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负荷气体交换法在老年人心肺功能状况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王集红 季玉珍 +3 位作者 刘宇 郭永明 倪玉琪 刘少滨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比较正常组、慢阻肺组及冠心病组患者的心肺功能变化,评估无氧阈(AT)及相关指标在早期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三组研究对象采用运动心肺功能仪和功率自行车,分别在AT时和峰值耗氧时刻,随机检测每人的AT出现时间、耗氧... 目的:比较正常组、慢阻肺组及冠心病组患者的心肺功能变化,评估无氧阈(AT)及相关指标在早期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三组研究对象采用运动心肺功能仪和功率自行车,分别在AT时和峰值耗氧时刻,随机检测每人的AT出现时间、耗氧量(VO2)、公斤耗氧量(VO2/kg)、心率(HR)、通气量(VE)等心肺功能指标。结果:①AT出现时刻:冠心病组的AT出现时间明显早于正常组(P<0.05)和慢阻肺组(P<0.05),冠心病组的VO2/kg、VO2均明显地小于正常组与慢阻肺组(P<0.05);慢阻肺组的VE明显地小于正常组和冠心病组(P<0.05)。②峰值耗氧时刻:慢阻肺组的VO2、VO2/kg和VE均明显地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在AT时,冠心病患者的AT出现时间明显提前,其VO2/kg和VO2均低于正常人,可做为早期诊断、指导康复治疗的指标。在峰值耗氧时刻,慢阻肺患者的VO2、VO2/kg和VE均明显小于正常人和冠心病患者,可做为评价心肺功能的病变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负荷气体交换法 老年人 无氧阈 慢阻肺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