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多节段运动神经传导各参数正常值的建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朔 郑菊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06-1008,共3页
目的:建立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多节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潜伏期(LAT)和波幅(AMP)的正常值。方法:200例健康志愿者,男100例,女100例,分别按年龄分成5组,正中神经记录点在拇短展肌,刺激点分别为掌点、腕点、肘点、腋点、Erb点;尺神... 目的:建立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多节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潜伏期(LAT)和波幅(AMP)的正常值。方法:200例健康志愿者,男100例,女100例,分别按年龄分成5组,正中神经记录点在拇短展肌,刺激点分别为掌点、腕点、肘点、腋点、Erb点;尺神经记录点在小指展肌,刺激点分别为腕点、肘下点、肘上点、腋点、Erb点,记录各段MCV、LAT、AMP值。结果:正中神经、尺神经多节段MCV、LAT、AMP与性别、侧别无相关性;年龄与正中神经各段MCV、LAT、AMP及尺神经AMP有关。结论: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多节段运动神经传导的准确检测对临床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段 正中神经 神经 运动神经传导 正常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病证模型运动神经传导的研究
2
作者 彭康 朱传武 许文学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6期1008-1010,共3页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经过治疗 ,神志清醒后遗留的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中医药防治中风后遗症有其特长和优势。目的 :研究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运动神经传导的变化。方法 :建立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 ...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经过治疗 ,神志清醒后遗留的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中医药防治中风后遗症有其特长和优势。目的 :研究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运动神经传导的变化。方法 :建立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 ,用肌电图仪记录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变化。结果 :刺激组 (SG)毛发相对黯淡无光、卷曲 ,精神萎糜 ,表情惊恐 ,消瘦 ,肢体无力 ,摄食减少 ,饮水减少 ,手术伤口愈合迟缓。SG组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证候。在传导速度方面和波幅方面 ,NSG组和NG组存在显著差异性。结论 :可以认为非刺激组 (NSG)大鼠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早期出现了异常 ,伴随着脑梗塞进入恢复期的延长 ,其运动神经传导和波幅也有一定的恢复 ,不过恢复速度很慢 ;而刺激组 (SG)则变化较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 气虚血瘀 动物模型 运动神经传导 中医药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短波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传导速度及其损伤运动神经元内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巍巍 苑秀华 +1 位作者 张立新 杨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8期744-747,共4页
目的研究超短波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后神经传导速度(MCV)及其相应水平脊髓运动神经元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SD大鼠,钳夹其坐骨神经制作周围神经损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24只和假手术组1... 目的研究超短波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后神经传导速度(MCV)及其相应水平脊髓运动神经元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SD大鼠,钳夹其坐骨神经制作周围神经损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24只和假手术组12只。实验组术后对其坐骨神经钳夹伤处进行超短波辐射。对照组术后进行无效辐射。假手术组仅暴露单侧坐骨神经。三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2、4和6周末采用电生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超短波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MCV及其L4~5脊髓运动神经元VEGF阳性染色颗粒及吸光度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1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MCV值均未测出,术后2周起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MCV值可测出,且超短波治疗组大鼠术后2、4、6周其损伤侧坐骨神经MCV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超短波治疗组大鼠L4~5脊髓运动神经元VEGF阳性染色颗粒平均积分吸光度值(IOD)在术后各同一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能促进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MCV的恢复,增加其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中VEGF的表达,改善组织缺血缺氧,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伤后神经的修复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短波 坐骨神经损伤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和运动疗法治疗桡神经损伤的效果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敏 李嵩 +2 位作者 刘春辉 李红玲 石汉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和运动疗法治疗桡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将82例桡神经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治疗组(n=41),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和针灸,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肌电生物反馈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进行桡神经功能评定及肌电图(EMG)、运动...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和运动疗法治疗桡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将82例桡神经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治疗组(n=41),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和针灸,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肌电生物反馈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进行桡神经功能评定及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分析。