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模式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桂成 王秀林 +4 位作者 莫小国 张新建 张亚敏 张放东 杨丽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33,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位于陕北斜坡,通过对该探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初次运移的历史、动力、方向和二次运移方向的研究,认为该区上古生界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开始大量生成天然气,为排烃的高峰期,初次运移的动力除扩散作用外,主要是气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位于陕北斜坡,通过对该探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初次运移的历史、动力、方向和二次运移方向的研究,认为该区上古生界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开始大量生成天然气,为排烃的高峰期,初次运移的动力除扩散作用外,主要是气源岩所产生的异常压力,方向垂直向下,即指向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的二次运移方向主要是北东向,但由于地层倾角较小,横向进行二次运移的动力不足以及受储集层物性差和砂体展布方向等方面的制约,天然气只能在较短的范围内运移。富县探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最佳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原油田 富县探区 上古生界 天然气 运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油气流体运移模式探讨——来自沸腾包裹体的证据 被引量:40
2
作者 邱楠生 张善文 金之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03-407,共5页
在东营凹陷的油气储集层中发现了沸腾包裹体 ,这是国内裂谷盆地的首次发现。沸腾包裹体的发现 ,为地下油气流体的“脉动式”或“突发式”充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文中介绍了该区沸腾包裹体的特征及其与油气流体充注成藏的关系 ,由此... 在东营凹陷的油气储集层中发现了沸腾包裹体 ,这是国内裂谷盆地的首次发现。沸腾包裹体的发现 ,为地下油气流体的“脉动式”或“突发式”充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文中介绍了该区沸腾包裹体的特征及其与油气流体充注成藏的关系 ,由此分别探讨了与断裂和砂岩透镜体有关的油气“突发式”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式 油气充注 沸腾包裹体 东营凹陷 油气运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朝阳沟阶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油源分析与油气运移模式 被引量:8
3
作者 张雷 卢双舫 王伟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60-570,共11页
基于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系统对比分析了朝阳沟阶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原油与三肇凹陷及朝阳沟阶地青山口组一段源岩的关系,表明朝阳沟阶地扶余油层有两个主要油源,即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与朝阳沟本地区青一段源岩,且两者对扶余油层的贡... 基于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系统对比分析了朝阳沟阶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原油与三肇凹陷及朝阳沟阶地青山口组一段源岩的关系,表明朝阳沟阶地扶余油层有两个主要油源,即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与朝阳沟本地区青一段源岩,且两者对扶余油层的贡献量可能基本相同。朝阳沟地区杨大城子油层原油与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与朝阳沟青一段源岩亲缘关系不明显。这与朝阳沟阶地源岩超压值相对较小、导致油气下排距离浅、进入杨大城子油层的油气量较小相符。在油源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断裂和砂体分布等各种地质条件,将朝阳沟阶地油气运移模式分为远源长距离侧向运移和近源短距离侧向运移两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杨大城子油层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模式 生物标志化合物 朝阳沟阶地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陷区上生下储油侧向运移模式及油聚集——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付广 冯赫青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3期11-14,60,共5页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采用油分布与源岩、断裂空间叠合研究的方法,对扶杨油层油侧向运移模式及其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模式为:断裂错断使上覆...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采用油分布与源岩、断裂空间叠合研究的方法,对扶杨油层油侧向运移模式及其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模式为:断裂错断使上覆青一段源岩与下伏扶杨油层中的不同油层组对接,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作用下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的不同油层组中;断裂错断阶数越多,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中油层组的层位越深,反之则越浅。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对其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①断裂密集带两侧的地垒构造是扶杨油层油成藏的有利部位;②扶一油层组是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主要层位。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石油勘探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陷区 上生下储 侧向运移模式 断裂密集带 扶杨油层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肇地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油源与油气运移模式探讨 被引量:17
