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8
1
作者 马骊 徐霞 洪晓彬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58-62,共5页
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定义、产生机理、外部表现、检测手段以及恢复措施来探析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从而希望得到更快消除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方法,以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以及各项素质得到锻炼、改善和提高... 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定义、产生机理、外部表现、检测手段以及恢复措施来探析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从而希望得到更快消除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方法,以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以及各项素质得到锻炼、改善和提高,更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运动性心理疲劳 原因 检测 恢复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知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彤彤 支二林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10,共7页
根据压力模型探讨压力知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及感知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以282名运动员为被试,完成"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等,基于提出... 根据压力模型探讨压力知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及感知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以282名运动员为被试,完成"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等,基于提出的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运动员压力知觉对运动性心理疲劳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运动员核心自我评价在压力知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压力知觉既对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直接影响,又通过核心自我评价间接影响运动性心理疲劳;(3)运动员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受感知社会支持的调节。相对于感知社会支持少的运动员,间接效应对感知社会支持多的运动员更加显著,因此压力知觉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知觉 运动性心理疲劳 核心自我评价 感知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关指标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林岭 张力为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1-234,242,共5页
目的:为研究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关指标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广东射击、射箭队37名健将级运动员(男19名,女18名)进行追踪性实验测试、访谈、现场观察等综合性实证研究;对125名不同项目国家队健将以上级运动员(男55名、女70名)进行了问卷... 目的:为研究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关指标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广东射击、射箭队37名健将级运动员(男19名,女18名)进行追踪性实验测试、访谈、现场观察等综合性实证研究;对125名不同项目国家队健将以上级运动员(男55名、女70名)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1)运动员出现轻度负性情绪状态的约占13%,中度负性情绪状态8%左右;达轻度中枢疲劳状态的运动员占30%左右,达中度中枢疲劳状态的15%左右;达轻度心理耗竭程度的不足2%;(2)POMS总分TMD与ABQ问卷中的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维度、负评价维度无明显相关,脑电的疲劳指数与情绪得分、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和负评价各指标间相关均不显著,疲劳指数与主要的躯体行为症状以及训练欲望有较高相关;(3)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关指标体系包括中枢疲劳、中枢认知加工能力下降、躯体行为症状、负性情绪、动机水平下降、负评价与成就感降低维度。结果提示:不同维度间关系较为复杂且不稳定,存在平行、相互影响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心理疲劳 症状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心理疲劳成分的动态变化及其归因 被引量:8
4
作者 毕晓婷 张力为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8-413,共6页
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动态变化及其归因。采用追踪式的定性研究方法,邀请6名某项目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女性运动员为研究参与者,使用NVivo7.0软件对其在备战期间的行为记录和半结构化访谈材料进行分析,获得对运动性心... 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动态变化及其归因。采用追踪式的定性研究方法,邀请6名某项目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女性运动员为研究参与者,使用NVivo7.0软件对其在备战期间的行为记录和半结构化访谈材料进行分析,获得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结构和归因的主题归纳结果。结论:(1)"运动性心理疲劳"是一个具有3因素结构的动态构念,其中,"情绪和体力耗竭"与"对运动的负评价"2个因素的变化规律类似,均在比赛期增加,在调整期降低,而"运动成就感降低"因素则相反,在赛期降低而在休息期提高;(2)训练周期和心理疲劳的调节措施同时以运动员的"控制感"为中介对其产生影响,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动态变化,因此对其的干预从根本上应当指向如何帮助运动员提高对于训练的控制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心理疲劳 动态构念 研究 控制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