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细胞介素6参与介导大鼠运动神经损伤所致的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4
1
作者 廖广界 臧颖 +2 位作者 魏绪红 李永勇 那晓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3-727,共5页
【目的】检测选择性切断腰5脊神经前根(L5-VRT)术后脊髓背角内IL-6的异常表达并评价其对运动神经损伤所致机械性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在不损伤感觉传入的情况下,L5-VRT制备大鼠机械性痛过敏模型,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组织化... 【目的】检测选择性切断腰5脊神经前根(L5-VRT)术后脊髓背角内IL-6的异常表达并评价其对运动神经损伤所致机械性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在不损伤感觉传入的情况下,L5-VRT制备大鼠机械性痛过敏模型,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6在脊髓背角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细胞定位,通过痛行为学测试观察蛛网膜下腔内注射IL-6中和抗体对L5-VRT大鼠机械性痛过敏的影响。分组:sham组、L5-VRT组,n=5;vehicle+L5-VRT、IL-6 neutralization+L5-VRT组,n=6。【结果】L5-VRT术后7 d较假手术组同侧DRG IL-6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01),IL-6蛋白表达的细胞类型为神经元细胞,L5-VRT术前应用IL-6中和抗体可抑制大鼠L5-VRT术后所致双侧机械性痛过敏的形成(P<0.05)。【结论】IL-6参与介导L5-VRT所致的大鼠后肢机械性痛过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 运动神经损伤 痛超敏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NF重组腺病毒对损伤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唐晓青 万有 +2 位作者 徐国恒 王韵 韩济生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20-222,共3页
目的:观察携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CMVgdnf)对损伤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培养运动神经... 目的:观察携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CMVgdnf)对损伤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培养运动神经元的谷氨酸损伤模型,评价GDNF重组腺病毒对损伤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指标是运动神经元计数。结果:(1)建立了运动神经元谷氨酸损伤模型:当培养液中加入0.5mmol·L-1的谷氨酸,作用24~48h后,运动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2)携带G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可显著减轻谷氨酸导致的运动神经元损伤。结论:腺病毒介导的GDNF表达对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损伤 腺病毒 GDN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训练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3
作者 毕胜 纪树荣 +3 位作者 季林红 顾越 王子曦 王广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4,56,共4页
目的为观察机器人辅助训练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上肢痉挛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22例慢性脑卒中和脑外伤患者参加了这项研究,训练前4周,训练开始前1天和结束后1天使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患侧上肢肘关节屈肌与伸肌的痉挛状态。训... 目的为观察机器人辅助训练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上肢痉挛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22例慢性脑卒中和脑外伤患者参加了这项研究,训练前4周,训练开始前1天和结束后1天使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患侧上肢肘关节屈肌与伸肌的痉挛状态。训练时间为4周,每周训练5天,每次45min。结果机器人辅助训练后,肘关节屈肌的痉挛评分降低,与基线相比有显著的差异性,而肘关节伸肌的痉挛评分有降低的趋势,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机器人辅助训练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上肢痉挛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主要通过重复性牵伸和反复运动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机器人辅助训练 运动神经损伤 脑卒中 脑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NT-4基因修饰细胞对大鼠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侍坚 路长林 +2 位作者 曲伸 何小龙 王成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8-160,共3页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素4(NT-4)基因修饰细胞对成年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体外NT-4基因转移方法,制备高表达NT-4的基因修饰细胞。离断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作为外周神经损伤模型...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素4(NT-4)基因修饰细胞对成年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体外NT-4基因转移方法,制备高表达NT-4的基因修饰细胞。离断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作为外周神经损伤模型,右侧作为对照,在离断处移植NT-4基因修饰细胞。观察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尼氏染色和胆碱酯酶染色的变化。结果:在移植NT-4基因修饰细胞组和对照组间,尼氏和胆碱酯酶染色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移植NT-4基因修饰细胞对外周神经损伤所造成的运动神经元的退变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素4 运动神经损伤 基因修饰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骨骼肌乙酰胆碱受体的改变 被引量:1
5
作者 应舜伟 吴新民 王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1-285,共5页
