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食物依赖运动诱发性严重过敏反应8例临床分析
1
作者 周紫蓓 周薇 +1 位作者 张娟 李在玲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4-339,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食物依赖运动诱发性严重过敏反应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情况。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4年8月于儿科普通病房收治的食物依赖运动诱发性严重过敏反应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结果共收治8例食物依赖运动诱发... 目的探讨儿童食物依赖运动诱发性严重过敏反应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情况。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4年8月于儿科普通病房收治的食物依赖运动诱发性严重过敏反应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结果共收治8例食物依赖运动诱发性严重过敏反应患儿,男性2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者9岁,年龄最大者14岁,5例有I级亲属过敏史,7例有过敏性疾病个人史,食物类型包括小麦、蔬菜、海鲜、红肉、水果、芝麻,食物与运动间隔时间最长为3小时,运动与首发症状间隔时间为5~30分钟不等。所有患儿最终均有皮肤黏膜表现,呼吸及循环系统方面,6例(75%)最终均累及呼吸及循环系统,1例仅累及呼吸系统,1例仅累及循环系统。治疗方面,1例自行缓解,其余7例均肌注肾上腺素1次,所有患儿均存活。结论食物依赖运动诱发性严重过敏反应起病急,进展迅速,易累及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反复发作性病史及特异性疾病个人史对诊断具有辅助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依赖运动诱发性严重过敏反应 食物过敏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RT2基因c.776del突变致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1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森 钟展华 +3 位作者 陈伟能 何若洁 廉羚 姚晓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9-241,共3页
报道1例典型的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患者。该患者为26岁女性,病史10年,表现为安静状态下突然运动出现发作性四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无感觉先兆,持续数十秒后自行缓解,发作时和发作间期意识清... 报道1例典型的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患者。该患者为26岁女性,病史10年,表现为安静状态下突然运动出现发作性四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无感觉先兆,持续数十秒后自行缓解,发作时和发作间期意识清醒,存在明显家族史,神经系统查体正常,头颅磁共振及脑电图未见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有相似表型的父亲存在PRRT2基因c.776del移码突变。根据PKD诊断标准,该患者可确诊为PKD,经奥卡西平治疗1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预后较好。PKD为罕见的运动障碍疾病,该患者症状典型,其基因突变位点在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中尚未报道,因此,本文丰富了PKD致病基因突变谱,为PKD遗传咨询提供依据,同时可增加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运动障碍疾病 移码突变 临床表现 PRRT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的人体微生态视角解析
3
作者 曹志 刘猛 高炳宏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5,共12页
从人体微生态视角出发,基于国际研究成果,分析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Exercise-InducedBronchoconstriction,EIB)产生的微生态基础和原因,汇总整理微生态研究方法,并提出EIB的微生态防治策略。结果显示:人体呼吸/肠道微生态构建及肠-肺... 从人体微生态视角出发,基于国际研究成果,分析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Exercise-InducedBronchoconstriction,EIB)产生的微生态基础和原因,汇总整理微生态研究方法,并提出EIB的微生态防治策略。结果显示:人体呼吸/肠道微生态构建及肠-肺轴沟通机制是诱发EIB的微生态基础;剧烈运动、环境及污染引发人体微生态失衡是EIB发病的重要因素;微生态衡量方法目前在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仍须深入完善;防治策略包括内源性预防(饮食调整、运动习惯、自我防护等)和外源性治疗(微生物技术、天然产物调节)。建议:未来应重视微生态知识教育普及,培养科学理念与习惯,促进宿主与微生态和谐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 哮喘 微生态 肠-肺轴 气道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依赖运动诱发性过敏反应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纪经智 陈奋华 +2 位作者 陈壮桂 陈岩峰 陈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65-1466,共2页
目的探讨食物依赖运动诱发性过敏反应(FEIAn)临床特点以对这种可能威胁生命的疾病提供正确和及时的防治。方法对10例FEIA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FEIAn年龄范围从7~57岁,家族和/或个人过敏史(100%),过敏反应在运动后40... 目的探讨食物依赖运动诱发性过敏反应(FEIAn)临床特点以对这种可能威胁生命的疾病提供正确和及时的防治。方法对10例FEIA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FEIAn年龄范围从7~57岁,家族和/或个人过敏史(100%),过敏反应在运动后40min内出现,小麦是最常见的诱发食物,荨麻疹是最常见的过敏反应。绝大多(90%病人无前驱症状且在作出诊断前有过两次以上发作。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和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有助于找出食物过敏原,食物运动激发试验可确诊FEIAn。结论FEIAn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运动的激烈程度和FEIAn的发展无关,正确认识FEIAn并作出预警对FEIAn的处理至关重要,从而使患者能安全地进行日常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依赖运动诱发性过敏反应 皮肤点刺试验 特异I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国内文献报道216例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张丽萍 陈眉 +1 位作者 黄晓明 张伟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17-619,共3页
