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虾青素通过mTOR-ULK1自噬通路对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吴丽君 王佳怡 毕翔宇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26,共13页
目的:基于AMPK/mTOR/ULK1通路探究虾青素对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EIMD)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运动组(E)、虾青素组(M)、运动+虾青素组(EM)、运动+AICAR(5-氨基-1-核糖基咪唑-4-甲酰胺磷酸盐组)组(EA)、运动+... 目的:基于AMPK/mTOR/ULK1通路探究虾青素对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EIMD)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运动组(E)、虾青素组(M)、运动+虾青素组(EM)、运动+AICAR(5-氨基-1-核糖基咪唑-4-甲酰胺磷酸盐组)组(EA)、运动+虾青素+AICAR组(EMA)、运动+虾青素+MHY1485组(EMM),每组10只。M、EM、EMA、EMM组灌胃虾青素;C、E组灌胃大豆油;EA、EMA组注射AICAR;EMM组注射MHY1485;E、EM、EA、EMA、EMM组进行力竭运动,其余组安静饲养。运动结束后,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比目鱼肌的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MDA、SOD、IL-6、IL-1β、CK和FINS含量;RT-PCR法检测比目鱼肌相关指标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比目鱼肌AMPK/mTOR/ULK1自噬通路磷酸化水平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检测大鼠FBG和LA水平,计算ISI和HOMA-IR;此外,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探究LA、MDA、IL-6和IL-1β在EIMD及ISI中的作用。结果:E组大鼠血清MDA、IL-6、IL-1β、CK、LA、FBG和FINS含量、HOMA-IR明显高于C组,SOD含量和ISI明显低于C组;大鼠比目鱼肌p-AMPK Thr172、p-mTOR Ser2448、p-ULK1 Ser555和p-ULK1 Ser757蛋白表达、P62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C组,LC3-II蛋白表达、ILC3-II/LC3-I和BCL2/BAX明显低于C组。虽然,给力竭运动大鼠灌胃虾青素或注射AICAR可逆转上述改变,且与EA和EM组相比,EMA组逆转效果更加明显,但是,给力竭运动大鼠施加虾青素及MHY1485的双重干预则明显阻断了虾青素对EIMD的改善作用。此外,MDA、IL-6和IL-1β在LA导致的EIMD及ISI下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结论:力竭运动可造成EIMD,其发病机制涉及乳酸堆积、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此时,胰岛素抵抗增加,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减少,这将上调骨骼肌mTOR活性,抑制自噬通量,加剧骨骼肌损伤。而虾青素干预可调控mTOR-ULK1自噬通路以缓解EIMD,且虾青素与AICAR的联合作用对改善EIMD更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虾青素 自噬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评价指标--血清CK、LDH、Mb的比较 被引量:43
2
作者 周越 李扬 +3 位作者 王瑞元 李肃反 龙国东 杨则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运动中更为适用的评价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敏感指标。方法:15名体育学院男生(年龄23.40±1.06岁,身高180.03±3.51cm,体重75.93±6.70kg)分别进行大强度离心运动及耐力运动,测试运动前后血清C...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运动中更为适用的评价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敏感指标。方法:15名体育学院男生(年龄23.40±1.06岁,身高180.03±3.51cm,体重75.93±6.70kg)分别进行大强度离心运动及耐力运动,测试运动前后血清CK、LDH和Mb。结果:大强度离心运动后,各指标在运动后48~72小时达最高,耐力训练后则在6~24小时达峰值。血清Mb在离心运动及耐力运动后产生变化的时间均早于CK、LDH。结论:血清Mb是最敏感的指标,而血清CK则在测试简便性方面有优势,同时敏感性也较高,是评价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最实用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离心运动 耐力运动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相关指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宋卫红 汤长发 +1 位作者 梁小文 廖艳萍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4-187,192,共5页
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以及波形蛋白(Vimentin)与骨骼肌损伤的关系,将50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C)和运动组(B1,B2,B3,B4),运动组进行重复3 d的力竭性离心运动,电镜和光镜检测骨骼肌损伤病理生理变化,分光光度法... 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以及波形蛋白(Vimentin)与骨骼肌损伤的关系,将50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C)和运动组(B1,B2,B3,B4),运动组进行重复3 d的力竭性离心运动,电镜和光镜检测骨骼肌损伤病理生理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血清CK、LDH的变化和免疫组化检测波形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1)血清CK、LDH出现时程变化,并与骨骼肌损伤出现了一致性;2)波形蛋白免疫反应分值呈现时程性。结论:1)CK可作为骨骼肌损伤的间接指标;2)波形蛋白的表达暗示着骨骼肌损伤后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肌酸激酶 乳酸脱氢酶 波形蛋白 时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时的某些生化变化(综述)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蕴琨 冯炜权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72-76,84,共5页