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患肢功能及EMG、MCV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明显改善桡神经损伤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损伤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运动疗法 肌电图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格列汀对db/db糖尿病小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程茅薇 顾萍 +3 位作者 马健 杜宏 卢斌 邵加庆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2055-2058,共4页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db/db糖尿病小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只12周龄的db/db小鼠随机分为3组:西格列汀组、二甲双胍组、db/db组,各20只,分别给予8周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安慰剂灌胃治疗。另选取20只同周龄、同窝出生的db/m非...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db/db糖尿病小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只12周龄的db/db小鼠随机分为3组:西格列汀组、二甲双胍组、db/db组,各20只,分别给予8周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安慰剂灌胃治疗。另选取20只同周龄、同窝出生的db/m非糖尿病小鼠(对照组)。治疗8周后行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治疗前后分别测定4组小鼠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与db/db组比较,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组治疗8周后空腹血糖显著下降(P<0.05),而西格列汀组与二甲双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负荷120 min后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组小鼠葡萄糖曲线下面积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均显著低于db/db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格列汀组小鼠治疗后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高于db/db组和二甲双胍组(P<0.05),而二甲双胍组与db/d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降低血糖的同时能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其作用独立于降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西格列汀 二甲双胍 坐骨神经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关穴深浅刺对神经传导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承舜 金硕果 +1 位作者 唐勇 尹海燕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163-2164,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深刺、浅刺内关穴对感觉神经传导和运动神经传导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男性受试者5名,分别记录左侧内关穴浅刺(深度约0.5cm)、深刺(深度约2.0cm)时感觉神经传导的潜伏期、波幅和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的潜伏期、波幅。结果... 目的:对比分析深刺、浅刺内关穴对感觉神经传导和运动神经传导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男性受试者5名,分别记录左侧内关穴浅刺(深度约0.5cm)、深刺(深度约2.0cm)时感觉神经传导的潜伏期、波幅和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的潜伏期、波幅。结果:(1)浅刺受试者与深刺受试者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和比较,P>0.05。(2)浅刺受试者与深刺受试者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比较,P>0.05;波幅比较,P<0.05。结论:深刺和浅刺对感觉神经传导影响可能不具有差异性。深刺对和运动神经的较浅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深剌 浅刺 感觉神经传导 运动神经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对周围神经传导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汉云 钟世镇 +2 位作者 胡耀民 朱青安 卢海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0-43,共4页
用雄性SD大白鼠24只,研究了压力对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压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动作电位电压呈正相关:压力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电压呈负相关,持续压力下,压迫时间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的电压呈负相关。周... 用雄性SD大白鼠24只,研究了压力对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压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动作电位电压呈正相关:压力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电压呈负相关,持续压力下,压迫时间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的电压呈负相关。周围神经虽然有一定的抗挤压能力,但如果在压力26.7KPa下压迫超过一小时或压力超过40KPa均可造成神经传导功能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压力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申小年 宋媛媛 +3 位作者 盛红 代馨 赵忠 吴兆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42-844,853,共4页
