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梳理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在改善膝关节损伤后运动恢复和运动表现方面的应用,探讨其通过调控神经可塑性改善膝关节损伤的作用机制,剖析现有不足并提出展望,以期为后续tDCS临床应用及科学...目的:梳理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在改善膝关节损伤后运动恢复和运动表现方面的应用,探讨其通过调控神经可塑性改善膝关节损伤的作用机制,剖析现有不足并提出展望,以期为后续tDCS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以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筛选t DCS与膝关节损伤的相关研究,并对现有文献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通过刺激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等与运动相关的大脑皮层区域,tDCS在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运动控制、优化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以及预防二次损伤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和潜在优势;2)tDCS能够增强前额叶和感觉运动皮层的神经元兴奋性,促进神经递质释放,调控神经可塑性,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及炎症症状,缓解不良情绪;3)tDCS的个体化差异、最优刺激方案的选择以及家庭t DCS应用的安全性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结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t DCS有望成为膝关节损伤患者个性化、科学化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验证tD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其与其他康复技术的结合应用,以形成多模式、多靶点的综合治疗体系,提高膝关节损伤的治疗效果。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正念训练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作用。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献,收集建库至2022年10月有关正念训练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相关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0手册评估文...目的:系统评价正念训练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作用。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献,收集建库至2022年10月有关正念训练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相关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0手册评估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标准化均数差(SMD)和95%置信区间(CI)为主要效应指标。结果:共纳入17项随机对照试验,647名健康运动员。Meta分析结果显示,正念训练可以有效提升运动员的正念水平(95%CI:0.35~0.94,P<0.001),干预效果达到中等效应量(SMD=0.65);积极心理状态(SMD=1.14,95%CI:0.50~1.78,P<0.001)、消极心理状态(SMD=-1.25,95%CI:-2.08~-0.43,P<0.01)、生理指标(SMD=-1.85,95%CI:-3.10~0.60,P<0.01)、精细化动作技能的成绩(SMD=1.98,95%CI:1.21~2.75,P<0.001)均达到了大效应量。亚组分析结果显示,≥10次的训练对正念(SMD=0.40)、积极心理(SMD=1.16)、生理(SMD=-2.74)和运动成绩(SMD=1.64)的改善效益最大化(均P<0.05)。结论:正念训练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相关指标的影响显著,且10次及以上的干预效果更佳。展开更多
目的 通过分析脑瘫患儿在2~4月龄时的婴儿运动表现测试(test of infant motor performance, TIMP)结果,探讨脑瘫患儿的早期运动表现特点。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纳入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早产...目的 通过分析脑瘫患儿在2~4月龄时的婴儿运动表现测试(test of infant motor performance, TIMP)结果,探讨脑瘫患儿的早期运动表现特点。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纳入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早产高危儿随访门诊就诊、1岁后确诊为脑瘫的患儿17例,收集其2~4月龄的TIMP评估结果;以相同月龄的TIMP中国常模样本作为对照,计算Z值;比较两组之间TIMP总分、7个体位分组得分以及42个项目得分的差异。结果 脑瘫患儿2~4月龄的TIMP总分Z值为(-0.95±1.11),显著低于常模对照组得分(P<0.01)。体位分组中坐位、侧方位、翻身、立位项目得分Z值分别为(-0.89±0.88)、(-1.17±0.66)、(-0.43±0.79)及(-0.63±0.77),均显著低于常模对照组得分(P<0.05),尤其以坐位、侧方位、立位项得分差异最为显著(P<0.01),而观察项目、仰卧位、俯卧位与正常同龄婴儿无显著差异。42个项目得分中,脑瘫患儿有17项评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以第15项(坐位头控)、第16项(颈后肌群活动)、第26项(上肢防御)、第32项(拉坐)、第33项(侧卧位牵拉上肢转为侧坐)、第34项(侧卧位髋关节外展)、第40项(站立)的得分差异最为显著。结论 脑瘫高危儿随访中尤其需要关注坐位、侧方位以及立位项的运动表现,这可能对脑瘫的早期识别具有提示意义。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梳理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在改善膝关节损伤后运动恢复和运动表现方面的应用,探讨其通过调控神经可塑性改善膝关节损伤的作用机制,剖析现有不足并提出展望,以期为后续tDCS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以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筛选t DCS与膝关节损伤的相关研究,并对现有文献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通过刺激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等与运动相关的大脑皮层区域,tDCS在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运动控制、优化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以及预防二次损伤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和潜在优势;2)tDCS能够增强前额叶和感觉运动皮层的神经元兴奋性,促进神经递质释放,调控神经可塑性,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及炎症症状,缓解不良情绪;3)tDCS的个体化差异、最优刺激方案的选择以及家庭t DCS应用的安全性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结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t DCS有望成为膝关节损伤患者个性化、科学化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验证tD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其与其他康复技术的结合应用,以形成多模式、多靶点的综合治疗体系,提高膝关节损伤的治疗效果。
文摘目的 通过分析脑瘫患儿在2~4月龄时的婴儿运动表现测试(test of infant motor performance, TIMP)结果,探讨脑瘫患儿的早期运动表现特点。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纳入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早产高危儿随访门诊就诊、1岁后确诊为脑瘫的患儿17例,收集其2~4月龄的TIMP评估结果;以相同月龄的TIMP中国常模样本作为对照,计算Z值;比较两组之间TIMP总分、7个体位分组得分以及42个项目得分的差异。结果 脑瘫患儿2~4月龄的TIMP总分Z值为(-0.95±1.11),显著低于常模对照组得分(P<0.01)。体位分组中坐位、侧方位、翻身、立位项目得分Z值分别为(-0.89±0.88)、(-1.17±0.66)、(-0.43±0.79)及(-0.63±0.77),均显著低于常模对照组得分(P<0.05),尤其以坐位、侧方位、立位项得分差异最为显著(P<0.01),而观察项目、仰卧位、俯卧位与正常同龄婴儿无显著差异。42个项目得分中,脑瘫患儿有17项评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以第15项(坐位头控)、第16项(颈后肌群活动)、第26项(上肢防御)、第32项(拉坐)、第33项(侧卧位牵拉上肢转为侧坐)、第34项(侧卧位髋关节外展)、第40项(站立)的得分差异最为显著。结论 脑瘫高危儿随访中尤其需要关注坐位、侧方位以及立位项的运动表现,这可能对脑瘫的早期识别具有提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