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时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马玉娟 黄杰 +2 位作者 方征宇 王秋 尤春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98-90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模型成功24h后给予20Hz,刺激时间2s,间隔时间28s,总脉冲数为1200的rTMS刺激,连续刺激14d。观察术前、术后1d、治疗7d和治疗14d时双侧中枢传导时间(CMCT)和皮质潜伏时(CL)的变化。结果:①术前各组左右侧CMCT、CL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1d左侧CMCT、CL较术前和右侧缩短(P<0.01)。③治疗7d时,双侧CMCT、CL各组之间以及各组双侧CMCT、CL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治疗14d时,100%MT亚组左侧CMCT、CL较正常组和治疗7d时均缩短(P<0.05),双侧CMCT、CL均较术前缩短(左侧P<0.01,右侧P<0.05);80%MT亚组右侧CMCT、CL较术后1d缩短(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20HzrTMS有助于促进脑梗死大鼠双侧CMCT和CL缩短使双侧大脑达到某种平衡或者代偿,80%MT和100%MT两种强度的rTMS作用可能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中枢传导时间 皮质潜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端驱动型机器人步行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皮质脊髓束重塑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田飞 孙晓龙 +7 位作者 赵晨光 刘慧琳 郗宵 胡旭 田梅 邢英茹 袁华 薛艺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87-1290,共4页
步行功能的恢复是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最重要的目标之一[1]。既往的研究表明,约38%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6个月仍不能行走[2],而那些出院时可以步行的患者,回归家庭后的步行能力也大幅下降[3]。因此,恢复步行功能对脑卒中患者至关重要。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步行能力 步行功能 运动诱发电位 步行训练 皮质脊髓束 回归家庭 驱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类运动对人体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乔德才 刘晓莉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8-10,共3页
本文通过对体育院(系)球类专项学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各指标的研究发现,有训练组: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峰潜伏期明显延长;2) 视觉诱发电位明显缩短;3) 对波幅设有明显影响。结果提示,经过专门的球类运动训练... 本文通过对体育院(系)球类专项学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各指标的研究发现,有训练组: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峰潜伏期明显延长;2) 视觉诱发电位明显缩短;3) 对波幅设有明显影响。结果提示,经过专门的球类运动训练,对感觉信息传入的强度没有明显影响,但可提高皮质下中枢对传入信息进行粗糙分析和加工的能力,从而使大脑皮质的综合判断能力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类运动 人体 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 潜伏期 波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纯 王淳 +3 位作者 张标 廖断修 刘平 付秀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皮质手区及皮质脚区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的变化;分析疾病组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患侧上肢皮质手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24.7±2.8)ms、(11.1±2.7)ms;健侧为(22.8±2.5)ms、(7.9±2.0)ms;对照组为(22.4±3.2)ms、(7.6±1.3)ms。下肢皮质腿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31.7±3.7)ms、(17.6±4.8)ms;健侧为(29.6±3.1)ms、(15.3±3.1)ms;对照组为(29.4±3.4)ms、(15.2±3.6)ms。疾病组患侧的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对照组及健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MESSS呈正相关,与BI呈负相关。结论MEP可客观地反映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的情况,并具有一定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脑梗死患者 临床意义 Barthel指数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CMCT 病情严重程度 日常生活能力 潜伏期 对照组 变化特点 大脑半球 大鱼际肌 颈椎棘突 腰椎棘突 患侧上肢 功能缺失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负荷后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李捷 牛英鹏 李鹏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2年第3期11-17,共7页
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先进的大脑皮层电刺激仪等,进行了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对锥体束功能进行了直接定量测定,提供了有关运动负荷后锥体束及脊髓的兴奋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运动行为控制的神经生理基础及运动训练负荷最佳... 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先进的大脑皮层电刺激仪等,进行了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对锥体束功能进行了直接定量测定,提供了有关运动负荷后锥体束及脊髓的兴奋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运动行为控制的神经生理基础及运动训练负荷最佳化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体束神经元 PT细胞 中枢传导时间(CMCT) 运动诱发电位 潜伏期 H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及影像特征与运动诱发电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黄莹 苏晓琳 +6 位作者 王倩 张亚青 韩晶 陈思言 付学军 徐铅辉 郭毅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5期490-496,共7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运动功能及影像特征与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duced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MS-MEP)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神...