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学震源模型对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模拟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
作者 郭金萍 陈学良 +1 位作者 高孟潭 李昌珑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6-235,共10页
初步分析了运动学震源模型对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模拟的研究现状、分析方法和模拟验证思路,运动学震源模型最新成果的运用对该研究至关重要,包括使用经验性的全局和局部震源模型参数,来设定地震震源破裂过程,以及使用已发生的特大地震的... 初步分析了运动学震源模型对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模拟的研究现状、分析方法和模拟验证思路,运动学震源模型最新成果的运用对该研究至关重要,包括使用经验性的全局和局部震源模型参数,来设定地震震源破裂过程,以及使用已发生的特大地震的确定性复杂破裂过程两类。着重从这两类震源破裂过程的使用方式入手,综述了其对该研究的重要影响。由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向震源理论发展与应用,大地震震后快速产出、城市活断层灾害评估和特大地震地震危险性分析等方面集中,因此,从长周期工程结构的防震减灾来看,更多以及更细致的震源模型产出将有助于长周期强地震地面运动的模拟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地震动 运动学震源模型 长周期地震动 有限差分法 灾害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地震有限断层混合震源模型模拟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晓丹 王罡 刘成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20,共6页
建立了基于有限断层的芦山地震的混合震源模型,突出破裂面上滑动量分布中凹凸体的主导作用,同时借助k平方模型表达对震源复杂性认识尚不够深入所带来的随机性。混合震源模型中全局震源参数均值与局部震源参数均值的确定,主要依据统计的... 建立了基于有限断层的芦山地震的混合震源模型,突出破裂面上滑动量分布中凹凸体的主导作用,同时借助k平方模型表达对震源复杂性认识尚不够深入所带来的随机性。混合震源模型中全局震源参数均值与局部震源参数均值的确定,主要依据统计的半经验标定公式,进一步借助截断正态分布将区域地震、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性提供的参数限值结合起来,生成最终的震源参数值。基于上述思路,本文共建立了30组芦山地震混合震源模型,进而以芦山地震8个近场观测台站为试算点,借助地震动反应谱残差评价的方法,从30组模型中选定了表达"平均"特征的混合震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混合震源模型 有限断层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尔布特断裂地震动场估计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
3
作者 孙晓丹 李鑫 +1 位作者 陈翔 李东航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6-106,共11页
借助混合滑动模型,考虑震源参数不确定性,为新疆达尔布特断裂设定6.0级和6.5级地震建立了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全局震源参数通过全球参数定标律结合区域地质几何特征确定;以全局震源参数为依据,借助半经验定标律确定局部震源参数。进一步... 借助混合滑动模型,考虑震源参数不确定性,为新疆达尔布特断裂设定6.0级和6.5级地震建立了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全局震源参数通过全球参数定标律结合区域地质几何特征确定;以全局震源参数为依据,借助半经验定标律确定局部震源参数。进一步利用截断正态分布,表达震源参数的离散性,生成30组各异的震源参数值组合,与k平方模型结合,形成多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选取达尔布特断裂周边150 km范围内不同距离代表性工程场点,借助有限断层随机地震动合成方法以及反应谱残差评价准则,选定达尔布特断裂设定6.0级和6.5级地震的"平均"震源模型,可为达尔布特断裂地震动场估计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滑动模型 有限断层 震源模型 全局参数 局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断层震源全局参数定标律的稳定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姜伟 陶夏新 陶正如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3-140,共8页
