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运河文化带新质生产力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基于机器学习XGBoost-SHAP模型 被引量:2
1
作者 周丙锋 史静 +2 位作者 谢新水 刘晟 曹倩倩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2,共9页
采用熵值法对大运河文化带的新质生产力进行测算,并深入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基于极限梯度提升算法-可解释机器学习(XGBoost-SHAP)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探讨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大运河文化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 采用熵值法对大运河文化带的新质生产力进行测算,并深入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基于极限梯度提升算法-可解释机器学习(XGBoost-SHAP)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探讨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大运河文化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波动增长态势,相比于绿色生产力、科技生产力,数字生产力占新质生产力比例更大。各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北京、江苏、浙江部分地级市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峰,河南、安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低谷,且2020年各地新质生产力水平均有所提升。其聚集效应沿大运河呈现“三角”分布现象,且表现出“两角聚集夹分异”的发展趋势。每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等为影响大运河文化带新质生产力水平的主导因素,且各个主导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运河文化带 时空分异 XGBoost-SHA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廊道构建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汪佳灿 张红艳 +1 位作者 谢聪颖 陈默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322-5339,共18页
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意义。两千多年来,运河沿线地区已形成璀璨古今的运河文化带,繁华的商贸与人文交汇孕育了大量精彩绝伦的非遗项目,成为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核心门类和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 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意义。两千多年来,运河沿线地区已形成璀璨古今的运河文化带,繁华的商贸与人文交汇孕育了大量精彩绝伦的非遗项目,成为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核心门类和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运河文化带8省(市)120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数理统计方法探析非遗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运用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性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评估非遗廊道构建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大运河文化带非遗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类型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核密度分析发现非遗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趋于“南北集聚,中间分散”的集聚态势,呈现明显的“两核两纵”分布结构。(2)借助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适宜性评价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发现,大运河文化带具备构建非遗廊道的潜在条件,中等适宜及以上地区占比达74.39%。(3)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综合考量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价值、旅游景区等要素及廊道构建准则,提出多级别、不同主题的非遗廊道建设策略。研究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整体性保护、生态环境保育以及区域重大战略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与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文化带 遗产廊道 敏感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文化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焦敏 路璐 +2 位作者 李天宇 陆保一 张依依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1-604,共14页
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理时空分析方法,探讨了广义与狭义的大运河文化带范围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简称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级非遗在空间上紧扣发达区域中心,京津冀地区和苏浙... 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理时空分析方法,探讨了广义与狭义的大运河文化带范围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简称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级非遗在空间上紧扣发达区域中心,京津冀地区和苏浙地区形成“北部组团式”与“南部条带式”两大集聚区,并在省域、市域尺度上集聚分布于行政级别高、经济发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2)各类型国家级非遗分布呈集聚型,除传统戏剧类外,其余类型国家级非遗在空间上基本紧扣大运河始终点区域任意变换;(3)不同批次国家级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遵循总体空间特征,并呈现向运河始终点区域凝聚态势,运河沿线核心城市依旧为各批次国家级非遗的主要分布区;(4)人文因素相较于自然因素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越邻近运河,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的作用力均有所增强,尤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文旅财政支持的影响最为显著,历史因素于历史时空中形塑非遗内涵意蕴纵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探测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 运河文化带 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厉建梅 李曼 +1 位作者 元敏丽 李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5-152,173,共9页
旅游交通是旅游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研究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1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以大运河文化带沿线8个省份为研究单元,采用“自下而上”法测算各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 旅游交通是旅游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研究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1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以大运河文化带沿线8个省份为研究单元,采用“自下而上”法测算各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并在分析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借助地理探测器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时间上看,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整体上呈现波动递增态势,但于2020年出现断崖式下跌。(2)从空间上看,旅游交通碳排放呈现“京豫苏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北京、河南和江苏基本处于高碳排放区或较高碳排放区,而其他省域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相对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游客规模、服务业发展水平及能源效率对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分异的影响作用较强,文化要素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弱,但呈现加强态势。由此,为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降低旅游交通碳排放以及实现文化、生态和旅游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文化带 旅游交通碳排放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文化带文旅产业耦合协调测度及时空演化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昀 蒋笑影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61,共9页
