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并联式混合驱动机构运动学和传递性能分析
1
作者 赵星宇 赵铁石 +2 位作者 许博 刘相权 秦宇飞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8-1739,1748,共13页
为拓展并联机构的应用范围,提出了一种可实现高-中-低频混合驱动的3-RPRR(PRRRP)RS并联机构,基于旋量理论分析了其输入合理性。通过驱动锁定方法得到了一组可实现混合驱动的位姿解模型,基于广义旋量建立混合驱动单元的运动描述,进而推... 为拓展并联机构的应用范围,提出了一种可实现高-中-低频混合驱动的3-RPRR(PRRRP)RS并联机构,基于旋量理论分析了其输入合理性。通过驱动锁定方法得到了一组可实现混合驱动的位姿解模型,基于广义旋量建立混合驱动单元的运动描述,进而推导出机构的一阶影响系数矩阵,再用一组数值算例进行理论和仿真的相互验证。阐明了机构在混合驱动下的全域传递性能指标,基于遗传算法进行了尺寸优化,结果表明,机构在低频、中频和高频驱动下的全域传递性能分别提高了11.78%、9.94%、9.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低频混合驱动 并联机构 理论 广义运动旋量 全域传递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自由度3P3R温室服务机械臂运动学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赵大旭 寿国忠 +2 位作者 顾玉琦 刘亚锋 肖光俊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2,共4页
应用Lie群知识和旋量理论等现代数学工具,描述了机械臂的刚体运动及传递关系。通过指数积公式与关节旋量建立了串联构型机械臂的运动学模型,分析了运动学正解与逆解,并以某型6自由度3P3R温室服务机械臂为例,对运动学算法进行了验证。基... 应用Lie群知识和旋量理论等现代数学工具,描述了机械臂的刚体运动及传递关系。通过指数积公式与关节旋量建立了串联构型机械臂的运动学模型,分析了运动学正解与逆解,并以某型6自由度3P3R温室服务机械臂为例,对运动学算法进行了验证。基于旋量与指数积的运动学算法与D-H参数法等效,但相比之下,几何与物理意义明确,计算过程更简单且无奇异性,更适合机械臂运动控制系统设计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服务机械臂 运动 运动旋量 D-H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自由度绳索悬挂式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和鲁棒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庄鹏 姚正秋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8-272,共5页
六自由度绳索悬挂式并联机器人在机械加工、物料搬运和抢险救灾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工作空间和抗外力扰动鲁棒性是这类欠约束绳索机器人的两项重要性能指标。在绳索长度、动平台尺寸和雅可比矩阵条件数等约束下,本文研究了工作... 六自由度绳索悬挂式并联机器人在机械加工、物料搬运和抢险救灾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工作空间和抗外力扰动鲁棒性是这类欠约束绳索机器人的两项重要性能指标。在绳索长度、动平台尺寸和雅可比矩阵条件数等约束下,本文研究了工作空间的体积和基于运动旋量斜率的鲁棒性与动、定平台几何构型、半径比及动平台姿态之间的关系,首次得出了工作空间的形状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论对这类机器人的设计和使用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绳索悬挂式并联机器人 工作空间 鲁棒性 运动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6-PRRS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与结构参数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玉斌 赵杰 +1 位作者 杨永刚 蔡鹤皋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9,共3页
针对一种新构型的6-PRRS并联机器人,研究了该机构中长杆、短杆、固定平台、动平台结构参数的变化对其工作空间的影响。根据此类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形状的特点,提出一种比较简便的工作空间大小比较方法。不同的结构参数对应于不同的工作... 针对一种新构型的6-PRRS并联机器人,研究了该机构中长杆、短杆、固定平台、动平台结构参数的变化对其工作空间的影响。根据此类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形状的特点,提出一种比较简便的工作空间大小比较方法。不同的结构参数对应于不同的工作空间,通过机构参数影响的分析,为此类并联机器人的应用与设计提供直接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空间 并联机器人 运动 运动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冗余度机器人雅可比矩阵求导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洪磊 孙汉旭 +1 位作者 贾庆轩 陈钢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36,62,共5页
雅可比矩阵导数求解是进行冗余度机器人动力学优化分析的基础。基于旋量理论,提出了求解雅可比矩阵导数的改进方法。该方法利用运动旋量指数积易于求导的特点,避免了直接代入关节变量符号计算雅可比矩阵并依次求解关节变量偏导数的繁琐... 雅可比矩阵导数求解是进行冗余度机器人动力学优化分析的基础。基于旋量理论,提出了求解雅可比矩阵导数的改进方法。该方法利用运动旋量指数积易于求导的特点,避免了直接代入关节变量符号计算雅可比矩阵并依次求解关节变量偏导数的繁琐过程,在保持计算准确性的同时,极大地简化了雅可比矩阵求导运算。通过9自由度冗余度机器人优化关节力矩的拉抽屉操作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冗余度 雅可比矩阵导数 运动旋量指数积 优化关节力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机器人雅可比矩阵的高阶逻辑形式化 被引量:4
6
作者 杨秀梅 施智平 +3 位作者 吴爱轩 关永 叶世伟 张杰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6-731,共6页
机器人雅可比矩阵是描述机器人运动性能的重要参数,保证机器人雅可比矩阵的描述、求解及分析的正确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然而传统的数值计算与计算机代数符号方法不能给出100%精确和完备的分析与验证.基于高阶逻辑定理证明技术固有的高... 机器人雅可比矩阵是描述机器人运动性能的重要参数,保证机器人雅可比矩阵的描述、求解及分析的正确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然而传统的数值计算与计算机代数符号方法不能给出100%精确和完备的分析与验证.基于高阶逻辑定理证明技术固有的高可靠性和证明完备性,以运动旋量和串联机器人正向运动学指数积公式为数学基础,在高阶逻辑定理证明器HOL4中建立串联机器人正向运动学的形式化模型,对其旋量法描述的速度雅可比矩阵进行严格的形式化分析与验证.最后通过对Stanford机器人的雅可比矩阵的形式化分析,说明本文形式化工作的实用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雅可比矩阵 运动旋量 HOL4 形式化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ctor modeling of robotic helical milling hole movement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roughness of hole surface 被引量:2
7
作者 SHAN Yi-cai HE Ning +2 位作者 LI Liang ZHAO Wei YANG Yin-f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7期1818-1824,共7页
To avoid the machine problems of excessive axial force, complex process flow and frequent tool changing during robotic drilling holes, a new hole-making technology (i.e., helical milling hole) was introduced for desig... To avoid the machine problems of excessive axial force, complex process flow and frequent tool changing during robotic drilling holes, a new hole-making technology (i.e., helical milling hole) was introduced for designing a new robotic helical milling hole system, which could further improve robotic hole-making ability in airplane digital assembly. After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lical milling hol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two typical robotic helical milling hole systems were summarized. Then, vector model of helical milling hole movement was built on vector analysis method. Finally, surface roughness calculation formula was deduced according to the movement principle of helical milling hole, then the influence of main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n surface roughness was analyzed. Analysis shows that theoretical surface roughness of hole becomes poor with the increase of tool speed ratio and revolution radius. Meanwhile, the roughness decreases according to the increase of tool teeth number. The research contributes greatl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oughness prediction model in helical milling h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al milling hole robotic hole-making system vector modeling theoretical surface rough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