根据eQuake-RC网站及相关文献,建立了383个地震全局参数的数据集,与二十多年中3篇参考文献先后发表的震源全局参数及其定标律统计结果比较,讨论了定标律的稳定性。虽然数据量大大增加,尤其是高震级数据增加更显著,震级范围扩大,不同年... 根据eQuake-RC网站及相关文献,建立了383个地震全局参数的数据集,与二十多年中3篇参考文献先后发表的震源全局参数及其定标律统计结果比较,讨论了定标律的稳定性。虽然数据量大大增加,尤其是高震级数据增加更显著,震级范围扩大,不同年代的全局参数与矩震级域数据点的分布大多重叠,新补充的数据往往分布在以往数据分布的延伸方向上。区分两类地震、三种破裂类型、五(三)个震级段统计全局参数定标律,与3篇参考文献的结果比较,期望值两两相对差别的特征相近,统计标准差有所减小,说明随数据增加全局参数定标律结果变化不大,总体趋于稳定。分4组比较、分析数据分布的区域特征,没有发现系统性差别,说明全球数据是可以一起统计的。板内地震和俯冲带地震分组的结果表明,震级范围不同,高震级段数据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宜分开统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断层震源模型 全局参数 定标律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断层地震波辐射能估算及其在合成强地面运动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孟令媛 史保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7-649,699,共13页
对有限断层地震波能量辐射的估算,通常采用断层面上子源能量的逐点求和方法.基于Brune圆盘模型,Anderson推导出有限断层地震波能量辐射S波的求解公式,即ESA=0.233(Δσd/Δσs)M0Δσs/μ.其中M0为断层面上地震矩,μ为剪切模量,Δσd和... 对有限断层地震波能量辐射的估算,通常采用断层面上子源能量的逐点求和方法.基于Brune圆盘模型,Anderson推导出有限断层地震波能量辐射S波的求解公式,即ESA=0.233(Δσd/Δσs)M0Δσs/μ.其中M0为断层面上地震矩,μ为剪切模量,Δσd和Δσs分别为动态应力降和静态应力降,并指出在复合震源模型强地面运动预测应用中Δσd>2Δσs以满足能量守恒.Rivera和Kanamori则从能量辐射表象定理出发,给出了有限断层中辐射能量的积分表达式,明确地指出了逐点求和所存在的问题.依据该积分表达式,本文推导出了复合源模型中新的辐射能完整的求解方法,指出Anderson方法实为断层面上点源辐射能量的简单叠加求和,后者则充分考虑了断层面上任一点在任一时刻能量传播过程中受到的断层面上所有位移破裂路径的交互影响.以1976年唐山MW7.6地震为例,应用上述方法分别计算了有限断层模型的辐射能量及近场强地面运动,如质点运动加速度,速度.结果表明,如果模型参数满足Δσd>2Δσs时,由本文给出的求解方法计算所得到的地震波辐射能已远远超出实际的辐射能量值,直接导致了对近场强地面运动参数如质点速度、加速度等的过高估算.因此,Zeng等和Anderson工作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地震矩守恒以及非物理的Δσd/Δσs>2无法准确地预测近场地面运动.未来工作中,对于有限断层模型的建立,在地震矩守恒这一约束条件的基础上,远场和近场能量解(或视应力)将可作为另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为强地面运动的模拟提供一个更为恰当的求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断层 辐射波能量 应力降 复合震源模型 强地面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震源运动学参数获取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宁 陈棋福 韦生吉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8,共10页
本文基于从简单到复杂的各向同性点源模型、质心矩张量模型、有限矩张量模型和有限震源滑动分布模型4种震源运动学模型,概述了相应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震源 运动学 CAP FMT 有限震源滑动分布模型 体波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活断层探测震源计算模型的建立及优化
7
作者 黄河 廖旭 +1 位作者 万波 赵伯明 《震灾防御技术》 2007年第3期264-269,共6页
本文通过对断层震源模型的讨论,明确了建立有限震源模型的方法。在考虑抚顺活断层的空间展布、错动方式、凹凸体的数量等多种参数的综合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抚顺目标断层的震源计算模型,为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震源模型 有限断层 凹凸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汶川8.0级大地震地震动的震源模型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海明 陶夏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39-145,共7页
建立基于有限断层的汶川8.0级地震的混合震源模型。其中,全局参数主要根据区域地震构造、地壳结构、地震活动性和半经验标定公式估计。局部参数分两组,一组是描述凹凸体的,另一组是k平方模型参数,依标定公式估算均值和标准差,由截断的... 建立基于有限断层的汶川8.0级地震的混合震源模型。其中,全局参数主要根据区域地震构造、地壳结构、地震活动性和半经验标定公式估计。局部参数分两组,一组是描述凹凸体的,另一组是k平方模型参数,依标定公式估算均值和标准差,由截断的正态分布生成。该文展示了构造的30个震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震动 震源模型 有限断层 全局参数 局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场强地震动断层面不均匀位错预测模型
9