目的对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电生理、影像学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方法以"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或"以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为关键词,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 目的对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电生理、影像学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方法以"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或"以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为关键词,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库,以2000年至2005年为限共检索29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章及病例资料不全的文献,对18篇国内杂志发表及我院诊治的病例共2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并进行讨论。结果216例患者男∶女=3.5∶1,平均发病年龄13.1岁,有家族史占22.7%,合并癫或良性家族性婴儿痉挛比例明显增高。临床表现均为运动开始时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肢体及面部的不自主运动,发作持续短暂,发作频繁,发作时意识清晰,发作后无任何不适。发作间期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EEG大部分正常,合并癫者可见样放电,头颅CT或MRI一般正常者可能为原发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继发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一般有相应病灶或疾病。使用小剂量的抗癫药可控制,预后良好。结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分为散发性和家族性,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脑外伤,缺氧性脑病,多发性硬化,基底节钙化,甲减等,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临床特点为运动开始时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肢体及面部的不自主运动,抗癫药有效,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 发作运动障碍 肌张力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郑维红 彭锋 +1 位作者 刘肇绩 黄琼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1-312,共2页
目的加深对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认识。方法对7例P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PKD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结果 7例患者均为散发病例,平均发病年龄约12岁。主要表现为运动启动时突然发... 目的加深对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认识。方法对7例P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PKD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结果 7例患者均为散发病例,平均发病年龄约12岁。主要表现为运动启动时突然发生异常运动,发作时意识清楚,发作间期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发作频繁,持续时间<1 min;抗癫痫治疗有效。结论临床中应注意PKD与癫痫的鉴别,原发性PKD抗癫痫治疗有效,一般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临床特征 治疗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9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视频脑电图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春清 李哲 +5 位作者 梁传栋 李文玲 李攀 刘倩薇 崔雪花 赵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4-315,共2页
目的分析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脑电图特征。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10年6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49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分析发作间歇期和发作期的脑电图特征。结果间歇期脑电图显示,34例发作间歇... 目的分析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脑电图特征。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10年6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49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分析发作间歇期和发作期的脑电图特征。结果间歇期脑电图显示,34例发作间歇期未见痫样放电;15例患者记录到尖波、棘慢波;发作期脑电图显示,23例患者记录到临床发作,20例患者发作期未见痫性放电和节律改变,1例患者发作时可见4~6 Hzθ节律夹杂少量低波幅快波;2例患者发作时动作伪差掩盖正常背景;其中有4例患者同时记录到癫痫发作,且癫痫发作时可见明确的痫性放电。结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脑电图间歇期可有痫样放电,发作期多数正常,同步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可帮助鉴别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和癫痫,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脑电图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运动功能的fM RI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祝一虹 罗本燕 +4 位作者 阮凌翔 王美豪 李建策 翁旭初 陈宜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89-193,共5页
目的:比较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患者与正常被试者在运动准备和执行过程中大脑激活差异,尤其是皮层下结构。方法:利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fMR I)技术,结合运动准备和执行任务刺激,使用AFN I软件的反卷积程序生成激活图。结... 目的:比较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患者与正常被试者在运动准备和执行过程中大脑激活差异,尤其是皮层下结构。方法:利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fMR I)技术,结合运动准备和执行任务刺激,使用AFN I软件的反卷积程序生成激活图。结果:PKD患者在运动准备阶段脑区激活较正常人少,其中基底节无激活。执行阶段,除双侧初级运动皮层,其余脑区激活也较正常人少,但不如准备阶段明显。结论:PKD患者在发作间歇期无论准备或执行运动任务,大脑运动环路均表现异常功能状态。此类运动障碍的发生可能是抑制功能的减弱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方法 运动障碍/并发症 运动准备 运动执行 发作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单纯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 被引量:2
9
作者 陈素琴 王一鸣 +3 位作者 李洵桦 梁秀龄 周珏倩 方莹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77-583,共7页
