本一致,均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在距离灌水器不同位置处,Hydrus-2D软件对剖面土壤含水率的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且土壤含水率的模拟值和实测值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0,RMSE在0.030 cm^3·cm^-3以内,F检验P值也均大于0.05。说明模拟值和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模拟结果可为红壤区涌泉根灌系统的合理设计及运行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泉根灌 土壤水分运移 湿润锋运移距离 土壤含水率 Hydrus-2D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同供水时长下滴头数量对土壤湿润锋运移及枣树的影响
8
作者 樊丽琴 杨建国 《甘肃农业科技》 2011年第8期16-18,共3页
研究了相同供水时长下滴头数量对土壤湿润锋运移距离和枣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滴头数量不同,地表径向和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和湿润区形状不同,3个滴头、4个滴头处理枣树秋梢长度和直径均较1个滴头处理有显著增加;枣树产量较1个滴头、2... 研究了相同供水时长下滴头数量对土壤湿润锋运移距离和枣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滴头数量不同,地表径向和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和湿润区形状不同,3个滴头、4个滴头处理枣树秋梢长度和直径均较1个滴头处理有显著增加;枣树产量较1个滴头、2个滴头处理有较大的增加。考虑到投入成本和当地春季干旱多风沙的气候特点,建议采用3个滴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头数量 土壤湿润锋运移距离 枣树秋梢 枣树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油藏CO2驱气体超覆现象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赵凤兰 王强 +2 位作者 宋黎光 娄小康 冯海如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6-132,共7页
针对厚油藏CO2驱过程中气体发生超覆会造成垂向波及效率低的问题,为研究CO2的超覆运移距离,自主研制高温高压超覆模型,采用分层采集流体的方式,改变岩心长度(分别为60,50,40 cm)开展气驱实验,上、下出口端的产量分别表征岩心上、下部的... 针对厚油藏CO2驱过程中气体发生超覆会造成垂向波及效率低的问题,为研究CO2的超覆运移距离,自主研制高温高压超覆模型,采用分层采集流体的方式,改变岩心长度(分别为60,50,40 cm)开展气驱实验,上、下出口端的产量分别表征岩心上、下部的开发效果以评价其超覆程度.实验结果表明,重力分异作用下CO2的运移过程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气体均匀推进阶段(0~40 cm)、过渡阶段(40~50 cm)和超覆完成阶段(50~60 cm).建立了比值法和面积法进行超覆程度的量化表征,气体运移距离越远,上、下出口端产油量差异越大,超覆程度指数增幅越大,总产油量降幅越大.因此,油田生产中,在保证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井距以减弱气体超覆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油藏 重力超覆 CO2驱 运移距离 超覆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模拟糙度集中水流内红壤团聚体剥蚀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冰 宋云瑞 +3 位作者 程嘉宁 王军光 蔡崇法 段猷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0-868,共9页
研究了5种模拟糙度和6种不同冲刷距离组合下3种粒径的红壤团聚体在集中水流内的剥蚀破坏规律,分析了糙度、运移距离以及相关水力学参数对团聚体剥蚀破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运移距离条件下,随粒径和糙度的增加团聚体剥蚀破坏程度呈... 研究了5种模拟糙度和6种不同冲刷距离组合下3种粒径的红壤团聚体在集中水流内的剥蚀破坏规律,分析了糙度、运移距离以及相关水力学参数对团聚体剥蚀破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运移距离条件下,随粒径和糙度的增加团聚体剥蚀破坏程度呈增加趋势,与粒径相比,糙度对剥蚀破坏程度的影响更大。相同模拟糙度下,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剥蚀率均呈抛物线形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运移距离下,7~5 mm粒径团聚体的剥蚀率随糙度的增加而增加;5~3 mm和3~1 mm粒径团聚体在各运移距离内随糙度的增加变化规律不一致。在不同糙度情况下,以运移距离等于36 m为例,团聚体与原始团聚体质量比(Wr/Wi)随径流水深、阻力系数、水流剪切力的增加均呈幂函数减小之后趋于平缓的趋势。该结果为研究红壤团聚体破碎理论机制提供了参考,对于完善土壤侵蚀过程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集中水流 糙度 运移距离 水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吸附低张力二元复合体系界面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栋 阚亮 +1 位作者 吴文祥 任佳维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65-68,共4页