作者 郑山锁 徐强 +2 位作者 李磊 杨威 孙龙飞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71-175,共5页
断层破裂面不均匀位错空间分布会强烈影响近场强地震动强度及频谱特性。为描述断层破裂面位错不均匀性,设断层子源划分与地震矩无关,采用分形法划分子源,避免子源相互重叠或覆盖;设应力降不为常数修正自相似模型,获得子源断层位错与整... 断层破裂面不均匀位错空间分布会强烈影响近场强地震动强度及频谱特性。为描述断层破裂面位错不均匀性,设断层子源划分与地震矩无关,采用分形法划分子源,避免子源相互重叠或覆盖;设应力降不为常数修正自相似模型,获得子源断层位错与整体断层位错关系,改进已有凹凸体模型。以美国北岭地震为例,预测断层破裂面位错不均匀性,对比震后反演情况,验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强地震动 有限断层震源模型 不均匀位错 凹凸体 分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速度脉冲与震源机制的关系浅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罗全波 陈学良 +3 位作者 高孟潭 李宗超 李铁飞 张振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6-661,共16页
本文初步分析了近断层速度脉冲的成因和特点,主要包括方向性效应与滑冲效应,并通过中国台湾集集地震的脉冲记录,分析了断层破裂方向和位移大小等震源参数对脉冲强度的影响。此外,基于有限移动源理论,说明了断层辐射与速度脉冲分布的关系... 本文初步分析了近断层速度脉冲的成因和特点,主要包括方向性效应与滑冲效应,并通过中国台湾集集地震的脉冲记录,分析了断层破裂方向和位移大小等震源参数对脉冲强度的影响。此外,基于有限移动源理论,说明了断层辐射与速度脉冲分布的关系,并探讨了利用运动学震源模型研究近断层地震动对速度脉冲影响的技术路线;评述了7种典型的等效速度脉冲模型,建议进一步研究等效速度脉冲函数与震源机制之间的关系。最后,简述了不同类型的断层引起速度脉冲的差异,并推测了产生脉冲型地震动的下限条件,同时展望该研究在地震预警方面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断层速度脉冲 等效脉冲模型 运动学震源模型 地震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谱元法研究震源参数对于近断层地震动上盘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万志文 钟菊芳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0-461,共12页
国内外已有诸多学者基于强震记录或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近断层地震动的上盘效应分析,并获得了初步的认识,但上盘效应随震源参数的变化规律仍有待深入探讨。本文使用运动学有限断层震源模型,运用高精度谱元法模拟逆断层破裂模式下近断层... 国内外已有诸多学者基于强震记录或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近断层地震动的上盘效应分析,并获得了初步的认识,但上盘效应随震源参数的变化规律仍有待深入探讨。本文使用运动学有限断层震源模型,运用高精度谱元法模拟逆断层破裂模式下近断层区域地震动,对比上、下盘地震动差异进而分析近断层地震动上盘效应。通过改变单一震源参数,研究断层上界埋深、震级大小以及断层倾角对地震动上盘效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使用运动学有限断层震源的谱元法数值模拟可以较好地反映近断层上盘效应;(2)上盘效应随测点到断层上界在地表投影的水平距离Rx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终趋于稳定。(3)上盘效应随断层上界埋深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随着断层上界埋深的增加,上盘效应峰值区会向远离断层破裂迹线的方向扩展。(4)上盘效应受矩震级影响较小,但总体随矩震级的增大而增大;上盘效应峰值区到断层破裂迹线的距离不随矩震级的变化而变化。(5)随着断层倾角的增加,上盘效应先增大后减小,当断层倾角为45°时上盘效应最为明显;随着断层倾角增加,上盘效应峰值区会向远离断层破裂迹线的方向扩展;当断层倾角为90°时不存在上盘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地震动 上盘效应 谱元法 地震动模拟 运动学有限断层震源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K方法和GP14.3震源模型的2023年土耳其M_(w)7.8级地震宽频地震动合成
12
作者 巴振宁 韩书娟 +3 位作者 赵靖轩 刘悦 芦燕 陈三红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26,共11页