运动性骨骼机纤维微细损伤多见于剧烈的耐力和力量训练中(以离心练习为主)。其表现的症状为延迟性肌肉酸痛、肌肉力量下降等。约一个世纪前,Hough首先研究了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现象,并认为酸痛是由于肌肉内部的破损。六十年代以来,通过对... 运动性骨骼机纤维微细损伤多见于剧烈的耐力和力量训练中(以离心练习为主)。其表现的症状为延迟性肌肉酸痛、肌肉力量下降等。约一个世纪前,Hough首先研究了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现象,并认为酸痛是由于肌肉内部的破损。六十年代以来,通过对人和动物肌肉超微结构的研究,观察到剧烈运动后肌细胞的线粒体肿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剧烈运动 肌肉损伤 延迟肌肉酸痛 生化变化 血清酶 肌细胞 肌肉超微结构 损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与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综述 被引量:2
5
作者 穆雪梅 段立公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39-42,共4页
研究发现,剧烈运动可以引起血浆中IL-6浓度大幅升高,而这些增加的IL-6绝大部分来自运动着的骨骼肌,运动引起的IL-6的增加与运动的强度及运动持续的时间有关。丹麦科学家曾认为血浆中的IL-6增加同运动性肌肉损伤有很大关系,但是这个结论... 研究发现,剧烈运动可以引起血浆中IL-6浓度大幅升高,而这些增加的IL-6绝大部分来自运动着的骨骼肌,运动引起的IL-6的增加与运动的强度及运动持续的时间有关。丹麦科学家曾认为血浆中的IL-6增加同运动性肌肉损伤有很大关系,但是这个结论引起学术界广泛争议。近年来,对于IL-6的研究已经突破了原有对IL-6在生理和病理方面作用的认识,认为IL-6作为代谢因子在骨骼肌代谢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因此对IL-6同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关系进行重新的认识。本综述将介绍IL-6与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之间研究的新观点和新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运动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思梦 贺庆 +1 位作者 石丽君 吴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359-367,共9页
Omega-3(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脂肪酸,且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供给中获得。ω-3 PUFAs在防治慢病中的作用已被广泛证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可促进运动性骨... Omega-3(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脂肪酸,且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供给中获得。ω-3 PUFAs在防治慢病中的作用已被广泛证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可促进运动性骨骼肌损伤(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的修复,但相关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通过对ω-3 PUFAs与EIMD的相关报道进行梳理,综述了不同剂量ω-3 PUFAs促EIMD修复的外在功效和内在可能机制。其促EIMD修复机制包括激活肌卫星细胞的肌源性修复,增强骨骼肌细胞质膜修复,提升抗炎、抗氧化作用等,本文可为从运动营养角度不断深入探究促EIMD修复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肌卫星细胞 质膜修复 抗炎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和修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魏源 李良鸣 +1 位作者 邢文华 杨则宜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98,共3页
为了探讨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和修复的机制。以大鼠离心运动为运动方式,观察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h、运动后48h和运动后72h血清CK、血清MDA、尿液3-MH、骨骼肌组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β-葡萄糖苷酸酶(GUS)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为了探讨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和修复的机制。以大鼠离心运动为运动方式,观察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h、运动后48h和运动后72h血清CK、血清MDA、尿液3-MH、骨骼肌组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β-葡萄糖苷酸酶(GUS)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1)离心运动后,血清CK活性和MDA含量升高,均在运动后24h达峰值,但它们的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2)离心运动后,尿3-MH含量急剧上升并在即刻达峰值,48h以后开始恢复;(3)离心运动后即刻骨骼肌β-葡萄糖苷酸酶含量急剧上升并达峰值,G6PDH含量明显上升,在运动后24h达峰值。揭示了:一次性离心运动能引起延迟性骨骼肌微损伤,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化学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肌肉酸痛 运动骨骼肌损伤 离心运动 大鼠 代谢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骨架及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8