目的 :研究脊髓横断后在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变化及其mRNA在脊髓的改变 ,以明确CGRP对乙酰胆碱受体的调控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 2 4只 ,麻醉后T8~T10 水平行全脊髓横断术 ,所有大鼠随机分为 1个对照组和 ... 目的 :研究脊髓横断后在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变化及其mRNA在脊髓的改变 ,以明确CGRP对乙酰胆碱受体的调控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 2 4只 ,麻醉后T8~T10 水平行全脊髓横断术 ,所有大鼠随机分为 1个对照组和 3个手术组。对照组于手术时 ,手术组分别于术后 1、4、7天麻醉后将大鼠横断水平以下的脊髓和双下肢腓肠肌取出 ,分别用Karnovsky Roots直接法染色检测骨骼肌乙酰胆碱酯酶、免疫组化法检测CGRP和RT PCR法检测脊髓CGRPmRNA ,Northern杂交法测定骨骼肌中AChRγ、ε亚单位mRNA。结果 :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显示在脊髓横断前后神经肌肉接头在数量、分布及着色上无明显差别 ,但脊髓横断后肌纤维有一定程度萎缩。免疫组化切片显示在脊髓横断前可见神经肌肉接头显示DAB的免疫阳性标记 ,与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所显示的神经肌肉接头分布一致。在脊髓横断后各组大鼠腓肠肌的CGRP含量下降 ,到第 7天降至最低值。脊髓横断后第 1天CGRPmRNA含量即开始下降 ,到第 4天和第 7天降至更低 ,与CGRP变化趋势一致。脊髓横断后乙酰胆碱受体γ亚单位自第 4天起显著增加 ,第 7天达到最高值 ;而ε亚单位增加缓慢且幅度小。结论 :CGRP可能参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靶肌肉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调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损伤 脊髓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骨骼肌 乙酰胆碱受体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介导豚鼠脊髓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超微结构及钙稳衡改变
6
作者 李春岩 郭艳苏 +5 位作者 田新英 刘亚玲 许蕾 杨程 吴东霞 吴淑玉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53-157,共5页
应用常规透射电镜及草酸盐-焦亚锑酸盐技术原位固定细胞内钙,对豚鼠脊髓前角细胞内的钙分布进行超微定位,探讨钙稳衡改变在免疫介导运动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模型组豚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可见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嵴... 应用常规透射电镜及草酸盐-焦亚锑酸盐技术原位固定细胞内钙,对豚鼠脊髓前角细胞内的钙分布进行超微定位,探讨钙稳衡改变在免疫介导运动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模型组豚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可见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嵴排列紊乱等。神经元周围胶质细胞增生。在运动神经元扩张的粗面内质网池和线粒体内室可见数量不等颗粒状电子致密的钙沉积物。线粒体内室内钙沉积颗粒与线粒体肿胀的程度相关。星形胶质细胞内肿胀的线粒体内室及扩张的粗面内质网池内也可见电子致密钙沉积颗粒。因此认为,钙稳衡失调参与了免疫介导的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结构 运动神经损伤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预防失神经支配肌运动终板退变的形态学及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绍安 靳安民 +2 位作者 邹小英 肖晓桃 肖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315,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运动神经损伤后运动终板退变的预防方法。方法SD大鼠30只,等分成3组。处理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修复神经,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植入失神经支配的胫前肌神经区周围的肌间隙,设立对照。观察6周...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运动神经损伤后运动终板退变的预防方法。方法SD大鼠30只,等分成3组。处理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修复神经,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植入失神经支配的胫前肌神经区周围的肌间隙,设立对照。观察6周,进行形态学及电生理检查。结果采用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运动终板结构基本正常,肌肉无明显萎缩;对照组运动终板明显退变或消失,肌肉明显萎缩;采用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组低频重复电刺激(RNS)衰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aFGF纤维蛋白凝胶载体可以有效保护失神经支配肌运动终板,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神经肌肉接头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损伤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运动终板 纤维蛋白凝胶 重复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病理性疼痛的机制 被引量:29
8
作者 刘先国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1-644,651,共5页
外周神经损伤往往导致慢性疼痛,即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量的研究表明,神经损伤主要通过使初级感觉神经元产生自发放电(即异位冲动)和脊髓背角突触传递效率的持续性增强(即LTP)导致病理性疼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致炎细胞因子TNF-α在神经... 外周神经损伤往往导致慢性疼痛,即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量的研究表明,神经损伤主要通过使初级感觉神经元产生自发放电(即异位冲动)和脊髓背角突触传递效率的持续性增强(即LTP)导致病理性疼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致炎细胞因子TNF-α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起重要作用。神经损伤可通过上调TNF-α,导致初级感觉神经元上Nav1.3和Nav1.8过表达,引起异位冲动。TNF-α的上调还可显著易化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LTP。由于TNF-α的上调,Nav1.3和Nav1.8过表达和脊髓背角LTP的形成主要与运动神经损伤相关,因此运动神经损伤可能是引起病理性疼痛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异位冲动 背根神经 长时程增强 脊髓背角 TNF—α Nav1.3 NAV1.8 运动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广建 王宗宝 +1 位作者 李仁淑 闫清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54-756,共3页
腰痛是疼痛科的常见疾患,大部分病因不够明确,诊治也比较困难,临床上称为非特异性腰痛,而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约占非特异性腰痛的80%[1].以往,神经阻滞是疼痛科治疗疼痛性疾病的基本治疗手段.脉冲射频是在射频热凝的基础上发展的一项治... 腰痛是疼痛科的常见疾患,大部分病因不够明确,诊治也比较困难,临床上称为非特异性腰痛,而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约占非特异性腰痛的80%[1].以往,神经阻滞是疼痛科治疗疼痛性疾病的基本治疗手段.脉冲射频是在射频热凝的基础上发展的一项治疗疼痛的新技术,是对射频热凝技术的改进,并能防止神经发生热离断,从而避免术后感觉障碍及运动神经损伤[2].本研究采用三种方法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60例,旨在评价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 神经阻滞治疗 脉冲射频 临床研究 非特异性腰痛 射频热凝技术 运动神经损伤 疼痛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结构参数模型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肌张力异常评价中的作用和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京 肖娟 杨远滨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8-411,共4页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产生的肌张力异常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和康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肌张力异常不仅造成患者运动模式的异常,也造成独立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在肌张力的评定方法中,国内外常应用改良Ashwo...