5
作者 谭保祥 侯德艳 林景晔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8,共4页
本文论述了青一段是三肇地区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的主要油源。有利油源仅发育在三肇凹陷的中心部位。提出了“U”字型油气运移模式,合理地解释了油气可以向下伏储层运移580m,对三肇地区扶。杨油层的进一步勘探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油气运移模式 油层 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泥-流体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及运移模式 被引量:13
6
作者 金博 刘震 李绪深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0-823,共14页
莺歌海盆地发育多期泥-流体底辟。底辟活动的多期性造成底辟区断裂和裂隙不断开启,输导天然气从深部向浅部垂向运移,充注底辟两侧及周缘的砂体,在剖面上构成树形样式,称之为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底辟树型输导系统连通了浅层和中-深层的构... 莺歌海盆地发育多期泥-流体底辟。底辟活动的多期性造成底辟区断裂和裂隙不断开启,输导天然气从深部向浅部垂向运移,充注底辟两侧及周缘的砂体,在剖面上构成树形样式,称之为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底辟树型输导系统连通了浅层和中-深层的构造和岩性圈闭,是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带构造及岩性天然气藏成藏的主要输导通道和样式,其相应运移方式分为能量保持型和能量释放型两种。本文提出了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带发育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及其运移的地质模型,泥-流体底辟活动控制下的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及其运移模型是对伸展—转换盆地油气成藏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流体底辟 底辟树型输导系统 天然气运移模式 中央凹陷带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西南地区南屯组油气侧向运移路径综合确定及运移模式探讨 被引量:6
7
作者 孙同文 王芳 +5 位作者 王有功 李军辉 姚诗华 李冰妮 成镱娜 刘敏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46,共9页
贝西南地区是目前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中含油性较好的重点勘探区块,为查明油气运移对成藏的影响,采用以油气来源分析为基础、以油气分布特征为指示、以运移数值模拟为约束、以地球化学示踪为佐证的“四位一体”油气运移路径综合确定方法... 贝西南地区是目前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中含油性较好的重点勘探区块,为查明油气运移对成藏的影响,采用以油气来源分析为基础、以油气分布特征为指示、以运移数值模拟为约束、以地球化学示踪为佐证的“四位一体”油气运移路径综合确定方法,对研究区南屯组的油气运移路径和运移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屯组主要有3组油气运移路径,一是由贝西北次凹沿其短轴方向向贝西斜坡侧向运移;二是由贝西南次凹沿其短轴方向向呼和诺仁构造带运移;三是由贝西北和贝西南次凹向呼和诺仁构造带汇聚的油气,沿构造脊和断层走向向西南部运移。在明确运移路径基础上总结出3种油气侧向运移模式:沿构造脊及断层走向运移模式、同向断阶“阶梯状”运移模式和反向断阶“牙刷状”运移模式,各种运移模式控制的油气富集部位和油藏类型有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对研究区下一步的有利区优选和类似地区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运移模式 数值模拟 南屯组 贝西南地区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加登盆地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传递式油气运移模式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军生 张晓磊 汤文芝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25,共5页
欧加登盆地为东非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巨大,但该盆地油气运移模式的研究尚属空白,影响盆地高效勘探开发。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应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分析盆地多期次构造演化过程,明确盆地断裂特征;采用有机地球化... 欧加登盆地为东非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巨大,但该盆地油气运移模式的研究尚属空白,影响盆地高效勘探开发。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应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分析盆地多期次构造演化过程,明确盆地断裂特征;采用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主要烃源岩及气源,首次建立欧加登盆地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传递式油气运移模式:互不连通的3期断裂提供油气运移的垂向通道,渗透性好的地层提供油气横向运移通道,断裂与渗透性地层相互配置,为油气的运移创造条件,逐步从古生代运移至中生代,由深至浅在不同层系储层内聚集成藏,形成现今欧加登盆地纵向上多层系油气分布的格局。该项研究可有效指导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构造 烃源岩 传递式油气运移模式 埃塞俄比亚 欧加登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LD油田油源断层运移能力定量评价及运移模式 被引量:13