作者 马涛 李世昌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52,共5页
综述了细胞骨架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骨骼肌细胞骨架在维持骨骼肌肌小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性。重点叙述了骨骼肌细胞骨架蛋白desmin、dystrophins、arcoglycant、itin和nebulin在运动中的变化,对细胞骨架蛋白在运动性... 综述了细胞骨架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骨骼肌细胞骨架在维持骨骼肌肌小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性。重点叙述了骨骼肌细胞骨架蛋白desmin、dystrophins、arcoglycant、itin和nebulin在运动中的变化,对细胞骨架蛋白在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骨架 运动骨骼肌损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代谢机制及代谢反应评述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江华 毛海峰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2-117,共6页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会引起肌肉功能的暂时性下降,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损伤或者过度训练,甚至导致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结束。但是,已有研究表明恰当的离心运动训练在导致EIMD的同时比向...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会引起肌肉功能的暂时性下降,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损伤或者过度训练,甚至导致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结束。但是,已有研究表明恰当的离心运动训练在导致EIMD的同时比向心运动训练更能促进肌纤维肥大和相应的肌力增长,并且还有典型的"重复训练效应",即EIMD恢复后一段时期内,肌肉重复同样的运动所引起的损伤或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明显减轻。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但有利于指导运动员避免或者减轻EIMD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机体对运动训练产生适应的过程或机制。EIMD的诱发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各种假说从本质上可以归纳为机械损伤学说和代谢紊乱学说。但不管是哪种机制诱发了EIMD,众多的实验结果已经证明机体在EIMD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代谢变化,因此从代谢的角度对EIMD进行系统研究将成为此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骨骼肌损伤 代谢机制 代谢反应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运动致大鼠骨骼肌微损伤形态学及血清CK活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海平 高岩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2-66,共5页
以成年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从离心运动致大鼠骨骼肌微损伤形态学及血清CK活性变化的角度,探讨骨骼肌微损伤形态学与血清CK活性间的变化规律,为骨骼肌运动性损伤机制的探索及预防与康复等提供实验依据。动物模型采用一次持续性下坡跑... 以成年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从离心运动致大鼠骨骼肌微损伤形态学及血清CK活性变化的角度,探讨骨骼肌微损伤形态学与血清CK活性间的变化规律,为骨骼肌运动性损伤机制的探索及预防与康复等提供实验依据。动物模型采用一次持续性下坡跑运动训练。训练结束后,按不同时间点取血、取材。骨骼肌光镜切片(HE)制作与观察,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的测定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肌酸激酶(CK)试剂盒和601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结果:大鼠离心运动后骨骼肌组织损伤形态学和CK活性均出现不用程度的变化,骨骼肌微损伤形态学改变在运动后24~48h最为明显,而血清CK活性的峰值出现于离心运动后即刻,表明血清CK活性与骨骼肌损伤的形态学改变并不一致,骨骼肌损伤的形态学变化呈时相性、延迟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运动 骨骼肌运动损伤 光镜切片 CK活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后骨骼肌微结构的损伤及修复与蛋白质补充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世成 吴维 杨则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6-219,共4页