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运动功能及影像特征与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duced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MS-MEP)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2019年8月住院的符合CSVD诊断标准且已行TMS-MEP检查的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及MEP相关电生理数据,包括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和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评估并量化CSVD的影像学特征,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RSSI)、腔隙、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和脑萎缩。根据是否有肌力减退分为症状半球组和非症状半球组。比较两组间的影像学特征及MEP特征,分析CSVD影像特征与MEP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202例CSVD患者,共404侧大脑半球。平均年龄64.0±10.6岁,男性135例(66.8%)。症状半球组77侧(19.1%),非症状半球组327侧(80.9%)。症状半球组中CMCT(P=0.005)和RMT(P<0.001)高于非症状半球组。症状半球组RSSI数目多于非症状半球组(P<0.001)。RSSI与CMCT(r=0.512,P=0.043)及RMT(r=0.730,P<0.001)正相关。脑白质高信号、腔隙、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微出血及脑萎缩与CMCT、RMT均无相关性。结论 RSSI与CMCT、RMT正相关,RSSI可能是导致CSVD相关运动障碍的主要影像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新发的皮质下小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系与普通系学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朱玉珍 赵敬国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69,共3页
为探讨体育运动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各指标影响的规律,采用NDI-200(海神号)神经电检诊仪对体育系学生(n=119)及普通系学生(n=50)的BAEP进行了记录分析并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发现体育系学生左右耳BAEPⅢ波及V波的潜伏期均明显长于... 为探讨体育运动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各指标影响的规律,采用NDI-200(海神号)神经电检诊仪对体育系学生(n=119)及普通系学生(n=50)的BAEP进行了记录分析并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发现体育系学生左右耳BAEPⅢ波及V波的潜伏期均明显长于普通系学生(P<0.05);左右耳BAEPⅠ-Ⅲ波及Ⅰ-Ⅴ波的峰间期较普通系学生明显延长(P<0.05);体育系与普通系学生左右耳BAEPⅠ波、Ⅱ波的潜伏期以及Ⅰ-Ⅲ波的峰间期均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育系学生左右耳听觉反应时明显短于普通系学生(P<0.01)。表明体育运动可使BAEPⅢ波和Ⅴ波的潜伏期及Ⅰ-Ⅲ波和Ⅰ-Ⅴ波的峰间期显著延长,说明长期的体育运动可提高上橄榄体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使上传至大脑的听觉信息更加准确、清晰,大脑皮层对传入的听觉信号能更加及时、快捷地做出相应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潜伏期 峰间期 听觉反应时 BAEP 体育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振动对脑梗死运动皮质的即刻与延迟效应 被引量:10
8
作者 甘兆丹 许光旭 +2 位作者 殷稚飞 孟殿怀 王红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90-894,共5页
目的:明确振动对大脑皮质运动区兴奋性传导的作用。方法:将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频率7Hz,振幅7mm的振动治疗,B组给予频率14Hz,振幅7mm的振动治疗。通过经颅磁刺激下的运动诱发电位(MEP),记录A、B两组患者在振动治疗前... 目的:明确振动对大脑皮质运动区兴奋性传导的作用。方法:将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频率7Hz,振幅7mm的振动治疗,B组给予频率14Hz,振幅7mm的振动治疗。通过经颅磁刺激下的运动诱发电位(MEP),记录A、B两组患者在振动治疗前、后及治疗1h后大脑感觉运动皮质区的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比较治疗前后MEP皮质潜伏期及CMCT的变化。结果:与振动刺激前比较,7Hz的振动刺激在治疗后即刻及1h后的MEP皮质潜伏期及CMCT虽然均有缩短趋势,但只有1h后的CMCT有显著性改善(P<0.05);而14Hz组在治疗后即刻的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h后CMCT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7Hz和14Hz的振动刺激可明显提高患者受损脑区兴奋性,且14Hz的振动刺激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振动 脑梗死 运动皮质兴奋性 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孟祥民 赵宇阳 +2 位作者 杨传美 陈曦 李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4-669,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完成研究的4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和高频刺激组(1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完成研究的4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和高频刺激组(1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低频刺激组则在非受累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进行1Hz的rTMS治疗;高频刺激组及假rTMS组则在患侧M1区给予10Hz的rTMS治疗;所有患者接受2周治疗,每周5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MA)、患侧上肢MAS量表,将各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治疗前,3组患者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神经电生理学变化:治疗2周后,3组患者的MEP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组内治疗前缩短(P<0.05);1Hz组和10Hz组较前明显缩短且优于假r TMS组(P<0.05);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上肢功能改善:治疗2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其中1Hz组和10Hz组与假rTMS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3组患者患侧上肢MAS量表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频及低频rTMS治疗均有利于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且两者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上肢功能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乒乓球和羽毛球运动员大脑可塑性差异比较 被引量:7
10
作者 戴雯 张剑 谭晓缨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7-132,共6页
