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舌丛刺运动针法联合解语丹对风痰瘀阻证中风后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
1
作者 薄震 刘秀敏 温馨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6-1059,共4页
目的考察舌丛刺运动针法联合解语丹对风痰瘀阻证中风后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舌丛刺运动针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解语丹,疗程3个月。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语... 目的考察舌丛刺运动针法联合解语丹对风痰瘀阻证中风后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舌丛刺运动针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解语丹,疗程3个月。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语言功能指标(CRRCAE评分、CFCP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指标(ADL评分、SAQOL-39评分)、血清学指标(NGF、S100B)、炎症因子(IL-6、TNF-α、hs-CRP)、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炎症因子降低(P<0.05),语言功能指标、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指标、血清学指标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舌丛刺运动针法联合解语丹可安全有效地改善风痰瘀阻证中风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与生活质量,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语丹 舌丛刺运动针法 风痰瘀阻证 中风后失语 生活质量 语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筋辨证结合运动针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建强 汪田 +4 位作者 郭俊锋 马瑞 易海连 梁丽珠 赖丽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0-272,共3页
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之趋势,并发或继发的颈源性疾病亦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临床实践中根据疼痛部位、运动障碍的部位、症状特点,运用经筋理论进行经筋辨证、结合运动针... 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之趋势,并发或继发的颈源性疾病亦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临床实践中根据疼痛部位、运动障碍的部位、症状特点,运用经筋理论进行经筋辨证、结合运动针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针法 颈椎病 临床观察 辨证结合 治疗 颈源性疾病 中老年人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穴位动态性”探讨运动针法及带针康复的疗效机制 被引量:11
3
作者 潘江 李里 +4 位作者 石文英 陈成 罗容 钟峰 余兆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618-620,共3页
穴位动态性是指气血在腧穴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动态是腧穴的状态本质特征,疾病的变化会影响气血的变化,因此有学者提出"动穴"及"穴位敏化"等学说;运动针法是在应用针刺的同时,通过活动以达到激发气血运行,更好... 穴位动态性是指气血在腧穴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动态是腧穴的状态本质特征,疾病的变化会影响气血的变化,因此有学者提出"动穴"及"穴位敏化"等学说;运动针法是在应用针刺的同时,通过活动以达到激发气血运行,更好地发挥针刺效果的方法;带针康复是将传统针刺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以达到更好地应用中医特色技术,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该文旨在从穴位动态性及穴位的本质对运动针法及带针康复的疗效机制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动态性 动穴 穴位敏化 运动针法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临床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廉治军 赵敬东 张天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4期840-843,共4页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是辽宁省名老中医、大连市中医医院首席中医师张天文教授独创的针法,以针刺头穴为主,联合手、足远端诸穴,并在针刺过程中配合患肢主动与被动运动,共同达到治疗脑梗塞目的。经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头手足三联运动...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是辽宁省名老中医、大连市中医医院首席中医师张天文教授独创的针法,以针刺头穴为主,联合手、足远端诸穴,并在针刺过程中配合患肢主动与被动运动,共同达到治疗脑梗塞目的。经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优于普通针法组和药物对照组,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 脑梗塞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多发性抽动症 被引量:6
5
作者 金英爱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72-273,共2页
目的:观察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对多发性抽动症(TS)的疗效差异。方法:将入选的62例TS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以区组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以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对照组治疗服用西药氟哌啶醇,观察治疗2个月。于治疗前... 目的:观察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对多发性抽动症(TS)的疗效差异。方法:将入选的62例TS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以区组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以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对照组治疗服用西药氟哌啶醇,观察治疗2个月。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可有效改善TS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优于西药氟哌啶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 随机对照试验 多发性抽动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针法治疗痛症的应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27
6
作者 高桃 郑倩华 +2 位作者 张树森 侯廷惠 李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1523-1526,共4页
探讨运动针法治疗痛证的应用及机制。运动针法是针刺与运动相结合的一种针法,是临床治疗痛证的重要方法。运动针法是针刺与中医'导引术'的发展,要求在针刺期间运动患处达到'治神'的作用,运动止痛和疼痛感觉的认知转变... 探讨运动针法治疗痛证的应用及机制。运动针法是针刺与运动相结合的一种针法,是临床治疗痛证的重要方法。运动针法是针刺与中医'导引术'的发展,要求在针刺期间运动患处达到'治神'的作用,运动止痛和疼痛感觉的认知转变可能是运动针法的部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针法 痛症 应用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针法可有效提高急性非特异性腰痛有效性:一项Meta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费静雯 林蕙泽 +6 位作者 张萍萍 柳兰萍 王翔 申江红 朱可欣 杨涛 于金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44-1052,共9页