目的:本实验观察SD大鼠坐骨神经完全切断再植后,中药三七对大鼠自噬行为和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将20只完全切断坐骨神经吻合术后大鼠随机分成中药组和空白对照组(10只/组),分别观察6周内损伤侧足趾自噬情况。于术后第6周、第10周用肌... 目的:本实验观察SD大鼠坐骨神经完全切断再植后,中药三七对大鼠自噬行为和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将20只完全切断坐骨神经吻合术后大鼠随机分成中药组和空白对照组(10只/组),分别观察6周内损伤侧足趾自噬情况。于术后第6周、第10周用肌电图仪电刺激大鼠的坐骨神经远、近端,在腓肠肌肌腹部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并与健侧对照。结果:①三七组的大鼠自噬脚趾评分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三七组动物损伤侧神经传导检测,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在10周时上升(P<0.05),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三七能够显著地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抑制大鼠的自噬行为,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神经再植 自噬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程艳 刘惠茹 +1 位作者 尹婷 田景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6-287,共2页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对治疗糖尿病多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6月—2004年5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20例,随机分氦-氖激光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均衡可比。两组患者均继续控制血糖治疗,治疗...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对治疗糖尿病多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6月—2004年5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20例,随机分氦-氖激光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均衡可比。两组患者均继续控制血糖治疗,治疗前测空腹血糖,均应用相同扩张血管、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氦-氖激光组除药物治疗外,增加氦-氖激光治疗。结果:经6周治疗后,与只采用扩张血管、营养神经药物的对照组比较,氦-氖激光组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显效率明显增高(P<0.01),神经体征评分明显降低(P<0.001),尺神经、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 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增快(P<0.001),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 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恢复正常例数明显增多,有效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氦-氖激光疗法可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体征缓解,使M CV、SCV增快,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激光照射治疗 疗效观察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氦-氖激光治疗 氦-氖激光疗法 营养神经药物 扩张血管 药物治疗 2004年 2002年 SCV MCV 门诊就诊 血糖治疗 空腹血糖 神经体征 治疗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的功能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旭东 季正伦 何清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521-522,共2页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腓总神经功能指数(PFI)和电生理指标,定量评价端侧吻合后再生纤维的功能。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端侧吻合组和端端吻合组,端侧吻合组右侧建立胫腓神经端侧吻合模型,端端吻合组右侧建立腓神经...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腓总神经功能指数(PFI)和电生理指标,定量评价端侧吻合后再生纤维的功能。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端侧吻合组和端端吻合组,端侧吻合组右侧建立胫腓神经端侧吻合模型,端端吻合组右侧建立腓神经端端吻合模型,术后2、3、5月,每组取5只测定PFI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混合神经传导速度。结果端侧吻合后再生神经纤维功能恢复在3个月达到高峰,但效果不如端端吻合。结论端侧吻合可以作为神经修复的一种方法,但需慎重选择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 大鼠 电生理指标 腓总神经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再生神经纤维 神经修复 结论 高峰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应用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军俊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1506-1507,共2页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方法:选择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7例和对照组46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实验组联合应用甲钴胺...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方法:选择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7例和对照组46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实验组联合应用甲钴胺及依帕司他治疗周围神经病变;对照组只用甲钴胺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SNCV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效果更明显(P〈0.05);实验组DPN治疗有效率为82.46%,对照组有效率为56.52%,实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运用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治疗DPN的疗效显著,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病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好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有效率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诱发电位分段检测法在胸廓出口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摘要)
12
作者 张凯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0-100,共1页