本文合成了2023年2月6日土耳其M_(w)7.8地震的地震动时空场。首先,依据USGS网站提供的V s30数据和全球地壳模型Crust1.0数据,构建了土耳其南部地区的地下一维速度结构模型;其次,依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断层滑动量及破裂前端分... 本文合成了2023年2月6日土耳其M_(w)7.8地震的地震动时空场。首先,依据USGS网站提供的V s30数据和全球地壳模型Crust1.0数据,构建了土耳其南部地区的地下一维速度结构模型;其次,依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断层滑动量及破裂前端分布结果,构建了此次地震的GP14.3运动学混合震源模型;然后,采用作者提出的FK方法对本次地震进行了0~10 Hz的宽频三分量地震动合成。通过合成结果与距离震中50 km范围内地震动较强的8个台站强震记录及相应反应谱的比较,检验了方法的可靠性和模型的适用性;最后,重点分析了土耳其东南部的加济安泰普市及附近地区地震动时空场特征。结果表明:1)本文计算的加济安泰普市区范围内的NS向PGA接近180 cm/s^(2)、PGV接近100 cm/s,伊斯拉希耶镇地区的EW向PGA高达560 cm/s^(2)、PGV高达150 cm/s,地震动强度比较大。2)基于本文强地面运动合成结果得到的加济安泰普市区范围内的地震烈度为VII度,伊斯拉希耶镇地区的地震烈度高达IX度,与USGS给出的结果一致。3)此次土耳其M_(w)7.8地震呈现明显的近断层地震动集中性效应、地面永久位移以及破裂方向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M_(w)7.8地震 宽频地震动合成 断层地震动特性 频率波数域方法 运动学混合震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 被引量:365
13
作者 王卫民 赵连锋 +1 位作者 李娟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03-1410,共8页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的龙门山山脉发生了Ms8.0级强烈地震,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远场体波波形记录结合近场同震位移数据,根据地质资料和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轨迹,构造了一个...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的龙门山山脉发生了Ms8.0级强烈地震,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远场体波波形记录结合近场同震位移数据,根据地质资料和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轨迹,构造了一个双"铲状"有限地震断层模型,利用反演技术重建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显示汶川大地震主要是沿龙门山构造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发生的逆冲兼右旋走滑破裂事件.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显示两个高滑动区先后发生在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映秀和北川地区,最大滑动量高达1200~1250cm,且破裂过程也显示一定的复杂性.地震破裂的平均走滑量略大于平均倾滑量,与多种观测资料获得的震前龙门山断裂带构造变形相一致,推断是由于长期区域应力场作用和龙门山地区特殊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孕育了这次千年尺度的强烈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源过程 有限断层模型 同震位移 波形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 被引量:173
14
作者 王卫民 郝金来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12-1417,共6页
使用远场体波资料和有限断层方法快速反演获得了2013年4月12日芦山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模型,并计算了震中区理论烈度分布.结果显示这次地震是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端的一次Mw6.7级的逆冲型地震,最大滑动量159cm,震中区烈度达Ⅷ—Ⅸ度(中... 使用远场体波资料和有限断层方法快速反演获得了2013年4月12日芦山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模型,并计算了震中区理论烈度分布.结果显示这次地震是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端的一次Mw6.7级的逆冲型地震,最大滑动量159cm,震中区烈度达Ⅷ—Ⅸ度(中国地震烈度表).这次地震的震源性质与汶川地震同为逆冲型破裂,主要破裂滑动发生在汶川地震后的库伦应力增加区域,表明汶川地震对这次地震有触发效应,在宏观上可视为汶川地震一次"迟到"的强余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源过程 有限断层模型 波形反演 理论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强地震动场预测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海云 谢礼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03-711,共9页