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产生的肌张力异常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和康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肌张力异常不仅造成患者运动模式的异常,也造成独立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在肌张力的评定方法中,国内外常应用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等评定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应用简便快捷,但存在着受主观因素影响大、量化精度不足等缺点,不能够完全准确地对肌张力的异常做出识别和诊断。本文从临床肌肉超声检查入手,利用肌纤维结构参数模型的分析对肌张力的测量进行探讨,并进一步讨论肌结构参数在肌张力评价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肌张力异常 参数模型 肌肉结构 运动神经损伤 社会适应能力 肌纤维结构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秋丽 张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8-673,共6页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类累及运动系统及运动系统外脑区的多系统退变疾病。复杂的临床表型以及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客观标记物的缺乏是导致ALS诊断困难的主要原因;同时,非运动系统损伤的极大异质性以及...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类累及运动系统及运动系统外脑区的多系统退变疾病。复杂的临床表型以及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客观标记物的缺乏是导致ALS诊断困难的主要原因;同时,非运动系统损伤的极大异质性以及药物疗效的争议,增加了疾病管理及治疗的困难。多参数功能磁共振技术为全面探索ALS诊断、疾病管理及疗效评价机制提供了客观证据。本文阐述了功能磁共振在ALS运动系统、非运动系统损伤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疾病分期及药物疗效评价等方面的潜在价值。以疾病复杂表现为核心,联合大脑脊髓成像,为疾病诊疗提供直接证据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运动神经损伤 认知障碍 行为异常 神经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疗法在脑血管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胡永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22-1124,共3页
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血管源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常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而致肢体瘫痪。目前,运动疗法是脑血管疾病康复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它是借助以运动为形式所产生的“力”这一物理因子,根据脑可塑性、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血管源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常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而致肢体瘫痪。目前,运动疗法是脑血管疾病康复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它是借助以运动为形式所产生的“力”这一物理因子,根据脑可塑性、操作性条件反射论、进化论等理论基础,使患者恢复和重新获得功能,以及防止继发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运动干预与脑血管疾病康复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进一步阐明,同时新的运动干预形式层出不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疾病康复 运动疗法 运动神经损伤 操作性条件反射 继发性功能障碍 治疗方法 运动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类常见污染物对斑马鱼运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锦 薛永来 +3 位作者 周磊 崔雯 高璐 杜道林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28,共10页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及数量正在急剧上升,引发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内的各项生理活动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为探究污染物对斑马鱼运动系统的影响,本文就斑马鱼运动...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及数量正在急剧上升,引发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内的各项生理活动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为探究污染物对斑马鱼运动系统的影响,本文就斑马鱼运动发生的调控机理以及不同种类的环境污染物对斑马鱼运动行为系统干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阐述,归纳了各类污染物对斑马鱼运动神经的损伤效应,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且展望了环境污染物对斑马鱼运动神经毒性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物 斑马鱼 运动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与踝足矫形器对改善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14
作者 伦亿禧 王强 张永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5-577,共3页
脑卒中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常见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尤以下肢的运动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最为显著.卒中患者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运动系统失去了高位神经中枢的控制,患侧下... 脑卒中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常见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尤以下肢的运动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最为显著.卒中患者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运动系统失去了高位神经中枢的控制,患侧下肢出现伸肌共同运动模式,导致足下垂等异常步态,严重影响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独立转移能力,并且行走过程中容易造成关节扭伤,影响康复效果.因此,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治疗对于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尤为重要,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与踝足矫形器(ankle-foot orthosis,AFO)常被用于纠正与预防卒中后患者的异常步态.已有临床研究证实,作为改善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两种常用方法,两者均有明确疗效,但对FES与AFO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的临床研究目前尚未进行.本研究通过评估患者患侧下肢的FMA、踝背屈肌肌力、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分,比较FES与AFO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运动功能 功能性电刺激 踝足矫形器 偏瘫患者 治疗效果 BRUNNSTROM 运动神经损伤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套结合康复治疗降低脑卒中后手指痉挛1例报告 被引量:8