背景近年陆续出现了多项运动针法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痛(ANSLBP)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但尚缺乏新的关于运动针法治疗ANSLBP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运动针法治疗ANSLB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 背景近年陆续出现了多项运动针法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痛(ANSLBP)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但尚缺乏新的关于运动针法治疗ANSLBP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运动针法治疗ANSLB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PubMed、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筛选运动针法治疗ANSLBP有效性和安全性的RCTs、交叉研究、队列研究,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1-03-25。采用Revman 5.3软件完成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的17篇文献研究类型均为RCTs,共涉及1226例患者,其中观察组610例,采用运动针法治疗;对照组616例,采用阳性对照或空白对照/安慰针/假针。Meta分析结果:(1)运动针法对照西药,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MD=-1.54,95%CI(-2.43,-0.65),P=0.0007]、Roland-Morris腰椎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MD=-3.08,95%CI(-4.92,-1.24),P=0.001]低于对照组,腰椎关节活动度(ROM)大于对照组[MD=-1.42,95%CI(-1.62,-1.22),P<0.00001],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7,95%CI(1.19,1.35),P<0.00001],但两组患者治疗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5.11,95%CI(-19.12,8.91),P=0.48];(2)运动针法对照假针,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MD=-1.70,95%CI(-2.05,-1.35),P<0.00001]、RMDQ评分[MD=-3.06,95%CI(-4.50,-2.70),P<0.00001]低于对照组;(3)运动针法对照物理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MD=-1.60,95%CI(-2.06,-1.14),P<0.00001]、RMDQ评分[MD=-3.00,95%CI(-4.31,-1.69),P<0.00001]低于对照组;(4)运动针法对照推拿,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MD=-1.50,95%CI(-1.65,-1.35),P<0.00001],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19,95%CI(1.09,1.30),P=0.0001]。1篇文献报道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3%(4/30)。结论现有文献证据表明运动针法能有效减轻ANSLBP患者疼痛、腰椎功能障碍,提高患者腰椎ROM及总有效率,且安全性较高,但仍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RCTs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刺疗 急性非特异性腰痛 运动针法 治疗结果 中医药疗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道文化下体悟运动针法治疗大学生腰肌劳损 被引量:1
8
作者 周育毅 苏志远 《福建茶叶》 2020年第6期44-45,共2页
茶文化历史悠久,为中华特有,在发展中形成茶道。有佛家之禅茶、道家之道茶,儒家之儒家茶,还有医家茶。泡茶的道道工序,品茶的雅静感受,一动一静,悠悠然,细细品味,如此茶道,感悟针灸治病过程针法也如此。笔者结合中医理论,运用运动针法... 茶文化历史悠久,为中华特有,在发展中形成茶道。有佛家之禅茶、道家之道茶,儒家之儒家茶,还有医家茶。泡茶的道道工序,品茶的雅静感受,一动一静,悠悠然,细细品味,如此茶道,感悟针灸治病过程针法也如此。笔者结合中医理论,运用运动针法治疗大学生腰肌劳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道文化 运动针法 腰肌劳损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头手足穴三联运动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徐楠 张轲 张天文 《中医药学刊》 2006年第12期2338-2340,共3页
目的:研究观察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及治疗组,疗程4周,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变化情况及偏瘫即刻效应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偏瘫即刻效应及临床疗效间差... 目的:研究观察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及治疗组,疗程4周,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变化情况及偏瘫即刻效应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偏瘫即刻效应及临床疗效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手足三联运动针法 缺血性 脑卒中 中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针运动疗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促炎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韦冰心 丁帅 +1 位作者 刘国成 顿玲露 《辽宁中医杂志》 2023年第11期220-224,共5页
目的研究头针运动疗法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海马CA1区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 目的研究头针运动疗法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海马CA1区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运动训练组、头针丛刺组和头针运动组,每组8只,Olsson法建立VaD模型;造模成功后,运动训练组予康复运动训练,头针丛刺组采用于氏头针七区划分法,取顶区、顶前区及额区(即神庭穴、百会穴、前顶穴及这三穴左、右侧各旁开5 mm),给予皮内针针刺;头针运动组采用运动训练结合头针丛刺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常规饲养,无特殊干预。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炎症因子IL-6、IL-17、IL-1β、TNF-α含量。结果(1)治疗后,运动训练组、头针丛刺组和头针运动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缩短,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5),其中头针运动组最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炎性因子IL-6、IL-17、IL-1β、TNF-α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海马区炎性因子IL-6、IL-17、IL-1β、TNF-α蛋白表达量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头针运动针刺组最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鼠海马区炎性因子IL-6、IL-17、IL-1β、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与逃避潜伏期呈正相关,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运动针刺法干预可调节海马区炎性因子水平,改善V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海马 炎症反应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针刺法治疗颈椎病326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思康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2年第9期559-559,共1页
关键词 颈椎病 运动 灸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董氏奇穴疗法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余康潮 陈俊琦 +1 位作者 高怡婷 黄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董氏奇穴疗法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配合董氏奇穴疗法,对照组配合常规针刺。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 目的探讨董氏奇穴疗法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配合董氏奇穴疗法,对照组配合常规针刺。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临床疗效、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总分和因子分、不良反应。结果 (1)6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无1例脱落。(2)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27/30)和86.7%(26/3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CSS总分和除意识外的其他因子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SS总分和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因子分和CSS总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在试验过程中未出现针刺后不良反应。结论董氏奇穴疗法对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氏奇穴疗 巨刺 倒马刺 运动针法 中风 神经功能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