关键词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骨骼肌 超微结构 蛋白质 细胞骨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运动诱发骨骼肌损伤大鼠内质网功能及内质网应激-自噬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丁海丽 靳松林 +4 位作者 李伦宇 闫丹丹 黄增浩 任在方 王瑞元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35-542,共8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运动诱发大鼠骨骼肌损伤后不同时相内质网功能及内质网应激-自噬蛋白的影响,探讨针刺在防治运动性骨骼肌损伤(EIMD)中的作用。方法:8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E组)和针刺干预组(EA组),E组和EA组进... 目的:观察针刺对运动诱发大鼠骨骼肌损伤后不同时相内质网功能及内质网应激-自噬蛋白的影响,探讨针刺在防治运动性骨骼肌损伤(EIMD)中的作用。方法:8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E组)和针刺干预组(EA组),E组和EA组进行一次大负荷运动建立EIMD模型。造模结束后EA组施以“阿是穴-斜刺”方案干预,沿大鼠小腿三头肌纵向从远端斜刺穿过肌腹,留针2min。E组和EA组根据运动及干预后不同取材时间点分为0 h、12 h、24 h、48 h、72 h五个亚组(n=8)。透射电镜下观察肌纤维超微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M)、比目鱼肌Ca-ATP酶(SERCA)、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DI)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肌组织内质网应激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钙网蛋白(CRT)和内质网自噬蛋白134序列相似的家庭成员B(FAM134B)、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Ⅰ(ILC3Ⅱ/Ⅰ)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E组在0 h、12 h、24 h和48 h肌纤维超微结构有不同程度损伤,血清CK、CK-MM以及CRT、FAM134B和LC3Ⅱ/Ⅰ表达显著升高(P<0.05),肌组织SERCA含量显著降低(P<0.05),GRP78表达在运动后各时相均显著升高(P<0.05);与E组对应时相相比,EA组在0 h至48 h肌纤维超微结构有所改善,且CK含量显著降低(P<0.05),0 h至72 h PDI含量显著升高、GRP78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CRT、FAM134B和LC3Ⅱ/Ⅰ表达在48 h均有显著降低(P<0.05),其余时相亦有不同程度变化。结论:针刺干预可下调运动后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CRT和自噬相关蛋白FAM134B、LC3,调节内质网应激-自噬水平以及内质网功能,从而改善运动诱发的骨骼肌损伤,促进其修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内质网功能 内质网应激 内质网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充人参G115对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微损伤的干预效果研究
13
作者 魏源 周亮 +2 位作者 李良鸣 杨则宜 邢文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7-229,共3页
目的:探讨补充G115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微损伤的营养干预效果。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安静组(A)、运动组(B)和运动+灌胃组(C),其中运动组和运动+灌胃组按运动后不同时间点取材又分为4个亚组:运动后即刻(B1、C1)、24小时(B2、C2)、48... 目的:探讨补充G115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微损伤的营养干预效果。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安静组(A)、运动组(B)和运动+灌胃组(C),其中运动组和运动+灌胃组按运动后不同时间点取材又分为4个亚组:运动后即刻(B1、C1)、24小时(B2、C2)、48小时(B3、C3)和72小时(B4、C4),所有动物膳食平衡2周后进行实验(运动+灌胃组和运动组在膳食平衡期间,每天分别以1.5%人参G115溶液2ml和等量蒸馏水灌胃)。运动组和运动+灌胃组大鼠以16m/min的速度、-16°的坡度进行5分钟运动、2分钟休息、总时间为120分钟的间歇性跑台运动,运动前1小时分别以等量蒸馏水或1.5%人参G115溶液2ml灌胃。测定各组运动后即刻、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尿液3-甲基组氨酸(3-MH)含量,骨骼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β-葡萄糖苷酸酶(GUS)活性。结果:(1)B2组血清CK活性显著高于B1组(P<0.05),C2组血清CK活性显著高于C1组(P<0.05);B2、B3、B4组血清MDA含量显著高于B1组(P<0.05),C2、C3、C4组血清MDA含量分别显著低于B2、B3、B4组(P<0.05)。(2)B1组和B2组尿3-MH显著低于A组(P<0.05),B4组尿3-MH显著低于B1组(P<0.05)。(3)C1、C2、C3、C4组骨骼肌G6PDH和GUS活性分别显著低于B1、B2、B3、B4组(P<0.05)。结论:补充人参G115可抑制运动引起的血清MDA含量升高,促进运动后的恢复;补充人参G115对抑制运动引起的蛋白质降解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也不能较好促进降解蛋白的修复;补充人参G115还能抑制骨骼肌组织中炎症反应标志物G6PDH和GUS活性增高,有明显抗离心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微损伤所伴随的炎症反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骨骼肌损伤 离心运动 大鼠 人参G1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酸补充对单次非力竭离心运动大鼠骨骼肌SIRT1、p65及20S蛋白水解酶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付德荣 刘承宜 +2 位作者 廖八根 王海霞 孙小华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2-45,共14页