目的在3个中国汉族单纯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家系中确定其疾病基因所在区域。方法在已知的PKD连锁区域16p12.2-q22.3选取14个微卫星遗传标记对37位家庭成员进行基因分型,用Linkage和Geneh... 目的在3个中国汉族单纯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家系中确定其疾病基因所在区域。方法在已知的PKD连锁区域16p12.2-q22.3选取14个微卫星遗传标记对37位家庭成员进行基因分型,用Linkage和Genehunter等软件进行连锁分析并构建疾病单倍型。结果连锁分析及单倍型分析将致病基因定位于D16S3133~D16S3044(16p12.1-q12.1)之间11.2 cM的区域。结论 3个汉族单纯型PKD家系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D16S3133~D16S3044(16p12.1-q12.1)之间,与最初的婴儿惊厥及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infantile convulsions and paroxysmal choreoathetosis,ICCA)的位点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基因定位 连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2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燕 刘献增 高旭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59-661,共3页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e dyskinesia,PKD)是发作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dyskinesias,PxDs)的一种类型,是由运动诱发的以肢体和躯干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或肌张力不全等运动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e dyskinesia,PKD)是发作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dyskinesias,PxDs)的一种类型,是由运动诱发的以肢体和躯干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或肌张力不全等运动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发作持续时间短暂,发作期间意识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癫痫 诊断 鉴别 卡马西平 PRRT2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鹏 张本恕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对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的临床特点、电生理表现及发病机制等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2003年收治的4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近年文献。结果4例患者均为青年,无家族遗传史,临床表现均为在运... 目的对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的临床特点、电生理表现及发病机制等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2003年收治的4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近年文献。结果4例患者均为青年,无家族遗传史,临床表现均为在运动开始时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肢体及面部的不自主运动,持续数秒钟后可自行缓解,发作期间无意识障碍,发作后无任何不适。4例患者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以及头部CT和(或)MRI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诊断为特发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经服用卡马西平等药物后发作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可散发;可为特发性,也可继发于多发性硬化、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其他疾病。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临床特征为运动诱发的一侧或双侧上下肢及面部的不自主运动,对抗癫痫药物敏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 CT检查 卡马西平 左旋多巴 氟哌啶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1例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乐鑫 何学莲 +3 位作者 胡家胜 吴革菲 赵培伟 刘智胜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4-356,共3页
目的 探讨阵发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特点及其致病基因PRRT2的突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PKD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基因检测结果,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男性,10岁9个月,起病年龄7 岁6个月.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表现为肌... 目的 探讨阵发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特点及其致病基因PRRT2的突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PKD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基因检测结果,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男性,10岁9个月,起病年龄7 岁6个月.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表现为肌张力不全,发作频率为每天3-5次,持续10-20 s,发作时意识清楚;服用奥卡西平治疗有效.基因检测发现致病基因PRRT2存在c.649_650insC(p. 217fs224X)杂合突变,突变遗传自无PKD症状的母亲.结论 PKD常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为运动诱发,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PRRT2基因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PRRT2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4例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嘉晖 张朝东 陈淑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2-573,共2页
研究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的临床特点,旨在正确诊断和治疗本病。
关键词 发作运动诱发性舞蹈子足徐动症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项目优秀运动员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风险、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9
14
作者 曹志 刘猛 高炳宏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87,共10页