为了探索一种耐吸附、低张力二元复合体系的界面特性,利用Texas-500型旋滴界面张力仪以及岩心渗流装置,进行了体系初始界面张力以及模拟地层渗流过程中动态界面张力的测定;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明确复合体系中活性剂吸附量以及吸附对界面张... 为了探索一种耐吸附、低张力二元复合体系的界面特性,利用Texas-500型旋滴界面张力仪以及岩心渗流装置,进行了体系初始界面张力以及模拟地层渗流过程中动态界面张力的测定;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明确复合体系中活性剂吸附量以及吸附对界面张力影响。结果表明,新型无碱二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在活性剂质量分数低至0.05%、聚合物质量浓度高至2 500mg/L,亦可形成10-3数量级;活性剂吸附量较小,一次吸附后各界面张力依旧可以维持10-3数量级。动态渗流实验结果显示,即使考虑吸附及稀释作用,在距离模型入口端3/5处二元体系动态界面张力依旧可以维持10-3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界面张力 吸附量 界面特性 有效运移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超覆油气藏勘探失利原因及解决方法——以太平油田和陈家庄油田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毕彩芹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3-45,共3页
随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地层超覆油气藏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勘探潜力。总结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勘探教训,加强地层超覆油气藏勘探技术研究,对该类油藏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从地层超覆边界、储层预测、含油条带和油气运移距离等方面分... 随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地层超覆油气藏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勘探潜力。总结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勘探教训,加强地层超覆油气藏勘探技术研究,对该类油藏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从地层超覆边界、储层预测、含油条带和油气运移距离等方面分析了地层超覆油气藏勘探中的失利原因;指出勘探中确定精细地层超覆边界的准确位置和合理的部署原则,重视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考虑油气运移范围等因素,对于地层倾角不大、含油气高度小的地层超覆油气藏尤为重要,可极大地提高该类油藏的勘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超覆油气藏 地层超覆边界 储层预测 部署原则 油气运移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温对滴灌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利华 费良军 朱红艳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6-173,共8页
为了解水温对滴灌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滴灌入渗模拟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西安粉壤土在不同水温(4,20,30,40℃)时的水分入渗特性.结果表明:水平和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均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相同入渗历时,入渗水温越高... 为了解水温对滴灌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滴灌入渗模拟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西安粉壤土在不同水温(4,20,30,40℃)时的水分入渗特性.结果表明:水平和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均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相同入渗历时,入渗水温越高,滴头流量越大,入渗的水量越多,湿润锋运移距离越大;分别建立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温度水分入渗时水平和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和水温的关系模型,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 97.湿润体的平均含水量与入渗水温和时间密切相关,入渗水温越高,土体平均含水量越小;含水率等值线随着到滴头距离由近到远而从疏到密分布,离滴头越近,土壤含水率越高;随着入渗水温的不断升高,入渗到同一深度所需时间逐渐减小,对土层温度的影响越大,在入渗400 min内以土面至土面以下15 cm深度范围内的土温变化更为突出.结论可为发展滴灌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 滴灌 入渗特性 土层温度 湿润锋运移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矿库干滩尾矿粒径的淤积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唐永俊 王光进 +1 位作者 许志发 赵怀刚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56,共7页