9
作者 田立新 王冰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7-577,共11页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多个复杂断裂带内受次级调节正断层的控制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断块圈闭,探井已经证实位于成熟烃源岩层系之上的断块圈闭其油源断层的垂向输导能力对不同断块的油气富集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认为研究区油源断...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多个复杂断裂带内受次级调节正断层的控制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断块圈闭,探井已经证实位于成熟烃源岩层系之上的断块圈闭其油源断层的垂向输导能力对不同断块的油气富集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认为研究区油源断层的断面形态及其与成熟烃源岩段的接触面积是油气运移能力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震资料对油源断层进行精细解释,刻画断面三维形态展布及其与成熟烃源岩的接触,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定量计算了这两个地质因素控制下不同油源断层油气运移能力的大小,并结合测井资料对断层伴生裂缝带的发育特征进行了识别,建立了LD油田油气运移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6条油源断层的油气运移能力存在明显差别;在整个油田范围内含油层段有24个油气充注点,且充注能力不同,控制了不同断块储量丰度的差异;油源断层伴生裂缝带的发育在断层两盘存在横向不对称性,在下降盘附近的裂缝更为发育,孔渗得到改善,从而导致这些充注点的油气在下降盘发生明显的分流作用。基于上述成果建立了研究区的油气运移模式,与实际钻探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能力 运移模式 定量评价 复杂断裂带 油源断层 LD油田 辽中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凹陷东斜坡L气田天然气成因及运移模式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杨计海 黄保家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0-460,共11页
基于天然气组成、轻烃和同位素数据以及相关地质资料,对莺歌海凹陷东斜坡L岩性圈闭气田天然气的成因类型、来源以及运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L气田天然气组成变化较大,烃类含量为33.6%~91.5%,CO_2含量为0.5%~62.2%,干燥系数达0.94~0.... 基于天然气组成、轻烃和同位素数据以及相关地质资料,对莺歌海凹陷东斜坡L岩性圈闭气田天然气的成因类型、来源以及运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L气田天然气组成变化较大,烃类含量为33.6%~91.5%,CO_2含量为0.5%~62.2%,干燥系数达0.94~0.99;烷烃气的δ^(13)C1值为-40.71‰~-27.40‰、δ^(13)C2值为-27.27‰~-20.26‰,C5—C7轻烃内组成的异构烷烃含量为55%~73%,属于煤型气,主要来自中新统陆源富有机质烃源岩;当CO_2在天然气中的含量大于10%时,其δ^(13)CCO_2值为-9.04‰~-0.95‰,与之伴生的氦气~3He/~4He值为7.78×10^(-8),属壳源无机成因,深部地层钙质泥岩及碳酸盐岩等热分解生成的CO_2是其主要来源。天然气存在3种运移方式:储集层邻近的中新统烃源岩接触式供烃、中新统梅山组—三亚组烃源岩生成高成熟气通过隐伏断裂垂向充注、沿砂体侧向运移;较大的"源-储"压差是重要的运移驱动力,短距离运移及有效的"源-储"配置控制天然气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凹陷东斜坡 岩性圈闭气田 煤型气 壳源无机CO2 气-源对比 运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埕北断阶区油气二次运移模式及其对勘探的作用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廷辉 梁惠兰 +3 位作者 胡永军 李振永 陈洪涛 李建英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1期19-23,共5页
油气二次运移是成藏的关键 ,通过对渤海湾埕北断阶区油气二次运移条件及对已发现油气分布特点的分析 ,总结了该区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模式 :沿主断层垂直运移 ;沿不整合面和渗透层侧向运移 ;阶梯式运移 ;沿断层走向运移 ;浅层的次级断层... 油气二次运移是成藏的关键 ,通过对渤海湾埕北断阶区油气二次运移条件及对已发现油气分布特点的分析 ,总结了该区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模式 :沿主断层垂直运移 ;沿不整合面和渗透层侧向运移 ;阶梯式运移 ;沿断层走向运移 ;浅层的次级断层对油气再分配等几种 .针对不同区块以相应的运移模式为指导优选了有利钻探目标 ,经庄海 1 x1、庄海 4x1井的钻探验证了研究观点的正确性 .据此提出了 ZDD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埕北断阶带区 油气二次运移 油气勘探 运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潜山油气运移模式与运聚能力定量评价 被引量:6
12
作者 牛成民 王飞龙 +2 位作者 叶涛 王广源 崔普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4,共14页