基于2012—2021年大运河文化带沿线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其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运用自然断点法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观测期内,大运河文化带文旅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波... 基于2012—2021年大运河文化带沿线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其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运用自然断点法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观测期内,大运河文化带文旅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文化产业略低于旅游产业,各城市发展不均衡;沿线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且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城市处于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状态;耦合协调度基本形成“南北热、中间冷”的空间格局,并呈现由边缘向中间地区递减的趋势;时空关联分析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特征,各地区局部空间关联性较弱,无明显的空间邻近性与依赖性,尚未充分发挥核心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据此提出了大运河文化带文旅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文化带 文旅融合 耦合协调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际性传播发展状况及策略——以江苏段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卫 樊佩佩 马岚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3-77,共5页
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尤其是江苏段,无论在文化遗产还是在现实作用发挥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大国际性传播能力和水平建设,展示其国际形象,提升其国际影响力,让大运河文化成为中国与国际接轨的纽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 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尤其是江苏段,无论在文化遗产还是在现实作用发挥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大国际性传播能力和水平建设,展示其国际形象,提升其国际影响力,让大运河文化成为中国与国际接轨的纽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江苏沿运河8市多方主体积极推进交流和传播以提升大运河文化带的知名度,但总体来看仍处在探索阶段。通过"一都一线一带"大运河文化辐射带,可以从“点-线-面”入手构建多点支撑的大运河城市文化带发展格局。通过“示范区-集聚区-辐射区”的运河城市文化体系发掘大运河的经济支点价值和城市带的辐射力,可以提升其国际传播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文化带 江苏段 国际性传播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景观风貌塑造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剑 韩炳越 +1 位作者 刘华 郗若君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72-177,共6页
北京大运河流淌千年,作为文化自信时代背景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塑造其沿线高品质、显文化、强特色的景观风貌极其重要.针对规模大、空间类型多样、系统复杂的特点,紧紧围绕"历史-现状-未来"的时空分析方法,通过定... 北京大运河流淌千年,作为文化自信时代背景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塑造其沿线高品质、显文化、强特色的景观风貌极其重要.针对规模大、空间类型多样、系统复杂的特点,紧紧围绕"历史-现状-未来"的时空分析方法,通过定位、定层、定区、定策和定制的系统思路,分区段厘定风貌塑造目标特征,差异化划定风貌塑造空间圈层,强重点明确风貌塑造重点区域、多类型构建风貌塑造策略清单、针对性搭建风貌塑造总体框架,搭建了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景观风貌塑造的技术平台.为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明确路径,为相关省市提供借鉴,为类似研究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北京 运河文化带 文化景观 方法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生理论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例 被引量:135
8
作者 熊海峰 祁吟墨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0-48,共9页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激活文化和旅游资源潜能、不断催生文旅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共生理论框架,阐释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共生的...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激活文化和旅游资源潜能、不断催生文旅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共生理论框架,阐释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共生的条件、单位、界面、模式和环境,分析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机理,然后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例,阐述了其在融合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增强共生单元能量、优化共生环境、构建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拓展共生领域等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文化和旅游 融合发展 运河文化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文化带文化产业发展的省际比较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13
9
作者 孙静 王佳宁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0-59,共10页
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大运河流经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八省份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大运河文化带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大运河沿线省市文化产... 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大运河流经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八省份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大运河文化带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大运河沿线省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并呈现差异化的发展模式,但尚未有效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全局性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因此,笔者认为,应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整体谋划大运河沿线文化产业布局;集聚资源要素,创新文化产业融合模式;提升文旅消费品质,形成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链;策应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构建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文化带 文化产业 区域文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文化带生态美学与社会美育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望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7-65,共9页