冬季项目运动员的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exercise-induced bronchoconstriction,EIB)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冬季项目运动员EIB的发病风险,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进行了整理、归纳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干冷环境与空... 冬季项目运动员的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exercise-induced bronchoconstriction,EIB)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冬季项目运动员EIB的发病风险,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进行了整理、归纳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干冷环境与空气污染物是冬季项目EIB高发的关键因素;运动的高强度、长时间与持续性是不同冬季项目EIB发病率呈现差异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女性运动员相对细小的气道结构与经期内生理激素分泌使其EIB发病风险整体高于男性运动员。目前,国际奥委会与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已经就运动员EIB诊断给出了推荐方法,共包括组胺测试、乙酰甲胆碱测试、运动激发试验、CO_2自主过度通气试验、高渗盐溶液激发试验、甘露醇激发试验等6种,其中,运动激发试验最容易在运动队推广普及,CO_2自主过度通气试验的诊断准确度最佳;EIB确诊后,短期服用β-2受体激动剂或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是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一些非药物方法,诸如赛前热身、佩戴护具、调整饮食结构等亦可使EIB发病率明显降低。建议尽快开展国内高水平冬季项目运动员,尤其是备战2022北京冬奥会运动员的EIB筛查诊断工作,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的EIB诊断、治疗与预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项目 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 诱发因素 风险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秀运动员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机制诱因、运动表现与诊治预防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猛 高炳宏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32,72,共11页
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对优秀运动员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exercise-induced bronchoconstriction,EIB)的发病机制与诱发因素、运动表现影响以及诊治预防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研究表明,长期在极端或非健康环境中进行高强度运动引发的气... 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对优秀运动员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exercise-induced bronchoconstriction,EIB)的发病机制与诱发因素、运动表现影响以及诊治预防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研究表明,长期在极端或非健康环境中进行高强度运动引发的气道炎症、黏膜超渗透压及上皮细胞损伤,是导致优秀运动员EIB发生的核心因素和主要机制;EIB会导致通气功能下降,呼吸肌耗氧增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以及呼吸感知紊乱,直接或间接削弱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参照权威机构的指导意见与政策法规,在正确选择EIB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的同时,改善运动环境,强化自我防护措施,可有效缓解EIB症状,减少EIB的发生。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EIB对优秀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影响,及早开展国内优秀运动员EIB调查研究,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奥运运动员的EIB诊断、治疗与预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运动 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 机制 运动影响 诊治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夏季奥运会项目优秀运动员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猛 曹志 +5 位作者 莫仕围 吕冰强 寻红星 黄森 王丹 高炳宏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2-53,共12页
目的:通过对我国夏季奥运会项目运动员的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exercise-inducedbronchoconstriction,EIB)问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我国夏季奥运会项目优秀运动员的EIB发病情况,比较不同运动项目、类型、人群之间EIB发病差异,分析EIB... 目的:通过对我国夏季奥运会项目运动员的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exercise-inducedbronchoconstriction,EIB)问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我国夏季奥运会项目优秀运动员的EIB发病情况,比较不同运动项目、类型、人群之间EIB发病差异,分析EIB运动员的呼吸道炎症、通气功能等关键指标的特点。方法:招募15个运动项目的优秀运动员411人(女235人,男176人;国际级运动健将19人,运动健将148人,一级运动员244人),根据运动环境特点分为室内(泳池、陆上)和室外(公路、场地)项目,根据专项特征分为耐力、技巧、速度力量和团体项目。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所有运动员的运动呼吸不适症状、家族哮喘史和EIB病史等信息;通过支气管运动激发实验获取肺功能相关参数,并通过FEV1下降率进行EIB诊断;通过采集分析空腹静脉血评估所有运动员的炎症反应情况。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曾有3名运动员被确诊患有EIB,占比2.7%。研究样本中EIB阳性人数为109人(女71名,男38名),整体发病率为26.5%。游泳(51.5%)、曲棍球(40.7%)、花样游泳(40.0%)、橄榄球(38.5%)和田径(33.3%)项目运动员的发病率分列前5位,柔道(11.1%)、艺术体操(10.5%)、羽毛球(9.5%)、举重(9.5%)和摔跤(6.5%)项目运动员分列末5位。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30.2%vs 21.3%,P=0.049);耐力项目运动员发病率显著高于力量速度项目(37.3%vs 20.0%,P=0.038);室外项目运动员发病率显著高于室内项目(33.1%vs 21.6%,P=0.05),且室内泳池项目运动员发病率显著高于陆上项目(47.2%vs 14.2%,P<0.001),但室外场地项目和公路项目无显著差异。另外,EIB运动员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显著下降,且低于健康运动员;相关血液指标(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白介素-6、白介素-8和CC16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运动员。结论:我国夏季奥运会项目优秀运动员的EIB问题严峻,相比健康运动员,EIB运动员表现出明显的肺通气功能障碍及呼吸道炎症反应症状。我国运动员、教练员及体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EIB问题,及早部署,建议通过监测相关炎症因子(如白介素-8、克拉式细胞蛋白16)来预测EIB,并通过各种非药物性措施(如无氯泳池、防霾场馆及营养补剂等)进行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 运动 流行病学 肺通气功能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橘皮素补剂对优秀运动员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的治疗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猛 高炳宏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2,共10页