潜山是渤海海域近期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油气运移条件是控制潜山成藏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大量已探明潜山油气藏解剖为基础,对渤海海域潜山进行了系统分类,总结了不同类型潜山油气藏运移模式及主控因素,探讨了运聚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潜山是渤海海域近期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油气运移条件是控制潜山成藏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大量已探明潜山油气藏解剖为基础,对渤海海域潜山进行了系统分类,总结了不同类型潜山油气藏运移模式及主控因素,探讨了运聚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表明:①根据潜山与生烃灶关系,渤海海域潜山可划分为源内、源边和源外型。②源内型潜山发育“源内—断压双控覆盖式”近源运聚模式,潜山储集物性及圈闭规模是控制运聚量的关键;源边型潜山发育“源边—断压双控侧供式”近源运聚模式,源外型潜山发育“源外—断裂—潜山顶面不整合”及“源外—潜山内幕不整合”两类运聚模式,源边和源外型潜山油气运聚能力受圈闭大小、储集物性、运移距离、供烃量、不整合输导性能、供烃动力等多种因素控制。③在三类潜山油气藏运聚主控因素分析基础上,基于专家打分和加权平均原理,分别建立了“源内型”“源边型”和“源外型”潜山油气运聚能力定量评价模型,指出锦州14-A、渤中8-A等源内型潜山、龙口7-A源边型潜山是未来持续突破的重点方向,旅大25-A等源外型潜山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油气藏 运移模式 运聚能力 定量评价 勘探方向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区水动力与泥沙运移模式及其整治 被引量:1
13
作者 邹德森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7-34,共8页
本文从分析水动力与泥沙运移间相互依存关系着手,阐述长江河口潮汐作用较显著地区,在径流、潮流、科氏力等诸力的作用下,河床泥沙运移的模式有:往复型、顺时针方向运移型、聚积型、逆时针方向输移的悬沙环移型、逆时针方向运移型、顺时... 本文从分析水动力与泥沙运移间相互依存关系着手,阐述长江河口潮汐作用较显著地区,在径流、潮流、科氏力等诸力的作用下,河床泥沙运移的模式有:往复型、顺时针方向运移型、聚积型、逆时针方向输移的悬沙环移型、逆时针方向运移型、顺时针方向的悬沙输移型等六种.上述泥沙运移模式,对长江河口区的河流形态及河道特性起着主要控制作用. 从机理上弄清水动力与泥沙运移之间的关系,就可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达到整治河流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水动力 泥沙 运移模式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二次运移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6
14
作者 张发强 罗晓容 +3 位作者 苗盛 王为民 周波 黄延章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9-75,共7页
在静水条件下,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管状玻璃管模型,观察油在饱和水的孔隙介质内的渗流规律,通过选择与运移动力直接有关的参数,观察到油在孔隙介质模型中3种不同的运移模式。根据毛管数和Bond数综合分析各个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运移模式... 在静水条件下,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管状玻璃管模型,观察油在饱和水的孔隙介质内的渗流规律,通过选择与运移动力直接有关的参数,观察到油在孔隙介质模型中3种不同的运移模式。根据毛管数和Bond数综合分析各个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运移模式的表征,在运移模式图上分出界线明显的3个区:平稳推进区、毛管指进区、优势路径区。认识到在输导层物性确定条件下,单纯浮力以及相对较小的驱动力是油气形成优势二次运移路径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二次运移 运移模式 影响因素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二次运移不同模式条件下含油饱和度测量 被引量:2
15
作者 侯平 罗晓容 +1 位作者 樊长江 周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3-536,共4页
石油二次运移具有活塞式、指进式、优势式3种不同模式。利用湿填模型,在仅有浮力作为运移动力、以泵压和浮力综合作用作为运移动力的实验条件下,用不同粒度、不同充填介质填装的玻璃管模型系统,观测在3种运移模式条件下路径含油饱和度... 石油二次运移具有活塞式、指进式、优势式3种不同模式。利用湿填模型,在仅有浮力作为运移动力、以泵压和浮力综合作用作为运移动力的实验条件下,用不同粒度、不同充填介质填装的玻璃管模型系统,观测在3种运移模式条件下路径含油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残余油在通道中所占比例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路径含油饱和度和残余油量占通道的比例因运移模式不同而明显不同,残余油饱和度则基本不受运移模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饱和度 残余油饱和度 运移模式 二次运移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东河砂岩次生油藏油气运聚模式及启示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波 贾进华 陈秀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34,共10页
塔北石炭系东河砂岩油藏主要由东河塘和哈得逊两个油藏构成。通过解析两个油藏的流体特征、充注时间、油区构造演化、油气运移通道及距离和储量规模,指出两个油藏的主要充注时间晚于烃源岩生烃时间,均为次生油藏,油源为奥陶系古油藏,新... 塔北石炭系东河砂岩油藏主要由东河塘和哈得逊两个油藏构成。通过解析两个油藏的流体特征、充注时间、油区构造演化、油气运移通道及距离和储量规模,指出两个油藏的主要充注时间晚于烃源岩生烃时间,均为次生油藏,油源为奥陶系古油藏,新油藏靠近古油藏运移并聚集。推断东河塘和哈得逊具有不同的油气运移模式:东河塘构造型油藏原油来源于下伏的奥陶系油藏,借助纵向断裂运移至此;哈得逊为北倾的地层型圈闭,原油主要来源于北部的古油藏,运移通道为石炭系和志留系之间的不整合面。结合近5年来新钻井揭示的地质现象,认为塔北南部东河砂岩相变尖灭带油气成藏比较困难,后续勘探应当谨慎且尤需重视次生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石炭系 东河砂岩 次生油藏 油气运移模式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二次运移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波 金之钧 王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7-532,共6页