目的讨论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分段检测技术在下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O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TOS或疑似TOS者及9例正常对照者,采用高压电刺激引发MEP,同时测量全程MEP的潜伏期,及锁骨... 目的讨论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分段检测技术在下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O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TOS或疑似TOS者及9例正常对照者,采用高压电刺激引发MEP,同时测量全程MEP的潜伏期,及锁骨下近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结果20例患者正中神经近段MEP、全程MEP法的检测百分率为83.3%、33.3%。采用尺神经近段MEP、锁骨下近段MNCV及全程MEP法检测,三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94.4%、83.3%、55.6%。说明近段MEP检出百分率高于锁骨下近段MNCV的检出率,高于全程MEP潜伏期的检出率。结论(1)用近段MEP检测方法可明显提高TOS的诊断率;(2)近段MEP检测方法可提高双卡综合征的鉴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出口综合征 运动诱发电位 诊断价值 检测法 分段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摘要 MEP 高压电刺激 双卡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钳夹压力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启文 宋春莉 +3 位作者 沈梅 叶冬梅 李莎 丛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目的:建立钳夹压力可量化的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根据不同钳夹压力将大鼠分为1N组、2N组、4N组、8N组和16N组。手术暴露坐骨神经,采用止血钳钳夹大鼠的坐骨神经,同时用薄膜型压力传感器测量钳夹压... 目的:建立钳夹压力可量化的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根据不同钳夹压力将大鼠分为1N组、2N组、4N组、8N组和16N组。手术暴露坐骨神经,采用止血钳钳夹大鼠的坐骨神经,同时用薄膜型压力传感器测量钳夹压力。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分别测量钳夹前及钳夹30min后大鼠的坐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并测定钳夹后第2天各压力组大鼠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并观察神经纤维组织HE染色变化。结果:压力1N组、2N组、4N组、8N组和16N组钳夹后与钳夹前的坐骨神经CMAP比较,其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MNCV均显著下降(P<0.01),MNCV下降值分别占各自正常对照组的25%、51%、69%、67%、94%;各压力组近端波幅均显著下降(P<0.05),分别下降16%、34%、68%、74%、89%。各压力组SFI均显著增大(P<0.01)。组织形态学观察表明神经纤维组织随压力增高出现形态改变。结论:钳夹压力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1N钳夹压力造成坐骨神经中度损伤模型,压力2-16N造成重度损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薄膜型压力传感器 钳夹压力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易敏 姚源蓉 谢炳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0-772,共3页
目的: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技术研究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病变特点,探讨CHEPs在CID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CIDP的患者21例及对照组32例,应用CHEP刺激器进行刺激,记录Cz/N的... 目的: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技术研究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病变特点,探讨CHEPs在CID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CIDP的患者21例及对照组32例,应用CHEP刺激器进行刺激,记录Cz/N的潜伏期,分析比较外周神经Aδ纤维及N波峰潜伏期,同时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并比较其阳性率。结果:(1)对照组CHEPs波形引出率高于患者组。(2)患者组中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患者组Aδ纤维传导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患者组上肢Aδ纤维传导速度减慢率较下肢低(P<0.05)。(5)患者组上下肢近端N波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但患者组上下肢远端N波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6)患者组Aδ纤维CV异常率高于MCV及SCV(P<0.05)。结论:CHEPs能反应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的异常部位及损伤程度,且较传统的神经传导速度更敏感,可作为临床诊断CIDP的一项电生理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渴通络颗粒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冯娟 吕艳青 +2 位作者 刘福丹 严群超 叶春玲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9-402,共4页
目的:观察消渴通络颗粒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消渴通络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用蒸馏水、质量分数为2.8 g/k... 目的:观察消渴通络颗粒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消渴通络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用蒸馏水、质量分数为2.8 g/kg消渴丸、消渴通络颗粒质量分数分别为4.48、2.24、1.12 g/kg剂量每天1次灌胃,连续给药8周。8周后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以及血浆中一氧化氮(NO)浓度,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BL410软件测定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消渴通络颗粒能明显提高糖尿病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血浆中一氧化氮(NO)浓度、降低丙二醛(MDA)浓度(P<0.05或P<0.01),并能明显提高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P<0.05)。结论:消渴通络颗粒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传导速度减慢,可能与抗氧化、升高一氧化氮(NO)等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渴通络颗粒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抗氧化 糖尿病大鼠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及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韩雪 张玉梅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3期281-287,共7页