以1997年4月11日新疆伽师地震(M_w 6.1)为例,详细介绍了近断层强地震动场的预测方法.首先,用有限断层震源建模方法建立了该次地震的震源模型;然后,基于动力学拐角频率的地震动随机模拟方法,模拟了该次地震权有主震加速度记录、且位于巨... 以1997年4月11日新疆伽师地震(M_w 6.1)为例,详细介绍了近断层强地震动场的预测方法.首先,用有限断层震源建模方法建立了该次地震的震源模型;然后,基于动力学拐角频率的地震动随机模拟方法,模拟了该次地震权有主震加速度记录、且位于巨厚土层上的三个台站的加速度时程,并用实际地震记录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基于预测的近断层77个节点的加速度时程的峰值绘制了该次地震的加速度场.结果表明,上述方法模拟的加速度时程在0.5 Hz 以上的高频段是可行的、实用的;预测的近断层加速度场具有非常明显的上盘效应.地表最大加速度的范围与断层面上最大凹凸体位置相列应,说明与断层面上凹凸体相对应的地面上的建(构)筑物将会遭受到较为严重的震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地震动场 有限断层震源模型 路径效应 场地效应 伽师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盈江M_S6.1地震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赵旭 黄志斌 房立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2-473,共12页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区域宽频带波形,通过频率域和时间域多步反演,研究了2014年云南盈江MS6.1地震基于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和有限断层模型。考虑到使用不同的波形资料类型和简化的一维速度模型等因素对震源参数反演结果的影响,...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区域宽频带波形,通过频率域和时间域多步反演,研究了2014年云南盈江MS6.1地震基于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和有限断层模型。考虑到使用不同的波形资料类型和简化的一维速度模型等因素对震源参数反演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测试比较。结果表明,使用近震波形和本区域简化一维速度模型M1,波形拟合误差最小。基于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分别为:走向176°/倾角84°/滑动角-173°,表现为一次右旋走滑错动为主的事件。矩心在水平方向上位于震中(24.99°N,97.84°E)北东向约7km,最佳波形拟合矩心深度7km。平均总标量地震矩M0为7.56×1017N·m,计算成矩震级为MW5.8。进一步模拟高达0.5Hz的高频波形,获得了盈江地震的有限断层模型,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未表现出明显的破裂方向性。破裂半径约10km,整个破裂面积为267.2km2,平均滑动量约0.05m,破裂在5 s内释放了大多数能量。震后0-2s内,破裂以孕震点为中心向四周同时扩展,在深度7-17km内释放了部分能量。2s后,破裂朝断层面顶部和沿走向两侧进一步延伸,约5s后破裂基本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盈江Ms6.1地震 震源机制 有限断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GPS和水准资料反演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破裂模型 被引量:4
17
作者 郝明 王庆良 +1 位作者 崔笃信 李煜航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3-329,441,共7页
通过分析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后的GPS观测资料和1983~2010年的精密水准观测资料,得到地表同震位移场。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反演了汶川地震同震断层几何模型和断层面上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北川—映秀断裂是一个铲形断层,长度为180km... 通过分析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后的GPS观测资料和1983~2010年的精密水准观测资料,得到地表同震位移场。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反演了汶川地震同震断层几何模型和断层面上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北川—映秀断裂是一个铲形断层,长度为180km,地表倾角为62°,随指数函数形式逐渐变缓,深度18km,断层面滑动以逆冲为主;青川断裂长为120km,倾角为58°,断层面上走滑分量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灌县—江油断裂为纯逆冲断层,长度为80km,倾角35°。整个断层模型中最大错动量达到7.6m,对应破坏最严重的北川地区。本次地震释放的地震矩为7.62×1020N·m,相应矩震级为MW7.9。反演所得模型对于近场的水准观测资料和GPS观测资料拟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GPS 精密水准 同震位移 有限断层震源模型 滑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天山—帕米尔2008年10月5日M_S6.7级地震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苏金蓉 郭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04-512,共9页