基于江西贵溪某尾矿库的取样数据,采用试验和理论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干滩尾矿粒径和坝体堆积尾矿的淤积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尾矿经旋流器分级后粒径变化明显,与原尾矿相比,干滩近端排放尾矿粒径大,而干滩远端排放尾矿粒径小;随... 基于江西贵溪某尾矿库的取样数据,采用试验和理论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干滩尾矿粒径和坝体堆积尾矿的淤积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尾矿经旋流器分级后粒径变化明显,与原尾矿相比,干滩近端排放尾矿粒径大,而干滩远端排放尾矿粒径小;随着距子坝距离的增加,尾矿粒径百分比分布图的峰值和峰值对应的粒径逐渐减小,并且越往库内,尾矿的细粒百分比逐渐增大,细粒含量逐渐增加。干滩上的淤积尾矿平均粒径以及各粒径特征值总体上具有取样点距子坝越远,尾矿粒径逐渐变细的趋势。干滩上的淤积尾矿粒径在距子坝3.6 m和10.1 m处发生了突变,淤积尾矿的粒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粗化阶段、缓慢细化阶段和快速细化阶段。由于水力分选、重力作用和筑坝方式的改变等原因,坝体堆积的尾矿有上粗下细的淤积规律。推导出不同粒径颗粒在干滩的运移距离公式,公式表明尾矿颗粒在干滩面淤积的位置与尾矿排放的初始流速成正比,与颗粒粒径和放矿浓度成反比。分析结果可为该类尾矿库的尾矿淤积规律和放矿方式的优化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库 干滩面 堆积坝 粒径分布 运移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性能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权生 丁名臣 +3 位作者 陈静 王业飞 李织宏 严佳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5-130,共6页
三元复合体系渗流过程中,聚合物的剪切降解和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滞留等导致体系驱油性能动态变化,影响其到达油藏深部的实际驱油能力。为了探讨驱油过程中复合体系性能的变化及其对复合驱采收率的影响,考察了渗流速度和运移距离对三元... 三元复合体系渗流过程中,聚合物的剪切降解和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滞留等导致体系驱油性能动态变化,影响其到达油藏深部的实际驱油能力。为了探讨驱油过程中复合体系性能的变化及其对复合驱采收率的影响,考察了渗流速度和运移距离对三元复合体系黏度的影响及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在运移方向上的动态分布特征,研究了复合体系性能变化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渗流速度和运移距离对三元复合体系黏度和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较大。随渗流速度的增大复合体系黏度显著降低,渗流速度大于10 m/d时体系黏度变化较小;复合体系的剪切降解主要发生在注入端或近井地带,到达模型或油藏深部后运移距离的增大不会造成体系黏度的显著降低;复合体系界面张力随运移距离的增大显著升高,注入量较小时仅能在注入端或近井地带形成超低界面张力,注入量达到3.0 PV时可在填砂模型深部形成超低界面张力;渗流过程中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对体系驱油能力的影响较黏度的影响更为显著,使复合体系达到油藏深部后仍保持超低界面张力是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关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碱三元复合驱 渗流速度 运移距离 黏度 界面张力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积压裂裂缝前端粉砂分布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衍君 葛洪魁 +3 位作者 徐田录 黄文强 曾会 陈浩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5-110,共6页
粉砂在致密储层体积压裂中的作用尚未明确,其在裂缝前端的分布规律仍不清楚。为此,建立了利用动态滤失分析仪评价体积压裂裂缝(文中简写为“体积裂缝”)前端粉砂分布情况的模拟试验方法,在描述缝面形貌的基础上研究了粉砂的分布规律及... 粉砂在致密储层体积压裂中的作用尚未明确,其在裂缝前端的分布规律仍不清楚。为此,建立了利用动态滤失分析仪评价体积压裂裂缝(文中简写为“体积裂缝”)前端粉砂分布情况的模拟试验方法,在描述缝面形貌的基础上研究了粉砂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试验发现,携砂液在体积裂缝中逐渐滤失,滤失达到平衡后滞留在缝端的粉砂其分布差异很大;同时,随着滤失时间增长缝内压力逐渐升高,后达到稳定状态。最长运移距离和稳定压力能合理表征粉砂在裂缝前端的分布特征。缝端开度增大、缝面粗糙度减小、压裂液黏度升高,粉砂最长运移距离增加;粉砂粒度越小,最长运移距离越大。缝端开度越小、缝面粗糙度越大、黏度越高、粉砂粒度越小,缝内稳定压力越高。研究结果表明,压裂施工时添加粉砂能够封堵裂缝前端,提高缝内压力,抑制裂缝在某一方向过快增长,增加缝网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体积压裂 粉砂 封堵 裂缝开度 缝内压力 运移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YDRUS-1D模拟的降雨入渗条件下VG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毕彪 钱云楷 +1 位作者 艾宪锋 赵廷宁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6-41,共6页