大运河文化带不仅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价值,也具有美学与美育价值。可以从生态美学的实践根基、本体论、存在论3个理论维度分析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所有人都生存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基于生态美学,塑造生态环境之美,是重要的社会... 大运河文化带不仅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价值,也具有美学与美育价值。可以从生态美学的实践根基、本体论、存在论3个理论维度分析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所有人都生存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基于生态美学,塑造生态环境之美,是重要的社会美育途径。大运河文化带发挥社会美育价值的三大途径是:通过构筑生态景观进行生态美育;通过发展文旅融合进行人文美育;通过创作公共艺术进行艺术美育。提升大运河文化带生态美学与社会美育价值的策略有:“文化为魂”凸显“运河之美”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营造“诗意生存”生态,推动“诗意运河”建设;优化文化艺术供给,促进社会美育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文化带 生态美学 社会美育 文旅融合 公共文化 建设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演化博弈的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间合作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蒋惠凤 刘益平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5-182,共8页
目前我国正向纵深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合作发展是推进其建设的重要手段。文章引入经济环境、城市间资源互补性、收益分配比例、机会主义收益、惩罚成本等影响因子,运用演化博弈研究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间合作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良... 目前我国正向纵深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合作发展是推进其建设的重要手段。文章引入经济环境、城市间资源互补性、收益分配比例、机会主义收益、惩罚成本等影响因子,运用演化博弈研究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间合作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或城市间资源互补性强时,带来高合作超额收益,从而提高城市间向合作演化的可能性;机会收益与惩罚成本之间的差额越小,越能提高合作可能性;相反,合作成本限制了双方的合作;此外,超额收益在城市间的配比影响合作,且影响方向取决于双方投入成本与收益分配比例。因此,当前亟需政府采取各种政策鼓励城市间,特别是资源互补性强的城市间利用良好的经济建设环境加强合作,同时提高监查力度。合作城市在合作中要重视诸如利益分配、违约惩罚机制等管理机制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文化带 演化博弈 演化稳定策略 有限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范围及层次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飞 杨林生 +1 位作者 石勇 罗筱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84,共5页
对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进行系统梳理,运用ArcGIS 10.2软件中的邻域分析等方法,对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的范围及层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游憩资源分布于距大运河河道190 km以内,与大运河平均距离约30 km。人文类游憩资源更加靠近大运... 对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进行系统梳理,运用ArcGIS 10.2软件中的邻域分析等方法,对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的范围及层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游憩资源分布于距大运河河道190 km以内,与大运河平均距离约30 km。人文类游憩资源更加靠近大运河河道约12.53 km。(2)以大运河为中心线外扩,3 km范围内是与大运河相关的高品质游憩资源富集区域,超出70 km后游憩资源数量增速急剧回落并趋于平稳。(3)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总体呈现3个层次:20 km、20~50 km、50~190 km。这3个空间层次的游憩资源类别存在差异,与大运河的相关性及资源集聚程度逐级递减。(4)8个省份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江苏、山东境内的河道长度及游憩资源数量占优,河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密度较高,河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更加发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文化带 游憩空间 范围 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传播效能研究——基于搜索指数与文本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淼 李惠芬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57,共6页
基于百度搜索指数、GoogleTrends搜索指数与ROST文本分析发现,在传播热度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呈现出热点事件影响度显著、关注热度区域差异显著、受关注度与旅游形象存在较强关联等特征;在传播效果上,呈现出感知内容集中、感知维度... 基于百度搜索指数、GoogleTrends搜索指数与ROST文本分析发现,在传播热度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呈现出热点事件影响度显著、关注热度区域差异显著、受关注度与旅游形象存在较强关联等特征;在传播效果上,呈现出感知内容集中、感知维度多元、情感体验积极等特征。但同时也存在省内传播效果“南北”差异突出、热点事件可持续传播周期短、“走心”式传播内容不足、国际传播重视不够等问题。应从提升文化传播站位、解码江苏运河文化、建设优质传播渠道、强化国际表达能力四个方面提升传播效能,塑造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传播的“江苏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搜索指数 文本分析 运河文化带(江苏段) 传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文化带文旅融合升级研究——基于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测度 被引量:24
14
作者 秦宗财 从菡芝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9-59,共11页
文旅融合是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带文旅融合建设的方向,是由该地区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综合水平决定的。选取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作为典型样本,借助耦合模型,通过熵值赋权分别对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各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发... 文旅融合是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带文旅融合建设的方向,是由该地区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综合水平决定的。选取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作为典型样本,借助耦合模型,通过熵值赋权分别对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各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发现: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文旅融合程度呈现整体平稳略有波动的态势,江苏段各市的文旅融合程度存在较显著的差异,且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步性不足。推动文化带文旅融合升级,一是要科学认识其内在机制,从“意义层”“产品层”“产业层”三个层面有序地、逐层地推进;二是要建立统一的文化带文旅品牌,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三是要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带动多方主体合作;四是要加强政策保障的精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文化带 江苏段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文旅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历史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刍议 被引量:49
