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神经元病的腓肠神经病理形态和定量分析
1
作者 徐敏 李存江 +5 位作者 宋珏娴 卢岩 王敏 刘璐 笪宇威 贾建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期15-16,I0001,共3页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MND)的腓肠神经活检病理改变。方法对22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进行腓肠神经活检,并采集横断面病理图像,进行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腓肠神经可见有髓纤维密度减低,以大纤维减少为主,薄髓纤维增多。结论MND患者的感觉...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MND)的腓肠神经活检病理改变。方法对22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进行腓肠神经活检,并采集横断面病理图像,进行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腓肠神经可见有髓纤维密度减低,以大纤维减少为主,薄髓纤维增多。结论MND患者的感觉神经病理形态学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 腓肠神经 神经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病体外器官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刁增艳 沈扬 +5 位作者 樊东升 郑梅 崔金琰 孙阿萍 宋德懋 范少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目的:利用微孔膜器官型脊髓组织片培养的方法,加入适当剂量的线粒体功能抑制剂丙二酸钠,造成选择性运动神经元数目减少从而建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的体外器官模型。方法:取出生后 6天的SD乳鼠的腰段脊髓冠状切片后将脊髓片置于微孔... 目的:利用微孔膜器官型脊髓组织片培养的方法,加入适当剂量的线粒体功能抑制剂丙二酸钠,造成选择性运动神经元数目减少从而建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的体外器官模型。方法:取出生后 6天的SD乳鼠的腰段脊髓冠状切片后将脊髓片置于微孔膜上进行培养,首先经丙二酸钠量效检测确定最佳丙二酸钠剂量。在培养第 3天时加入适量的丙二酸钠,维持此浓度继续培养至第 15天时结束培养,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行运动神经元及中间神经元计数。结果:经丙二酸钠量效检测后确定 2mmol/L为最佳加入剂量 (存活率为 75%,P<0. 01)。造模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脊髓片内的运动神经元数目为每半侧 ( 15 29±1. 70 )个,丙二酸钠组为每半侧 ( 11. 00±2. 45)个,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两组中间神经元的数目略有减少,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微孔膜进行器官型脊髓片培养并加入 2mmol/L丙二酸钠造成的此病理模型符合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特点,可重复性强,适用于ALS的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 体外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神经数目 免疫组化方法 线粒体功能 神经计数 moL/L 中间神经 mol/L 脊髓片 冠状切片 腰段脊髓 SD乳鼠 继续培养 病理模型 可重复性 机制 器官型 微孔膜 统计学 酸钠 组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D1基因突变合并SMN1基因异常重复所致运动神经元病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丽丽 陈涓涓 +2 位作者 吴军 林志坚 胡俊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1-154,共4页
报告1例由SOD1基因p.F64L(c.195T>A)突变合并SMN1基因异常重复导致的进行性肌萎缩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特点。收集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患者左侧腓肠肌进行组织病理检查。通过二代测序+Sanger测序检测患者全外显子,利用多重连... 报告1例由SOD1基因p.F64L(c.195T>A)突变合并SMN1基因异常重复导致的进行性肌萎缩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特点。收集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患者左侧腓肠肌进行组织病理检查。通过二代测序+Sanger测序检测患者全外显子,利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SMN1基因。患者男,53岁,因“肌肉萎缩伴乏力不适2年”入院。双侧小腿核磁提示双侧腓肠肌水肿。肌肉病理检查呈神经源性改变。基因结果提示该患者SOD1基因存在一处杂合突变p.F64L,SMN1基因8号外显子区域异常重复变异。SOD1基因p.F64L突变合并SMN1基因异常重复可引起运动神经元病进行性肌萎缩型,临床医生需重视基因检测在散发性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 肌萎缩侧索硬化 SOD1 SMN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疾病误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分析(附八例报告)
4
作者 林振宗 于万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72-572,共1页
关键词 运动神经 误诊 诊断 脊髓型颈椎 病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运动神经元抗体对培养的鼠神经元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扬 李月魁 +2 位作者 林嘉友 李莉 万选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96-302,共7页
目的 研究抗运动神经元抗体在运动神经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抗运动神经元抗体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元。结果 观察到抗运动神经元抗体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元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将anti-SMN(1:50)加入培养的细胞中,24... 目的 研究抗运动神经元抗体在运动神经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抗运动神经元抗体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元。结果 观察到抗运动神经元抗体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元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将anti-SMN(1:50)加入培养的细胞中,24h后有31%~41%神经元死亡,48h后有50%~67%神经元死亡,72h后有90%以上神经元死亡。该细胞毒作用不依赖补体参与,强度与抗体浓度呈正相关。AchE组化染色发现anti-SMN对胆碱能神经元有选择性损伤作用,随暴露于抗体时间延长,AchE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CaBP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aBP阳性细胞在加入抗体48h达高峰,此后迅速下降,大部分阳性细胞在72h后死亡。结论 antiSMN抗体对胆碱能神经元有选择性细胞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神经元内Ca^(2+)浓度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 运动神经 抗体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肯尼迪病一家系临床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欧阳志远 宋水江 +2 位作者 刘建仁 张宝荣 吴鼎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5-558,共4页
目的:报道一经基因诊断的肯尼迪病家系,探讨其临床特征和分子机制。方法:收集肯尼迪病患者家系的临床资料,用基因分析的方法,明确家系先证者雄激素受体(AR)基因第1号外显子CAG序列的重复数。结果:该家系有4例患者,临床特征为男性成年期... 目的:报道一经基因诊断的肯尼迪病家系,探讨其临床特征和分子机制。方法:收集肯尼迪病患者家系的临床资料,用基因分析的方法,明确家系先证者雄激素受体(AR)基因第1号外显子CAG序列的重复数。结果:该家系有4例患者,临床特征为男性成年期发病,进行性四肢近端肌肉无力、萎缩,可伴乳房女性化、性功能减退,先证者经AR基因检测CAG重复数为51次,肌电图显示感觉、运动神经均受累,血清甘油三酯增高。结论:雄激素受体基因检测是诊断该病最可靠的方法,对怀疑为肯尼迪病的患者均应进行基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病理生理学 受体 雄激素 肌萎缩 肌萎缩 脊髓性 延髓 外显子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