15
作者 徐冬艳 贾杰 +1 位作者 杨艳梅 吴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65-1068,共4页
近年来,康复医学的发展很快,康复治疗技术日益完善,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治疗体系,但仍有一些顽固性问题困扰着康复从业人员,其中痉挛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康复过程中最棘手的难题之一。肌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反射活动增高... 近年来,康复医学的发展很快,康复治疗技术日益完善,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治疗体系,但仍有一些顽固性问题困扰着康复从业人员,其中痉挛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康复过程中最棘手的难题之一。肌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反射活动增高引起的以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异常[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技术 肌痉挛 脑卒中后 运动神经损伤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手指 指套 康复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客观评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6
作者 黄馨云 吴梦蝶 +3 位作者 姜淑云 俞艳 周艳丽 李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73-1478,共6页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大量研究表明上肢痉挛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下肢,且其康复难度高于下肢。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牵张反射兴奋增加引起的以速度依赖性的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痉挛是...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大量研究表明上肢痉挛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下肢,且其康复难度高于下肢。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牵张反射兴奋增加引起的以速度依赖性的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痉挛是脑卒中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造成患者肌肉短缩、姿势异常、疼痛和关节挛缩,导致运动模式异常,从而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并制约了患者偏瘫肢体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瘫痪 脑卒中后 上肢痉挛 运动神经损伤 日常生活功能 牵张反射 运动障碍 姿势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足矫形器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文福 徐守宇 +1 位作者 饶高峰 陈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4-237,共4页
据报道,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共约有700万患者,并且发病率仍以接近每年9%的速度上升[1]。卒中患者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运动系统失去了高位神经中枢的控制,患侧下肢出现伸肌共同运动模式,导致足下垂等异常步态,严重影响患者的... 据报道,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共约有700万患者,并且发病率仍以接近每年9%的速度上升[1]。卒中患者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运动系统失去了高位神经中枢的控制,患侧下肢出现伸肌共同运动模式,导致足下垂等异常步态,严重影响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独立转移能力,并且行走过程中容易造成关节扭伤,影响康复效果[2]。因此,如何改善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是早期康复治疗的关键。佩戴踝足矫形器是目前临床上改善脑卒中患者行走和步态的主要方法[3]。本文对踝足矫形器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相关文章予以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足矫形器 偏瘫患者 步行能力 运动神经损伤 下肢运动功能 脑卒中患者 早期康复治疗 异常步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痉挛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8
作者 汪军 崔晓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1-193,共3页
痉挛是临床难题,也是国际医学热点。脑卒中、脑瘫、颅脑外伤、脊髓损伤、神经元退行性疾病和多发硬化等神经康复领域常见病,都会伴有痉挛问题。痉挛是感觉运动系统的功能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表现之一。
关键词 痉挛 针刺治疗 运动神经损伤 退行性疾病 颅脑外伤 脊髓损伤 康复领域 多发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治疗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3
19
作者 肖悦 许光旭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42-746,共5页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的感觉运动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速度依赖的牵张反射亢进,常导致不随意的肢体活动和异常的姿势,并伴随着肌肉短缩和疼痛的发生[1].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发生率为19%-38%,痉挛直接导致了患者日常生...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的感觉运动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速度依赖的牵张反射亢进,常导致不随意的肢体活动和异常的姿势,并伴随着肌肉短缩和疼痛的发生[1].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发生率为19%-38%,痉挛直接导致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社区生活参与程度受限,生存质量降低,同时增加了陪护人员的护理难度[2].因此,痉挛的治疗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目前,尽管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已被证明具有短期效应,比如肌肉牵伸、热敷和神经肌肉电刺激,但长期效应仍不明确[3-4].而具有长期效应的治疗方法,如口服巴氯芬和注射肉毒毒素,可能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和药物不良反应[5].近年来,振动治疗作为一种简便且无创的治疗方法越来越为人们所广泛应用[6].本文收集近年来振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痉挛干预的相关研究,对振动治疗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方法 肢体痉挛 脑卒中后 振动 神经肌肉电刺激 脑卒中患者 运动神经损伤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