15
作者 葛剑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6-129,共4页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当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经济建设要求等,不能仅仅从历史方面考虑,也不能夸大历史或任意想象历史。应当实事求是研究大运河历史。大运河的修成和通航对国家统一、政权巩固...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当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经济建设要求等,不能仅仅从历史方面考虑,也不能夸大历史或任意想象历史。应当实事求是研究大运河历史。大运河的修成和通航对国家统一、政权巩固、首都地位的维持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应当辩证评价大运河文化,弘扬精华,抛弃糟粕。大运河文化中地方服从中央、举国一体、创新文化等精神需要弘扬和提升,而其中腐败、奢靡和秘密会社性质的糟粕应当坚决抛弃。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应当运用历史唯物论,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传承与创新的冲突,因地制宜,加强交流互鉴和综合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杭大运河 运河文化带建设 实事求是《威尼斯宪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互融共建探讨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杨英法 李彦玲 韩峰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8-42,共5页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应统筹推进,着力实现互融共建。基于此,应当坚持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传承革新以及生态保护开发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立足各自实际、寻求发展共通点,从而促成二者的互相交融、互促共...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应统筹推进,着力实现互融共建。基于此,应当坚持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传承革新以及生态保护开发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立足各自实际、寻求发展共通点,从而促成二者的互相交融、互促共进。为此,应当围绕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互融共建展开科学规划,发挥各自优势、激发竞争活力、创新运营机制,努力形成开放共享、互相融合、联动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运河文化带建设 互融共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的代表性、 多元性与整体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郗志群 匡清清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9-115,共7页
北京城市的发展与大运河密切相关,自辽以来,北京大运河贯穿古今、融汇南北,不仅保障首都漕粮供应,而且深刻影响着北京地区的社会生活特征与精神形态。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是涵养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通过认识其突出价值、梳理... 北京城市的发展与大运河密切相关,自辽以来,北京大运河贯穿古今、融汇南北,不仅保障首都漕粮供应,而且深刻影响着北京地区的社会生活特征与精神形态。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是涵养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通过认识其突出价值、梳理文脉特征、进行体系评估,把握好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多元性、整体性特质,助力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 代表性 多元性 整体性 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段的地标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新迎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1-107,共7页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段因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地标,在唤醒城市记忆复苏、引领城市形态构建与彰显城市风格特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璀璨文化与绿色生态相互融合,使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创...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段因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地标,在唤醒城市记忆复苏、引领城市形态构建与彰显城市风格特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璀璨文化与绿色生态相互融合,使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创造不可限量的地标价值。应以传承城市文脉复兴人文精神为源动力,以复原生态形成蓝绿交织格局为手段,促进发展经济新模式业态及动力结构,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协同发展的社会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运河文化带 通州段 地标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文化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欣 林旭 章娩娩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4-71,共8页
从绿色全要素与时空分异的角度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发展,以非径向、非角度SBM方向性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了2009—2018年大运河文化带86个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探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空间差异... 从绿色全要素与时空分异的角度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发展,以非径向、非角度SBM方向性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了2009—2018年大运河文化带86个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探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空间差异,区域GTFP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和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大运河文化带整体GTFP趋于增长的同时中小城市GTFP增长较慢,GTFP的增长源自绿色技术进步指标;(2)GTFP增幅大小为华北>华东>华中,区域GTFP增长同样源自绿色技术进步,其技术效率指数降势抑制着GTFP增长;(3)大运河文化带GTFP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在大运河文化带整体层面上呈现“热点—冷点—热点”的“哑铃型”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文化带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韵水岸,活力运河——杭州京杭运河东岸景观带总体规划设计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伟嘉 朱振通 +1 位作者 周洲 姚悦思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111-114,共4页
在国家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及杭州市高品质推进大城北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整体要求,针对现状及早期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拥河发展,空间沿河开放,文化依河生长”的规划理念。试图对景观带的整体布局、... 在国家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及杭州市高品质推进大城北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整体要求,针对现状及早期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拥河发展,空间沿河开放,文化依河生长”的规划理念。试图对景观带的整体布局、城河关系的梳理、景观风貌管控与引导、工业及文化遗产的利用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并形成建设导则,期望总结出适合文化遗产类滨河景观带的规划及管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运河文化带 滨水景观 工业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