目的:观察补充烟酸对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EIMD)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90只随机等分为对照组(Cs)和烟酸组(Es),各组又分安静对照组、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24h、运动后48 h及运动后72 h组。运动方式:18 m/min,-16°,120 min。烟酸灌... 目的:观察补充烟酸对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EIMD)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90只随机等分为对照组(Cs)和烟酸组(Es),各组又分安静对照组、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24h、运动后48 h及运动后72 h组。运动方式:18 m/min,-16°,120 min。烟酸灌胃(10 mg/kg)每日1次至动物宰杀。腹主动脉血测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比目鱼肌观察形态学变化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SIRT1)、p65和20 S蛋白水解酶蛋白表达。结果:烟酸补充可减轻大鼠EIMD各时相点骨骼肌大量炎症灶的百分率,升高运动后即刻SIRT1水平及降低p65表达,对各时相点20 S蛋白水解酶及血清CK和LDH影响不明显。结论:烟酸通过上调骨骼肌SIRT1及降低p65表达,改善非力竭性EIMD炎症过程,但不影响20 S蛋白水解酶表达及血清CK和LDH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烟酸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20S蛋白水解酶 核因子-κB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充烟酸对单次离心运动大鼠骨骼肌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付德荣 刘承宜 +2 位作者 廖八根 孙小华 王海霞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7-242,共6页
目的:观察补充烟酸对单次离心运动大鼠骨骼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9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重190~220g)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烟酸组,各组再依次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24小时组、运动后4... 目的:观察补充烟酸对单次离心运动大鼠骨骼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9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重190~220g)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烟酸组,各组再依次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24小时组、运动后48小时组及运动后72小时组。进行一次性下坡跑,速度18m/min,坡度-16°,持续运动120分钟。正式运动前3日开始,每日上午,烟酸组大鼠给予烟酸水溶液(10mg/kg)灌胃,对照组给予等体积饮用纯净水,持续至取材日。离心运动当日运动前30分钟进行灌胃。腹主动脉取血测CK(酶动力学方法)和LDH(比色法)水平,取左侧比目鱼肌,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试胞核PCNA蛋白表达。结果:单次离心运动后即刻,烟酸组大鼠PCNA表达量显著上升,明显高于安静时水平,48小时达峰值,并显著高于其它时间点,72小时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安静值。对照组大鼠运动后即刻、24小时PCNA表达量与安静时相似,48小时升高,显著高于安静时水平,72小时下降近安静值。运动后24小时两组大鼠血清CK和LDH值显著高于安静值,运动后48小时CK下降近安静值,LDH于运动后48小时下降,72小时近安静值。相同时间点比较,烟酸组大鼠运动后24小时PC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时间点差异不显著,各时间点CK与LDH值两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补充烟酸不影响单次离心运动后大鼠血CK和LDH值,但明显增加其骨骼肌PCNA蛋白表达量,可能有利于由肌卫星细胞驱动的损伤骨骼肌的修复和再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烟酸 卫星细胞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热适应对大鼠离心运动骨骼肌形态结构及HSP7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洪竹 肖国强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3-78,共6页
目的:观察16天的预热适应对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80只,随机分为非预热适应组和预热适应组,各组又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h、运动后48h组和运动后6d组。预热适应模型:热刺激30~35min/天,共16天。末... 目的:观察16天的预热适应对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80只,随机分为非预热适应组和预热适应组,各组又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h、运动后48h组和运动后6d组。预热适应模型:热刺激30~35min/天,共16天。末次热适应结束后,室温恢复24h,除安静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进行一次离心运动至动物宰杀。取腓肠肌,进行光镜观察和HSP70表达测试;结果:1)预热适应运动大鼠骨骼肌损伤较单纯运动大鼠相应的时间点明显减轻;2)预热适应运动大鼠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48hHSP70表达分别高于单纯运动后相对应时间点的值(P<0.05);结论:预热适应对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长期(16天)的预热适应能上调HSP70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热适应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形态学 HSP70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骼肌特异性microRNA-206在骨骼肌卫星细胞再生过程中的表达