为了定量描述土壤水力参数变化对HYDRUS-1D模型输出变量10 cm层土壤水分动态分布、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运移距离的影响,分别对HYDRUS-1D模型中的VG模型的5个土壤水力参数进行单因素扰动,采用修正的Morris筛选法分析降雨入渗条件下各土壤... 为了定量描述土壤水力参数变化对HYDRUS-1D模型输出变量10 cm层土壤水分动态分布、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运移距离的影响,分别对HYDRUS-1D模型中的VG模型的5个土壤水力参数进行单因素扰动,采用修正的Morris筛选法分析降雨入渗条件下各土壤水力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针对不同的输出结果,参数敏感性随时间变化规律不同,根据研究需要确定参数敏感性区间对简化试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边界条件也是影响模型参数敏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不同的受影响研究对象,5个参数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在应用模型模拟时,应该确保高敏感性参数的准确性及边界条件的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力参数 降雨入渗 敏感性分析 湿润锋运移距离 HYDRUS-1D 数值模拟 单因素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插式地下滴灌土壤湿润体特征值变化规律及灌溉效果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炳尧 韦伟 +1 位作者 刘立超 王增如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0,共10页
【目的】了解2种典型干旱区土壤(砂土、砂黏土)中直插式地下滴灌的灌水效果。【方法】以实测的土壤湿润锋在垂直向上、向下和水平3个方向的运移距离为基础,建立了土壤湿润锋运移距离与直插式地下滴灌滴头流速和灌水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 【目的】了解2种典型干旱区土壤(砂土、砂黏土)中直插式地下滴灌的灌水效果。【方法】以实测的土壤湿润锋在垂直向上、向下和水平3个方向的运移距离为基础,建立了土壤湿润锋运移距离与直插式地下滴灌滴头流速和灌水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依据此量化关系结合土壤含水率求得了直插式地下滴灌的微灌技术参数,并评价了直插式地下滴灌在干旱区砂土、砂黏土中的灌水效果。【结果】在2种土质条件下,湿润锋不同方向上的运移距离与滴头流速和灌水时间之间的量化关系式R2>0.95,验证方程R2>0.95,表明模型可行;在砂土中,灌溉水储存系数、灌水均匀系数及土壤湿润比均小于0.6,而在砂黏土中均高于0.8,表明直插式地下滴灌在砂土中灌水效果比砂黏土差。【结论】幂函数可准确描述砂土、砂黏土中直插式地下滴灌湿润峰运移距离、滴头出流速度和灌水时间之间的关系;垂直向上湿润距离与滴头流速负相关,与灌水时间正相关,水平与向下湿润距离与流速、灌水时间均正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流速为1.25 L/h灌水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直插式地下滴灌 湿润体 湿润锋 运移距离 微灌技术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南堡35-2油田原油物性差异地质成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浩 胡勇 +2 位作者 别旭伟 潘广明 聂玲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61,共9页
渤海南堡35-2油田各区原油物性平面差异较大。S-1区为轻质油油藏,油质最轻;南区为重质稠油油藏,地层原油黏度和密度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断块区地层原油黏度和密度介于南区和S-1区之间,油质由南向北逐渐变重。为明确原油物性差异的地... 渤海南堡35-2油田各区原油物性平面差异较大。S-1区为轻质油油藏,油质最轻;南区为重质稠油油藏,地层原油黏度和密度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断块区地层原油黏度和密度介于南区和S-1区之间,油质由南向北逐渐变重。为明确原油物性差异的地质成因,以油气成藏理论和原油稠化机制为分析手段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该油田各区原油物性差异并非是不同油源造成的,并且烃源岩有机成熟度高,原始油品好,形成轻质油藏概率大;而稠油油藏是后期改造作用形成的,同一油源运移距离越远,受到生物降解、水洗等稠化作用越严重,原油密度和黏度容易增大。微生物降解受地层温度、断层活动速率和油水层空间位置关系控制:地层内部温度异常高,不易发生生物降解,原油密度和黏度越小;断层活动速率越低,地层原油黏度和密度越小;油水过渡带范围越大,生物降解程度越大,原油黏度和密度越大。同时,预测斜坡区原油黏度与密度和断块区南部相似,为该区优质储量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35-2油田 原油物性差异 地质成因 运移距离 地层温度 断层活动速率 油水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场地污染源在潜水层中扩散影响
20
作者 赵智理 《山西建筑》 2017年第13期203-205,共3页
利用解析法,分析了泄露污染物在潜水含水层中的运移规律,探讨了项目在建设期和运营期的不同状况下对地下水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与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和应急预案。
关键词 污染源 地下水 潜水层 运移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