目的 分析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此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6月—2022年3月康复科收治的亚急性期卒中患者,采用自身健患侧进行对比,进行双侧上... 目的 分析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此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6月—2022年3月康复科收治的亚急性期卒中患者,采用自身健患侧进行对比,进行双侧上肢SEP和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并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分析患侧SEPP15、N20、P25、N13及N9潜伏期、感觉神经传导参数、运动神经传导参数与上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卒中后亚急性期偏瘫患者102例,平均(68.76±11.33)岁,男性78例。患者偏瘫侧上肢SEPP15[(16.90±1.67)ms vs.(16.27±1.50)ms,P<0.001]、N20[(20.13±1.49)ms vs.(19.42±1.60)ms,P<0.001]、P25[(24.39±1.75)ms vs.(23.70±1.50)ms,P<0.001]、N13[(14.05±1.25)ms vs.(13.42±1.26)ms,P<0.001]及N9[(9.25±0.96)ms vs.(8.80±1.40)ms,P<0.001]的潜伏期均大于健侧;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指1-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nerve conductionvelocity,SCV)[(48.93±6.82)m/s vs.(51.26±6.40)m/s,P<0.001]、波幅[(22.54±9.91)μv vs.(32.71±17.68)μv,P<0.001]小于健侧;正中神经(指3-腕)SCV[(49.26±7.31)m/s vs.(52.98±5.99)m/s,P<0.001]、波幅[(24.71±11.39)μv vs.(38.57±20.21)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指5-腕)SCV[(48.72±7.46)m/s vs.(52.01±6.82)m/s,P<0.001]、波幅[(19.51±11.35)μv vs.(25.74±13.44)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腕-肘上)SCV[(54.53±6.06)m/s vs.(56.99±4.84)m/s,P<0.001]、波幅[(11.37±6.04)μv vs.(14.53±7.89)μv,P<0.001]小于健侧。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肘-腕)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CV)[(54.79±4.89)m/s vs.(57.10±5.07)m/s,P<0.001]、波幅[(8.42±3.85)μv vs.(10.00±3.72)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腕-肘上)MCV[(53.12±6.81)m/s vs.(55.01±6.35)m/s,P<0.001]、波幅[(6.89±2.56)μv vs.(8.78±2.26)μv,P<0.001]小于健侧。P15(r=-0.358,P<0.001)、N20(r=-0.674,P<0.001)、P25(r=-0.465,P<0.001)潜伏期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assessmentupperextremityscale,FMA-UE)评分均呈负相关;正中神经电极位置为指3-腕的波幅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231,P=0.026),尺神经电极位置为指5-腕(r=0.292,P=0.006),腕-肘上(r=0.391,P<0.001)的SCV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电极位置为指5-腕的波幅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263,P=0.012),正中神经电极位置为肘-腕的MCV(r=0.220,P=0.037)、波幅(r=0.223,P=0.034)与FMA-UE评分均呈正相关,尺神经电极位置为腕-肘上的MCV(r=0.231,P=0.027)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卒中偏瘫患者常伴有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及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的改变,且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上肢 体感诱发电位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被引量:3
17
作者 叶荣飞 李毓群 张云芳 《中成药》 CAS CSCD 2000年第12期843-844,共2页
目的 :考察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原理。方法 :对比观察了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其对神经传导的影响。结果 :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能有效解除或缓解... 目的 :考察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原理。方法 :对比观察了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其对神经传导的影响。结果 :补阳还五汤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能有效解除或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麻木、疼痛等症状 ,明显提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药效研究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刺激在脊髓损伤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8
作者 潘钰 宋为群 王茂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8-90,共3页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脊髓损伤 康复治疗 无创性诊断 运动神经传导 直肠功能障碍 感应电流 运动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0例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电生理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金亚娣 陆庭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07-308,共2页
关键词 肘管综合征 电生理 肌电图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F波及常规肌电图改变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晓晴 李志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6-288,296,共4页
目的 研究F波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的早期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 6 8例经病史、临床表现和肌电图 (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和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 (DML)等神经电生理检查测定证实为ALS的患者进行F波的测定并... 目的 研究F波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的早期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 6 8例经病史、临床表现和肌电图 (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和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 (DML)等神经电生理检查测定证实为ALS的患者进行F波的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 所有患者的EMG均呈广泛神经源性损害 ,MCV和DML正常或轻度延长 (P >0 0 5 )。 98 5 %ALS患者F波的出现率降低 ,平均出现率为 (37 9± 2 3 8) % ;F潜伏时离散度增大 5 4例 ,平均潜伏时离散度为 (7 8± 4 5 )ms;F波比率增加 5 8例 ,平均 1 2 4± 0 12 ;F波传导速度 (Fwcv)平均为 (49 9± 4 0 )m/s ,ALS组F波各指标的测定较正常对照有明显的差异 (P <0 0 5 )。结论 同一患者 3个以上肢体多组神经的F波各项指标的改变 ,可为ALS提供诊断依据 ,并对近端神经的运动传导功能做出估价 ,同时动态观察F波各参数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肌电图 F波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