17
作者 于新凯 左群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23-925,915,共4页
尽管运动性骨骼肌损伤(Exercise—induced Skeletal Muscle Injunr)和修复一直是运动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骨骼肌损伤后再生修复过程中的许多机制性问题并未解决。卫星细胞的发现推动了骨骼肌再生研究的飞速发展。现已证实... 尽管运动性骨骼肌损伤(Exercise—induced Skeletal Muscle Injunr)和修复一直是运动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骨骼肌损伤后再生修复过程中的许多机制性问题并未解决。卫星细胞的发现推动了骨骼肌再生研究的飞速发展。现已证实.所有哺乳动物的骨骼肌都具有再生能力.卫星细胞是肌肉损伤后功能修复的唯一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卫星细胞 再生过程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特异 修复过程 骨骼肌再生 功能修复 肌肉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运动后不同时相血浆IL-6变化的比较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纯 孙君志 +1 位作者 王东辉 苏全生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3-85,90,共4页
取股动脉血检测,并对比目鱼肌做电镜和光镜的观察。结果:(1)大鼠运动后骨骼肌纤维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其变化以运动后24小时较为显著。(2)大鼠运动后血浆IL-6水平较运动前出现显著增高,且在运动后48h出现峰值。(3)运动后血清LDH活性较运... 取股动脉血检测,并对比目鱼肌做电镜和光镜的观察。结果:(1)大鼠运动后骨骼肌纤维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其变化以运动后24小时较为显著。(2)大鼠运动后血浆IL-6水平较运动前出现显著增高,且在运动后48h出现峰值。(3)运动后血清LDH活性较运动前显著增高,出现先升后降,且峰值出现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血清Ca2+水平较运动前显著降低。结论:(1)运动后超微结构的损伤明显,且损伤较严重的时相出现在运动后24h左右,可能是离心运动致机械损伤和运动强度及持续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2)大鼠血清IL-6水平在运动后显著增高,结合电镜和光镜结果,表明IL-6与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有重要关联性可作为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检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6 超微结构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量练习对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M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蕴琨 焦颖 冯炜权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7-60,65,共5页
观察了体育学院学生两次力量后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肌型肌酸激酶(CK-MM)亚型的变化。结果表明:第一次力量练习后,血清CK总活性和CK-MM3/MM1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第二次练习增加了负荷量,练习后CK-MM3/MM1比值也明显上升(P【... 观察了体育学院学生两次力量后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肌型肌酸激酶(CK-MM)亚型的变化。结果表明:第一次力量练习后,血清CK总活性和CK-MM3/MM1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第二次练习增加了负荷量,练习后CK-MM3/MM1比值也明显上升(P【0.05),CK总活性则无显著变化。提示:高强度力量练习导致骨骼肌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肌细胞内CK逸出增多。血清肌型肌酸激酶CK-MM3/MM1比值较CK总活性更敏感,能更好地反映运动后肌组织新近的损伤和恢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量练习 血清肌酸激酶 肌型肌酸激酶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量练习后血清肌型肌酸激酶变化初探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蕴琨 焦颖 +1 位作者 杨则宜 冯炜权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2-6,共5页
本文观察了体育学院学生两次力量练习后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肌型肌酸激酶(CK─MM)亚型的变化。结果表明:第一次力量练习后,血清CK总活性和CK─MM3/MM1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第二次练习增加了负荷量,练习后CK─MM... 本文观察了体育学院学生两次力量练习后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肌型肌酸激酶(CK─MM)亚型的变化。结果表明:第一次力量练习后,血清CK总活性和CK─MM3/MM1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第二次练习增加了负荷量,练习后CK─MM/MM1比值也明显上升(P<0.05),CK总活性则无显著变化。提示:血清CK—MM3/MM1比值较CK总活性更敏感,能更好地反映肌组织新近的损伤和恢复情况。第一次力量练习可使肌肉产生适应性反应,减轻肌损伤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量练习 血清肌酸激酶 肌型肌酸激酶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