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液压驱动混合动力运动型多用途车的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魏英俊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1645-1648,共4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液压驱动混合动力运动型多用途车(SUV)的设计概念。通过对主要液压构成元件及系统模型的描述,结合整车燃油经济性仿真,对该运动型多用途车进行了城市十五工况的燃油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液压驱动混合动力技术有益于改善... 提出了一种新型液压驱动混合动力运动型多用途车(SUV)的设计概念。通过对主要液压构成元件及系统模型的描述,结合整车燃油经济性仿真,对该运动型多用途车进行了城市十五工况的燃油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液压驱动混合动力技术有益于改善运动型多用途车的燃油经济性,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驱动 混合动力 运动多用途(suv) 仿真 燃油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挡风玻璃用于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
2
作者 唐伟家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51,共1页
据“EuropeanPlasticsNews,2009,36(5):26”报道,德国注射成型加工厂Plastic—Design公司制备的聚碳酸酯(Pc)挡风玻璃已安装在由奥地利KTM公司开发的X—Bow型SUV(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上。
关键词 挡风玻璃 聚碳酸酯 乘用 运动 用途 注射成 suv K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人腿部保护的SUV车型前端吸能结构设计 被引量:3
3
作者 岳国辉 韩峰 +4 位作者 李夕亮 马立军 蒋斌庆 陈现岭 张凯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07-312,共6页
在行人保护法规中,吸能结构的伤害值指标与关键零部件的板厚、材料等参数高度相关。该文提出了一种适合于高大运动型多功能车(SUV)车型的前端行人腿部保护的吸能结构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结合多款车型的改进,运用"计算机辅助工程(... 在行人保护法规中,吸能结构的伤害值指标与关键零部件的板厚、材料等参数高度相关。该文提出了一种适合于高大运动型多功能车(SUV)车型的前端行人腿部保护的吸能结构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结合多款车型的改进,运用"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环境下的"试验设计(DOE)"理念,对行人腿部保护分析模型中吸能结构做非线性的DOE处理,改变吸能结构中关键零部件的板厚、材料,比较非线性分析结果,并与试验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获得了预期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保护 运动型多功能(suv) 吸能结构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 试验设计(DO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客车与SUV之间的侧面碰撞兼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卓 陈涛 +2 位作者 王国强 段利斌 张恒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33-340,共8页
微型客车与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之间发生侧面碰撞时,导致被撞车车内的乘员伤亡率很大,兼容性突出。本文以某微型客车和SUV为例,采用仿真研究方法,发现SUV与目标车微型客车之间的侧面碰撞兼容性不理想。然后利用单一变量控制原理,分别... 微型客车与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之间发生侧面碰撞时,导致被撞车车内的乘员伤亡率很大,兼容性突出。本文以某微型客车和SUV为例,采用仿真研究方法,发现SUV与目标车微型客车之间的侧面碰撞兼容性不理想。然后利用单一变量控制原理,分别改变两车质量比﹑目标车侧围刚度以及几何结构,进行了多组仿真分析,以研究侧面碰撞兼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车质量比对B柱腰线处的最大侵入速度的影响最大,侧围刚度对B柱侵入量的影响最大,几何结构对目标车车门最大侵入量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运动多用途(suv) 侧面碰撞 碰撞兼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人与不同车型车碰撞事故中头部损伤来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华 李岳林 +2 位作者 肖璟 蔡铭 邹铁方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1-86,共6页
为更好地了解行人与不同车型车碰撞事故中头部损伤来源,选取轿车、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及客车3种典型车型,以车速为变量设计仿真试验。首先借助一个真实案例验证Pc-Crash软件,然后利用该软件开展仿真试验,并用已有模型验证轿车事故中的... 为更好地了解行人与不同车型车碰撞事故中头部损伤来源,选取轿车、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及客车3种典型车型,以车速为变量设计仿真试验。首先借助一个真实案例验证Pc-Crash软件,然后利用该软件开展仿真试验,并用已有模型验证轿车事故中的行人抛距值,最后通过做图分析可知:3种车型事故中行人头部损伤程度均随车速的提升而加重;在相同车速下,SUV事故中行人头部损伤最严重;不同车型事故中,车辆所致损伤最高的是SUV型车,而地面所致损伤最高的是客车;轿车与SUV事故中行人头部损伤主要来源于车辆撞击,而客车事故中行人头部损伤来源较为复杂,但多数情况下来源于地面撞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事故 损伤来源 仿真 运动型多功能(su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车事故中不同体型行人应急姿态仿真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尹均 张道文 +3 位作者 肖凌云 张鹏 夏茂栩 黄先婷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56,共6页