通过分析物理实验和数学模拟认为,油气运移的模式是多样化的。实际地质条件的油气运移模式有3种:稳定式、指进式和优势式。不同运移模式的运移规律并不相同,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油气运移数值模拟方法来描述所有的油气运移模式是不科学的。... 通过分析物理实验和数学模拟认为,油气运移的模式是多样化的。实际地质条件的油气运移模式有3种:稳定式、指进式和优势式。不同运移模式的运移规律并不相同,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油气运移数值模拟方法来描述所有的油气运移模式是不科学的。不同的运移模式对应着不同的数值模拟方法,其中逾渗方法适用于描述指进式运移和优势式运移过程,达西渗流方程适用于描述稳定式运移模式。流体势的方法同时可以用于分析3种模式下的运移,但其模拟结果只是一种定性结果。此外,数学模拟必须以详实的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油气显示和地化资料,综合分析油气运移过程,才能确定真正的油气运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路径 运移模式 数学模拟 油气二次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海域JZ25地区流体包裹体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13
18
作者 邓津辉 黄晓波 +1 位作者 李慧勇 剧永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0-424,430,共6页
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对渤海辽东湾海域JZ25地区油气充注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经历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于石英次生加大作用之前,以液态烃相包裹体为主,但丰度低、成熟度低;第二期发生于石英次生加大作用之后,有机包裹体主... 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对渤海辽东湾海域JZ25地区油气充注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经历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于石英次生加大作用之前,以液态烃相包裹体为主,但丰度低、成熟度低;第二期发生于石英次生加大作用之后,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于沿切割石英碎屑颗粒及其次生加大边的微裂缝面或长石颗粒的溶蚀孔隙中,且丰度高,是JZ25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距今约23~21Ma。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研究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的超压系统、油气运移通道进行分析,并建立了储层-断层共控的油气运移模式,为JZ25地区高丰度的亿吨级油气藏的发现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超压 油气运移模式 辽东湾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油气输导体系与运聚模式 被引量:28
19
作者 牛成民 杜晓峰 +3 位作者 邹华耀 张参 王飞龙 姚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49,共6页
运用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模拟、断面精细刻画及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和方法,阐明了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油气输导体系与成藏模式。石臼坨凸起深层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边界断层和古近系砂体组成,浅层新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馆陶组砂砾岩横向... 运用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模拟、断面精细刻画及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和方法,阐明了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油气输导体系与成藏模式。石臼坨凸起深层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边界断层和古近系砂体组成,浅层新近系油气输导体系由馆陶组砂砾岩横向输导层和明化镇组断砂耦合组成;石臼坨凸起内部形成2种"Z"字形油气运移模式,即断层两侧砂-砂对接条件下的跨断层型及远离断层的砂-砂侧接型"Z"字形油气运移模式。结合典型油气田成藏特征解剖,建立了石臼坨凸起"运-分-聚"立体油气运聚模式,直接指导了石臼坨凸起秦皇岛33-1南亿吨级油田的发现,对渤海其他及类似地区的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石臼坨凸起 油气输导体系 “Z"字形油气运移模式 “运-分-聚"立体油气运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砾土渗流侵蚀中细粒迁移-沉积-滤通的物理水力临界条件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辉 谭凤鸣 +2 位作者 程子华 高乾丰 任佳展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81,共13页
细粒迁移机制是理解砂砾土渗流侵蚀过程的基础与关键,对研究砂砾土斜坡雨水侵蚀过程的细观致灾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其运移模式及运移状态发生转变的临界条件并不清晰,不同物理水力条件下的细粒运动类型有所不同。为掌握砂砾土侵蚀过... 细粒迁移机制是理解砂砾土渗流侵蚀过程的基础与关键,对研究砂砾土斜坡雨水侵蚀过程的细观致灾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其运移模式及运移状态发生转变的临界条件并不清晰,不同物理水力条件下的细粒运动类型有所不同。为掌握砂砾土侵蚀过程中细粒的整体运动类型及其发生改变的临界条件,采用可视圆柱入渗试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分析了细粒迁移的影响因素和内部机理。结果表明:(1)细粒迁移受级配和水力梯度影响显著,而受初始孔隙率影响不显著,且级配的影响大于水力梯度;(2)水力作用下细粒整体运动状态可分为沉积和滤通2种模式,内部结构不稳定的砂砾土细粒运动处于滤通状态,内部结构稳定和稳定性过渡型砂砾土随水力梯度升高细粒的运动状态从整体沉积转变为整体滤通;i=3.4-(3)细粒运动状态在粒径比和水力梯度共同作用下存在明显界限,最终得到细粒沉积-滤通转变的临界条件为0.12e(D15/d85)/1.5。研究可为砂砾土斜坡渗蚀失稳防护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土 渗流侵蚀 细粒迁移 运移模式 临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