研究目的:长期系统化的运动训练会导致大脑运动皮层可塑性改变。在大脑层面上研究和分析项目间的特性,不仅能帮助运动员和教练更精确地了解专项技术特点,更能为训练效果的评价提供客观生理指标。研究方法:研究选用乒乓球和羽毛球项目中... 研究目的:长期系统化的运动训练会导致大脑运动皮层可塑性改变。在大脑层面上研究和分析项目间的特性,不仅能帮助运动员和教练更精确地了解专项技术特点,更能为训练效果的评价提供客观生理指标。研究方法:研究选用乒乓球和羽毛球项目中常用主动肌第1骨间背侧肌和桡侧腕伸肌,通过单脉冲经颅磁刺激刺激大脑初级运动皮层,产生运动诱发电位(MEP),以此评价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水平。结果:乒乓球运动员第1骨间背侧肌的MEP振幅和斜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羽毛球运动员桡侧腕伸肌的MEP振幅和斜率显著高于乒乓球组和对照组。结论: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有选择性"地增加主动肌肉对应区域的运动皮层兴奋性,能提高皮质内神经募集水平,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完成动作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技能 经颅磁刺激 大脑可塑性 运动皮质兴奋性 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生理监测在中央回及其相邻区域胶质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广健 杨卫东 +5 位作者 毓青 王增光 刘阳 陈旨娟 苗兴路 孙即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620-626,共7页
目的探讨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脑电图定位功能区,提高毗邻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筛选18例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的胶质瘤患者,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初步定位功能区;术... 目的探讨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脑电图定位功能区,提高毗邻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筛选18例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的胶质瘤患者,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初步定位功能区;术中以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进一步确定脑功能区、脑电图明确致癎灶位置,避开功能区切除肿瘤和(或)致癎灶;术后于瘤腔内植入放射性同位素^(125)Ⅰ和缓释型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结果 18例患者中1例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手术后第6、12和24个月疗效评价,无进展生存期平均为11个月;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3/1 8、9/18和6/18;疾病控制率15/18、13,18和10/18。手术前和术后第6、12、24个月时的Karnofskv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4.13±12.88)、(78.20±15.13)、(62.35±13.21)和(46.57±16.93),各观察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8例(肌力下降2例、感觉减退3例、肌力与感觉同时减退1例)。结论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方法定位功能区及致癎灶,可在保留功能的情况下指导切除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胶质瘤。术后瘤腔内行间质放化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肿瘤复发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运动 脑电描记术 监测 手术 大脑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新 李建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0期879-882,共4页
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非侵入性无痛性的神经系统检测和治疗技术。通过TMS可以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皮质静息期、运动皮质兴奋性等,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评价和监测有重要意义,可提供疾病病理生理机... 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非侵入性无痛性的神经系统检测和治疗技术。通过TMS可以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皮质静息期、运动皮质兴奋性等,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评价和监测有重要意义,可提供疾病病理生理机制方面的重要信息。重复TMS具有的调节病变区皮质兴奋性等复杂机制,使其在抑郁症、帕金森病、癫痫、脊髓损伤、卒中等疾病的实验性和应用性治疗研究方面具有的巨大潜在价值,并逐渐被应用于临床神经学、神经康复学和精神心理学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皮质脊髓传导 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对西比灵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祖春 鲁秀容 +2 位作者 董为伟 满圆 夏先惠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31-133,共3页
目的 :采用经颅磁刺激测定运动诱发电位和枕皮质功能 ,观察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皮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新诊断的偏头痛患者给予西比灵 5mgQN治疗 ,治疗前后作脑运动诱发电位和磁刺激枕皮质诱发视幻觉的阈值检测。结果 :共... 目的 :采用经颅磁刺激测定运动诱发电位和枕皮质功能 ,观察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皮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新诊断的偏头痛患者给予西比灵 5mgQN治疗 ,治疗前后作脑运动诱发电位和磁刺激枕皮质诱发视幻觉的阈值检测。结果 :共有 5 9例病人参加了试验 ,典型偏头痛17例、普通型偏头痛 4 2例。发现治疗前每月头痛指数平均为 4 5 .70 ,治疗一月后为 2 7.4 ,两月后为 10 .3,与治疗前比较P均小于 0 .0 1。西比灵治疗后显著降低典型偏头痛枕皮质的兴奋性和改善运动区皮质的功能。结论 :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疗效较好 ,并有改善偏头痛皮质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经颅磁刺激 皮质兴奋性 运动诱发电位 西比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与心理活动相关的脑电波
14
作者 魏景汉 郑连兴 《心理学报》 1986年第3期295-302,共8页
对14名青年进行了普通的CNV实验和无运动CNV实验。发现了一种与心理负荷解脱伴随出现的脑电波——解脱波EML。EML波不同于普通CNV后形成的Ⅴ波,不含诱发电位外源性成分和运动成分,代表心理负荷的解脱,纯属一种只与心理活动相关的脑电波... 对14名青年进行了普通的CNV实验和无运动CNV实验。发现了一种与心理负荷解脱伴随出现的脑电波——解脱波EML。EML波不同于普通CNV后形成的Ⅴ波,不含诱发电位外源性成分和运动成分,代表心理负荷的解脱,纯属一种只与心理活动相关的脑电波。目前尚无理由将EML波视为LPC(LatePositive ComPlex)的一员。提出CNV心理因素的性质,可能是在完成同种任务时由期待、意动、动机、朝向和觉醒等多种心理因素综合构成的心理负荷加重。本工作采取了离线式排除伪迹程序,在数据处理上做出了总平均图(Grand Average Reco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L 实验结果 心理因素 脑电波 运动反应 心理负荷 伪迹 潜伏期 诱发电位晚成分 心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