为降低行人在与运动型多功能车(SUV)碰撞事故中的损伤程度,从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选取一例典型的事故案例,运用Madymo建立事故碰撞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真试验,研究SUV车辆低速情况下,5%女性假人、50%... 为降低行人在与运动型多功能车(SUV)碰撞事故中的损伤程度,从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选取一例典型的事故案例,运用Madymo建立事故碰撞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真试验,研究SUV车辆低速情况下,5%女性假人、50%和95%男性假人在前倾、下蹲、站立等3种应急姿态下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前倾是很危险的应急姿态;下蹲和站立姿态对中等和高大身材行人是良好的自我保护措施;小身材行人在3种应急姿态下与SUV碰撞易受致命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损伤 碰撞 应急姿态 运动型多功能(suv) MADY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行人与SUV正碰后的运动形态及损伤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鹏 张道文 +2 位作者 肖凌云 彭一峻 杨苓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30,共6页
为降低人车正面碰撞事故中男性行人的损伤程度,利用放缩法建立我国50百分位男性身高168.5cm,体质量为50.5、65.5、75.5、80.5 kg等4种体型的男性行人模型;在MADYMO仿真分析环境中建立上述不同体型的男性行人与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在不... 为降低人车正面碰撞事故中男性行人的损伤程度,利用放缩法建立我国50百分位男性身高168.5cm,体质量为50.5、65.5、75.5、80.5 kg等4种体型的男性行人模型;在MADYMO仿真分析环境中建立上述不同体型的男性行人与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在不同碰撞速度、不同最大制动减速度下的正面碰撞模型,开展仿真试验,研究碰撞后男性行人运动形态和头部损伤情况。结果表明:碰撞车速决定碰撞后男性行人运动形态,且显著影响男性行人头部损伤来源;碰撞车速为30~80 km/h,男性行人头部损伤主要是与地面碰撞所致;碰撞车速大于90 km/h,男性行人头部损伤主要是与SUV碰撞所致;男性行人体型越肥胖,与SUV碰撞所致的头部伤害指标值(HIC)越小;最大制动减速度越大,男性行人与SUV碰撞所致的头部HIC值越小,头部与SUV碰撞时刻越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 运动形态 头部伤害指标值(HIC) 最大制动减速度 运动型多功能(suv) MADY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二轮车侧倾角对骑车人头部损伤影响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周华 刘峰 +3 位作者 李平飞 张爱红 谭正平 胡文浩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84,共6页
为研究电动二轮车侧面与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前部碰撞中骑车人头部损伤,从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筛选一起案例,利用MADYMO软件建立并验证SUV与电动二轮车的多刚体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仿真试验,研究不同电动二轮车车... 为研究电动二轮车侧面与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前部碰撞中骑车人头部损伤,从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筛选一起案例,利用MADYMO软件建立并验证SUV与电动二轮车的多刚体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仿真试验,研究不同电动二轮车车身侧倾角、SUV车速、电动二轮车车速对骑车人头部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骑车人头部损伤随电动二轮车车身侧倾角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头部初始碰撞时刻随电动二轮车车身侧倾角的增大而增大,随SUV与电动二轮车车速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二轮 运动型多功能(suv) 侧倾角 头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骑车人躯干姿态对头部损伤影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华 唐梅 +3 位作者 刘峰 张爱红 李平飞 谭正平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4-179,共6页
为研究电动二轮车与SUV正面碰撞事故形态中,骑车人头部损伤指标(HIC)与躯干横摆角、前倾角及参与方碰撞速度的关系,基于MADYMO软件验证后的运动型多用途车(SUV)与电动二轮车多刚体模型设计仿真试验。结果表明:骑车人HIC值随躯干横摆角... 为研究电动二轮车与SUV正面碰撞事故形态中,骑车人头部损伤指标(HIC)与躯干横摆角、前倾角及参与方碰撞速度的关系,基于MADYMO软件验证后的运动型多用途车(SUV)与电动二轮车多刚体模型设计仿真试验。结果表明:骑车人HIC值随躯干横摆角的增大逐渐减小;电动二轮车车速不超过15 km/h或SUV车速超过50 km/h时,骑车人HIC值随躯干前倾角的增大逐渐减小;电动二轮车车速超过15 km/h或SUV车速不超过50 km/h时,骑车人HIC值随躯干前倾角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提前同时增大骑车人躯干横摆角和前倾角可降低骑车人头部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二轮 运动多用途(suv) 躯干 横摆角 前倾角 头部损伤指标(H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事语录
10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8,共1页
关键词 人性化管理 交通规则 中国 工业 一般违章 suv 运动型多功能 市场 流通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刊文摘
11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贫民窟的挑战》 私立教育 中国 suv 运动型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