利用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Seismology(IRIS)提供的远场宽频带P波及SH波记录,基于点源模型及有限断层模型方法,反演研究了2008年10月5日发生在中国天山与塔吉克斯坦交界区域的一次MS6.7级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本次... 利用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Seismology(IRIS)提供的远场宽频带P波及SH波记录,基于点源模型及有限断层模型方法,反演研究了2008年10月5日发生在中国天山与塔吉克斯坦交界区域的一次MS6.7级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为南倾高角度稍具小幅度走滑分量的逆冲破裂事件,断层走向为57.2°,倾角为42.7°,震源深度为7.4km.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这是一次逆断层加小幅度走滑分量的地震事件,推断该地震可能与帕米尔向北北西方向挤压西南天山,在帕米尔—西南天山边界引发的逆冲断层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过程 有限断层模型 模拟退火 西南天山—帕米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年台湾集集大地震强地面运动的模拟 被引量:5
19
作者 章文波 于湘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1,共11页
利用有限断层模型对1999年台湾集集大地震所产生的近场强地面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尝试了将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震源动力模型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描述震源过程。计算结果显示,基岩台或接近工程基岩台的计算模拟记录同观测记录符合得很好。进... 利用有限断层模型对1999年台湾集集大地震所产生的近场强地面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尝试了将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震源动力模型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描述震源过程。计算结果显示,基岩台或接近工程基岩台的计算模拟记录同观测记录符合得很好。进一步研究表明,当综合考虑场地效应对地震动影响时,模拟计算结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实际观测记录更为相符。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为了科学合理地预测大地震所产生的强地面运动,应综合考虑影响地震所产生的地面运动的"三要素",即:震源过程、传播路径及场地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断层 震源动力学模型 强地面运动模拟 场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利M_W8.3地震与M_W8.8地震的震源过程及其引起的库仑应力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鑫 郝金来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680-2692,共13页
2015年9月17日6时54分32秒(北京时间)智利中部伊拉佩尔附近(震中31.57°S,71.67°W)发生了一次M_w8.3大地震,在此次地震震中以南约500 km处的马乌莱地区曾于2010年2月27日14时34分11秒发生过一次M_w8.8强震(震中36.12°S,72... 2015年9月17日6时54分32秒(北京时间)智利中部伊拉佩尔附近(震中31.57°S,71.67°W)发生了一次M_w8.3大地震,在此次地震震中以南约500 km处的马乌莱地区曾于2010年2月27日14时34分11秒发生过一次M_w8.8强震(震中36.12°S,72.90°W),两次地震余震分布区之间有约75 km的地震空区.本文利用远场体波与面波波形,基于有限断层模型,反演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结果显示这两次地震均为逆冲型大地震,2015年伊拉佩尔M_w8.3地震的平均滑动角度为107°,平均滑动量为2.43 m,平均破裂速度为1.82 km·s^(-1),标量地震矩为3.28×10^(21)Nm,95%的标量地震矩在104 s内得到了释放.最大滑动量约8 m,位于沿走向75 km,深度8 km处.2010年马乌莱M_w8.8地震的平均滑动角度为109°,平均滑动量为4.95 m,平均破裂速度1.90 km·s^(-1),标量地震矩为1.86×10^(22)Nm,95%的标量地震矩在121 s内得到了释放.最大滑动量约12.5 m,位于沿走向100 km,深度21 km处.2015年伊拉佩尔M_w8.3地震浅部更大的滑动量应该是其引起了较大海啸的一个原因.基于破裂滑动分布,我们计算了这两次地震引起的周边俯冲带上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均显著增加了周边俯冲带上的库仑应力,2010年马乌莱地震使得2015.年伊拉佩尔地震震源区附近的库仑应力增加了(0.01~0.15)×10~5Pa,从应力积累的角度看,2010年马乌莱地震有利于2015年伊拉佩尔地震的发生,对后者的发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伊拉佩尔地震 智利马乌莱地震 有限断层模型 波形反演 震源破裂过程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