目的:探讨橘皮素对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exercise-induced bronchoconstriction,EIB)发病的关键临床指标(呼吸道炎症、肺通气功能等)以及相关辅助指标(运动呼吸不适症状等)的影响,评估橘皮素对EIB的治疗效果。方法:招募30名EIB运动员(... 目的:探讨橘皮素对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exercise-induced bronchoconstriction,EIB)发病的关键临床指标(呼吸道炎症、肺通气功能等)以及相关辅助指标(运动呼吸不适症状等)的影响,评估橘皮素对EIB的治疗效果。方法:招募30名EIB运动员(女14名,男16名)作为受试者,配对、随机分为橘皮素组(n=15)和安慰剂组(n=15),采用双盲营养干预、问卷调查、支气管运动激发试验、血液样本采集分析等方法,分析29天橘皮素干预(200 mg/d)对EIB运动员的呼吸道炎症指标如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白介素-5(interleukin-5,IL-5)、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克拉拉细胞16、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水平等,肺通气功能指标如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_(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_(1)下降率、最高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等,以及运动呼吸不适症状(呼吸困难、咳嗽等)的影响。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干预后(T_(5)时),橘皮素组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P=0.049)、中性粒细胞计数(P=0.039)及IL-5(P=0.037)、IL-8(P=0.003)、IgE(P=0.011)水平较初始值(T_(1))显著下降,且IL-5(P=0.022)、IL-8(P=0.012)显著低于同期安慰剂组;橘皮素组的FEV_(1)(P<0.01)、FVC(P<0.01)、PEF(P=0.047)及MMF(P=0.039)显著高于首次支气管运动激发试验时(E_(1))的对应值,其中有6名EIB运动员在第2次支气管运动激发试验时(E_(3))转为EIB阴性,EIB整体转阴率为40%。另外,橘皮素组的咳嗽症状数量由9人降至3人,呼吸困难症状由4人降至2人。结论:橘皮素能有效抑制EIB运动员的呼吸道炎症,缓解运动呼吸不适症状,显著改善FEV_(1)、FVC等关键肺通气功能指标,使部分运动员由EIB阳性转为EIB阴性,具有良好的EIB治疗效果以及推广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皮素 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 呼吸道炎症 肺通气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田沃土 刘晓黎 曹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75-1078,共4页
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是一组由摄入茶、咖啡或酒精以及疲劳等非运动因素所诱发的非随意运动障碍性疾病,具有临床及遗传异质性。家族性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主要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发现的相关致病基因包括PNKD1(MR-1)... 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是一组由摄入茶、咖啡或酒精以及疲劳等非运动因素所诱发的非随意运动障碍性疾病,具有临床及遗传异质性。家族性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主要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发现的相关致病基因包括PNKD1(MR-1)、PRRT2、PNKD2、KCNMA1及SLC2A1等。现对该病的临床及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希望对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临床特点 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药物性干预策略在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防治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猛 赵杰修 高炳宏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41,共12页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对自我防护措施、营养膳食干预及运动环境调整等三大类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exercise-induced bronchoconstriction,EIB)非药物性干预策略进行了整理、分析与归纳。结果表明,剧烈运动前进行适应性热身活动...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对自我防护措施、营养膳食干预及运动环境调整等三大类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exercise-induced bronchoconstriction,EIB)非药物性干预策略进行了整理、分析与归纳。结果表明,剧烈运动前进行适应性热身活动(高强度间歇或递增负荷运动等),运动中佩戴热湿交换防护面罩,运动后进行针对性的呼吸节奏练习,可有效降低运动员的EIB发病风险。在目前现有的营养膳食干预措施中,橘皮素、Omega-3脂肪酸及咖啡因等,均被证实可有效改善EIB运动员的多项肺通气功能指标,并使部分EIB阳性运动员转为阴性。在采用上述策略的同时,减少寒冷环境暴露,降低游泳馆池水和空气中氯化物的含量,尽量远离户外空气污染源等,也是降低运动员EIB发病风险的有效手段。建议深入探讨和分析不同专项特征、运动环境及膳食习惯运动员的EIB发病特点,并为其针对性地选择和使用非药物性干预策略,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药物干预 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 热身活动 防护面罩 橘皮素 运动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家系报道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沃土 曹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74-779,共6页
目的·探讨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ED)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并总结近年该疾病的研究进展。方法·对中国大陆一PED家系进行分析并总结临床特点、药物治疗效果及预后,对家系中5名患者和2名健康家属进行SLC2A1基因检测。进... 目的·探讨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ED)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并总结近年该疾病的研究进展。方法·对中国大陆一PED家系进行分析并总结临床特点、药物治疗效果及预后,对家系中5名患者和2名健康家属进行SLC2A1基因检测。进一步对该疾病的临床、遗传学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结果·该家系5名患者中包括4名女性和1名男性,其中4人表现为单纯型PED,1人表现为PED合并癫痫。先证者和其女儿服用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治疗效果不佳。3人随年龄增长呈现发作逐渐减轻的倾向。该家系5名患者均存在突变SLC2A1 c.C284T(p.S95L),2名健康家属不存在该突变。根据ACMG标准和指南,对该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预测评估,评级为"致病"。结论·PED是一类罕见的发作性运动障碍,存在一定的临床异质性,并随年龄增长呈现自发缓解的倾向。目前该疾病致病机制未明,总结该病遗传学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可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过度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临床特点 遗传学 SLC2A1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